绍兴平湖调
赏 燕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汉语言301)
摘 要 绍兴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渊深,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给古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莲花落、平湖调、宣卷、词调、绍剧、越剧等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曲艺。这些传统绍兴地方曲艺,大多出现于清代中叶,经过几百年历史的积淀和一代代艺人的锤炼,已逐渐成为绍兴文化中的瑰宝。尤其是绍兴平湖调,它是浙江省首批公布的民间艺术保护名录之一,虽出自民间,却十分高雅。至今绍兴能唱该调的只有一二人,挽救这种濒临灭绝的曲艺名种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
关键词 绍兴平湖调 历史沿革 保护性质
绍兴地方曲艺,大多出现于清代中叶。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有平湖调、词调、莲花落和宣卷等。这些曲种在吸收了其他民间曲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和锤炼,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居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绍兴平湖调,或称越郡南词,是旧时绍兴大家或平民子弟习唱自娱的一种坐唱形式的唱说文艺。有三位演员分操小三弦、扬琴和二胡,谓之“三品”。加洞箫、琵琶即为“五品”。再加双清、笙为“七品”。再加月琴、头管,即为“九品”。不论几品,即参加演奏的人有多少,开口唱说的仅弹三弦者一人,其余诸人皆助以乐器而已。唯一的演唱者,手握三弦,不做手势动作,不用眼色表情,众生芸芸,世事纷繁,大千世界,情像百出,全仗演唱者以唱、说功夫,抒情叙事,摹景状物,塑造出一个个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书中他人物,描绘出一场场缠绵悱恻、激荡人心的戏剧情景,使听者闭目息虑,潜心静气,如身临其境,悠悠然如己身入书中;若顿然而觉,起视坐唱者,仍一闭目垂之老翁。说唱者与欣赏者摒息绝虑,共同沉浸在平湖调的说唱艺术氛围中,此为绍兴平湖调说唱和欣赏的最高境界。
绍兴平湖调演唱之始,必先唱诗节,而后接以回书。用绍兴官话演唱,唯丑角偶用他白,苏白,杭州白。以平湖为基本调是通用唱调,附加有喜悦的方凋、愤怒的油葫芦、悲哀的唐调、欢乐的落金钱四大曲牌;另有锁南枝、寄生草及滩簧调。平湖调的节诗相传有百余首,它类似苏州弹词开篇,大都以七字齐言韵文组成短篇唱词,或抒情、或叙事,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名目如《曾记梨花细雨天》、《渔舟停泊柳荫东》、《花有清香月有影》、《单刀赴会》等。据50年代的统计,平湖调有书22本175回,有《甘罗记》2回,《古玉杯》4回,《三笑姻缘》20回,《白蛇传》19回,《登科记》2回,《渔家乐》10回,《河伯娶妇》2回,《西园记》2回,《十美图》4回,《描金凤》3回……这些回书大多出自文人之手。
基本调是平湖调的通用唱调,辅以方凋、唐调、叠落金钱、油葫芦、锁南枝、满江红、离景调等十余种杂曲小调。基本调的变格称为细调。基本调的唱词,以七字齐言对偶句为基本规律,间加逗,首句及偶数句韵。唱段末尾常用三句为一单元的形式,称“凤点头”。基本调有8种通用的基本句式,包含在诗节中。我们以《曾记梨花细雨天》为例,分别记为:“曾记梨花细雨天”,标为“曾记”,四、三句式,多用于唱段之始,上句。“与郎分手百花潭”,标为“与郎”,二、五句式,下句。“依依惜别牵衣袂”,标为“依依”,二、五句式,上句。“泪洒河桥春水添”,标为“泪洒”,四、三句式,下句。“临行约奴三秋会”,标为“临行”,二、五句式,上句。“柳色青青又一年”,标为“柳色”,四、三句式,下句。“望你归舟两眼穿”,标为“归舟”,四、三句式,上句,但又做二、五句式暗音。“几回错认别人船”,标为“几回”,二、五句式,上句,用于通段结煞。通用腔句无论上句或下句,均有二、五字或四、三字两种句式。演唱时为节诗或回书设置唱腔时,以七字句的第二字或第四字为平声选择相应句式。平声在第二字者,唱二、五句式;在第四字者,唱四、三句式。各腔句中,二五字各为一腔节,还有四三字各为一腔节,均有确定的落音和相应的间奏。旋律则按唱词的语音声调运腔,加之演唱者的师承、修养、风格的不同,各种腔句的旋律变化丰富多彩。
平湖调相传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乾隆年间,绍兴已有被称为“越郡南词”的平湖调,并出现了可与当时曲艺界望人柳敬亭、苏昆生鼎立的平湖调高手胡嗣源。山阴吕善报《六红诗话》记载:“南之南词,北之鼓儿词,只足以娱村夫妇孺,若少有知识之人,便不屑听,以故操斯技者,绝无雅人。会稽胡嗣源文汇秀才,幼功韵语,稍长,即善唱南词,点串旧本,都成妙文,名满士大夫之间,皆谓可与柳敬亭之说书,苏昆生之昆曲鼎立。”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也有记载:“会稽胡小二,倜傥不羁,好修饰,善诙谐,能文多技。其音清越柔脆,如唱艳词,能使人骨醉;唱哀书,能使人堕泪,为越郡南词第一。”“时人祝寿、完婚、生子诸喜事,必以胡小二南词为体面伶人演剧,不足数也。”平调本是平民百姓的娱乐方式,但自胡嗣源始,平湖调流入社会上层。唱者非专业,不作营业性演出。
至明未清末明初,绍兴平湖调艺人以周敦甫最负盛名,在唱腔上独树一帜,平湖界称之为“敦腔”。他的弟子也是当时平调界的名家。周敦甫去世后,他的女儿周霞姑继承父业,出外传唱,但技艺稍逊于父亲。周敦甫之后的平湖调传人有单在亭、赵伯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可父、钱大可、胡绍祖等在省、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不甘平湖调的衰落,曾作出努力;华东戏曲研究院、中央戏曲研究院均对绍兴平湖调进行调查。浙江省文化局、浙江省群众艺术馆也进行过录音采访。因此平湖调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又重新兴盛起来。1953年,史可父等五人应华东戏曲研究院邀请,赴上海举行平调欣赏晚会,并在高乐歌场短期公演。其时,史可父灌制唱片《曾记梨花细雨天》和《单刀赴会》。1957年,绍兴平湖调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1961年,他们把书目、曲谱等汇编成《绍兴平湖调资料集》(五册),由浙江省文化局编印出版。1963年,绍兴曲艺团开办曲艺训练班,内设平调组,由胡绍祖、钱大可任教,招收学员六名,培养了专业演员汪嘉宝、郑关富、王玉英等,结业后曾作营业性演出。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平湖调演唱组解散,老一辈艺人相继去世,后来学的也大都转业改行,再无专业人员演唱。目前,如何将平湖调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成了大问题。
如今,绍兴文化部门正在加紧对平湖调的拯救行动。文化部门目前正在寻访一些老艺人,收集原始录音磁带,将其翻录成CD、VCD,让广大群众能更多地接触并喜欢平湖调。绍兴群艺馆几经努力,在前年年底起开办了少儿平湖调免费培训班,专门请了高龄平湖调传人王月英教唱。16名鲁迅小学的二年级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已经能像模像样地唱濒临灭绝的绍兴平湖调了。另外,老艺术家还创作了新剧目如《越三烈》、《秋瑾颂》等,都在省里获得了好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的民间文化代表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是与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体现。由于它的流传手段的局限性,导致这种活的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一部分,因此对其的保护更加刻不容缓。绍兴平湖调作为这个活文化的一部分,其危险的生存情况更令人担忧。但是我想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关注和努力下,绍兴平湖调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让我们携手打造绍兴平湖调的下一个明媚的“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