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扩大开放:社会文明观的现代构建
扩大开放,就是进一步推进和谐开放与深度开放复合适应、文明发展与开放转型复合适应、文明形态与开放形态复合构建,把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到新阶段。
1.文明发展和开放转型的复合适应
农业文明:从生存自保到发展开放。农业文明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形态。从农业经济结构看,这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结构:在占有关系上,奴隶主、封建主土地占有制把农奴、农民束缚在狭隘的地域生活;在交换关系上,简单的商品交换并不是以商品增值为目的,经济交换不占支配地位;在分配关系上,产品和生产要素分配是为了社会成员生存自保,自给自足。到了近代,市场经济生产关系得到发育,逐步打破封闭的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开放出现了端倪,建立世界市场,发展世界贸易,形成国际经济体系,预示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社会主义要摆脱农业文明超稳定社会结构,扬弃低层次社会和谐,构建高层次社会和谐。
工业文明:从变革开放到和谐开放。工业文明是凌驾农业经济之上的工业经济形态。社会开放也从变革开放向和谐开放转型。社会主义社会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层面出发,大胆变革开放,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使生产开放从属于社会占有制的开放;使销售开放从属于诚信经济的开放;使市场开放从属于法治经济;使利益开放从属于道德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社会所有制结构,使诚信经济、法治经济、道德经济成为社会和谐开放的经济基础。
生态文明:从和谐开放到深度开放。生态文明就是和生文明,和合而共生,是人们对工业文明带来的非文明和非人现象作出深刻反思得出的前瞻性发展预警,标志着人类对自身与外在环境关系认识的新进展,昭示人类步向新的开放转型。即从和谐开放向深度开放转变。和谐开放要求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相和谐。这种和谐生发于系统内部、调适于外部环境、创造于社会开放进程中。社会开放要从和谐开放、全面开放向深度开放、扩大开放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社会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也是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向。
2.文明形态和开放形态的复合构建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文明形态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扩大开放为之提供源源动力。社会领域的全面开放、社会结构的复合适应、社会秩序的整体协调就是文明形态与开放形态的复合构建。
物质文明和技术开放、经济开放的复合构建。物质文明就是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不断增值财富积累,包括个人积累和社会积累,以及它们的不断增值,为生活富丽、社会和谐提供厚实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经济开放相互促进,技术、经济的开放推进了物质交往和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技术开放囿于家族传承、经济开放只是地域性开放,那么社会物质生产也只是封闭性生产,社会协调也只是封闭性协调,社会和谐也只是地域性和谐。只有以开放的世界交往和大工业作为基础,技术开放、经济开放互动发展,生态域的平衡状态才能游离人与自然粗糙的、低级的和谐,物质文明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政治文明与制度开放、政治开放的复合构建。发展政治文明,就要推进制度开放,改革具体的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靠好制度管人管事。“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0]好制度是保证民主、形成集中、支持多数、保护少数的利器。好制度是政治开放的产物,政治开放要求制度开放。制度开放为政治开放创造民主气氛和法治环境。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治理规则与内容,制度政治是属人的政治活动与过程。前者指向政治权力和权力结构,后者指向权力分配和权力制衡,政治权力与权力分配能否平衡,是离不开制度开放的。制度开放要强化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强而有力,制度开放才能实现。
精神文明与观念开放、文化开放的复合构建。精神文明是指人的精神处于稳定、健康、充实和提升状态。精神文明包括个体人和社会人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和文化发展不可分离。文化开放是精神文明的前提与基础。文化开放一方面是人的文化意识的觉醒,包含了意识自知、意志自觉、观念自主、思想自由的合理成分,另一方面是人的生命意识的提升,包含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开放与积淀。文化意识的觉醒丰富了生命的原生意义;生命意识的提升充实了文化的价值发现,两者的复合适应推进了精神文明、观念开放和文化开放的互动发展。
生态文明与和谐开放、深度开放的复合构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关系文明的有机整合,表达了人与自身、自然、他人、社会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过程的协调、平衡状态,这种协调是一种内圣外王、内外统一的协调与自下而上、天人合一的协调的统一。发展生态文明要加强和谐开放,和谐开放把天地万物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状态、人们的理想向往与认识秩序、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生态的道德考量结合起来,形成共容共存的社会开放生态观;实现社会发展的持久性协调,就要推进深度开放,在挖掘技术潜力、提高制度活力、集聚观念合力等层面全面开放、扩大开放,形成共生共荣的社会和谐动力观。生态文明就是这种社会开放生态观与社会和谐动力观复合化的产物,也是和谐开放与深度开放复合化的产物。
【注释】
[1]参见李恒瑞:《世纪难题的破解——社会改革开放新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6~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1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158页。
[6][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83~28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8]《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3页。
[1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3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12]李恒瑞:《世纪难题的破解——社会改革开放新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5、179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17]何新:《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1页。
[20]《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二十年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22]何新:《我的哲学与宗教观》,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23]《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24]参见《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26]《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27]《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28]《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8页。
[29]《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9页。
[30]《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
[31]《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
[32]《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3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5页。
[34]《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217页。
[3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36]《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8页。
[37]《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38]例如中农普遍性暴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工农联盟解体的可能等。
[39]《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0页。
[40]《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7页。
[41]《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355页。
[4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43]李恒瑞:《世纪难题的破解——社会改革开放新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1~502页。
[4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0页。
[46][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4页。
[47]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页。
[48]唐袅:《科技属于人民——全球化与科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49]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5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