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展品牌的危机管理
(一)会展业品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会展业区域品牌现状
“会展”是会议、展览、展销服务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在一定地域和空间,由多个人、单位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活动。它包括各类大型会议、地方及民族节庆、展览展销活动、文化艺术表演、体育竞技活动、商品交易活动等。其产品在国际上统称为“MICE”产品,即Meeting(会议)、Incentive(奖励旅游)、Convention(大会)、Exhibition(展览)。根据ICCA(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的要求,50人以上才能够列入正式被统计的会展活动。会展品牌是指能为参展商、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
据全球权威的ICCA统计,每年全世界举办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人数超过50人的国际会议在4000个以上,会议总开销超过2800亿美元。“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一位世界展览业巨头如此评论会展经济的重要性。据估算,我国会展业2002年的直接收入超过60亿元,间接带动的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娱乐、房地产等行业收入高达数千亿元。会展业的利润率大都在20%~25%以上,是高收入、高盈利产业,这是它得以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产业收入为9。这样高的产业关联度,使得会展经济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而会展经济与旅游经济、房地产经济一起被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新中国发展会展经济业的历史相对较短,真正开始主办国际会议和展览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5年北京试验性主办了几个国际会议,标志着北京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中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城市明确将会展业纳入重点扶持的都市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县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各类节庆会展活动每年也有4000多个,但真正有全国影响的会展品牌仍屈指可数。
2.会展业区域品牌存在的问题
(1)会展业管理不规范,知名会展品牌缺乏
虽然,昆明世博会、广交会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国际上,能有较大影响的我国名牌展览几乎没有。而且,令人担忧的是国内会展业有总体下滑的趋势,不少在20世纪90年代初大家趋之若鹜、竞相争睹的展会,近些年却出现了停办、延期、“罢展”、告状等极端的事件。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的展览业还很不规范,概括起来,不外乎八个字,即“小、滥、重、散、松、乱、短、繁”。“小”指某些展览公司太小,职能残缺,只要有钱赚,几十个摊位也办,导致不少展览规模过小;“滥”是指只要有一纸批文哪里都能办展,什么公园、体育场馆、商厦、饭店等都可挂出展销旗号;“重”指各自为政,热门行业的同类展览屡屡重复出现,使参展商无所适从;“散”指综合性展览会的规模抢摊、排挤专业展,结果导致鱼龙混杂,滥竽充数;“松”指招商时满面春风,开幕后自行料理,闭会后各自东西;“乱”指管理无序,产品定位、现场服务和观众导览毫无章法;“短”一指主办者指导思想上的短期行为,二指为降低成本展期越缩越短;“繁”是繁琐,许多展会缺乏一条龙服务意识和功能,造成展商身心疲惫。
(2)会展硬件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低,影响会展品牌的树立
展馆是会展的硬件。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全国展览中心的大批涌现,但在规划与建设中也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①重复与盲目建设严重。不考虑当地与周边展览市场的需求,纷纷上马新的展馆,造成区域性重复建设,必然造成各展览中心恶性竞争,不利于展览业的健康发展。②规模小,档次低。如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由于规模大,烟台现有的展馆无法承办,移到一家大型商场,增加了布展难度和展出费用。而且,有的展览中心位于繁华地带,土地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货物的进出通道问题、展馆层面的承重问题、预留发展问题等。
目前,德国汉诺威展览、法兰克福展览,意大利米兰展览等十多家外国知名展览公司已经通过合资、合建展览场馆等方式进入上海,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着力点似乎还不在于忙着挣钱,而更在于在中国打造自己的品牌。
与硬件设施的滞后建设相比,我国会展业的服务水平与国外品牌展览企业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在国内展览会中,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大多数情况下,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而这些方面,国外展览会可以说一应俱全,能提供全方位、周到满意的“一站式服务”。
(3)专业会展人才缺乏,不利于会展的建造
会展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开阔的思路、敏捷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及娴熟的沟通能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展览从业人员的技能管理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无论是展览组织者、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览提供服务的其他人员的专业知识都很欠缺,与会展业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其间,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会展经济的繁荣与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实际上,会展对人才的学历、年龄要求并不高,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意能力、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目前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更缺乏创新能力与才华。由此也造成相当数量的展览公司只是一个招牌、两三个人经营,从业人员多数没参加过专业培训,展览总体水平偏低;无论从设计、创意到服务等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至2007年,全国仅有18所高校设有会展专业,而目前从各大专院校开设的专业及方向来看,比较集中于会展的策划组织以及会展的展台设计。而会展人才的教育培训应该注意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要注重整个产业链上人才的全面培养。
(4)对会展业品牌建设缺乏科学研究
当前,我国对会展业品牌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会展品牌各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没有研究品牌结构对区域会展市场结构演化的影响,没有从品牌结构的特性来描述会展品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更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品牌评价体系,无从分析会展业的范围、效益等。这严重阻碍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美国著名品牌研究专家David A Aaker(1995)认为强势品牌之所以有价值,能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是因为强势品牌具有高度的知名度、良好的知觉质量、稳定的忠诚消费者群和强有力的品牌联想等四个特性。换言之,品牌知名度、知觉质量、品牌忠诚及品牌联想是品牌价值的重要来源。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强势品牌形成或成长的过程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程度可以从品牌知晓、品牌知名、品牌美誉和品牌忠诚等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发展得到体现。具体而言,品牌知晓与名牌知名主要解决消费者如何认知这个品牌的问题,品牌美誉与品牌忠诚主要解决消费者心目中品牌地位的问题。我国会展品牌要想成为强势品牌,任重道远。
(二)会展品牌塑造与创新
品牌的形成及其建设是长期繁复的巨大系统工程,对于会展品牌来说,也同样如此。而且,会展品牌存在区域级别的变化,通常是低级向高级的逐级转变,即沿着由非名牌→当地名牌→地区名牌→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的逐级推进。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必然导致品牌从无名到有名的质变变换产生。同样以世博会为例,19世纪初,世博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这三个基本特征几乎没有显示出来,但等到顾客接受、认可后,世博会的这些特征的量值发生了改变,量变到一定值后质变产生,无名品牌就变成了名牌。图7‐1可以表示这一变化的过程。
图7-1 无名品牌就变成了名牌的过程
假设用b表示知名度,d表示美誉度,e表示信任度,当会展产品被投放到市场并配以广告攻势时,b>0并逐步上升,而此时d=0,e=0,如图7‐1中的M1;其实,广泛的传播是品牌建立的坚实基础,是品牌发展的有力支持。在现如今的媒体社会当中,无论是在品牌建立的初级阶段还是成熟阶段,传播的支持都尤为重要。如何能够达到覆盖面广、影响力深的程度,这是品牌传播的目标,这个阶段也是体现品牌创新的重要阶段,品牌是否得到消费者或者市场的普遍认可,该阶段也尤为重要。
当会展产品被顾客使用后,对展会这个产品的特性、功能、价值、特征认知被深入一层了解,表现出使顾客满意的特点时,顾客对其的信任度上升,即e>0并逐步上升,而此时d=0,如图7‐1中的M;当顾客之间互相传递这一产品信息时,e上升将导致b上升,当b>0,e>0,企业不断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而且当使用过该产品的顾客的售后需求被不断满足,同时产品的确解决了顾客的问题时,产品的美誉度就会有零的突破并直线上升,此时,b>0,d>0,e>0,如图7‐1中的M3。品牌的“美誉度”不是通过广告的吹捧所能建立的,也不是用大量的广告说服所能得到的,而是经过从认知度、知名度……这一层层阶梯逐步累积而成的。所以,只有当品牌拥有“美誉度”时,说明它在消费者中已经有了较好的口碑,更要无时无刻地以消费者为核心,一切服务于消费者,维护并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同时,也要坚持对品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是属于顶级品牌,即通过它来引领市场,可谓达到了品牌营销的最高境界。在这个段位上,该品牌已经是属于顶级品牌,处于市场上的领导品牌地位,品牌所拥有的资源已经成为能带来经济利润的重要源泉,可以说品牌的塑造工作达到一个极致的地步。品牌做到这样的程度已不是为了利润,而是在做一种文化,一种事业,一种艺术。其中,TRIZ分析的方法是实现这一境界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TRIZ的九宫格模型分析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1946年,Altshuller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当时Altshuller在苏联里海海军的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著名的发明专利过程中,他总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Altshuller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
九宫格方法是将任何事物建立在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操作的基本原理是把“世界”分为九个部分如图7‐2所示。
用四横四纵直线构成九宫格,将要研究的技术系统填入起始点;分析系统的子系统和超系统,分别填入格子2和3;回顾系统、子系统和超系统的过去,分别填入格子4、5与6;展望子系统和超系统的过去和未来,填入7、8格子中,最后预测出未来系统9。
对于会展品牌系统来说,起始点代表会展品牌现在的状况,4表示会展品牌的过去,无论是已经是品牌的,还是无名展会,其过去都是反映其成长具体情况的。9是该系统的未来,会展品牌的未来就是会展以及这个市场的引领者。
同样的分析,对于子系统来说,是反映组成会展品牌系统的若干个子系统,即品牌的产品、标识、品牌定位、品牌个性等,这些子系统也都有其现在、过去与未来,例如,对于标识,其未来就是只要消费者看到了,也就立刻可以辨认出其基本内涵与所属。同样为了区别起见,用2代表子系统的现在,5表示过去,7表示未来。
对于超系统,是与品牌相联系的外在系统,其关联度强,对品牌有其外在的影响力。如品牌关联或品牌联想、品牌附加的企业文化、品牌洋溢的情感等。同样,用3代表子系统的现在,6表示过去,8表示未来。
图7-2 Triz九宫格方法路线图
1.会展品牌系统本身的再认识
(1)会展品牌系统的过去
会展品牌系统的过去(即图7‐2中的数字4所表示的区域),概括起来,是指会议、展览、展销服务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在一定地域和空间,由多个人、单位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活动。包括各类大型会议、地方及民族节庆、展览展销活动、文化艺术表演、体育竞技活动、商品交易活动等。其产品在国际上统称为“MICE”产品,即Meeting(会议)、Incentive(奖励旅游)、Convention(大会)、Exhibition(展览)。
新中国发展会展经济业的历史相对较短,真正开始主办国际会议和展览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5年北京试验性主办了几个国际会议,标志着北京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中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城市明确将会展业纳入重点扶持的都市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县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各类节庆会展活动每年也有4000多个,但真正有全国影响的会展品牌仍屈指可数。
(2)会展品牌系统的现在
会展品牌系统的现在(如图7‐2中的起始点所表示的区域)。近几年,虽然我国会展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塑造了如“广交会”、“浙洽会”等会展品牌,但是,我国的会展品牌还远不及国外知名的会展品牌。
(3)会展品牌系统的未来
会展品牌系统的未来(如图7‐2中的数字9所表示的区域)。能够打造出像世博会、德国汉诺威展览、法兰克福展览、意大利米兰展览等知名展览会对市场的引领作用。
2.会展品牌的子系统分析
会展品牌子系统的过去(图7‐2数字5所表示的区域)。会展作为商品,其标识不清楚或者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品牌的定位也不明确,有的专业展成了综合展,品牌定位不明确。
会展品牌子系统的现在,数字2所表示的区域。虽然有了一些标识,但是品牌定位不太明确,浙江医药展、建材展等,标识的含义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品牌定位是一个品牌所要努力的方向,它的承诺、它的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品牌定位往往以主题词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耐克的“Just do it”,飞利浦的“让我们做得更好”等。
会展品牌子系统的未来,数字7所表示的区域,是定位准确,对品牌系统提供可靠支持的子系统。
3.会展品牌的超系统分析
要改变消费者对于会展品牌的的不良认知,需要从会展品牌超系统过去进行分析(数字6所表示的区域),分析其品牌关联的内涵,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在设计的时候是否将如企业文化、企业历史、创始人致富故事、经营理念、企业的社会形象、公益活动、产品的知名度、产品质量、服务等等都考虑进去。
同时,也要注重超系统的未来(数字8所表示的区域)。一个品牌的关联想象越丰富,这个品牌的内涵也就越丰厚,越为世人所瞩目,越有价值。会展品牌附加的企业文化是品牌运营会展企业的核心理念与行为方式的延伸。会展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经营风格的表现,代表了会展品牌运营者特定的人文修养、精神境界和美学品位,会展品牌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是这种特定的人文修养、精神境界和美学品位得到社会认可并被社会所接受而得以广为传播的结果。同样,作为会展品牌的经营或者缔造者,还要对其投入情感,这种感情使得品牌在外在表现上更富于人性色彩,并使得品牌不间断地延续、光大,从而积淀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得品牌可以脱离于具体产品而存在。这是品牌得以不断延续并发展的基石。
(四)创建会展业区域品牌的策略
1.制定会展品牌发展战略
要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必须认识到只有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才是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品牌观,才会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立项、展会的规划、展览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来全面实施会展业品牌化发展,提升品牌质量。
(1)提升会展品牌知名度能有助提高市场占有率
会展品牌知名度就是目标消费者对会展名称及其所属产品类别的知晓程度。会展品牌知名度越高,表明消费者对其越熟悉,而熟悉的会展品牌总是令参展商感到安全、可靠,并使受众产生好感。因此,会展品牌知名度越高,消费者对其喜欢程度越高,参与展览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在受众喜欢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会展品牌知名度越高,其市场占有率越大。在同类产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会展品牌往往是市场上的领先会展品牌,即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会展品牌。例如,法国在建材领域内有BATIMAT展,在食品领域内有STLA展,在包装领域内有EMBALLAGE展等。所以说强势会展品牌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正因为会展品牌知名度如此重要,提升会展品牌知名度已成为会展品牌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然而,目前一些政府办的成果汇报展、订货会、洽谈会等老百姓并不关心,而且这些订货会、洽谈会不定期,数量有限。德国、法国会展品牌建立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针对目标参展商开展能凸现会展品牌特性的活动,才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到会展品牌特性,从而将会展品牌铭刻在心中。这是提升会展品牌知名度的最佳途径。
(2)强化会展品牌知觉质量是会展品牌的基石
会展品牌知觉质量是指参展商或受众对一个会展品牌质量的感知或知觉。之所以说会展品牌知觉质量是会展品牌的基石,是因为如果一个会展品牌产品的知觉质量不能达到参展商或受众的基本要求,就会被市场抛弃。只有其质量达到一定水准的会展品牌,才有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并且知觉质量越高,其会展品牌竞争力越强。研究表明,会展品牌知觉质量不仅是一种持续竞争优势,而且会直接影响市场地位。市场上的强势会展品牌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产品,更具有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如法国在农业领域内的SIMA展就是品质的保证。
要提高参展商或受众的会展品牌知觉质量,关键要找到参展商或受众对会展品牌知觉质量的判断标准,以及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然后按参展商与受众的标准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合适的参展价格、设计有效的销售渠道和建立真诚的服务承诺等营销手段,进一步建立高质量的会展品牌形象。
(3)建立会展品牌忠诚是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促发剂
会展品牌忠诚之所以是经济发展的促发剂,是因为会展品牌忠诚者是会展品牌价值的来源,忠诚的购买者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一般来说,会展品牌忠诚者通常只占全部购买者的20%左右,但其购买量却往往高达销售总量的80%。市场调查表明,每减少5%的顾客流失,就能将利润提高25%以上。会展品牌忠诚者可减少企业的营销成本,因为维持一个忠诚参展商或受众,比吸引一个新的参展商或受众的代价低得多。在销售渠道方面,会展品牌忠诚参展商或受众可产生交易力量,同时有助于吸引新的参展商或受众,减少竞争压力,赢得竞争时间。
可以说,参展商或受众对一个会展品牌的忠诚度越高,以及一个会展品牌拥有的忠诚参展商或受众越多,该会展品牌的价值就越大。因此,会展品牌忠诚营销的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参展商或受众的忠诚程度,在维系好已有忠诚顾客的同时,不断吸引新的参展商或受众,以不断扩大忠诚顾客群体。
(4)利用会展品牌联想创设会展品牌心理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知名会展企业正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本来就不强大的我国会展企业无形中增加了竞争的压力。通过会展品牌联想创设会展品牌的心理优势,是缓解这一压力的关键。所谓会展品牌联想,是指参展商或受众由该会展品牌名称所能联想到的一切事物。例如,人们一想到“EMBALLAGE”,就会想到它包装类的知名展览,各种包装都可以在该展会上找到它的去处等;一想到“麦当劳”,就会想到在麦当劳就餐时感受到的亲切、友好的服务,标准化的快餐等。
积极、肯定、独特的会展品牌联想能为会展品牌的竞争创设心理优势。具体地说,借助于联想,能使一个会展品牌与竞争会展品牌相区别,从而为自己开辟一个细分市场,避免与同类产品会展品牌直接竞争。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竞争会展品牌具有差异性,并能引起参展商或受众共鸣的联想,才能是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会展品牌。会展品牌联想的差异性是一个会展品牌立足市场的关键,失败的会展品牌往往是因其没有差异性而失去了发展的动力。那些与参展商或受众利益相关的会展品牌联想,正是一个强势会展品牌的魅力所在。
(5)精细的策划,完善的服务,打造品牌展会
一个著名的品牌能救活一个企业,而一个品牌化的展览会,也是一个展览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1)加强会展策划,提升展会品位与质量。应该说展览会筹办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策划的过程。应该从选定好项目、认真收集有关的信息、准确命题、选定好展会时间、寻找该项目所属行业的主管部门与权威行业协会等方面,进行仔细的策划。而作为展览会的主办单位,则还要从如何加强与媒体合作、搞好展会宣传等方面进行策划。通过策划,可以营造商业气氛,形成市场声势,并利用各种关系与途径,建立起庞大的展览营销网络,进行广泛的市场推广,最终促进目标客户纷纷前来报名参展。
2)加强参展企业策划,实现参展目的。通过策划,有准备地参加一个展会,不仅可以降低参展成本,避免资源浪费,还能增加参展企业的信心,凸现公司知名度,出奇制胜,最大程度地达到参展目的。
2.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培训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加强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服务、会展管理等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展览服务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要好,信息要通,要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与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因此,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会展管理专业,列入国民教育系列,培养会展业专门人才;同时吸引国外高水准的会展公司来国内对我国会展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举办展览和兴办合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会展场馆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以便更好地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办展技能。2012年,教育部把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设计与艺术录入本科专业目录。
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会展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形式,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技能。加强从业人员的资格鉴定,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不同层次的会展人员素质。同时,还应该让一个权威性的会展行业协会不定期地来组织高层次的会展经济论坛,研究当前会展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问题;应吸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提高对会展经济的理论认识,使会展主办者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办展的技能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使我国会展业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另外,要对参展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对参展人员的培训包括:良好的仪态、礼貌用语、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等等,使之成为素质好、效率高、服务优的展会精英。
3.学习国外经验,合理规划硬件投入,完善软件配置
(1)合理规划硬件投入,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的展览馆规模小、设计落后、前瞻性差是制约营造会展品牌的瓶颈。欧、美、日等国正是看到了展览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政府异常重视展览业的兴衰,许多展览场馆都由政府投资,建成规模宏大、现代化设备齐全的“展览城”。因此,我国必须调整策略,合理规划硬件投入,才能适应飞速增长的会展业的需要,并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2)提升展会的服务标准与水平,提供专业的展览服务
展览服务贯穿于整个展览会的展前、展中、展后等各个不同的阶段,既包括发生在展览现场的租赁、广告、保安、清洁、展品运输、仓储、展位搭建等专业服务,也包括金融、信息、餐饮、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配套服务。国内会展在服务理念与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人性化、规范化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1)主办单位应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主办单位是展览服务的提供者,参展商、采购者是顾客。因此,主办单位应摆正位置,想参展商、采购商之所想,急参展商、采购商之所急,只有通过优质的服务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客户群,牢固树立自己的地位。
2)展览服务必须实现服务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国内很多展览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在全国率先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深圳高交会展览中心,就已经创立了一套包括展览业务经营、展览工程、展场租赁、会展物业管理等较为完善的展览服务体系,在展览实践中严格按照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流程进行运作,为大型展览会提供了一流、高效的展览服务。
3)展会须注重人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以优质的服务,着眼于买家和卖家,做好清洁、保安、会务、交通等协调运作,方便观众,营造良好的秩序、环境和气氛。
4.推行办展和上岗双重资格认证制
展览业硬软件框架构思确定后,人就是决定性因素,建议在审批办展权的同时,也像广告业务一样推行展览业上岗资格和立项审查员证制度。展览业说到底是做服务,做服务的人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领证上岗。国际博览会联盟是由7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盟的非政治非营利性世界博览组织,其UFI标志即代表办展的质量,经严格考查符合UFI章程规定条件的展会,才有缘进入名牌展排行榜。因此,要想加快国际化步伐,中国的展览业专人接受UFI组织的培训势在必行。
5.加强政府调控和行业管理力度
我国的展览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办展的审批职能由政府行使。为此,欲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来改造展览业,唯有依靠政府制定法规(如出台《展览法》、会展服务业行业标准等),强化调控手段,并逐步通过行业放权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过渡。
【注释】
[1]管理学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会展中的利益相关者是由会展企业内部的(如雇员),会展企业外部的(如供应商或压力群体)等组成。具体包括:会展企业所有者和股东、银行和其它债权人供应商、会展产品购买者和顾客、广告商、会展管理人员、雇员、竞争对手、地方及国家政府、媒体公众利益群体、政党和宗教群体等。
[2]这段话告诫人们,要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老子认为,事故不会突然发生,在其发生之前早已有所征兆。有远见的人,能够看见事故的隐患而将其化解为无形。但如何预先防范事故,却是一大难点。如果不懂得防微杜渐,不能做到见微知著,事故也会迟早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