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马海德来宁夏前后
王 瑞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祖籍黎巴嫩。1933年,23岁的海德姆毕业于日内瓦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当时他听说中国有许多贫穷的重病患者得不到医治而死亡,上海还流行着一种可怕的东方热带病,他抱着同情心和责任感,越洋过海从日内瓦来到中国上海,办起了一个诊疗所,为苦难的中国病人解除病痛。
在与病人的接触中,海德姆的内心受到很大震动。后来,在宋庆龄的关怀下,上海的路易·艾黎、西普、罗森保、史沫特莱、魏璐诗和海德姆等人成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在宋庆龄的帮助安排下,他们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马列著作。通过学习,海德姆开阔了眼界,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此,他走出了诊所,做社会调查,认识到了要真正解救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必须诉诸革命。
这时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给他介绍了一位共产党人,向他讲述了中央苏区的革命情况,他深有感触,决心投奔陕北苏区,参加中国革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就在20世纪30年代初,我那时作为一个青年医生刚到上海不久,史沫特莱像火一样激励着我,给我以巨大的影响,使我们了解中国真正在进行斗争的人民以及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1936年4月,他独自从上海来到西安,想去红色根据地陕北,由于二十多天与陕北的共产党联系不上,他又无奈地回到了上海。这一次,经宋庆龄介绍,在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潘汉年的安排下,他和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不期而遇,结伴而行,从西安到达被封锁的陕北苏区。
马海德和毛泽东主席在一起。
1936年7月9日,他们两人在陕北安塞百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副主席。周恩来远大的政治抱负和高昂的救国斗志,深深地打动了海德姆年轻的心,使他产生了留在中国、参加中国革命的想法。周恩来简要地介绍了苏区的情况,海德姆真诚地说:“周副主席,我是来参加红军的,和你们一块儿进行战斗。”周恩来握着海德姆的手说:“中国人民解放自己,必须联合世界无产阶级,我们非常欢迎外国朋友来中国参加中国革命,和我们一起战斗。”海德姆高兴地说:“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为了中国革命我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到了百家坪,斯诺和海德姆已相互了解,无所不谈。斯诺问到:“乔治,你是不是共产党员?”海德姆诚恳地说:“我现在还不是,但你写文章或著书时不要提到我,你要是写了我,国民党知道了我在苏区,在上海的马列主义小组的外国朋友就要受到迫害。”斯诺明白了他的意思,表示绝对替他保密。7月16日,他们在保安见到了毛泽东、叶剑英等中共中央领导人。
毛泽东主席看着海德姆高兴地说:“周恩来同志在电报中,说你们这次来苏区是参加红军的,要和我们一块儿战斗,我们非常欢迎你参加红军,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嘛!”海德姆激动地说:“感谢中国共产党对我的信任,我会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的革命事业。”毛泽东主席笑着说:“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专门人才,你在考察时多多批评指导红军的医疗工作。”之后,海德姆到中央红军医院,忙着为伤病员治病。连饭都顾不上回来吃。红军医院的设施极差,药品奇缺,他把带来的药品全部送给了中央红军医院。不久,海德姆要和斯诺到同心前线去,临行前海德姆特地为毛泽东主席作了一次全面检查,并告知毛泽东主席要多休息,注意保重身体。毛泽东主席向乔治·海德姆表示感谢。
1936年8月,海德姆和斯诺一起来到西征红军前线总指挥部驻地豫旺堡,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热烈欢迎。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在豫旺堡西南约5里的南峁上召开了欢迎美国朋友的大会。彭德怀、徐海东、李富春、刘晓、聂荣臻、左权、朱瑞、杨得志、萧华等红军首长出席了大会。会前,海德姆和斯诺在西征红军政治部主任刘晓的引见下,见到了红四师的卢仁灿,并接受了红四师赠送的礼物——两匹战马和一封信。他们用不熟练的中国话对卢仁灿连声说“谢谢,谢谢!”会上海德姆作了支持中国革命的演讲,用刚学会的汉语说:“同志们好!”在场的红军战士鼓掌欢迎。他观看了红军的军事表演,还高兴地与斯诺一起骑上红一军团第四师送给他们的两匹战马,绕场跑了几圈。
海德姆到豫旺堡后,就施展出他高超的医术。他和红军医生戴济民(回族)、钱信忠一起给群众送药看病。他们不仅为驻地军民服务,还经常走村串户,足迹踏遍了豫旺堡地区的村村寨寨,和群众的关系十分融洽。祖籍黎巴嫩的海德姆,虽然出生在美国,但受父辈的影响,会讲阿拉伯语,能写阿拉伯文,因而备受回族同胞的欢迎。当地群众听说红军中来了一位“土耳其”人,精通教律,又写得一手好经文,大家奔走相告,争相请他到家里做客,有个阿訇多次请他到家中促膝长谈。每逢盛请,海德姆就约上戴济民一起去。与群众多次亲密接触后,他发现这里由于偏僻落后,认识汉字的没有几个人,但是因为学习《古兰经》的需要,认识阿拉伯文的人反倒较多。他将这一发现报告红军总部,总部首长就让他把一些标语口号译成阿文刷写在墙壁上。于是“回汉人民是一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红军的政治主张以阿文形式出现在偏僻的山村里。当地群众特别是回民感到十分新奇,又十分亲切,围观者如云。有人还请来了寺上的阿訇翻译给大家听。海德姆的这一举动,对于号召回民起来支援红军,回民青年积极参加红军,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1936年8月30日,斯诺(右)和马海德(左)在卢仁灿的陪同下从豫旺堡前往下马关途中。
在与回民的频繁接触中,海德姆深为他们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所感动。他生平中一个重大的决定在脑海里渐渐地形成了。一天清晨,海德姆和徐海东、斯诺等人在豫旺堡城墙上散步,他对徐海东和斯诺说自己想把名字改成中国人的名字,这样和群众的感情会更融洽些。斯诺惊奇地问道:“想好了吗?”海德姆回答说:“想好了,这里的回民姓马的很多,‘海德姆’在阿拉伯文中就是‘马’的意思,改成‘马海德’如何?”徐海东和斯诺连声叫绝:“好!好!!非常好!!!”徐海东说:“马海德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名字,既保留了美国姓氏的‘海德’字样,又加了中国姓氏的‘马’字,实在妙极了!”海德姆高兴地说:“从现在起我就改名叫‘马海德’了。”徐海东又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你是个医生,我们以后就叫你——马大夫了。”几天以后,彭总带领部队要继续向固原、西吉方向前进,准备迎接红二、四方面军了。分手时,彭总望着海德姆问道:“海德姆大夫,听说你还有一个名字叫‘马海德’?”斯诺笑着插话说:“他为了献身中国的革命事业,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了。”海德姆激动地说:“我还没有报告组织批准呢。”彭总笑着说道:“我代表红军西征党委现在就批准你改名。”海德姆决定以豫旺堡回族最多的“马”姓作为自己的姓氏,改名马海德,表明了他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决心。从此,红军队伍里增添了一个外国人。马海德入伍后,经彭德怀司令员批准,分配在徐海东的十五军团,专门从事回民工作。当斯诺离开同心返回保安时,他又特别关照斯诺,在发表文章时,不能提及他一个字。一是作为外国人,他参加红军不宜公开;二是刚加入红军队伍,他还是普通士兵,没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锻炼,更没有立一点战功,根本没有报道自己的必要。斯诺尊重老朋友的意见,在报道的文章中删去了所有有关马海德的内容。
斯诺结束对西征红军的采访,返回保安,又经西安回到北平。而与他同来的马海德却留了下来。从此以后,马海德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马海德于193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50年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取得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卫生部顾问、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