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美人图——清代著名回族画家改琦的绘画特色
任宇娇
我国清代回回民族和其他民族一起,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清代著名回族画家改琦就是其中的一位。
改琦,(1774年~1829年),字伯蕴,号香自,又号七香,别号玉壶外史。
改琦的先祖是西域人,世居北京。他的祖父和父亲以武官供职于江苏的松江(今上海松江县),遂为松江人。改琦自幼聪敏,喜欢文墨,是清朝著名的回族诗词画家。据人称道:“诗画皆天授。工人物、佛像,笔姿秀逸。山水、花草、兰竹小品,亦皆本之前人,而运思迥别。”
他的画,主要特点在于“落笔洁净,设色淡雅”,在清代画坛上自成一派。改琦的作品很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却不多。他在23岁时画的《西溪观梅图小轴》《摹卞玉京小影轴》,初步显示了他的才华。“观梅图”是花卉,“卞玉京小影”是人像,都极为精致。
改琦的画,能于优美中见骨力,平凡中显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遥远的遐想。他非常喜欢诗词,自己也经常写诗填词,因而创作的诗意画就格外传神感人。
改琦之所以能独树一帜,主要是他善于吸取先辈画家的优长。如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唐寅、陈洪绶等,都给他很深刻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生活体验、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操,尤其是勤奋不懈的创作,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画坛上自成一派。
改琦的儿子改篑,女儿改允绵,继承家学,都成了著名画家,而且风格、技巧与改琦近似,故而清代画坛称之为“改派”。改琦的诗词,写得含蓄,深入浅出。他的诗与词,题画者多,其次就是朋友间的酬酢之作,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则不够广泛深刻。但是,就他的题画诗而言,不仅仅题画,往往是叙事、抒情兼而有之。如《题洞庭友人画扇怀真适园红蕙》诗云:
清代回族画家改琦的《四季美人图》
春窗对旧雨,一室生兰气。
借问山中人,红蕙花开未?
前两句是对老友的赞颂。不正面说这“旧雨”如何如何,而是含蓄地概括为“一室生兰气”,言外之意是老友坐在我的屋子里,使房间变成芝兰之室。后两句是展开扇面,对画在上面的红蕙,生起怀念之情。由此而联想起昔日见过的红蕙,今天是否已经开花了?
又如《题一日三秋图》诗云:
曾同唤酒醉红楼,赠我珍珠字尚留。
画取斯图有深意,分明一日似三秋。
这幅《一日三秋图》是老友所赠,题诗表达了自己对老友的怀念。回忆起往昔两人常在一起红楼买醉的情景,眼前的这幅字画更如珍珠般珍贵了。结句“分明一日似三秋”,一语双关,道出了彼此怀念的深情。
从这两首小诗可以看出改琦题画诗的特色。他善于借画表达自己的情思,写来如行云流水,极其自然、和谐、生动,诗情画意,令人欣赏、回味不已。改琦在30岁以后,诗就写得少了,主要精力放在填词上。
正如沈文伟所言:“先生初嗜诗,后专力于词,所作甚夥。”现在我们读到的《玉壶山房词》(收入《清名家词》),计155首。大都是记游、题画、抒情之作。造语精练优美,意境完整洒脱,给人一种淡雅幽远的印象。不足的是,诗词中所反映的感情柔弱,往往思想性不强。如《江城子·过西湖庄故居》,题下自往云:“小西湖上赤栏桥,柳摇摇,水迢迢。鞋痕一路,草长杂花飘。上学光阴浑似梦,风竹乱,纸鸢高。”这是因为他偶然从故居走过,触景生情,想起了童年的生活,感而赋此。首先点出故居的地点,用“柳摇摇,水迢迢”衬托出湖光的秀丽风姿。“鞋痕一路”纯是想象之笔。多年前走过的路,是不可能留下丝毫印迹的。这是回忆他童年上学的光景,仿佛看见了往昔的“鞋痕”,尤其不能忘怀的,是忆起在春风的荡漾中,曾经与同伴们放风筝的情景。这首小词,用的是大写意的笔法。粗粗几笔,便勾勒出童年生活的风貌,从而透露出作者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依恋。不难看出,这种由依恋引起的惆怅、追思之情,也是由当时生活环境的坎坷而引起的。这种折射反映的手法,形成了含蓄的淡淡哀愁的特点。
改琦的暮年,多住寺院,与僧人过从甚密,似乎有意皈依佛门。在他看来,大千世界,真正的知己太少,孤独、寂寞的情思,时常紧紧萦绕心头。如他的《长相思》,就表现了这种空虚寥落、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云:
风一更,雨一更,己惜无多鬓上青,僧窗忍再听。
酒初醒,梦初醒,悟澈无生证夙生,著之一磬清。
这是他在玉松堂长夜不寐,听雨的感受。改琦体弱多病,觉得年华似水,逝而不返。听窗外凄冷的雨滴,敲打着风竹,实在是又加重了一番本来就已经难耐的孤独和凄凉。夜深了,似醉似醒,猛然一声磬响,才把自己惊得清醒了,他理解到,人生是空幻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而已。
总之,改琦的诗和词,所反映的内容颇为狭窄,都没有超过自己个人生活的圈子。他对诗词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但在炼句上,有个不太好的倾向,就是力求形式美而忽略了诗词的思想作用,这也是束缚他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因素。
在清代的文化领域中,改琦在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并有较高的声誉,时人称之为“三绝”。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自身禀赋的聪敏之外,更重要的条件就是他刻苦学习。他不但向古代老前辈画家学习,而且向当代同行学习。关于他的生活剪影,《玉壶山房词》的序文中有详尽描述。作者沈文伟是杂家沈石赫的儿子,曾与改琦有过交往。据他的记忆说:
先生习于先司马,两世交情,踪最稔。当嘉庆中叶,每长夏无事,辄邀先生至园中。池馆追凉,竹露荷风,宵婺画憩,故先生书画安吹识,署古倪园者极多。时伟方学诗,过庭暇,闻先生绪论,尝以所业就质,为点易一二字,辄使人豁然心开,然后知先生之学不仅画也。近岁来,尝喜笔出游,往来江淮间。岁暮旋里,则具杯酒邀叙壶中,或出游草视二三老友,伟亦寓目焉。盖至是,绘益工,名益高。四方求书画者,长笺短幅,盈箧堆几,甘夕从事于胶山绢海中。
沈文伟的记述,是他亲身经历的事。可知,改琦在艺术上的成就,得来匪易,是经过不懈地努力、追求、研讨,以及勤苦习练而来。他的作品,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如:
改琦写人物、佛像仕女,跌宕入古,脱尽凡蹊。折枝花一卉,挺秀可爱。间作山水兰竹,用笔超逸。
——《清画家诗史》
改琦,攻书法,能诗词,擅画人物,尤长仕女,笔墨设色秀雅洁净。亦画兰竹山水。
——《辞海》
另外,《中国画家大辞典》《海上墨林》《读画辑略》《中国绘画史》等书,均有著录,而且对他的书画诗词,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