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铜元的认知与收藏
李建军 王 瑞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各种收藏进入更多的人家。相对于古代钱币来说,人们比较熟悉,可是对“铜元”的了解并不多,对收藏者也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那么“铜元”又是什么时间产生的?怎样分类、识别?“铜元”又有多大的收藏价值?对此笔者收集了“铜元”的有关资料,让更多的人们了解。
中国清末民初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俗称铜板。是我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铜元诞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铜元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中间无孔,系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
一、铜元的由来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疯狂的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的瓜分浪潮。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全面深入,中国对外贸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银外流加上沉重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恐慌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帝国主义为掠夺目的对中国的投资,客观上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于是,社会对货币的要求量日益增大。铜元,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铜元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2钱,含铜95%、白铅4%、锡1%。正面铸“光绪元宝”四个汉字和“广宝”两个满字,周围有“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背面中央刻有蟠龙纹饰,周围有英文“广东一仙”等字样。这是最初的铜元。
1904年,铜元的外观稍有变化:原来的“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改为“每枚当制钱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为“十文”。新铜元精秀、华美。于是,各省纷纷仿效。但各省所铸的光绪元宝铜币,其画面上均置省名,字样和花纹也有所变化。这时,“铜元开铸已有十省,设局多至二十处”。
1905年,清政府为整齐划一铜元,解决流弊,着手铸造“大清铜币”。分四种:当二十重四钱,当十重二钱,当五重一钱,当二重四分,成色定为紫铜九五,配白铅五。因为滥铸之风一发而不可收,铜元日趋贬值。
据梁启超所记各年份铜元铸额为光绪三十年174,1167千枚、光绪三十一年469,6920千枚、光绪三十二年170,9384千枚、光绪三十三年285,1200千枚、光绪三十四年142,8000千枚。
1910年(宣统二年)4月16日,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铜元中的问题,颁布了币制则例,在确定银本位的同时,规定铜辅币为分币,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这次计划尚未实施,就与清王朝一同寿终正寝了。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又纷纷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竞相滥造,营私分肥,毫无章法,遂使铜元质地恶劣,价格暴跌。北洋政府时期的钱法更坏,各省不仅没有停造,反而纷纷增设新厂,所造铜元铜质低劣,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北伐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所取代,逐步退出流通。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苏区根据地,曾先后制造和发行各种面值的铜元多种,其中主要是中央根据地在1932年发行的铜元和1934年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发行的有20文、50文、200文、500文等,而且根据地制作的铜元都很精美,现在已成为非常珍贵的红色文物。
铜元在我国发行流通前后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它在我国货币的历史长河中,仅是十分短暂的一瞬间,但中国铜元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演化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过程,是中国近代货币史和钱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历来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钱币专家、学者、收藏者、爱好者去总结和回顾。
二、铜元的分类
(一)光绪元宝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这一时期各地造币均有光绪元宝字样。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区别。这一时期各厂局各尽所能,自行设计,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点的龙图、花式,是铜元品种最多、图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杂的时期。
(二)大清铜币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这一时期各地所制铜元多有大清铜币字样。总厂造币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后期则去掉“户部”,仅有干支纪年文字,各地造币均在正面中央铸一阴文省名(也有少数为阳文)以示区别。大清铜币多系户部统一制发祖模,所以背面统一为蟠龙图,又称“大清龙”。大清铜币中也有背水龙、坐龙等图案,但为数不多,有些还是属于面背后误配的错版。这一时期因清廷整顿钱法,裁并造币厂,铜元品种图案大不如前。
(三)民国初期铜元
主要指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七年(1918年)。其种类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及铸有省名的民国铜元等。这一时期新式铜元与清末旧式铜元混合流通,使铜元的混乱程度进一步恶化。
(四)民国中期铜元
主要指民国八年(1919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这一时期国内铜元的混乱局面达到顶点。地区性分割使铜元流通呈明显的区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仅有清代的各类铜元、民国各类铜元,个别地区还流通大面额铜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区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额铜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发行有自己的铜元,日伪政权则在他们控制的地区也发行了铜元。因此,这一时期的铜元五花八门,极为混乱。
(五)民国后期铜元
主要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民国中期后几年,各地军阀逐步走向衰落,国民党政府开始了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的进程。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主要发行纸币,铜元辅币逐渐被镍币所代替。发行的铜元主要有党徽布图分币等。解放前夕,贵州、绥远还发行了地方铜元,但只是昙花一现。
至此,铜元走完了其短暂的历程,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近代铜元的发行流通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时间,但其数量之浩繁、种类之庞杂、版别之众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据估算,仅从1900年到1917年,全国各省铸造的当十文铜元就有320亿枚之巨。而仅清末铜元背面的蟠龙图案版别就超过400种。如今铜元已成为钱币收藏的一大重要门类。但如何从数量如此巨大、种类如此繁多的铜元堆中挑选出较有收藏价值的品种,确实令大多数初涉铜元收藏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大感为难。现简要介绍几种最为简单易学的挑选方法,希望能对初集铜元的泉友们有所助益。
1.看铸造币材
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为多见,黄铜元少见。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如“大清铜币”中心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红铜元反而少见。此外,民间私铸的铜元也多为黄铜质。铸造整齐精美、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以及铅质铜元则多属于样币性质,难得一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白铜币伪品,一般采用在普通铜元表面镀镍的方法伪造,但不甚光洁,砂眼气泡较多,边缘无齿,币身较薄,不具样币特征,不难辨识。
2.看面值大小
铜元面值有很多,其中以当十文铜元最为常见,而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铜元都值得留意。“光绪元宝”四川当三十文铜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旋铸旋废,存世仅有十余枚,非常罕见。“大清铜币”宣统二十文、“光绪元宝”广东五文、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民国四川铸造的“四川铜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者却属常见品种。
3.看铸币工艺
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但有些地方因买不起机器因陋就简铸币或民间土法私铸,产生了不是机制的铜元。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铜元等。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另外,铜元一般中间无孔,因此发现中间有孔,特别是方孔的铜元值得格外留意。其中以“光绪元宝”安徽方孔十文铜元最为罕见,估计存世量不会超过10枚,被誉为“一级大珍”。
4.看是否错版
铜元常见错版形态有:①英文错误,主要有字母写错、单词拼错等。如将“A”写成“A”、单词“PROVINCE”(省)错拼为“PROVINEC”等。②满文错误。如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元,上缘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却为“宝福”(福建铸钱局)。③正背面图案错配。如“光绪元宝”背错配大清龙图,“光绪元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大清铜币”宣统乙酉年造背错配“光绪年造”字样等。④阴文图案。铜元币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⑤合背、合面铜元。错版铜元值得关注。
5.看是否有齿边
一般情况下,铜元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轧有齿边的铜元绝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的,值得收藏。但“光绪元宝”江苏十文和民国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铜元中也常见齿边普通品存在,这属例外。
6.看品相
品相被称为是“收藏品的生命”。品相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收藏品价格的差异,而且还关系到藏品是否容易变现的问题。铜元的品相对铜元收藏意义尤为重大。机制铜元无论是对表面的光洁度,乃至边丝的好坏都有严格的要求,任何缺陷都会影响藏品的价格。图案文字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品相好的铜元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种,收藏价值也较高。
三、铜元的投资价值
所谓铜元与一般的方孔铜钱不同,中间无孔。中国铜元主要流行于清末民初,铸造流通了50多年。铜元的品种大约有1000余种,由于距离现在时间短,所以存世量极大,估计至少有百亿枚以上。因此铜元在国内集藏品交易市场上价格长期低迷。
低廉的价格对于那些初学的人来说容易参与,目前国内集藏铜元的人还不是很多,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更少,铜元中的一些稀有版别鲜为人知,如果仔细甄别,庞大的数量中会发现不少珍稀品种。如果现在能以较低的价格买进,应该说是好的投资。另外由于价格低廉,一般普通铜元的伪品也很少,大大减少了投资风险。
铜元的历史不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首次仿造香港辅币制成铜元。这种铜元每枚重2钱,成色含铜95、铅4、锡1。正面为“光绪元宝”汉字和“广宝”满字,周围有“每百个换一圆”字样。背面中央刻着一个蟠龙纹样,周围有英文“广东一仙”。这种铜元的试样品存世量极其罕见,现价格高达25000元。这种铜元的流通币里除背面英文字母错版为“TENCASH”,价格为10元,普通“广宝”铜元仅值0.5元~1元。
清代铜元起初以“光绪元宝”为文,各省铸币并无统一标准,成色样式均存在差异。铸造铜元的材质根据各种铜质合金成分的不同能分出好多种。比较多的是红铜与黄铜,以红铜为多。清代铜元有各种面值,最常见的是十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
“大清铜币”中心粤、淮二十文、“开国纪念币”小写二十文、吉林中花十文等都是常见面值里十分罕见的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还有一些小面值半文、一文、二文铜元,流通时间不长存世量也不是很多,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另有一些特殊面值的铜元存世量很少,也值得一藏。
光绪三十年(1904年),“广宝”铜元正面原来的“每百个换一圆”字样改为“每枚当制钱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为“十文”。改铸后的铜元精致、秀美,在当时流通很广,现存量还很多,钱币交易市场里仅售0.5元至1元,背面英文字母错版为“TENCASH”,值10元。
1904年铸造的“光绪元宝”四川当三十文铜元是当年四川铜币厂成立之时的试样品,并未经流通使用,尚有红铜和黄铜两种类型,现已成为十分著名的铜元珍品。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铸“大清铜币”。这类钱币分4种:1.当二十重四钱(其中背面有珠圈者,目前市价为60元,“20”后有点约为25元,中央有星点约为10元,普通的仅值0.5元至1元)。2.当十重二钱(中央有星点约为15元,普通的仅值1元至7元)。3.当五重一钱(约值50元)。4.当二重四分(约60元)。这类铜币成色为含紫铜95、白铅5,在当时铸造量很大,曾在民间广为流通和使用。目前,在钱币交易市场里也常见有“大清铜币”批量出售。
民国成立后,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最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交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在目前的钱币交易市场里,一些普通的“开国纪念币”仅值人民币数角或数元,一些存世量较少的可值数十元、数百元左右。其中“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徐世昌像十文铜元”等币的市价均在2000元~3500元之间。还有河南曾在民国二十年铸有一种五百文的大铜元也非常稀少。
该币正面图案中央为两面交叉的国旗,上方为“中华民国”4字,下面为面值:500CASH;背面图案为稻穗组成的嘉禾纹,中央竖写“五百文”3字。该币为面值最大的了,现存世量极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该币的市场价已接近人民币5000余元了。20世纪30年代后铜元逐步被纸制角分票和镍质硬币所取代。
当年的铜元是采用钢模铸造,开模是采用手工雕刻模具,一般一副钢模最多只能铸造铜元2万枚左右,每个雕刻钢模的模具上必然会有许多细小的差异,这为我们今天收藏和研究铜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钱币交易市场里一枚普通“广宝”铜元通常仅值0.5元至1元,但如果能收集到30枚同一品种却不同版别的普通铜元,这些铜元合在一起的身价就可高达千元以上。
当然这会很不容易,但只要细细留意,花费不多的钱,就可能得到非常丰厚的回报。目前绝大部分铜元的售价都不高,铜元潜在的投资价值尚未被大多数人所发现,若是能意外收获一些珍稀铜元品种,就更好了。
目前钱币交易市场里的多数普通铜元中虽然没有伪品,只有一些身价数百元以上的铜元已经出现了少量的赝品,有真币改刻和新币仿制等形式,投资者要小心。
四、铜币的鉴定
鉴定古钱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是:第一,要掌握每一时代钱币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古钱都反映有铸造钱币的时代特征,每一类古钱还有它的个别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就可以了解它们是什么时代的钱币,什么种类的钱币,并根据这些特征区别真钱和伪钱。古钱的特征包括钱文和形制两方面,钱文是铸在古钱上的字体,形制指古钱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和币材成分。了解每个时代、每种货币的这些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是识别每一时代、每一种古币的真伪及其价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发现一枚与其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差得很大的货币,应特别注意其作伪的特性,再用其他方法鉴定、就可确定其真伪。第二,用科学方法辨别伪钱的伪锈、伪色。对古钱币鉴定中,分辨铜锈、铜色的真假是相当重要的方法,因为单从文字形制很难绝对断定真伪,而鉴定锈色方法简便、正确可靠。第三,熟悉伪钱的基本特征。鉴别伪钱既要了解每个时代真钱的基本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也要了解伪钱的基本特征。改刻的伪币币面不平,拼合的伪币正反面币色不一。凿去的文字四周总有痕迹可寻。用翻砂法制造的钱币光泽度差,而且比真钱略为小和薄等等。了解伪币的基本精况和伪造法,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伪币作伪之处。第四,掌握与古钱鉴定有关的知识。应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广博的历史知识、古钱的铸造常识和栽谱卧录,古文字学以及历代典章制度知识,对鉴定古钱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伪钱的伪锈鉴定
伪造铜锈的方法简单来说有七种:第一,用漆和颜料拌和后涂在伪币上,一年半载后干硬了,几乎像真锈一样;第二,用松香或胶水拌以颜料,涂在伪钱币,干硬后看上去也和真锈一样,但牢度色泽稍差;第三,用普通铜钱的真锈粘在伪造的铜币上,锈是真的,预是假的;第四,把伪币置于土中或潮湿环境中,过两三年后,伪钱即生出真锈;第五,把伪钱浸入醋酸中,加入硫酸铜,伪币上会长出鲜明结晶状的绿锈;第六,把伪钱浸入硫酸溶液中,较短时期会生锈;第七,用细铜屑末儿,与硝酸、预料拌和,涂在伪币上,能长出比较牢固的铜锈。识别这些伪锈的方法是:第一,红锈和水银锈是不能用药浸、土埋法取得的,如用颜料和漆、胶水等混合后涂上,时间一长,假锈即会脱落;第二,用伪币浸入硫酸或醋酸中,或埋入上中长出的钒锈,一般都在表面,没有深入铜质内部,而且长出的绿锈要粗、松、脆,容易脱落,不能发生硬绿,用手指揿、压,真锈和假锈即易区别,伪钱的锈松、脆、易脱落,真钱的锈手掼很难弄得动;第三,用胶水调以颜料做成的伪锈,经过开水泡煮和碱水洗刷,只要在开水中泡煮或用碱水洗刷,假锈便会全部脱落;第四,用松香调以颜料做成的伪锈,虽然表面看来与真锈难以区别,但假使用手摩擦或热水浸泡后,锈上如有松香气味,即为伪锈;第五,用漆加颜料做成的伪锈,经过一年半载后比较坚硬,类似于真币长出的硬绿锈,但是这种伪锈色泽不像天然长成的锈那样自然,长久以后容易剥落。总之,真锈是长年累月自然长成,锈质入骨,坚硬牢固,经久不变、人的手指难以刮动。“而假锈较粗、疏、松、脆,容易刮动或脱落,有的虽看来坚硬,但经沸水煮或碱水洗刷,亦会全部剥落。明清以来的铜币由于时代近,往往不生锈,就只能根据形制、文字来分辨了。
(二)伪钱的伪色鉴定
辨色也是辨别伪钱的一种方法。有的古钱无锈,传用久后,表面上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称为“传世古”。伪币新铸,当然无传世古,作伪者把伪币经火煅烧或放入盐酸、醋酸中浸泡,取出后再裹入带内不断摩擦,做成伪传世古的。但真的传世古坚牢,难以刮除,钱币流传愈久,色泽愈深,越是坚牢,极薄的一层,用水煮洗刮都很难去掉。假的传世古比较轻浮,色泽不牢,有的是用伪钱放在煤烟上熏黑后,再上蜡打光的。这种伪造的传世古用开水泡煮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铜币本身的颜色也值得注意。明中叶前一般以青铜铸钱,币色青绿,有的泛红,称为水红铜。明代后期以后用黄铜铸钱,铜色浅黄而带光泽。清代新疆、福建等少数地区的咸丰钱用红铜铸造,铜色紫红。如发现宋代以前浅黄发光的黄铜钱,大概就是伪币了,当然宋代以前有时个别货币由于冶铸技术不精而掺入其他金属较多,有的币面也有呈黄铜颜色,如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以及“开元通宝”大钱也带有黄铜色泽的,但其成分与铜锌合金的黄铜不同。清代的年号钱形式较统一,伪币极少,均用黄铜铸造,但个别特殊货币也有比较珍贵的,如发现清代年号钱用青铜铸造,呈暗褐青绿色,则亦可以认为大致是伪币了。
(三)伪钱的辨声鉴定
辨声也是鉴定伪钱的方法。真的古币传世已久,冶铸时的火气已消失,敲击时声音无转音,而新铸出的钱虽然伪用了古代的年号,但敲击时必有转音。用嵌补法,打制拼合法等方法制造的伪币,由于伪币不是整块金属,而是拼合而成的,有的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金属拼合而成,币内有损伤,所以只要将其轻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属敲击,会发出破壳声。
五、出土的铜元如何保存
铜元诞生在清末政治腐败、经济衰竭的历史阶段,从光绪二十六年起(1900年),经历了晚清、民国时期的短短30多年,但其版别众多、种类庞杂、存世量大,错配模具、错签局名时有发生,造成“奇品”“趣品”,丰富了收藏研究的情趣。
铜元多以红铜为材质,大小规范,制作精美,颇具收藏和欣赏价值。目前研究铜元的人还不是很多,铜元中的一些稀有版别鲜为人知,如果仔细鉴别,会发现不少珍稀品种。另外由于价格低廉,普通铜元的伪品也很少,也减少了买入赝品的风险。我在收藏铜元时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品相外观。
品相是藏品的生命,铜元也一样。由于铜元是机器压制的,图案细微精致,但线条比较浅,很容易磨损,特别是凸出的部分更是容易磨损,很难找到完美无损的。因此铜元品相的好坏,首先要看文字花纹是否清晰、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磨损等。其次铜元最忌有锈,因为铜元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与古铜钱有铜绿的值钱是不同的,铜元有锈会遮盖铜元的细微部分,收藏价值大打折扣,也影响观赏。品相好的铜元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种,收藏价值也较高。
(二)看面值。
清代铜元里各种面值甚多,铜元中当十铜元最常见,其余面值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铜元都值得收藏。宣统年间铸“大清铜币”二十文,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开国纪念币”小写二十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河南省造中华民国双旗五百文大铜元为铜元面值最大者,亦相当稀罕。但也有一些例外的,如民国时四川军政府铸造的“四川铜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者却属常见品种。
大面值的民国铜币——河南五百文铜币
(三)注意版别。
铜元的版别众多,清代末期整个民国期间,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类铜元外,日伪政权也发行过部分铜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流通着根据地自行铸造的铜币。每个种类都可细分出,许多种版别,其中有些版别非常稀少,市场上很难见到,铜元中还有许多错版,如英文倒置、满文错写、面背错配、阴阳币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还是可以碰上,因此收藏时应特别留意,要仔细辨别不同铜元的纹饰、版别,往往一枚看似平常的铜元,或许就是难得的错版品。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并开始铸造民国铜币。开始,各地铸造的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等,面值一般为十文或当十、少量的有二十文或当二十面值的。后来,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面值越来越大,不仅出现了面值五十文或当五十,一百文或当一百的铜币,而且面值二百文或当二百的铜币也有出现,更有甚者,河南省还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铸造了民国期间面值最大的铜币——面值五百文的铜币。
河南省是民国时期铸造铜币的大省之一。从民国初年到民国二十年,先后用红铜或黄铜,分别铸造了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共六种面值不同版别的铜币,其中面值五百文的铜币,既是本省、也是全国在民国期间是一面值比较大的铜币。该铜币直径为4.4厘米,厚为0.2厘米,重为36.6克;正面从外向内有三圈不同的图文:外圈宽为0.4厘米,最外层为齿纹,内层为规矩回纹;中圈宽为0.5厘米,有圆点与内圈相隔,圈内上面自右至左有楷书繁体“中华民国”四个字,下面自左至右有“500 CASH”,右、左两侧各有带枝叶的牡丹花一朵;内圈中为互相交叉的双旗(国民党党旗)。背面从外向内的图文分为两圈:外圈宽为0.4厘米,亦是最外层为齿纹,内层为规矩回纹;内圈中左右两侧为交叉的嘉禾图案,中间自上至下为楷书“伍百文”三个字,表示其面值。
河南省铸造的民国“伍百文”铜币,设计独特、大方,制作精细、工整,是民国铜币中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但因为铸造和传世的数量较少,近年来,一些造假者受利益驱使,仿制出了一些新仿品。这些仿制品,除了包浆作假外,该铜币正面的双旗图案也有不同:真铜币交叉的双旗图案中,都有国民党党徽图案;而假铜币右侧的党旗图案中,无党徽图案。因此,只要注意识别,就能区分真假,避免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