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历史的西夏民族
冯海英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其创建者为夏景宗李元昊。为此,根据有关史料对西夏短暂的历史进行探讨。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党项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份统辖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洲之地。经过李继迁(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两代人实施依辽和宋、用兵吐蕃与回鹘的战略,向西发展占领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北)、瓜州(今甘肃安西东)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夏是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契丹、蒙古等族共同建立的封建王朝。极盛时期疆域占有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内蒙古、青海、新疆之一部。在西夏王国近200年的兴衰史中,各民族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化。公元1036年,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主持仿照汉字创制了6000多个与汉字相仿而无一雷同的实用文字,用以记录西夏王国主体民族党项羌族的语言,被尊为西夏的“国书”,在政府公文和民间交往中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典籍。蒙古灭西夏,江山易主,典籍散佚。历经数百年,随着党项民族的灭亡,西夏文字曾一度被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成为了不识的死文字,但是,在20世纪得以重新面世,并显示出极高的价值。“西夏学”也应运而生,其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独特艺术魅力的西夏文字书法艺术,引起了中日两国书法爱好者的关注,他们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对西夏文字书法艺术进行着研究、探索。
西夏文字书法艺术在史书中未见有记载,关于西夏文字形体,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云:“元昊自制蕃书十二卷,字画繁冗,屈曲类符篆。”党项羌人原无文字,隋末唐初党项内迁后,学习接受儒家文化,使用汉文字。宋初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后,为标新立异而创制了记录党项族语言的西夏文字,自然是脱离不开汉文字的深刻影响,西夏文字成为汉文字体系中的一个于是新的品种。正如西夏学者骨勒茂才所著《蕃汉合时掌中珠》所说:“蕃汉文字者,论末则殊,考本则同。”西夏文字传世两百余年,在应用实践过程中,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字书法艺术。
汉字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西夏文隶书。汉字书体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西夏文字则是汉字楷书笔画的模仿。西夏文篆书同样是据汉字小篆的模仿,未经过使用中的演化,所谓“屈曲类符篆”云云是宋朝人对“字画繁冗”的西夏文字的形容。西夏行书、草书则是在长期应用中自然形成的,因此西夏文书体不同于汉字,不可能有一个隶书阶段。清代学者戴锡章《西夏纪》谈到西夏文字的创制有“番兼篆隶”之语,此“隶”系指汉文书上所称的“楷隶”或“隶”,即楷书而言。
一、楷书。西夏文字书法以楷书为主。“形体方整”是西夏文楷书的特点,汉字书法中楷书始于魏而盛于晋,唐代达到鼎盛,欧、柳、颜、虞、褚诸大家并出。西夏文字在成熟的汉文楷体上创制,因而深受唐人影响。现存的西夏文汉文合璧《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和西夏皇陵出土的西夏文、汉文残碑清楚地看出,汉字楷书的神韵透到西夏文楷书书体中,妙趣自成。西夏文字形体笔画繁复、方正均匀,因此在书写时更注意结体自然,点画穿插有序,繁而不乱。有的书法家认为,西夏文楷书的用笔不但用藏锋和中锋,而且时有侧锋入纸,锋棱明显,使笔画生动多姿。笔画中的“撇”“捺”“钩”用笔较重而露锋。所谓藏露兼施,方圆并出,既显骨力又显精神,是西夏文楷书用笔的一大特点。
二、篆书。西夏文篆书已见于文献文物中的有两种:一是碑额篆书,一是印章篆书。西夏文碑额篆书仅见于《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和西夏皇陵出土的仁宗寿陵残碑。前者为“敕感通塔浮屠之碑文”9字,后者为“大白上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16个字。从这25个西夏文篆书可以看出西夏篆书显然是仿照汉字小篆,从西夏文楷书演化而成,应当完全采用汉文小篆用笔方法,回环照应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而揖让有方。但同样在篆、楷之间的对比上,西夏文比汉文更繁复,其中原因是汉文由篆而楷经过了笔画的简约,西夏文由楷而篆,为增加装饰效果笔画有增无减。西夏文篆法基本上有规律可循,但同一字的笔画篆法上有随意性,如上述两种碑额中的同一“文”字篆法不同。
西夏文印章篆文。传世的西夏文篆书官印以“首领”二字印最多,见于著录与新发现的实物总数已达150方之多。西夏文印章同样是学习和借鉴汉文印的产物,用以表示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物,西夏文“首领”官印,铜质,方形,一般边长5公分左右。柱钮上刻表示方向的西夏文“上”字,印背两侧阴刻年款与人名。印文铸白文(阴文),笔画深厚凝重,屈曲折叠,均匀地充满印面空间,类似汉印中的“满白”,仿唐、宋印通用的九叠篆文。“首领”篆书形体不同印结构大同小异,富有变化。西夏文印开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入印之先河。
三、行书与草书。传世的西夏写本文献中有大量的行、草文献,内容有抄本佛经,但多见于世俗文书。西夏行、草文献,多为抄写快捷便利,少数的行、草文献注重字体的美观与艺术欣赏,一般说来,西夏文行、草书写行笔与汉文相似,行书用笔灵活,线条活泼流动,随意自然,在外形结构上十分讲究。西夏文草书,以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草书西夏文《孝经》为代表,字画简约流畅,结构均匀自然,笔画基本规范,其布白章法虽显稚拙而独具风韵。西夏书法家以作品传世者极少记载。史载西夏崇宗、仁宗、桓宗时期文教昌盛。崇宗乾顺曾作《灵芝歌》,令中书相王仁忠和之,并勒石志瑞。仁宗仁孝时大学儒学,设科取士,尊孔子为文宣帝,并追赠创制西夏文字的野利仁荣为广惠王。桓宗时宗室李尊项进士及第,以学问与书法著称,后继襄宗为帝,是为神宗,著名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中西夏文书者浑嵬名遇,黑水城遗书中西夏文佛经有的题款中记出书者名字,如法随、索智深等。元代居庸关云台券门内壁六体字中的西夏文是元代唐兀人(西夏人)智妙酩布。西夏文字的书写工具当以毛笔为主,仁宗时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书法,他取当地所产黄羊毫为笔,为西夏书法家效法。西夏有硬笔书法,甘肃武威发现西夏时期的竹笔,黑水城西夏文遗书中发现的《孟子》写本,字体粗黑整齐,刚健有力,显然是用竹笔书写。
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研究院的白滨教授讲到西夏文字在历史上的作用时向记者介绍说,西夏文字从创制到消亡经历了500年,这种文字曾一度湮没,直到20世纪,俄国人在黑水城的佛塔城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藏书库,轰动了世界,其中大量的西夏文献也推动了西夏文化的研究。其中最可贵的是在汉文中已经遗失的一些经文、资料在西夏文献中尚有保留,我们可以通过对西夏文字的翻译,对汉文化的研究作出贡献。此外,西夏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其当时的文化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十分完善,然而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古国的文化、文字是如何消亡,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研究院的聂鸿音教授认为西夏在推广文字方面是一个奇迹,西夏文字本身结构比较复杂,但西夏政府却在1036年-1060年短短几十年间已将6000多个西夏文字推行到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民间,这无疑告诉我们文字的复杂与否与其推行难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同时也让我们去思索到底是西夏政府掌握了一种文字推广的好方法还是西夏文字之间存在了一种内在规律让人们便于记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去探讨。
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继位,不再接受封号,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随后,李元昊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准备建国称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开始不断向宋发动攻势,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击败宋军。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22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共历10帝,前后190多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10队,每队300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10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之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史料记载:公元11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越过漠北,在图谋中原的征途中,矛头指向了途经之地的西夏王朝。从1205年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人收留容纳蒙古仇人进而攻入西夏境内开始,共耗时22年,先后6次征战西夏。
1225年,西征胜利归来的成吉思汗又亲率大军10万,先破黑水城,全城居民抵抗了3个月,10万将士全部战死。城池沦陷了,竟没有一个人投降。蒙古大军紧接着又占沙洲,一路席卷河西走廊,最后兵锋直指西夏国都兴庆府。就在此役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军中。
成吉思汗的死,招致了蒙古大军更为残酷的杀戮,毫无节制的血腥屠城,加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西夏军民幸免者百无一二,尸骨遍野,惨不忍睹。昔日的繁华都市顿时幻化成了一座死城,文明成果转瞬间变成废墟,无数无辜生命在刀光剑影中倏然而逝。西夏于末帝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延续了190多年的西夏王国遭到了灭种的无妄之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