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西夏文草书长卷

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西夏文草书长卷

时间:2023-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旷世奇珍——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包熙琨在宁夏博物馆西夏文物展厅的大展柜内放置着一件略呈土黄色,中间部分平铺开,两边成为卷状,手书的《西夏文草书长卷》。《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是经考古所的孙昌盛等同志整理修复后,在1995年宁夏博物馆举办西夏文物展时,首次公开展出的。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目前文字虽难辨认,在随着以后西夏学专家对西夏文字研究的深入,是能破解的。
旷世奇珍_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_文博耕耘录

旷世奇珍——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

包熙琨

在宁夏博物馆西夏文物展厅的大展柜内放置着一件略呈土黄色,中间部分平铺开,两边成为卷状,手书的《西夏文草书长卷》。这件文物是用墨写成的,由于年代久远,纸显陈旧,还有水迹印痕。而对文物的陈列形式,由于没有经过艺术的再创造而显单调。文字说明又极简短,没能很好地介绍这件文物的艺术价值,使人们认识不到它的价值。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有识之士去考证、研究,以体现其应有的艺术特色和真正价值。

这件《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是1991年9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清理被不法分子炸毁的拜寺沟方塔时,在塔体第十层塔心室发现的,同时还有大批的西夏文、汉文文献和文物出土。《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是经考古所的孙昌盛等同志整理修复后,在1995年宁夏博物馆举办西夏文物展时,首次公开展出的。笔者开始时对这件文物也没太注意,后来在对西夏文物的逐步认识和研究中,这件长卷和木活字印刷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出土的文物,从手写的书法特色和独到的长卷形式,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据向考古工作者孙昌盛同志详细了解了当时文物出土情况后得知,长卷是和很多西夏文、汉文书页、残篇卷裹在—起,直径约有十几厘米。经过仔细整理、分类、修复,有汉文佛经、西夏文佛经、西夏墨文书、汉定墨书等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收藏价值的西夏文和汉文文献。

这件《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是用9张白麻纸粘连在一起,总长574厘米,宽16厘米,通篇用手竖行书写西夏文草书,每行有22至24字不等,开距在1厘米~1.5厘米之间。在中间部分还有两行排列7个字组成。也有用7字呈7行排列着。字与行错落有致,每个字,每行字,全幅字,全是具有抽象美的构图。西夏文字原就很难辨认,这墨书长卷上的字就更难辨认,因为它是继承了汉字草书的特点而又加以发挥的。这长卷上的字细观之似曾相识,再观之则不知其意。通篇草书具圆劲飞动的气势,结构精研,骨架刚健,外画伸展,雄劲遒丽,体势开阔大度,安详从容而灵气十足,在凝练含蓄中又多有飘逸峻伟之姿,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魅力,令人为之倾倒。有的字还书写在两纸的连接处,可见是先把纸粘连后再写上字的。每字都用墨仔细认真,共约324行,计有7300多字,由于年代久远墨迹有些淡。曾请北京和宁夏等地的西夏学专家,对长卷上的字进行考证,辨研,都难以辨认,但都认定是抄写的佛经。也有的认为是佛教“发愿文”。特别是用西夏草书抄写的佛经长卷,从书写手法、墨书工整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看,都是以前所未见的,实为古文献中的珍品。与长卷同时出土的《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乾韧年仁、孝皇帝发愿文》《刻版佛画》,汉字《仁宗乾祐十一年发愿文》,汉文诗集残页等,都是继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宁夏灵武发现的西夏文、汉文文献后,从内容、数量及类别上的新发现。

img279

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

《手写西夏文草书长卷》目前文字虽难辨认,在随着以后西夏学专家对西夏文字研究的深入,是能破解的。据考证,这长卷也是目前世上仅有的“旷世奇珍”。将会对西夏书法艺术、佛教、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