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愤懑与自省

愤懑与自省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愤懑与自省所谓“愤懑”指文康官场失意,无奈引疾家居而引发的心理状态。“自省”指文康在晚年诸子不肖、重遭穷饿的状态下对人生的反省。一番话又何啻夫子自道,将畏难情绪,表露无遗。时年五十三岁的文康,本来尚可以有所作为,就这样离开仕途,他的心中是充满愤懑的。他在小说中曾感叹“一生也不曾作得一个好梦”,正是愤懑心情的写照。

愤懑与自省

所谓“愤懑”指文康官场失意,无奈引疾家居而引发的心理状态。“自省”指文康在晚年诸子不肖、重遭穷饿的状态下对人生的反省。这两种心态在小说中均有反映。

谦福《赠文铁仙》其一云:

未遇孙阳世转猜,风尘谁识骥呈材。倦游司马原多病,被逐灵均剧可哀。能退急流真大勇,不谈时务亦通才。山林气习簪缨胄,生面惟君别样开。

“孙阳”即伯乐,“未遇孙阳世转猜”一句,说明文康在官场时是遭人猜忌的。“倦游司马原多病,被逐灵均剧可哀”应该是指文康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月二十五日被派为驻藏帮办大臣一事,这件事对文康是非常大的打击,盖满人一向视此官为畏途。台湾高拜石先生在《老佛爷“借刀杀人”——盛伯希文词冠北燕》一文中讲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光绪年间,盛昱辞官数年后,动了官兴:(www.guayunfan.com)托人向执政大臣致意,那时军机处满籍的有世铎、额勒和布,汉人则张之万、许庚身、孙毓汶诸人,皆“甲申易枢”后伯希第二疏中所指为名望能力均大不如前的,当然对他没有什么好感,便表示:“盛昱想起复吗?很好!现在‘驻藏大臣’正要换个人去接替,放他去边上走走吧!”

满清驻藏大臣,原是很重要的职位,而且是旗人专利的;但当时交通不便,被派到西藏去的,均认为等于荣誉充军,口里虽称着“天恩”,心底下却一万分不愿意,而且怕极了,伯希生长华腴,怎愿意去吃苦?因此他绝口不提了(樊樊山给他的诗,有“北门无意作奴官”之语)。[78]

文康显然与盛昱有共同的想法,也不愿去边地,难怪谦福说文康是如屈原般被放逐。在《儿女英雄传》中,也能看出端倪。第四十回写安骥放了乌里雅苏台参赞,家人给远在山东的安学海报信:

老爷此刻忙的不及问他别的,只问:“大爷到底放了甚么了?”他先把手里那封信递上去,这才吞吞吐吐的回道:“奴才大爷赏了头等辖,加了个副都统衔,放了乌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了。”安老爷听得这句话,只“阿呀”一声,登时满脸煞白,两手冰冷,浑身一个整颤儿,手里的那封信早颤的忒楞楞掉在地下,紧接着就双手把腿一拍,说道:“完了!”

接到儿子放了乌里雅苏台参赞的信,素来沉稳的安学海,此刻竟乱了方寸,大叫“完了”,实在少见。原因是:

这位老爷天生的是天性重,人欲轻,再加一生蹭蹬,半世迂拘,他不是容易教养成那等个好儿子,不是容易物色得那等两个好媳妇,才成裹起这分好人家来。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正用不着到那等地方去名外图利;他那分家计只安分守己的也便不愁温饱,正用不着叫儿子到那等地方去死里求生。按安老爷此时的光景,正应了“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的那两句俗语,再不想凭空里无端的岔出这等个大岔儿来。这个岔儿一岔,在旁人说句不关痛痒的话,正道是“宦途无定,食路有方”。他自己想到不违性情上头,就未免觉得儿女伤心,英雄短气;至于那途路风霜之苦,骨肉离别之难,还是他心里第二、第三件事。

安学海认为儿子“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不必“到那等地方去死里求生”,其实道出了文康本人的真实想法。

当知道去乌里雅苏台是一场虚惊后,舅太太又大讲乌里雅苏台之艰苦:

只要不上乌里雅苏台了,就是大家的造化!今日之下我说句实话罢,乌里雅苏台那个地方儿去得吗?没见我们四太爷讲究,只沿道儿这一步,就腻得死人!一出口,连个住处没有;一天一二百地,好容易盼到站了,得住那个恶臭的蒙古包。到了任,就那么破破烂烂的几间房子。早饭是蘑菇炒羊肉,晚饭要掉个样儿就是羊肉炒蘑菇,想要吃第三样儿也没有了。一交八月,就是屯门的大雪。到了冬天,唾口唾沫,到不了地就冻成冰疙瘩儿了。就我们娘儿三个这一到那儿,怕不冻成青腿牙疳吗?如今这一来,甚么叫调任哪,直算逃出命来了!可够了我的了!

一番话又何啻夫子自道,将畏难情绪,表露无遗。为了不去就任,文康只能以足疾为由辞官,遂于六月十一日解任。时年五十三岁的文康,本来尚可以有所作为,就这样离开仕途,他的心中是充满愤懑的。他在小说中曾感叹“一生也不曾作得一个好梦”(缘起首回),正是愤懑心情的写照。杨钟羲《雪桥诗话》卷十一也说:“文康铁仙为费莫文襄公孙,孔修相国弟。由颍州府为驻藏大臣,非其志也。拂郁牢骚,穷老无俚,至为章回小说以寄意,然文字甚工。”[79]

马《序》指出《儿女英雄传》的写作是“先生殆悔其已往之过,而抒其未遂之志欤?”的结果。那么文康悔的是什么呢?显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

文康共有九子(广琳、岳琳、普琳、锡琳、封琳、会琳、重琳、凯琳、怀琳),诸子具体情况尚不清楚,只知道长子广琳曾任户部笔政。史梅叔五言古诗《朔谒太学归,便过文郎中康宅欢饮,为短歌留之》还描写过文康三幼子:

矫矫三骥子,殷勤各来厚。争出新诗篇,狂呼惊鲁叟。足慰君蹉跎,岂止腾郊薮。令我生精神,叫酒不离口。老眼得后俊,此乐信非偶。[80]

这些“骥子”“后俊”,长大后却变得“不肖”,使家族衰落,使文康“垂白之年,重遭穷饿”,这必然会引发他的悔意,并迫使他深刻自省:到底错在哪?

他将自己的思考,写进《儿女英雄传》。他看到大家族对子女的不利影响,所以他笔下的安学海一家,是关系简单的小家庭。在他看来,父兄之教、子弟的觉悟无疑都是子弟成才不可少的,而他自省对子关心不够,所以在小说第十三回中感叹:“天下第一乐事莫如谈心,更莫如父子谈心,更莫如父子久别乍会异地谈心,尤其莫如父子事静心安苦尽甘来久别乍会的异地深夜谈心。安老爷合公子此时真真是天下父子第一乐境,正所谓‘等闲难到开心处,似此开心又几回’了。”第三十六回又感叹:“倘然我说书的果然也有个会试的儿子,却叫我合他讲些什么来!”善于教子的安学海的形象中分明寄托着文康的意愿。安骥的形象塑造,则体现了文康对理想子弟的看法。由进士出身和仕途顺畅,应该是文康的“未遂之志”,所以在小说中特别写安骥考中探花,结尾又交代安骥“辨了些疑难大案,政声载道,位极人臣”,其中寄托着文康希望后代“翻梢”的美好愿望。

【注释】

[1]杨伯峻著:《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1页。

[2]赵尔巽等著:《清史稿》第30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101页。

[3]《清实录》第43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5页。

[4]冯其利指出:“马佳氏始祖马穆敦,初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其弟格恩特衣留居原处费莫地方,因以费莫为氏,皆同族”。见冯其利著《寻访京城清王府》,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5]〔清〕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6]同上书,第48页。

[7]同上书,第19页。

[8]林薇撰:《〈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家世、生平及著述考略》,《文史》第18辑,1983年版,第237页。

[9]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02页。

[10]柳存仁著:《伦敦所见中国小说总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页。

[11]太田辰夫著,白希智译:《满洲族文学考》,中国满族文学史编委会编印,油印本,1980年版,第63页。

[12]尔弓校释:《还读我书室主人评儿女英雄传》下册《后记》,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1059页。

[13]《清代硃卷集成》第95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

[14]《清史稿》第37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146页。

[15]据《费莫氏世系表》记载,勒保第四子英奎有八子,依次为文亮、文经、文翰、文俊、文图、文杰、文鲁、文镛。

[16]《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虚吃惊远奏阳关曲,真幸事稳抱小星裯》,写到军机章京陆露峰密信告知安骥:“顷阁下已蒙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简放山左督学使者,并特旨钦加右副都御史衔,作为观风整俗使。”

[17]详见官桂铨:《文康任福建盐法道及其佚文》,《文献》1990年第4期。

[18]齐如山(1876—1962),名宗康,河北高阳人。近代戏剧大师,有“近代掌故的活辞典”之誉。其平生著作合计共九十种,合辑为《齐如山先生全集》。生平事迹见郑孝颖《齐如山》(载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五册下,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及许姬传、邹慧兰《齐如山》(载《中国京剧史》中卷,第三十五章,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等。

[19]齐如山著:《齐如山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107页。

[20]《清代硃卷集成》第110册另收有熙麟同治十二年(1873)顺天乡试硃卷,其履历较第56册所收稍略,故以第56册所收履历为准。

[21]周和平主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册收有此谱。

[22]文康为满洲镶红旗人,此言正红旗,当另有所据。

[23]文康任“长芦盐运使”事,向无人提起。检《河北省志》(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6卷《盐业志》附录(二)“明至民国长芦盐运使”表,其中并无文康,疑为钟文误记。

[24]顾郑乡,名廷纶,字凤书,一字郑乡,会稽人。嘉庆三年(1798)贡生,官武康训导。著有《玉笥山房要集》。

[25]《丛书集成三编》第4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49—150页。

[26]杨钟羲著,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余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32页。

[27]《清宣宗实录》第39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2页。

[28]同上书,第394页。

[29]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73页。

[30]太田辰夫著,白希智译:《满洲族文学考》,中国满族文学史编委会编印,油印本,1980年版,第63—64页。

[31]《文史》第18辑,1983年版,第245页。

[32]柳存仁著:《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245页。

[33]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2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300页。

[34]此《大清搢绅全书》包括笔者在国家图书馆所查到的一部分原书,以及已经影印出版的《清代缙绅录集成》(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但即使合此两书,道光年间的《大清搢绅全书》仍不完全。

[35]文康编选《史梅叔诗选》卷三收有《淮阴访文二泥饮》一诗:“登岸访故人,潦雨不能待。入门一喧呼,惊我毛发改。秉烛对唏嘘,涕笑杂肴醢。浮云忆囊时,浩然隔沧海。丈夫辱泥涂,寸心固有在。韩信淮阴时,受侮何其猥。夜树搅离情,风窗动凄彩。杯酒且尽欢,谁能问千载。”林薇先生据此推测:“根据作者与文康交谊之深厚,形迹之亲呢,以及马从善序称文康为勒保之次孙等记载,这里的‘文二’很可能就是文康。”(《文史》第18辑,第240页。)按,通过对文康任职理藩院情况的考察,道光十六年之前,文康未离开京师,而《史梅叔诗选》刊刻于道光十五年,故此诗提到的“文二”显然不是文康。

[36]《晚清簃诗汇》卷一百二十五指出:“史密初名襄龄,字梅叔,号梅裳,济宁人。嘉庆癸酉拔贡,历官淡水同知。”见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清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387页。

[37]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02页。

[38]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02—903页。

[39]太田辰夫著,白希智译:《满洲族文学考》,中国满族文学史编委会编印,油印本,1980年版,第66页。

[40]祁寯藻,字叔颖,号观斋,山西寿阳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生,同治五年(1866)卒。嘉庆十九年进士,仕至体仁阁大学士。著有《枢廷载笔》《马首农言》《亭集》等。事具《观斋行年自记》。

[41]祁寯藻:《观斋行年自记》,《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4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559页。

[42]〔清〕博润等修,〔清〕姚光发等纂:《松江府续志》,《中国方志丛书》第14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774—775页。

[43]〔清〕博润等修,〔清〕姚光发等纂:《松江府续志》,《中国方志丛书》第14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789页。

[44]〔清〕杨开第修,〔清〕姚光发等纂:《重修华亭县志》,《中国方志丛书》第4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317—318页。

[45]弥松颐:《关于〈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的家世、生平及其他》,《文史》第24辑,1985年版,第339页。

[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一),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03—404页。

[47]阳海清主编:《中南、西南地区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稿本提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7页。

[48]马甫生等标校:《八旗文经》,辽沈书社,1988年版,第473页。

[49]〔清〕恩华纂辑,关纪新点校:《八旗艺文编目》,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50]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873页。

[51]林薇撰:《〈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家世、生平及著述考略》,《文史》第18辑,1983年版,第237页。

[52]尔弓校释:《还读我书室主人评儿女英雄传》下册《后记》,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1053页。

[53][美]恒慕义(Hummel,A.W.)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传略》编译组译:《清代名人传略》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页。

[54]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清代缙绅录集成》,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469页。

[55]《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八十五辑第849种《台案汇录戊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338—339页。

[56]《文献》1990年第4期,第283页。

[57]《明史·职官志四》:“兵道之设,仿自洪熙间,以武臣疏于文墨,遣参政副使沈固、刘绍等往各总兵处整理文书,商榷机密,未尝身领军务也。至弘治中,本兵马文升虑武职不修,议增副佥一员敕之。自是兵备之员盈天下。”(《明史》卷75,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4—1845页。)

[58]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天津简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2页。

[59]《文史》第24辑,1985年版,第339页。

[60]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大事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74—75页。

[61]同上书,第75页。

[62]同上书,第76页。

[63]同上书,第76页。

[64]丁守存(1812—1883),字心斋,号竹溪,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军机章京,员外郎,湖北督粮道,署按察使。是中国近代火器研究家。事具《编年自纪》。

[65]周和平主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5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590页。

[6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27—728页。

[6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23页。

[68]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88页。

[6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6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6页。

[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6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44—452页。

[71]陆建瀛(1792—l853),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二年进士,仕至两江总督,1853年年初(咸丰二年底)任钦差大臣,率军赴九江堵截太平军,败退南京。太平军攻克南京时,被杀。《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四有传。

[72]此“11月”为公历,按夏历为道光二十二年十月。

[73]来新夏主编:《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7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4页。

[75]王士菁著:《杜诗今译》,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766页。

[76]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3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88页。

[7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6页。

[78]高拜石著:《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8册,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79]杨钟羲著,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19页。

[80]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