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的本质探讨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是文化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众多文化问题研究的发端。只有明确了文化的本质,我们才能清晰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并且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
对于文化本质的认识在中国的学术界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
1.文化的本质是“人化”
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最初涵义和西方“Culture”一词的历史涵义来看,都有“人化”的意义在内,而文化的本质是“人化”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本质的基本观点,因此,我们将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中加以追溯。
2.文化的本质是“传播”
这种观点明显受到了20世纪兴起的西方传播学的深远影响。这些学者“采用传播学的视野、原理和方法来剖析文化的纵向和横向传播学问题,来重新审视文化的本质和定义问题、文化载体问题、文化意义问题以及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问题等等”(24)。学者居延安认为,中文的“传播”一词,并不能全面地概括西方传播学中的“Communication”一词的内涵。“Communication”除了具有中文“传播”一词的“传出播开”的意义以外,还含有“交流、交往、沟通、流传”等意义,因此他指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说传播乃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传播就是文化的实现。”(25)
3.文化的本质是“转化”
有的学者从中西方的语源学视域来解读文化的本质。桑玉成、李冉认为,中国最早把“文”和“化”联系在一起的《周易·彖上传》中的“观乎人文,以化天下”(26)和西方文化的词源——拉丁文的“Cultus”的语源学都表明,文化的内在涵义包括了对文化发展路径、文化实践路径的强调,这是我们认识文化本质的重要基础。因此,他们提出:“文化的本质就是文化成分的转化过程。”(27)这种观点强调“文化是一个积累、发展和转化的过程”(28),这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本质是“人化”的观点非常接近。马克思本人和这两位学者都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论述,二者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更强调所化的对象是自然,而这两位学者更强调所化的对象是人。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文化本质的探讨有两种最有影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传播”。文化的本质是“转化”的观点并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对于文化本质的认识,决定了对文化的界定和特点、功能等的认识。文化的本质是否是西方“Communication”意义上的“传播”,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其意义不仅在于推进我们对文化本质的认识,而且在于提示我们更多地从传播学的视角来思考文化问题,特别是和传播有关的文化载体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