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七届中央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十七届中央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时间:2023-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十七届中央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第一节 十七大报告的论述随着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规律与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性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其规律也有了深入的把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把所有这些新阶段对于文化建设的规律上升为全党的意志,用党的代表大会文件的方式规定下来,用以指导未来五年的文化建设。
十七届中央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_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与社会公共性问题研究

第四章 十七届中央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第一节 十七大报告的论述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规律与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性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其规律也有了深入的把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把所有这些新阶段对于文化建设的规律上升为全党的意志,用党的代表大会文件的方式规定下来,用以指导未来五年的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也表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相较于中共往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十七大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时,十七大报告提到: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1]

在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到: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2]

第七部分则详细论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和2010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3]

综观十七大报告,在文化方面的新亮点有三: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充分表明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文化建设放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战略思考。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

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文化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首要任务。

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当前要抓紧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出口扶持、产业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和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和促进文化企业提高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作支撑和保障,应健全完善各类文化市场尤其是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运作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全国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促进各类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完善文化市场法规建设,抓紧研究制定各类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条例,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管,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快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和手段建设,建立文化市场执法绩效考评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社会监督。

第二,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拥有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一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正确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全面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剥离封建糟粕,挖掘继承积极因素,并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二要在继续做好重点文物保护、文化典籍整理保护、中华善本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程的同时,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整理工程,大力做好普及教育和弘扬推广工作,充分发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文化和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我们必须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并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勇于和善于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要更加自觉、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途径。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形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合力。既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又要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开展合作;既要着眼长远搞好海外中华文化中心的建设,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推进对外文化交流。

在开展各种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中,要把握正确的导向,努力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和当代中国的优秀文化,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搭建起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和支持,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经久不衰,就是自身具有吐故纳新的能力和求变图强的精神。现在,世界文化格局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潮流相互激荡,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意义日益凸显。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入的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

第五,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现实条件: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们能够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文化建设;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参与程度空前高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

第二节 十七届历次全会的论述

一、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顾总结了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政策措施,科学回答了当前“三农”工作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和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我们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十七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号角。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有部分段落谈及文化建设,内容如下: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农村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表明,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农村改革发展要迈上历史新台阶,必须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要创建符合时代特征、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特点的文化体制和机制。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要求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创造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适应了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了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会议强调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要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文化发展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保障农民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十七届五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公报经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涉及文化建设的文字虽简短,却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第一,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在党内重要文件、重要讲话中提出并界定了文化的功能。公报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二,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间表全面提前。对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命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以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均有要求。十七大报告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而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在第九部分第三十九条里,明确提出在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果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没有区别的话,从2020年提前到2015年,提前了五年时间。

第三,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的目标界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国家从政策层面上予以的最高级别的定位。

三、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涉及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下: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完善有利于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等各项经济政策,为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服务。

2.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对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支出,政府予以保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所需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对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涉及面广,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既要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又要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既要促进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要支持吸收与利用外来有益文化。应在重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三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大力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适应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立足于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3.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是关系文化根本性质、基本路径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4.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的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总要求,并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