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中心——大学图书馆的未来
马继刚 张 宸 姜 晓
摘 要:文章回顾了大学图书馆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建立以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大学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图书馆作为一个发展的有机体,在趋势与变革中重回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
一、引言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办不成一流的大学,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共识。然而当下的大学图书馆备受电子出版物及网络搜索引擎冲击,成为大自修室,甚至有新建高校不再设立图书馆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学图书馆被边缘化的观点,正不断冲击着大众的眼球与观念。
大学图书馆是否被边缘化?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未来又有怎样的发展与走向?笔者认为:在这个信息激增、搜索引擎无所不知的时代,不是图书馆不重要,而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模式需要创新。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对图书馆信息导航员和知识服务者职能的需要依然存在,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盲目地追踪边缘化、消亡论是一种庸人自扰、杞人忧天的态度。信息技术带给大学图书馆的冲击,实为对以数字图书馆服务为代表的新时期大学图书馆功能价值的需求。在核心竞争力上,时代带给图书馆更大的包容性,互联网、搜索引擎都已成为图书馆的助手,而非绝对的竞争对手。顺应时代发展,向多元、现代、开放的新型大学图书馆转型,在趋势与变革中重回大学中心,将是未来大学图书馆必然的发展方向。
二、大学图书馆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以柏林大学组建为代表的第一次学术革命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出现。现代大学提倡“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职能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事业也在这一大潮流引领下,经历了19世纪末的起步到20世纪初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图书馆从封建教育机制下单一的“藏书楼”演变为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中具有一定独立性并自成体系的办学机构,这一进化过程本身就已成为近现代史上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发展、完善历程中的重要变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先生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馆长),他在《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辞》(《平民教育》1919年10号)中谈到:“古代图书馆不过是藏书的地方。管理员不过是守书的人。他们不叫书籍损失,就算尽了他们的职务。现代图书馆是研究室,管理员不仅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大的效应,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质。”[1]现代大学图书馆不同于古代藏书楼,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不仅藏书,而且介入教育乃至学术事业,是学术名家和教员、学生开展研究与教学活动围绕的中心,推动学校各项事务发展的中心。时任国家教育改革总设计师的蔡元培先生就非常关心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不仅聘任李大钊为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五年,与教务长同为校评议会成员,而且还将图书馆主任列为学校的立法机关校评议会成员,直接参与校政决策。1935年至1937年间,北大校长蒋梦麟甚至亲自兼任图书馆主任。更可见当时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以及图书馆在大学制度中的中心作用。
民国时期的大学图书馆已经具有健全的体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早期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例如当时的大学设有“图书委员会”,对图书馆的方针、任务、重点资源补充进行讨论并做出决定。20世纪30年代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委员会就是由梁实秋、闻一多等著名文学家、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并编辑出版了《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周刊》,刊载学校的新闻、学术活动等。这期间,鲁迅曾与梁实秋展开了激烈的“笔战”,关于青岛大学图书馆也是“论战”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时的大学图书馆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学术前沿阵地中引领性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窥见一斑。
正是在这些积极举措和图书馆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学图书馆在现代大学的早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获得了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黄金发展阶段,我国的大学图书馆事业更是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馆藏数量、质量迅速增长,学科、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图书馆已成为大学校园中名副其实的文献信息中心。
三、目前大学图书馆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2011年1月,艾尔弗莱特大学图书馆的培训指导馆员布莱恩·苏利文(Brian T.Sullivan)发表了《2050年学术图书馆遗体解剖》的专题报告。认为:“学术图书馆将会死亡。尽管这样的判断还为时过早,但针对当前出现的严峻问题,鲁莽地拒绝将导致学术图书馆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并最终走向死亡。可以预见,学术图书馆将会独自死亡,且其作为高校心脏的作用也将会被世界所遗忘。”[2]无独有偶,《TIME》甚至直接以《电子书让图书馆没戏唱了?》为题目刊发文章。这些关于图书馆未来生存境遇的讨论,让我们清醒地厘清了当下大学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相较于传统馆藏的过时,越来越多的图书都具备了完全的数字化形式,传统的物理馆藏似乎显得没有必要。科研工作者和师生趋向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随时浏览或者下载到便携的设备上,对数字化资源需求的呼声逐年升高,随之各大学图书馆用于电子资源购置的经费在支出中的比重也逐年增大。并且一些国外的数据出版商长期在业内处于垄断地位,使得大学图书馆在与其博弈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此外,电子资源一旦选用就要连年续订,以及出版商费用的每年自然增长,都给大学图书馆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数据商在不断提高数据库费用的同时,甚至拒绝出售电子资源给大学图书馆,使得大学图书馆收集信息资源的难度日渐加大。2012年9月,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公布了莫琳·苏利文(Maureen Sullivan)主席的一封公开信,对西蒙&舒斯特(Simon&Schuster)等三家公司拒绝向112000个图书馆和约1亿6900万名公共图书馆用户提供对其电子书的访问提出质疑和抗议。屡见不鲜的是某国外垄断出版商集团正在拓展一项不再向图书馆卖书,而是开设提供网上阅读服务网站的业务。图书馆用户可以凭借ID身份认证登录该网站阅读图书,每阅读一次,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就使得图书馆的功能趋近于中介组织,不提供内容,只是为出版商提供用户以收取费用。”“这种趋势彰显了出版商的‘野心’,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图书馆功能和角色的演变”的可能。[3]这些数据商对信息的垄断和人为制造信息鸿沟的做法都给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此外,出版商与搜索引擎企业通过免费或者收费的信息资源吸引了大批读者。2012年10月,美国出版商协会(AAP)与Google公布了一项调解协议,提供对已由“数字图书馆计划(Google Library)”项目进行数字化、但处于版权保护期内的出版商出版的图书和期刊的访问,按照协议Google Books允许用户免费浏览多达20%的图书,若用户还想继续浏览则需要通过Google play购买数字版本。这项协议使这场长达7年的AAP起诉Google版权侵权的诉讼以一种联合发展的模式收场。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迈克尔·科勒(Michael A.Keller)曾对Google公司另一项5年时间扫描5000万册图书,提供网上免费浏览的“数字图书馆计划”评价:“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在努力数字化图书,但限于技术和资金的双重原因,速度非常缓慢。‘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使数字化产品的输出从小作坊进入真正的工业化生产。”[4]这些发展趋势对于大学图书馆在提供文献资源、传播文化、传递信息等的诸多职能都提出了挑战。
四、“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的有机体”,创新发展,重回中心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在1931年提出:“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的有机体”[5],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杜定友、刘国钧提出的对图书馆要素的讨论,白国应认为我国图书馆已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典型的第三代图书馆,柯平提出随着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成为当下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形态,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已全面迎来第四代图书馆时期。
无论从图书馆史还是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来看,图书馆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这里的发展有两层意义,一方面是如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基本定理,图书馆经历了从雏形到成熟,处于不断成长的状态;另一方面,图书馆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在渐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质的改变,出现转型、蜕变或者变异,今天的图书馆已经呈现出如同生物多样性的多种形态并存、发展的局面。
互联网产生20年来,图书馆发生的变化远超过以前100年的变化。可以预计,未来图书馆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大学图书馆目前遭遇到一些挑战,导致有些人对图书馆的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图书馆消亡论”不断扩散。然而更多的现实发展表明,大学图书馆并没有萎缩或者倒退。作为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每当新的文化形态出现的时候,图书馆也会面临一种新的文化境遇。从最初的藏书楼到现代的文化、信息中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也是职能不断扩展的历史。
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改造图书馆,创新求变,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知识扩散、信息生产、服务机构的科研和实验基地,进入学校教学、科研主渠道,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学习中心。大学图书馆界很多新的办馆理念和实际行动也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多元共享空间,迎接挑战
近年来,构建“多元化的共享空间”,满足读者多元化服务需求是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一项十分有益的尝试。北大图书馆朱强馆长描述其特征为“它是人气很高的公共书房、起居室、交流室,是师生们在家庭(宿舍)、教室之外经常活动的第三空间。它将实现艺术无死角、科技无死角,是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教育技术馆为一体的校园核心建筑”。具体来说,这里将是一个“资源共享空间”“学习研究空间”和“文化艺术交流空间”的共同体。它可以为师生提供多种载体形式、多学科内容完整齐备的一站式资源获取渠道,轻松使用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设置类似于学习室、研讨室、独立研究间等的学习空间,并提供各种先进的设备;此外,还可以开设各类文化艺术展览,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提升欣赏的素质水平,使读者在图书馆的任何地方,都能随手取阅书刊、操作屏幕,欣赏名画和艺术品,沉浸于信息、科技和艺术营造的文化空间。读者到图书馆,除完成检索信息的主要目的之外,还可以学习、办公、开会、交友、参观、体验、欣赏,甚至是约会、小憩。在这里数字技术、现代化设备及各种信息资源相融合,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及环境融入读者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可以得到学习指导、技术咨询,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和分享智慧,达到促进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从2008年就开始了创建“学习共享空间”的尝试,现已成为该校教育理念创新实践的一大特色。
(二)深度挖掘,提升对科学研究的服务能力
相比于国内一些大学图书馆在服务学习方面的创新,对科研的支撑显得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电子资源服务、查收查引、科技查新及竞争力评估等方面。索尼公司前董事长出井伸之在谈到发展创新之路时,曾指出产品销售并不在于便宜,而是真正的“需要”,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同样如此。在以电子科研(E-science)、电子学术资源(E-scholarship)为代表的科学研究E化进程中,大学图书馆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并努力发挥作用,扩大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及其在校园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美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针对每项科学研究都留下海量文稿、数据没有专业管理的状况,开展与研究人员的合作,展开数据监护工作,对科研数据进行全程管理和永续管理,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收集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与发展方向。哈佛大学图书馆的OCP项目,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建设主题数字资源,提供高品质符合读者需求的信息服务,免除了读者在不同载体类型资源之间辗转的复杂过程。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致力于机构数据库的建设,对北京大学的数据监护进行全面调研和规划工作。
(三)深入推进,信息服务嵌入教学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大学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从教育部1984年3次发文推广《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至今,该课程已在各种类型的高校中普遍开设,形式主要有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由学科馆员与教师共同讨论教学大纲,分析教学案例,分别讲授相关知识,全程参与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以“嵌入课堂”为主导思想的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一些大学图书馆试行,并取得了良好收效。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对新闻学等6门专业课程进行了嵌入式讲座;河北师范大学全程跟踪了古代文学专业先秦两汉文学方向的多门研究生专业课程,针对不同层次对象(硕士生导师、研究生)的需求特点,采用信息推送和讲座培训,逐级提供专业课嵌入式讲座和与专业课配套的信息推送服务。
五、结语
1920年8月15日《申报》有一篇题为《北大图书馆之现在与将来》的文章,那是一篇有关蔡元培、李大钊以及诸多北大教授如何热心图书馆事业的报道,开篇写道:“图书馆为学校第二生命,稍有常识者,无不知之。”结尾则是:“该校教员及学生对于本校图书馆事业能如此热心筹划,则前途发展定可预期也。”[6]
如果说,19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机构建设和普及是潮流,20世纪大学图书馆的职业理性思考和制度建立是重点;那么当下认清大学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趋势与变革中定义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则是每一位热爱图书馆人的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Publishers and Goole Reach Settlement[EB/OL].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2012[2012-12-23],http://www.publishers.org/press/85/.
[2]陈进.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服务创新工作组-年度工作汇报[Z].重庆,2012.
[3]陈平原.图书馆的学术使命[N].中华读书报,2012-11-21(3).
[4]冯佳,张丽,陆晓曦编译.《2050年学术图书馆遗体解剖》解读[N].新华书目报,2011-01-21(23).
[5]柯平.重新定义图书馆[J].图书馆,2012(05): 1-5.
[6]佚名.上世纪30年代的山东大学图书馆[J/OL].图书馆界,[2013-01-15].http://www.nlc.gov.cn/newtsgj/yjdt/2010n_4724/10y_2181/201110/t20111025_54049.htm.
[7]佚名.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发布公开信向数字出版商宣战图书馆员[EB/OL].图书馆员,2012[2013-2-17].http://lib.notefirst.com/libnews/15115/default.aspx.
[8]袁曦临.从封闭走向开放:关于创业型大学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8,10: 46-50.
[9]朱强.如何重新定义大学图书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EB/OL].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2012[2013-01-5].http://www.sal.edu.cn/information-info.asp?id=2613.
[10]赵婀娜.生存危机唤转型大学图书馆会否遭遇“遗体解剖”[N].人民日报,2012-04-20(18).
【注释】
[1]陈平原:《图书馆的学术使命》,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11月21日,第3版。
[2]冯佳、张丽、陆晓曦编译:《2050年学术图书馆遗体解剖》解读,载《新华书目报》2011年1月21日,第23版。
[3]赵婀娜:《生存危机唤转型大学图书馆会否遭遇“遗体解剖”》,载《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18版。
[4]赵婀娜:《生存危机唤转型大学图书馆会否遭遇“遗体解剖”》,载《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18版。
[5]柯平:《重新定义图书馆》,载《图书馆》2012年第5期。
[6]陈平原:《图书馆的学术使命》,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11月21日,第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