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迂腐与通达

迂腐与通达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迂腐与通达道学先生往往是迂腐的代名词,胡适认为安老爷很迂腐,他说:书里的安氏父子、何玉风、张金凤,都是迂气的结晶。……书中又特别安排了一位舅太太,时刻指摘安学海的迂腐。《儒林外史》中的王玉辉泯灭亲情,劝女殉夫,这是真正的迂腐。其实安学海“看似迂拘,而实通达”,周作人即认为“安老爷是讲道学的,可是他虽有点迂阔而很通人情”[12]。此段话最能体现安学海通达的思想。

迂腐与通达

道学先生往往是迂腐的代名词,胡适认为安老爷很迂腐,他说:

书里的安氏父子、何玉风、张金凤,都是迂气的结晶。……安老爷在家中捉到强盗的时候,忽然想起“伤人乎?不问马”的圣训来了!至于书中最得意的部分——安老爷劝何玉风嫁人一段——更是迂不可当的纲常大义。[11]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补充一些,如说书人说“惹着他便是一篇唠叨”(第三十六回),他自己亦言:“我读书半世,兢兢业业,不敢有一步逾闲取败,就这‘迂拙’两个字是我的短处。”不过安学海的迂腐常常随时被点出,随时又被化解,作者常常以说书人的语气批评安学海“一肚子酸文”。书中又特别安排了一位舅太太,时刻指摘安学海的迂腐。“不知这位舅老太怎的一眼把个生克制化的道理看破了。只要舅太大一开口,水心先生那副正经面孔便有些整顿不起来。”在舅太太的揶揄下,安学海的迂腐说辞往往成了笑料的来源,这二位斗口的场面往往是书中非常好看的部分。《儒林外史》中的王玉辉泯灭亲情,劝女殉夫,这是真正的迂腐。而安老爷的迂腐却无伤大雅,他只是好说几句酸文,凡事喜欢遵循古礼,并不足为大病。

其实安学海“看似迂拘,而实通达”,周作人即认为“安老爷是讲道学的,可是他虽有点迂阔而很通人情”[12]。比如他虽然时常引经据典,还亲手书写朱熹的《敬斋箴》给安骥,然在“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13]的时代,他却并不迷信朱注,第三十九回中他说:(www.guayunfan.com)大凡我辈读书,诚不得不详看朱注,却不可过信朱注。不详看朱注,我辈生在千百年后且不知书里这人为何等人,又焉知他行的这桩事是怎的桩事,说的话是怎的句话?过信朱注,则入腐障日深,就未免离情理日远。须要自己拿出些见识来读他,才叫作不枉读书。

这与《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杜少卿所说:“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14]显然是心有戚戚的。安学海还说过凡事“不可不师古,不可过泥古”(第三十三回),都说明安学海远非头脑冬烘的腐儒可比,他并没有僵化接受程朱理学。

安学海为子择媳不攀高附贵。有人给安骥提亲隆府的姑娘,安学海认为不必“无端的去合这等阔人家儿去作亲家”,何况又听说姑娘脾气骄纵,相貌也很平常。他的标准是:只要相貌端正、性情贤慧,持得家吃得苦,南山里、北村里都使得。这在讲求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的婚姻观。按照《大清律例》,“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15]。而安骥在十三妹的撮合下,能仁寺中与张金凤结为夫妻。若在道学家看来,私自配合,显属非礼。安骥也很担心父亲对此不悦,当他战战兢兢向父亲禀报此事后,安学海却说:

……至于你受那十三妹的金银,允那张金凤的姻事,这两桩事你自己以为大错,我倒原谅你。何也?圣人说“观过知仁”,原不尽在“党”字上讲。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况于你?又何况你心里还多着为我的一层?倒是我作老家儿的不曾荫庇到你,转叫你为我先受了累了。这是我心里难过的去处。如今这项金银也还算得从义路而来,此时也无法不受,况且我也正用得着,竟是用了他的了,成全那女子一番义举,合你一片孝心,我们再图后报。那张家姑娘,方才听你说来,竟是天作之合的一段姻缘,你可不准嫌他父母乡愚,嫌他鄙陋,稍存求全之见。如今竟是以前言为定。却等我完了官事,出去给你们作合,想来你娘也没甚么不肯的。(第十二回)

此段话最能体现安学海通达的思想。他先是给安骥一颗定心丸,告诉他形势所逼,只能如此,因此不怪。接着不责人,反责己,怪自己“作老家儿的不曾荫庇”,心里难过。又嘱咐安骥不准嫌张金凤父母乡愚鄙陋,要平等待人,一番话,入情入理,无可挑剔。

如果说安学海允婚还只是事后的决断,那么报恩十三妹的过程则是安学海一手导演的。安学海本来已经开复,但当安学海听完安骥述说,猜到十三妹是自己无日不在寻找的故人之女,如今又有救子之恩。于是安学海“认定天理人情,抛却功名富贵,顿起一片儿女英雄念头,挂冠不仕,要向海角天涯寻着那十三妹,报他这番恩义”(第十四回),为此把“七品黄堂都丢了”(第十九回邓九公语)。可见小说固然也宣扬功名富贵,但是更重非功利的道德原则。

安学海报恩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结识十三妹的师傅邓九公。安学海善于识人,知道邓是“重交尚义有口无心年高好胜的人”(第十五回),与邓结为兄弟,与之快饮雄谈,从邓九公处得知十三妹的行踪,当邓九公说十三妹母亲新丧,因为父报仇心切,“过了一期,葬了母亲”,便要去寻仇人,并对此非常支持时,安学海果断指出:

(十三妹)这种人,有个极粗的譬喻:比如那鹰师养鹰一般,一放出去,他纵目摩空,见个狐兔,定要竦翅下来,一爪把他擒住;及至遇见个狡兔黠狐,那怕把他拉到污泥荆棘里头,他也自己不惜毛羽,绝不松那一爪;再偶然一个擒不着,他便高飘远举,宁可老死空山,再不飞回来重受那鹰师的喂养。这就是这十三妹现在的一副小照真容!(第十六回)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实了安学海的推测,当十三妹听说仇人纪献唐已死,父亲大仇已报,支撑她的复仇信念顿时瓦解,心想“我的大事已完,便要绰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第十八回)。幸亏安学海早料到,安学海的及时出现,可以说挽救了十三妹的性命。

第二步是鉴于十三妹的性烈难驯,安学海与邓九公精心筹划,安学海自为导演兼主演,邓九公、褚大娘子、褚一官为配角,在青云山上演了一出拯救十三妹的好戏。道学先生给人的印象都是不苟言笑的,安学海说服十三妹靠的却是自己口若悬河的辩才,抓住十三妹“兼人好胜”的性情作文章,先以“寻常女子”的说辞激其争辩,寻找话头,然后一一揭橥事件的来龙去脉,说得十三妹承认:“伯父,你的话说的尽性尽情到这个地步,真真的好比作‘吹泥絮上青云,起死人肉白骨’。”感动得邓九公直嚷:“这才叫话,这才叫人心,这才叫好朋友!”终于说服十三妹与其进京,为最终说服十三妹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是十三妹在京守孝期间,安学海暗暗派兵布阵,秘密安排她与安骥的婚事,十三妹一直蒙在鼓里,直到一年后的十月初二日进入家庙,看到墙上“画一池清水,周围画着金银嵌宝栏杆,池里栽着三枝莲花,那两枝却是并蒂的”。十三妹还好奇地问:“伯父,这幅画儿是个甚么典故?”安老爷见问,心里说道:“这可叫作‘菡萏双开并蒂花’,我此时先不告诉你呢。”因笑道:“姑娘,你不见那上面四个字写得是‘七宝莲池’,这池里面的水就叫作‘八功德水’。”被目为道学的安学海在这里竟然说了谎,董恂不禁感叹:“此老也会信口开河。”读者也从安学海一脸严肃却信口开河中读出了三分幽默感。

然而在接下来说服十三妹的辩论中,安学海却不肯再作偏锋文章,而是中规中矩,说了一大篇道学话,并且没有取得什么成效。这并不是安学海没有手段,乃是因为一是“当日在青云山,是先要笼络往这姑娘,不得不用些权术;今日在此地,是定要成全这姑娘,不能不纯用正经”。二是“安老爷本是个端方厚重的长者,少一时,坐在堂前就要作姑娘的阿翁了,一片慈祥,虽望着姑娘心回意转,却绝不肯逼得姑娘理屈词穷”。不过安学海早有成算,他给儿媳张金凤递眼色,安排张金凤劝说何玉凤,张“灿舌如花”,终使十三妹“立消侠气、顿悟良缘”。成功地把十三妹从英雄改造成了儿女。

安学海在报恩十三妹的过程中,显示出超人的决断、智慧以及口才,将他通达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明清小说中的道学先生,往往或虚伪或迂腐,周作人却说:“我曾玩笑着说,像安学海那样的道学家,我也不怕见见面,虽然我平常所最不喜欢的东西道学家就是其一。”[16]这正说明安学海是“迂腐其表,通达其里”的道学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