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远缘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对策
跨学科、交叉学科、交叉科学等相关术语在中国的传布已有近30年的时间。尽管学术界对于这些术语的理解并不一致,但它们毕竟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开始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或重视。跨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项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只是学科跨度、支持力度尚嫌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发表了大量以“跨学科”、“学科交叉”、“交叉科学”等作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有关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的专著和工具书。为了推进跨学科研究,加速以远缘跨学科研究为基础的交叉科学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加强对跨学科、交叉科学的理论探讨,创建和发展跨学科学、交叉科学学之外,科学技术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还应当在培育学术人才、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组织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一)培育学术人才
人是学术研究的主体。广泛、深入地开展跨学科研究,特别是远缘跨学科研究,需要一支有规模、有实力的人才队伍。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人才队伍,只能来源于跨学科教育、交叉科学教育。中国高等学校中的跨学科教育、交叉科学教育,目前还比较薄弱。通常意义的“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往往还局限于在一个科学部类的范围之内进行小交叉、近交叉。如数学专业与力学专业、物理学专业与化学专业、机械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等联合培养跨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没有真正达到远缘跨学科研究,即交叉科学的学科跨度要求。
高等学校的跨学科教育、交叉科学教育,包含两个基本对象范围。一是面向所有本科生、研究生的跨学科教育、交叉科学教育,除了为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开设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类课程,为数学、自然科学类专业开设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类课程之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跨学科研究概论、交叉科学概论或交叉科学学一类课程。跨学科教育、交叉学科教育,不仅要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构建具有交叉性特点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启发他们积极地树立跨学科意识、交叉科学意识,以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自觉地向“异类”知识板块靠拢,依据实际需要随机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理智而又有准备地开辟交叉性的学术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二是面向某些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跨学科教育、交叉科学教育。本科生、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现有的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管理科学、科学技术哲学、人类学等类专业,要努力办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特色。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哲学、社会科学和数学、自然科学两类课程,让受教育者充分体悟和意识到主修学科(专业)的跨学科性、交叉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要设置一些综合性、横向贯通性的研讨类课程,让受教育者对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在交叉科学还没有被当做一个独立的科学部类,没有被列为本科生、研究生专业目录的一个学科(专业)门类之前,可以通过现有的上述交叉性学科(专业)培养能够对远缘跨学科、交叉科学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应当成为创建和发展跨学科学、交叉科学学的中坚力量,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学术使命的科学共同体。
(二)完善管理制度
迄今为止,交叉学科或交叉科学在多数人的观念中只是一些具有交叉属性的学科的笼统称谓而已,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它们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地位,也没有将它们在整体上视为一个单独的科学部类。因此,相应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也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现有的课题申报、成果评奖、学科专业设置、图书资料分类等各种目录中,均没有专设“交叉科学”这一大类,也没有为远缘跨学科研究,为大部分交叉学科门类提供应有的发展空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年度课题指南》中,除归入自然科学资助范围的生态学(归属生命科学部)、管理学(归属管理科学部)、环境科学(归属专门领域)和归入社会科学资助范围的统计学、体育学之外,绝大部分交叉学科、交叉学科门类均难以登堂入室,从而无法在研究上获得名正言顺的资金支持。最近若干年的项目(课题)指南尽管已经增加了“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鼓励开展跨科学部交叉研究”等文字,其实能够列入资助范围的可能只是小交叉、近交叉的课题,还不是涉及两大知识板块的大交叉、远交叉课题。
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中,具有交叉性的“军事学”、“管理学”被列为第11、第12个学科门类;在12个学科门类之下总计88个一级学科中,属于交叉科学范畴的体育学(代码0403)、地理学(0705)、科学技术史(0712)、建筑学(0813)、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分属教育学、理学、工学3个门类;科学技术哲学(010108)、人类学(030303)、生态学(071012)、情报学(120502)等则被列为二级学科,分属哲学、法学、理学、管理学4个门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设有11个学科门类,仅有新增设的“管理学”属于交叉科学。在11个学科门类之下设置了71个二级类专业,其中只有教育学门类中的体育学类(代码0402)、理学门类中的地理科学类(0707)、环境科学类(0714)和工学门类中的环境与安全类(0810)可以归入交叉科学。这种专业设置方式,无法使受教育者——未来的科学工作者形成整体的跨学科、交叉科学概念。
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科学知识体系发展的要求,管理制度的缺失也必然会束缚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的发展。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奖等各种“同行”评审活动中,远缘跨学科—交叉性课题、成果由于难以找到足够数量严格意义的“同行”,且难以得到传统学科的普遍认同,就难免要受到某种程度的不公正对待。今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切热心于交叉科学的研究者仍要坚持不懈地利用各种时机、场合、渠道,为远缘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呐喊鼓呼,宣传远缘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科学的特征、地位、作用,最终引起有关方面的充分重视,力促管理部门为远缘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科学真正进入管理环节而重新做出制度安排。在远缘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及其学科门类获得应有地位之前,应当争取为远缘跨学科—交叉性课题、成果打通申报评审的“绿色通道”,使之得到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
(三)加强组织建设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团体,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保障条件。有了组织、机构、团体,才可能组建和训练出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学术研究队伍,才可能使相关领域、学科产生社会影响力、辐射力,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
远缘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至今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学术团体和实体性的研究机构。1987年8月,在全国交叉科学专题研讨会上,由40多所高等学校的代表发起,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交叉科学研究联络中心,原挂靠于天津师范大学,后挂靠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于没有经费保障,十几年时间仅出版了10期内部交流资料《交叉科学信息》。在现有的软科学、政策研究机构中,有部分研究人员从事远缘跨学科—交叉性课题的研究,但并不是对交叉科学本身或交叉科学整体的研究。如隶属于国家科学技术部的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1982年,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软科学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从事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以及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建议。该中心的研究课题尽管同科学学、技术学、管理科学等交叉学科门类有关,但它并不是专门的交叉科学研究机构。2002年9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评估中心,挂靠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该中心联合相关高等学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式的研究体系,开展发展战略、国情和公共政策、金融和管理科学、创新政策方面的研究。它的成立,无疑为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工程专家和哲学家、社会科学家、管理专家的相互交流、沟通搭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但它的主要使命并不是推进远缘跨学科、交叉科学的整体性研究。
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创建跨学科学、交叉科学学的历史任务。跨学科学与交叉科学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跨学科学中探讨远缘跨学科研究的部分与交叉科学可能有较大面积的重合,但两者的着眼点还是有所不同的。跨学科学、交叉科学学,分别以跨学科研究活动、交叉科学本身作为对象,探讨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的特征、功能、结构、发展态势、发展机制、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创建跨学科学、交叉科学学,既需要建立中国跨学科研究会或中国交叉科学研究会这样的专门学术团体,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建立跨学科研究所或交叉科学研究所之类的实体性部门,在促进和开展两大知识板块之间的交叉性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研究力量开展有关跨学科学、交叉科学学的专门研究。
【注释】
[1]王续琨,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常东旭,任职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2]参见王续琨:《交叉科学结构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109页。
[3]N.维纳著,郝季仁译:《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页。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27页。
[5]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编:《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6]于光远:《关于科学分类的一点看法》,《百科知识》,1980年第4期。
[7]王续琨,王月晶:《现代科学分类与图书分类体系》,《图书与情报工作》,1992年第2期。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