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万寿无疆与万代一祀

万寿无疆与万代一祀

时间:2023-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万寿无疆与万代一祀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帝王求仙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末年。中国古代游仙求仙热潮的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与帝王的倡导有密切的关系。他唯恐自己不能万寿无疆,死后帝国分崩,万代一祀要化为泡影,故一心想成仙。
万寿无疆与万代一祀_中国游仙文化

第一节 万寿无疆与万代一祀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帝王求仙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末年。当时,由西东渐的求仙之风正刮向渤海之滨,面对浩瀚莫测的大海和奇幻无比的海市蜃楼,方士们似乎受到一种神秘的激发,为兜售寻药求仙之术开始编织海上仙山的神话。统治燕齐一带滨海地区的君主如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对此道大多深信不疑,纷纷派遣方士入海,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山去求仙药,虽一无所获,但“世主莫不甘心焉”,屡求屡空,屡空屡求,遂使“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中国古代游仙求仙热潮的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与帝王的倡导有密切的关系。

燕昭王死后的半个多世纪,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各国君王忙于应付现实,顾不上做神仙长生的美梦,弱者国将不保,固不遑念及生命的永恒;强者志在天下,亦无暇追求神仙的快乐。不久,秦始皇灭六国,并四海,当其拥有整个天下后,立刻接续前人旧梦,大作神仙长生之想,听臣下议论,说古有天、地、人三皇,便取“皇”为帝号,欲与天地相并,万寿无疆;又自称“始皇帝”,想让秦王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长地久,万代一祀。而一旦坐稳帝王的宝座,即四处巡游,开始他场面宏大的“游仙”历程。在短短的十年中,他四到渤海之滨,求仙之心,至诚至勤,以致游仙活动几乎构成了他天子生涯的主要内容。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向后人描述这位帝王的神仙之梦。有了《史记》的记载,我们得以看到一位帝王的游仙史,并通过它足可信而有征地把握到帝王求仙的内在动机。

秦始皇本是豪杰之王,当初苏秦游说秦国,提出“并天下,凌万乘,屈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1]的宏远目标,他以雄才大略一一予以实现,“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2],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然登上天子位后,他开始大兴土木,建阿房,修驰道,凡所建筑,都极天下之丽,如汉初贾山所批评的那样,“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3]。并且,为了永远地保有这种享受,开始拼命追求神仙的长生。当听到卢生对神仙的描绘,就对“入水不濡,入火不 ,陵云气,与天地久长”的真人艳羡不已:“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一语道出其求仙的心切。“朕”总是要死的,唯有做个“真人”,才能免于一死。

当其开始游仙,东行泰山封禅,后至渤海,南登琅邪台。齐地方士趋之若鹜,争言求仙之事者不可胜数。其中最著者为徐 ,他上书兜售海上三山的传说,并神秘地说需要许多童男童女,才能登上神山求得仙药。秦始皇听了如获至宝,马上遣徐 找来数千童男女,由他领着驾船入海[4]。三神山的故事流传已久,因从不见效验,几成老生常谈,秦始皇如此相信,说穿了,是不愿错过任何一个成仙的机会。所以仅仅过了一年,又迫不及待地东巡琅邪,复游海上,盼望徐 满载而归。八年后,仍不死心,南巡至湘山,特意绕经吴地北还,再次来到琅邪,察其用心,或在蓬莱仙药也未可知。

秦始皇游仙,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永保帝国的江山。当他闻悉天上落下一颗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便下令诛杀当地百姓,燔销那块陨石。事后还是闷闷不乐,又叫博士作《仙真人诗》,传令乐工歌弦之。他相信,只要做了神仙,秦王朝就不会崩解。他曾东游至燕,登上俯瞰渤海的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遥想仙人所居的海上神山,令燕人卢生入海寻找古仙人羡门、高誓,又遣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仙人当然没能找到,那位卢生只带回神仙的预言,说“亡秦者胡也”。迷信神仙的秦始皇听了,信以为真,不敢怠慢,立即命令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可他绝未料到,后来使秦王朝灭亡的,竟是自己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将王朝的兴覆系于缥缈的神仙身上,这与他兼并天下时的叱咤风云相比,气概已短了许多。

秦始皇日夜耽溺于神仙追求,内心的急切甚至使他走火入魔,一方面对方士言听计从,另一方面,谁要是妨碍了他成仙,就大开杀戒。卢生曾故弄玄虚地向他传授求仙之术,说君主只有微行隐居,不让别人知道行踪,以便辟去恶鬼,真人就能降临身边,“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他深信不疑,连忙命令在咸阳附近二百里内建造甬道,连通所有宫观,各设帷帐、钟鼓、美人,使自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出入各宫,随时居住享用;并下了一条严令,如有泄露他住处的,便是死罪,格杀毋论。有一次幸梁山宫,从山上看到丞相车骑前呼后拥,满脸的不高兴,斥责了几句。随从中有人私下转告,丞相就此减少车骑,以避势侔人主的嫌疑。他见了大怒,断定“此中人泄吾语”,拷问所有随从人员,无一招供,便将他们全部处死。自此以后,他的言行无人再敢泄露,众臣都不知皇帝起居之所在。

到最后,这样动真格的求仙,连那些为他效力的方士见了也害怕。如卢生就与侯生相谋,认为他“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又恐其得不到仙药,迁怒于自己,一逃了之。秦始皇得悉后,勃然大怒,说自己“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 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他厚遇方士,为的是叫他们求仙药,花费再巨也不在乎,徐 哄骗他,他照信不误。他恨的是那些方士拿了钱,非但没有献上仙药,还扬言不再为他寻求,逃之夭夭,断绝了他成仙的希望。于是,他将一肚子恶气全都发泄在招来京城的诸生身上,活埋了四百六十余人,这就是震惊历史的“坑儒”事件。秦始皇昔日“执棰拊以鞭笞天下”,虽以暴力制御六国,尚有“威振四海”的雄豪气概;如今只因求仙无望,恣意施虐,则是一种近乎变态的狂暴心理了。然而,色厉掩饰不了内荏。他唯恐自己不能万寿无疆,死后帝国分崩,万代一祀要化为泡影,故一心想成仙。但能否成仙,却掌握在方士的手中,皇帝的权利再大也无济于事。狂暴,正是他内心世界焦灼急切而又软弱无力的无奈表现。

纵观秦始皇的后半生,神仙长生成了他的主要追求,他一直沉湎于成仙的梦想中,至死不悟。当最后一次游至琅邪,仙药没求到,自己反而病倒时,他还热切盼望神仙给他带来长生的机会,不愿言及死事,弄得群臣只好束手沉默。到了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境内),在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的那座苑台,终于一命呜呼。可纵使死了,他也未放弃成仙的梦想。且看他在郦山营建的陵墓,不仅“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还“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并“以人鱼膏为烛”,长明不灭。在这个地下世界中,他浓缩了自己拥有的一切,也寄托着自己一生的梦想。如前所说,在山东临沂金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和洛阳西汉卜千秋墓中的壁画上,已能看到男女墓主分别乘腾蛇飞鸟,双双闭目飞升,或优游于海上三神山的情景[5],这些墓主飞升的场景,表现了死后仍可升仙的主题,与流行于战国末年的尸解之术有相同的观念渊源。与那些壁画帛画相比,秦始皇在墓冢里为自己营建的是更不同凡响的世界,琳琅满目的珍玩,银波流泻的大海,闪烁辉耀的烛光,他是把神仙追求的梦想一直带入了坟墓,那个连自己也未知的黑暗幽冥的世界。

秦始皇海上求仙的故事告诉后来的帝王,仙山与仙药只是虚无缥缈的梦想,以此来祈求万寿无疆,万代一祀,终将化为泡影。但遗憾的是,前车之覆,并没有成为后车之鉴,依然有无数的帝王,为欲望的本能所驱使,执迷不悟,重蹈他寻梦的旧路。

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他与秦始皇一样,有着雄才大略,内兴文教,创制百代,外攘狄夷,拓宇四疆,文治武功显赫一时。汉人这样评说他的业绩:

招集天下俊贤,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6]

汉武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汉朝在他的治下达到鼎盛,成为震慑当时的强大帝国。然而,也是这位独领风骚的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7],特别迷信神仙长生那套东西,从十七岁登基至七十一岁驾崩,始终孜孜不息地追求仙梦的实现,求仙游仙的诚意与恒心,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武帝的神仙追求,被司马迁秉笔直书在《史记·封禅书》中,这是对其一生迷信的实录。封禅,是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大戴礼·保傅》所谓“封泰山而禅梁甫”,是历代王朝视作国家大典的盛事。秦始皇趁封禅之际,顺道东游海上,求仙人羡门之属。到了汉朝,方士进而把封禅与求仙联系起来,向帝王兜售神仙术,如新垣平就曾使人假献刻有“人主延寿”的玉杯,力劝文帝迎祠天帝。最早向武帝鼓吹此道的是李少君,他是个很神秘的人物,以长生不死之术遍游诸侯,后武帝召见,拿了一件古铜器求教,他说这是齐桓公陈列于柏寝台中的器物,一验刻在上面的铭文,果然如此。满朝文武大吃一惊,都信以为他从春秋活到现在,武帝对他更加赏识与信任。

新垣平曾向武帝宣扬自己那一套神仙术,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要武帝学黄帝封禅,以求不死。武帝信以为真,立刻双管齐下,一边遣方士“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一边“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迫不及待地两步并作一步走,求仙之心可谓至切。

其实这时武帝登基才八、九年[8],正值血气方刚的时候。这种急切的心态,在他以后写的《秋风辞》中也可窥见一斑,他由“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自然现象,联想到人的生生死死,自己贵为帝王,享尽人间荣华,仍不免一死,故而发出“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悲叹。少壮虽能恣情欢乐,但想到老来死亡在即,拥有一切的欢乐终会烟消云散,心中异常悲哀。常言道“少壮不努力,老来徒悲伤”,他不愿到老来忍受无奈的悲哀,所以在少壮时就开始孜孜求仙,以期此身不老,欢乐永远。

基于这样的心态,他对神仙之术深信不疑,李少君明明病死,他却以为是“化去不死”,升仙了。《汉禁中起居注》记其梦见与李共登嵩山,到了半山腰,有天使乘龙持节从云中下来,口称“太乙请少君”,醒来对左右说:“如我之梦,少君将舍我去矣。”果然过了几天,李少君病死,命人开棺视之,里面只有衣冠,人已尸解成仙[9]。董仲舒投武帝所好,作《李少君家录》,也谓其“有不死之方”,故其死是“道成而去”[10]。方士的宣传,臣下的奉承,使武帝更加日夜沉溺于此道,以致当手下的子侯死了,他听神仙家说是“仙去”,竟然也慰劝子侯家人,说此“不足悲”[11]。李少君死后,宽舒接过其不死之方,继续烧炼,并不断派人入海求仙,这都是受了他的指派。

因汉武帝好游仙而招来的燕齐方士中,有一对出于同一师门的难兄难弟,一个叫少翁,擅长招魂术,使武帝复睹已亡爱妾的容貌;一个叫栾大,善于说大话,吹嘘“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为神仙使者,并称只要礼遇使者,使其尊贵,便“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武帝大为高兴,拜少翁为文成将军,栾大为五利将军,对后者尤为恩宠,封乐通侯,赐列侯甲第,童仆千人,车马器物无数,并将长公主嫁给他。甚至为了表示对神仙的尊敬,还屈尊亲临栾大府第,刻“天道将军”玉印,让送印的人和栾大穿上羽衣,夜晚站立于白茅上,举行授印仪式,以此象征自己与神仙使者超脱了人间的君臣关系。但两人的仙术屡屡失验,最后黔驴技穷,少翁诈作天书,栾大妄托其师,武帝识破后恼羞成怒,先后将两人诛死。

然而,痛恨那些欺骗自己的方士,并不表明他对方术本身产生了怀疑。故在诛死少翁后,他“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又听任方士的怂恿,建造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继续做神仙长生的梦;听入海求仙的方士说蓬莱不远,只因不见其气,不能到达,马上派遣望气的方士前去帮助候气。随着岁月流逝,他成仙的欲望愈益迫切,在年将半百的时候,围绕着所谓宝鼎的出现,求仙的活动也达到了高潮。

这次唱主角的是方士公孙卿,他向武帝重弹李少君的老调,假托与安期生相通的申公,编造了一个黄帝铸鼎升仙的神话,并说申公已死,其受黄帝言独留下鼎书,中有“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云云。又借申公之口,说“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武帝听了欢心不已,说:“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于是拜公孙卿为郎,派他先往嵩山去候神仙;同时急欲仿效黄帝,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令儒生起草封禅礼仪。以后,因这种典礼不见著于经传,那班文人筹备许久也没弄出个头绪,他无耐心再等,索性自定一套礼仪,于元封元年(因纪念封禅而诏改的年号)三月,匆匆踏上东行之路,先礼登嵩山,接着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当时,齐地方士上疏言神仙奇方者成千上万,他发船令他们一一入海寻求。自己西上泰山封禅,看到诸事顺利,不像秦始皇封禅那样遭风雨之灾,以为成仙有望。

宝鼎的出现,黄帝的神话,还有封禅的成功,使武帝完全陶醉在长生不死的梦想中。在作于太始四年的《泰山鼎文》中,他道说自己的心声:“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12]为了自己的万寿无疆,为了帝国的四海宁谧,他心甘情愿被方士牵着鼻子到处奔走。公孙卿一会儿上报说,在缑氏城(今河南偃师县东南)觅见仙人踪迹,他坐不住了,亲自赶至缑氏城迎仙;一会儿又声称,神仙现于东莱(今山东胶东半岛,治所在掖县),还说“欲见天子”,他再次风尘仆仆地赶到东莱,宿留数日。在封禅后的二十余年间,又数次东巡泰山,亲临海上,每次都要望祀蓬莱,冀遇仙人,并考入海方士的神仙术,尽管都失验无效,仍抱着虚缈的希望,不断派人入海。对于屡屡蒙骗他的公孙卿,只因其有功于封禅,并没有像对待少翁、栾大那样杀掉了事,反而更言听计从。当听说“仙人好楼居”,欲招神仙当筑高观,置脯枣时,即下令建造延寿观,通天台。柏梁台遭火灾后,听他说“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廷”,又扩建甘泉宫,起建章宫,千门万户,高台危楼都有辇道相连,在北面的太液池中更筑假山以像蓬莱、方丈、瀛洲。海上三神山到不了,就权且在人造的仙境中过一把神仙优游的瘾吧。

司马迁说武帝晚年“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以致“方士言神祠者弥众”。《史记》完成于武帝末年,未来得及实录完他好仙的一生。但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其最后一次巡行海上是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也就是说,在临终前两年,他还在做冀遇仙人的美梦。由此可见,对那些虚诞的神仙术,他并没有真正的厌倦,不过是被方士骗得有点心灰意冷罢了。由于他对神仙的存在是真诚的相信,对神仙的生活是真心的羡慕,以致当司马相如见皇帝“好仙道”,上《大人赋》,企图以神仙的放野山泽、形容瘦癯来阻止他求仙,说“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他竟会被赋中所描写的神仙生活深深吸引。“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噍咀芝英兮叽琼华。 侵薄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沛。驰游道而修降兮,鹜遗雾而远逝”,并魂动魄摇,“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13]。这种好仙之情,成仙之想,伴着他走完一生,他也因以成为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神仙皇帝。后世出现了许多以他的求仙活动为题材的神仙小说,诸如《汉武故事》、《汉武内传》、《汉武洞冥记》等,即与此有关。

秦始皇与汉武帝都热衷于求仙,正如沈约《游沈道士馆》所说:“宁为心好道,直由意无穷”,即为满足一己无穷的贪欲。但一个做了十年的梦,并把它带入了坟墓,尸骨还是化为腐土;一个做了毕生的梦,最终也不免一死。这样酷烈的事实,并未使后世帝王憬悟,相反,踪迹秦皇汉武的仍层出不穷。就拿武帝以后的西汉帝王来说,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14],企以长生不死;成帝因无子嗣而“颇好鬼神”[15],以图国祚永传。魏晋南北朝时,东吴君主孙权听长老传说,徐 领数千童男女入海求蓬莱仙药,止于亶洲(今台湾)不还,其子孙时来会稽购货,遂遣将士数万人浮海求之,希望得到他们的仙药[16]。再有东晋的哀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17]。北朝的帝王如北魏道武帝特“置仙人博士,煮炼百药”,大武帝“曾问方士金丹事”,遣韦文秀至王屋山烧炼金丹,命罗崇之八中条山访求神仙[18]。北齐文宣帝也令方士张远游“与诸术士合九转金丹”[19]。隋炀帝听信道士潘诞言,为作嵩阳观,以童男女各百二十人充给使,位视三品,结果金丹仍未炼成,“帝怒,锁诣涿郡,斩之”[20]

唐朝帝王服食金丹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他们在追求自己万寿无疆的同时,也祈求神仙保佑其王朝的万代一祀。更有甚者,为抬高门第,神化统治,他们还硬是与李姓的老子攀上亲戚,自称是太上老君的苗裔。相传,唐高祖李渊称帝后,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在羊角山遇见一位骑着朱鬣白马的老翁,对他说:“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21]李渊听了吉善行的转告,立刻在当地为他的“祖先”立了一座老君庙。对于奉其祖先为教主的道教,更极力提高其地位,亲临国子监下诏,宣布道教为三教之首。唐朝开国皇帝定下的这一“国策”,在有唐三百年间,从太宗置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以使“敦本之学,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诸万叶”[22],到高宗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从武宗“兴道灭佛”,到最后昭宣帝面临国家败亡仍大建宫观,以便朝谒“大圣主”,可谓是得到了忠实的贯彻执行。

以后宋朝帝王继续做这种崇道求仙、以保江山万世的美梦,而且做得更有声有色。宋真宗在被迫与北方强敌辽国订立城下之盟后,为了稳定民心,保住江山,求助仙道来神化王朝。他先后三次托梦,说神仙将降天书,最后一次降于泰山的天书上,更有“国祚延永,寿历遐岁”等文,于是领群臣奉书至泰山封禅,学汉武帝的样,“镇服四海,夸示敌戎”,试图借以威慑敬畏天命的辽国君臣。这还不算,他还托梦天尊降临,说赵氏乃黄帝之后,奉玉帝之命下界“抚育苍生”,故尊黄帝为始祖,欲以收服人心[23]。到了徽宗朝,崇道求仙更是变本加厉,以致自己也变成了天上神霄玉清宫的神仙,只是为解救人间苦难,才下降为人世之主。不过,尽管如此费力编造,他最终还是未能保住社稷,等到梦醒,已然做了金兵的俘虏。

综观历史,没有一个帝王万寿无疆,也没有一个王朝万代一祀。秦始皇的海上求药,汉武帝的泰山封禅,唐帝国之尊老子,宋王朝之奉黄帝,帝王的求仙全化为泡影,成为历史的笑柄。在神仙家看来,学仙要修道,修道在于恬愉澹泊,涤除嗜欲,而帝王穷嗜极欲,沉溺声色,又劳心竭虑,喜好杀伐,哪里能够成仙?而对于帝王来说,要修道成仙,就得放弃帝王的享受,王朝的统治,成仙的代价恰与求仙的目的构成一个矛盾的怪圈,冲不出怪圈,当然做不成神仙。帝王既不肯接受成仙的代价,又不愿放弃求仙的目的,唯留下醉生梦死的好仙游仙一途,结果导致生命夭折,社稷颠覆也就可想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