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崆峒派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崆峒派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3-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武术流派,崆峒武术源远流长,体系完整,与道家文化紧密联系,神秘奇诡,风格独特,实为我国武术奇葩。由于世事变迁,崆峒武术却是几近灭绝。仅有传艺于日本东京的崆峒派武术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完整保存了这一绝世武功,后归根于崆峒山。崆峒武术自形成之日起,传承至今已有11代,其间几经兴衰。
崆峒武术_甘肃传统体育回顾与展望

五、崆峒武术

1.崆峒武术的起源:崆峒武术起源于甘肃平凉市的崆峒山,集修身、养性、健体、进击于一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门类齐全,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习练。吸纳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动体系,传承了东方神秘文明的灵魂,诡秘神奇,魅力四射。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就 记载说:“空同之人武”。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武术流派,崆峒武术源远流长,体系完整,与道家文化紧密联系,神秘奇诡,风格独特,实为我国武术奇葩。

2.崆峒武术的发展:崆峒武术初创于崆峒山,根源于道家文化。之后随着崆峒山吸纳了从古印度西来的佛教和内地东传而来的儒教,而逐渐形成的道、佛、儒三教合一的文化体系,其内涵也随之充盈饱满。到唐初,崆峒武术修炼者飞虹子游历敦煌,将飞天舞姿与武术动作糅合,创编成花架拳。至此,崆峒武术形成了完善的内容,按初级到高级分八大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法,共计118种之多。

崆峒派武术前四代皆在崆峒派武学发源地——崆峒山传艺,而后几代广传于祖国大江南北及东南亚各国。由于世事变迁,崆峒武术却是几近灭绝。仅有传艺于日本东京的崆峒派武术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完整保存了这一绝世武功,后归根于崆峒山。燕飞霞关门弟子王镖

于2000年6月创办了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培训各年龄段武术爱好者5000余人,使崆峒武术名扬天下,令世人注目。

3. 崆峒武术的文化内涵。 崆峒派武术独具一格,融合道、佛、儒三教文化精髓,经历代传承至今,已远播日本等国。崆峒派武术,不是民间一般意义上的武术,而是人通过运动将自身体内的精、气、神与宇宙自然能量相融通,达到天人合一的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的学问。目前,花舞影将此功传承于日本,王镖等人传承于崆峒。

从广义的角度看,自清末以来,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包括崆峒本派八大门内容,而且还包括近百年来传入平凉的各种拳种,如通背、劈挂、翻子、八极、八卦、太极、形意等。其中有建树者如马恒福、童天祥、朱老五、释妙林、李宗书、童世英、朱沛霖等。

崆峒武术自形成之日起,传承至今已有11代,其间几经兴衰。 崆峒派武术以柔美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功防。进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短、小、轻、柔奇兵器为特色,如扇、棘、佛、尘、剑耙、五行轮、鞭杆等。即使以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部软弱部位,杜绝猛冲猛打。

崆峒派武术以关爱生命为主线,以武修性,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其八大门100多个套路中涵盖了不同年龄阶层,不同武功层次的习练者所要学习的每个科目,每个科目都包含了深层次的东方三大宗教的文化内容,对人的进一步进化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其上乘功法之无相神功,达摩神功柔美绝伦,以舒展之手臂翩然拥动似母拥婴儿,柔情之身躯吸纳大地日月之精气,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花架门的各种拳种,神情飘逸似飞天舞蹈,尽显人性之美,习练配乐,多以古筝、二胡之舒缓柔美之曲调,令武者陶醉,令观者入迷。极具观赏性。崆峒派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总结和创新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从远古时期上古仙人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引来《史记》中记载的“黄帝问道”史实和《尔雅》中记载的“空同之人武”,到现在日本国7个崆峒派武馆的建立,记载着武术这门独特的运动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崆峒派武术中所蕴涵的文化,包容了在中国大地上所产生和延续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的精髓。其器械中的月牙铲,拂尘、扇子、其拳法中的先天十八罗汉,笑傲乾坤风流扇,八卦掌无不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信息,这也证明了崆峒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史实。从崆峒派武术八大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华民族从启先认识自然,强身健体到完善自我的文化理念过程中,具有文化演变的史料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