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雅乐的历史与雅乐的风格及其表演样式
雅乐是日本的古典音乐,一种高贵典雅的宫廷艺术,名字的意思是“朝廷的音乐、端庄而雅正的音乐”,是以由中国内地及朝鲜半岛传来日本的亚洲各地古代歌舞和日本传统歌舞为基础的。一千多年来,由舞蹈和音乐构成的雅乐完全保持着其传统形式流传至今,是宫廷中流传的日本最古老的演艺,现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交响乐队形式。
根据史书的记载,早在公元453年,允恭天皇葬礼的时候,新罗国王派出了80多名乐人前往日本,为之演奏哀乐;554年钦明天皇在位时,朝鲜的百济又派出另一队的音乐家到日本;圣德太子摄政期间,先后十九次派遣隋使,学习中国的音乐,并带回日本本土;到了公元701年,日本治部省内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外来的音乐,而雅乐最初就是外来音乐的总称。大宝二年(703年),根据《大宝律令》,日本设置雅乐寮,用来培训专业的乐师、音乐家,并只为宫廷服务,使得雅乐走向了专业化、高雅化的道路,影响逐渐壮大。
雅乐堪称为是世界上很古老的音乐。它不仅在日本受到保存,且受世界音乐文化学者的重视。虽然是由中国等国度传入日本,但其内涵已是用很多日本的民族文化精神在其中转变,与原来的含义大有不同。
日本雅乐在表演时没有指挥,用鼓来打节奏,而且鼓放置在舞台的两侧。其舞台地板上是用绿色地毯。演唱家与舞蹈家是穿红色服装在舞台左侧演出。而伴奏演奏家穿着偏蓝色的服装在舞台右侧演出。可见红色、绿色、蓝色是古老的日本文化所喜爱的颜色,这与中国喜爱红色、黄色、蓝色是有所不同的。
雅乐(雅楽、ががく)意指“雅正之乐”,是日本兴盛于平安时代的一种传统音乐,也是以大规模合奏形态演奏的音乐。乐曲以器乐曲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宫廷音乐,是现存于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形式。雅乐最初在奈良时代自中国及朝鲜传入日本,随后经模仿及融合而产生日本雅乐。不伴随舞蹈的乐器合奏称为管弦;伴随舞蹈的是舞乐;在神乐、东游、久米、催马等曲式中,还包含汉诗(中国诗)的吟诵,称为朗咏。
15世纪日本发生了应仁之乱,开启了战国时代,雅乐的传承也因此中断,到德川幕府召集乐师后裔重新编组之间,中断了一百年以上,平安时代的雅乐形式被留存到什么程度,还不是考证得十分清楚。筚篥(竹制直笛)乐谱中以片假名记下的唱谱文字在哼唱时,ハ行是以“ファ、フィ、フ、フェ、フォ”的方式发音,与现代的“ハ、ヒ、フ、ヘ、ホ”大不相同;推测可能忠实地再现了16世纪以前日语的发音特征。另外像乐琵琶的乐谱,其中用汉字书写的记号,与在中国敦煌发现的琵琶乐谱相当类似,并且大量地承传了从中国传入的形式。应仁之乱时京都的乐所受到毁灭性的破坏,雅乐面临了传承的危机。演奏家丰原统秋(1450—1524年)为了留下给后人的记录,撰写了《体源抄》一书,把有关雅乐和乐舞的资料都记录其中,雅乐才得以流传后世。此书可以说是古代雅乐最珍贵的资料,日本现存的6种雅乐曲调便是依据其中的记录而来。雅乐如今在日本仍是宫廷音乐,而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丰原统秋以笙演奏家的身份,记录了雅乐与舞乐的相关资料与心得。作于室町时代的《体源抄》,与镰仓时代的《教训抄》、江户时代的《乐家录》并称为“三大乐书”。
“乐”在日本如同在古代的中国一样,不单纯指音响艺术,而是指音乐、舞蹈、语言、戏剧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日本的传统音乐自古以来就具有综合性和具象性的倾向。日本的雅乐意为“雅正之乐”,是现存日本古典音乐中最古老的乐种,其形式大多为器乐合奏,它包括日本原来古有的音乐以及日本一些王公贵族模仿外来的音乐风格进行创作的音乐,也包含7~8世纪起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以及大陆其他地区传入并在以后的时代经过日本化的音乐。这些音乐从平安王朝时起便在宫廷贵族中表演,世代相袭,保存至今。据史书记载,最早传入日本的外来音乐是“三韩乐”即朝鲜时代(新罗、百济、高丽)的音乐,中国的唐乐在702年传入日本,当时演奏了《五帝太平乐》,所使用的乐器现在仍保存在正仓院,是研究唐乐的珍贵的实物材料。
日本的雅乐是当时宫廷宴会的娱乐性音乐,其曲目有着与中国隋唐燕乐更为密切的关系。当时传入日本的燕乐曲目有一百余首,既有器乐,也有舞曲,还有咏唱,这些音乐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有些乐曲在形式上至今还保留有唐代燕乐的某些影响和痕迹。进入平安王朝以后(9~12世纪),日本开始对外来音乐进行消化、吸收和整理。
日本首先对乐制进行了改革,将庞杂的外来音乐分为左方乐和右方乐,左方乐亦称唐乐,综合了中国乐和林邑乐等;右方乐又称高丽乐,统合了朝鲜乐和渤海乐。对外来的乐器乐也按日本人的趣味作了取舍。同时,对日本固有的音乐进行了革新,乐曲的结构按外来舞曲的样式做了更改;歌词加进了佛教的内容;使用外来乐器伴奏,这种革新后的“和乐”被纳入雅乐之中。这一时期日本的王公贵族也开始创作自己的雅乐曲,按它们的体裁和风格分别被编入左方乐和右方乐。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整理后,雅乐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和表演样式[4]。在中国宫廷演出的、以燕乐为核心的经过加工的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构成了日本雅乐的主体。
雅乐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国风歌舞(本土的古传节目)。有著名的《神乐歌》《东游》《大和歌》《久半歌》《大歌》等。其中的《神乐歌》是雅乐中最神秘庄重的节目,为历代宫中举行最高祭奠仪式时所采用。二是外来乐舞(国外输入的节目)。主要有唐乐和高丽乐。唐乐有管弦合奏曲和舞乐伴奏曲。高丽乐的所有节目,都是作为舞乐的伴奏曲而存在,没有单独演奏的曲目。三是歌舞(日本平安时代的歌曲),是专为贵族演奏的声乐曲,形式多样,既有在歌词中吸收了古日本的民歌的“催马乐”,也有以汉诗为歌词进行歌唱的“朗咏”等。这些音乐才是在宫中“御游”时和贵族宴会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在中国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汉唐时期,它就曾远播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对当地乐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日本、韩国都有雅乐研究中心。
可见,日本雅乐虽历经演变与发展,但最终却能保持其独特的音乐变化。即使是在今天,这些历史悠久的音乐形式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足以充分体现出它们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同时,从雅乐的历史及其表演风格、样式中可以说明古代中国文化及外来文化对它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