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学技术的国际化
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已成为近十年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国际科技合作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国际科技合作分工体系正在形成,并已深深影响到国家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的速度、规模、方向和效率。国家规模的科技竞争与合作不仅是20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府和各大企业集团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必须做出新的战略抉择。
(一)科学技术是一种国际性事业
科学无国界,科学研究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已是没有争议的事实。技术虽然也是人类所积累的知识,但从技术进步的过程分析,它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垄断性的一面,又具有共享性的一面。垄断性保证了新技术的创造者在为研究与开发投资的过程中获利。共享性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从技术进步过程中受益。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由于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对新技术的垄断是暂时的,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垄断。对技术创新努力的诱惑或奖励就存在于创新者获得的对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短期垄断之中。利润正是来自先于竞争者研制出具有市场效益的新产品或新工艺,并且利用这段时间上的领先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竞争对手进行新的投资,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和运用各种手段了解并掌握这种新技术。这时,新技术就会广泛地在社会中推广,垄断技术就会转化为社会共享技术,新技术成果最终为整个社会共享。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技术成果的共享是有意识地形成的;在另一些情况下,尽管开发者做了种种努力企图保守新技术的秘密,可共享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结果是个人或某个集体的创造或发明推动了整个社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当然,这绝不意味着竞争对手可以不花钱就使用新技术知识。就技术的共享性和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而言,技术可以在国家之间转移,技术转让是可以跨越国界的。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表明,利用已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是成功发展的先决条件。远的不说,近代科技和大工业兴起以来,每个科学技术和经济强国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都经历过学习和借鉴别的国家科技成果,从而确立和发展自己的科技实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英国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是以棉纺织业、蒸汽机、钢铁和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特征的。英国从意大利人那里学会了蚕丝纺织机械技术,又从荷兰模仿了精制的毛纺织技术,从而将它们转用在棉纺织技术上。在此基础上,英国进一步发明了飞梭、多轴纺织机、水力纺织机,最后制造了利用蒸汽机的动力纺织机。英国用于推行“炮舰政策”的大炮,也是在向意大利学习用青铜制炮技术的过程中开发出了用铸铁制造大炮的技术。至于钢铁技术,英国则是从德国和比利时学到了用木炭作燃料的高炉炼成可煅铁的搅炼法,最后这一技术发展为轧制技术。这一系列技术使英国实现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成为当时的经济强国。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德国发展成为科技和经济强国。在其发展的初期,也是大量学习了英国,有时是法国和比利时的技术成果。并大量派遣有能力的年轻人到英国收集和学习技术经验,甚至有个别的搞工业间谍活动。工业化前普鲁士政府官员是较明智的,经济观念很开放,力主走仿效先进成果之路。通过一段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增强了科技基础,后来德国在有机合成化学、医学、钢铁、机械和电气方面做出了许多名冠全球的业绩。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欧洲的科技成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科学家到德国接受教育和从事研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中,许多科学家逃离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到美国寻求避难,美国做了最充分的准备欢迎和安排了避难的科学家,并使他们融合进美国的社会,增强了美国的科学技术能力。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日本的企业一直学习欧美的先进技术。学有目标,赶有先进。学到先进技术曾是日本企业研究战略的第一目标。日本一贯实行的是赶超既定目标型的研究开发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70年代,日本的研究发展主要是引进与消化西方的科技成果。通产省估计那段时间,约有四分之一的研究发展经费是用在消化进口科技成果方面。战后30多间,日本从五大洲40多个国家引进技术,其中美国技术约占一半。50年代平均每年引进233项,60年代平均每年引进1 090项,70年代平均每年引进2 091项。引进重点在50年代主要是钢铁、机械、石化等重工业项目;70年代转向电子、计算机、原子能;80年代进入航天、生物技术、海洋开发等高科技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政策的不断调整,日本在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短。1950年时差距多达20至30年,到1960年则缩短为10至15年,1970年基本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80年以后在上述一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30年间,韩国、新加坡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相对说来比较缓慢,主要不是由于工资低,而是由于它们善于借鉴、引进和消化外国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是迅速的技术变革的结果。而这种技术变革是当局有意识地推动参与国际贸易而促成的。当局的工业、贸易政策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它们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这种经济环境又刺激了技术活力。它们的发展,外国的技术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吸收消化引进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由于吸收消化了引进的技术而提高了自己的科技能力,于是自己研制开发的能力逐步增强,并很快取代了作为最初技术转让基础的外国能力。
国际经验表明,引进与吸收国外科技成果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内容。在观察某个国家技术力量的时候,不单纯要看它的技术开发能力,而且其引进和吸收技术的能力亦应同样受到重视。在消化引进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开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要给以充分重视。只有成功地适应引进的技术,并且逐步地加强研究开发,才能充分消化和掌握引进的技术,从而可以导致最终产生自己的新技术。历史上曾经相继取得过政治和经济霸权地位的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成为超级经济大国的日本,无一不拥有引进技术与吸收技术的能力,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办法,多渠道地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奠定了自己的强大工业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本国研究与开发的科技实力,从而为世界科技知识宝库做出杰出的贡献。
(二)科学技术国际化的新趋势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科学技术国际化潮流,进入90年代以其更加迅猛的浪潮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超越国界的科技合作进程,从而使各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了国际性战略调整的新阶段。科学技术国际化新趋势的最重要的标志是研究与发展的跨国战略合作。
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科学技术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特点,科学研究设备大型化和复杂化,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物质基础、经费和人力的巨大投入,使得任何一个国家单独承担都越加困难。这就使得大型科研设备的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坐落于日内瓦欧洲研究中心的世界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是这一趋势的重要标志。
近几年的研究开发日趋高级化和复杂化。现代科研的重大课题都具有广博性、多结构性、多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里处于全面领先地位和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全部科学技术问题。因此,当代研究开发的综合化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国际合作研究的需要。
当代快速的技术变化,使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而且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技术开发的风险。公司为了在所处工业领域中保持技术领先,只能进行跨国合作,来分担日益增加的研究与发展的投资和风险。
当代的经济活动引发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如环境的污染、气候的变化、土地沙漠化、热带雨林的破坏及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人口、资源及能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出了国家和区域的范围,并触及了全人类的利益。而且由于全球性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及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因此必须多国进行合作加以解决。
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形成和发展的经济背景是生产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规模经济会带来最大效益,追求规模效益是主导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当代跨国公司的不断大量涌现,正是为了追求规模效益以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跨国公司使经济活动超越了国界的限制,由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迅速向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转变,从而使得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而且越来越表现在国际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导致国际科技分工协作新体系的建立,这反映了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并且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一种新手段。
科学技术国际化的动力机制就在于追求科技知识产生的最大规模效益。通过扩大国家之间或公司之间的科技合作,结成国际联盟,做到科技知识的共同生产和成果共享,以保证获得在更大的市场上竞争所必不可少的规模经济效益。科学技术跨国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经济竞争所依赖的科技实力,所以竞争与合作在科技国际化中是并存的。当前,在高技术领域竞争愈演愈烈,各种形式的跨国科技合作正是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增强本身的竞争能力。
生产是有组织的活动,管理科学一直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因素,由于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工程技术取得的丰富成果,对社会劳动组织提出变革要求,高技术又为实现管理的变革提供了手段。20世纪进入工业化成熟期,管理也经历了几次革命。从本世纪初期重复大生产管理产生的泰勒管理理论,到今天在国际大企业中兴起的知识管理,以及企业竞争战略的演变都体现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成就的结合。
(三)国家、企业和社会全面介入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科技成为振兴国家的战略重点
科学技术的价值对国家、企业和社会的巨大影响,促使各方大力介入。科技进步成为国策、国家战略,如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重大科研计划和科技工程由国家主导投入组织,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发展高科技的计划,如我国的“863”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等。
重大产业化技术则主要由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为主导,国家予以支持,在日、美表现比较突出。如在美国,国家通过对IBM和另外一家公司给予政策引导和一定资金的支持,发展了计算机产业。新兴高技术创业活动遍及全球,科技工业园、孵化器风行各国,私人投资(风险投资)已成为重要支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