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奴隶制崩溃和基督教胜利时期的游憩活动场所
从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奴隶制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爆发了全面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导致帝国内部农业萎缩、商业衰落、城市萧条、财政枯竭、政治混乱、奴隶起义此伏彼起(3);内部的危机和动荡,削弱了对外防务的能力,使罗马不断遭到北方蛮族(4)入侵,濒临灭亡。
大约在3世纪末期,罗马城作为罗马帝国唯一都城的作用结束了。与戴克里先共同统治帝国的四位统治者分别进驻了比蒂尼(Bithynien)的尼科美底亚(Nikomedia),米兰,多瑙河畔的锡尔米姆(Sirmium)以及莱茵河(支流莫泽河)畔的特里尔(Trier)。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Konstantin)将首都从罗马迁至拜占庭(Byzanz),并重新命名为君士坦丁堡(Konstantinopel),大约在这个世纪的末期,特奥多修斯(Theodosius)最终把帝国分为西半部和东半部,首都分别是拉韦纳(Bavenna)和君士坦丁堡。它们作为罗马的继续,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并形成了古罗马最后的大城市的格局(5)。
也是在公元2世纪的后半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得到迅速发展。
图5-1 拜占庭帝国
(图片来源:《外国建筑史:从远古至19世纪》,第150页)
起初,基督教是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于小亚细亚等地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下层人民(6)在现实斗争中绝望而在宗教上寻求出路的结果(7)。他们在城镇组织一些小规模的公社,以十字架为标志,过财产共有的生活。由于早期的基督徒反对罗马统治,不信奉罗马旧神,不崇拜皇帝,所以,总是会受到皇帝的镇压和迫害,禁止教徒举行礼拜,没收他们的财产,屠杀传道者。但是,这些迫害并未能阻拦基督教的迅速发展(8)。
至公元2世纪下半叶,基督教经过演变,其主导势力已是城乡中等阶层的有产居民(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富裕农民等)和其他有产者。这些人入教,一是由于不同程度地遭受奴隶制危机的损害而感到惶恐无望,二是由于这时基督教已从公社转向成立教会,教会有力量便利商人、手工业者的营业活动。同时,早期基督教那种平等博爱、同舟共济、敌视富人、反对罗马的精神也渐趋消失,而劝人驯服、爱仇如己,希冀来世的教义则被提到主要地位,甚至宣扬既要服从善良的主人,也要服从严厉的主人,“把王国给国王,把天国给上帝”等主张。在3世纪危机中,基督教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受到震动和打击的奴隶主、大地主、大商人、官僚,甚至皇帝的亲属,也有一些加入了基督教,教会也有所发展(9)。
在争夺罗马最高权力的过程中,君士坦丁逐渐信奉并最终皈依了基督教,并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帝国基督教化的进程。公元313年,他颁布了大赦基督教的“米兰敕令”,宣布帝国臣民皆有宗教崇拜的自由,下令归还基督教会的财产,建立了“教会的和平”(10)。
382年,西部皇帝格拉提安(Gratian)统治期间,他拒绝担任罗马国家宗教的最高职位大祭司一职,取消了许多个世纪以来祭司团体和灶神女祭司所拥有的特权,撤除了元老院里的胜利女神祭坛,使多神教不再具有国家宗教的地位;同时,东部皇帝狄奥多西(379—395年在位)在取得整个帝国的统治权后,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多神教崇拜的敕令,并于391年进一步禁止了罗马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多神教崇拜。最后,在392年,他下令禁止帝国境内的一切多神教崇拜,至此,基督教取得了完全的胜利(11)。
但是,君士坦丁大帝敢立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却不敢取缔那些表演,甚至不敢取消斗剑比赛。至多,他在326年终止了把罪犯投给野兽的做法;而且,直到404年,即阿拉尔克(Alaric,370-410年,日耳曼一支族的国王)的军队攻陷罗马城之前6年,斗剑才由霍诺里乌斯(Honorius,384-423年,西罗马帝国皇帝)所终止。截至此时,古典世界的古老灯火便一盏接一盏地熄灭了。394年,举行了最后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537年,卡拉卡拉浴场流尽了最后的清水,供应烧水的柴车则几年前就中止了定期的木柴供应。更有象征意义的是,529年雅典学院(School of Athens)关闭了,这所学院是最重要的希腊精神象征,若没有它,生活会过分追求物欲。因而,讲求体魄强壮而又精神健康、精神健康而又体魄强壮的古希腊文化,同基本上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讲求满足物欲、靠自己的权势过寄生生活的古罗马文化,便同时消失了(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