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适应新形势的编委队伍是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基石
李云龙 金少鸿 粟晓黎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药物分析杂志》编辑部北京100050)
作者简介:李云龙,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院长,《药物分析杂志》名誉主编;
金少鸿,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药物分析杂志》主编;
粟晓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主任药师,《药物分析杂志》副主编,编审
摘 要: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编委会发挥作用,编委会应在促进科技期刊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编委会管理规章制度,是正确发挥科技期刊编委会作用的有效手段。本文结合《药物分析杂志》的发展历程和编委会管理工作情况,剖析科技期刊编委会存在的问题,讨论专业性科技期刊编委会的工作改进。科技期刊只有组建规范化、专业化、年轻化、国际化的编委队伍,实行编委工作成效奖励及动态管理制度,克服编委会工作的不足,才能适应期刊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新形势下继续为科学技术进步做出新贡献。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委会;管理制度;药物分析杂志
我国科技期刊绝大多数都设立了编委会,编委会已成为科技期刊编辑部门的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主管、主办单位的关心与支持,同样也需要编委们的指导与帮助。编委会的作用除参与组稿和审稿等学术质量把关工作外,还应在促进科技期刊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编委会管理规章制度,采用有限期聘用制,是正确发挥科技期刊编委会作用的有效手段[1]。当前,虽然科技期刊绝大多数都设立了编委会,但大多数形同虚设,未能对期刊的编辑出版起到应有的作用[2]。要有效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就应组建一支优质高效的编委队伍。要保持编委会创新活力,就要加强编辑部与编委的沟通与联系,实行动态化管理。本文结合《药物分析杂志》的发展历程和编委会管理工作情况,剖析科技期刊编委会存在的问题,讨论专业性科技期刊编委会的工作改进。
1 专业期刊的发展记载了学科发展历程,成就了一批批编委人才
科学和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手段,社会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62年来不懈努力,支撑着《药物分析杂志》学术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药学会的关心支持下,保持了药物分析专业期刊的特点。该期刊的发展记载了我国药物分析学科发展历程,也成就了一批批药物分析专业编委人才。
1.1 促进药物分析学科发展是创办期刊的宗旨
1950年新中国建立伊始,首批药学专业留学回国学子,在组建国家级药物食物研究检验机构时提出,国家中央级单位有责任和义务推动全国科技进步,要有自己专业领域的技术交流载体,要有能够带动全国药物质量监控科技进步的学术平台。1951年《药检工作通讯》雏形期刊《药检通讯》诞生[3-4]。办刊初期编辑出版工作为手工刻蜡板,人工制作油印本。1957年开始印刷出版,“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十年浩劫结束之后复刊,并以《药品与生物制品》的刊名出版。1978年恢复《药检工作通讯》刊名,1979年更名为《药品分析杂志》,1981年起更名为《药物分析杂志》(英文名为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期刊从初期的不定期出版,到中期的定期出版,从季刊发展到双月刊,2005年又从双月刊改版为月刊。
《药物分析杂志》是经历了不同时期不懈努力发展起来的专业学术期刊,是伴随新中国诞生而成长起来的学术期刊。期刊几经易名,但始终不变的是办刊的宗旨,始终不忘的是促进药物分析学科发展的使命。《药物分析杂志》以促进国家药物分析学科进步为己任,其首要任务是促进药物分析领域学术交流,在营造本领域学术氛围、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专业载体作用[5]。《药物分析杂志》始终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前沿、促进推广”的办刊理念,坚持“服务药物分析专家学者,推动药物分析学科发展、引导药物分析技术开发、促进药物分析技术推广”的办刊宗旨,始终保持“专业方向明确,学术定位清晰”的办刊特色,为药物分析专业领域的广大读者、作者、专家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平台。
1.2 培养药物分析专业编委人才是创办期刊的收获
科技期刊肩负着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传播科技信息、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评价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水平是科技期刊的基本任务[6]。与所有的科技期刊一样,《药物分析杂志》的存在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承载着特定的社会责任,支撑着药学专业领域的学术建设,推动药物分析科学发展。《药物分析杂志》作为专业科技期刊,不辱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使命,忠实地发挥了药物分析专业知识传播的载体作用。
传播药物分析科技知识、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是期刊的基本定位。学术期刊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媒介,是学术人才成长的摇篮[7]。《药物分析杂志》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更新知识、专业深造的信息平台,及时刊发学科领域最新研究论文,传播最新科研信息,预测发展趋势,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了解药物分析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实现专业水平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药物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成长的摇篮。不仅如此,在办刊实践中还培养了一届届药物分析领域专家编委人才和一批批具有专业编审能力的优秀编辑队伍。
2 编委会工作需克服不足才能适应期刊发展的需要
科技期刊编委会应清晰了解期刊的专业定位,应是期刊保持学术影响力的主力军。但是,当前许多期刊编委会作用不到位,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尤其作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编委会的工作亟待克服一些不足。
2.1 编委参与工作力度不够影响期刊发展
近年来,不少科技期刊编委参与期刊质量把关的力度不够,一些期刊仅有极少部分编委参与稿件质量把关工作,专家办刊工作力度太小。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实实在在发挥专家的作用。期刊的学术水平高低不仅是编辑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编委的职责。一些期刊多年甚至十几年编委会不换届,不吸纳年轻专家;编委会中一些专家信息早已发生变化,甚至失去联系多年也不更新;有的编委早已另有重任,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期刊相关工作,而编委会名单仍多年不变。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队伍与期刊登载的编委会名单基本是两套人员,编委参与编辑出版工作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期刊的发展。
2.2 审稿质量效率不高影响出版周期
审稿速度较慢、发表周期较长,是多数期刊出版周期长的主要原因,不适应现在快速出版形势的要求。三审一定,每个环节应该是两周的时间,但一些编委常常是三四个月才回复审稿意见,有的编委审稿时间更长。这样的审稿效率,不仅作者不满意,不愿投稿,编辑也会不满意,不会再送稿子给这样的专家审稿。一些编委审稿敷衍了事,不查新,不比较,不分析,不评判,审稿意见空洞没有参考价值,这样的审稿质量,对编辑工作没有指导价值。这样下去编委与编辑就失去了联系。虽然不少期刊编辑部工作章程中规定,两年不参与编委会工作,就被默认为自动退出。但是,一般编辑部不会删去编委的名单,长期下去,就形成了名不符实的编委会。
2.3 投稿质量不高影响期刊质量
近年来,投向我国科技期刊的科研核心论文不多,优秀稿源外流严重。《药物分析杂志》收到的编委向期刊投稿的重点课题的核心论文也不多,编委投稿的文章中尚有不少是“低被引”文章,甚至是“零被引”文章,这直接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当前国内期刊面临的尴尬局面,与制度导向有关。近年,无论是科研验收,还是职称评定,都规定要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或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样的规定无疑把我国的一流的科研成果论文导向了国外,必将造成国内期刊论文中高质量的比率下降。但是,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委,高质量投稿也是编委义务之一,投来的文章要有创新点突出的科研成果。把核心成果的论文投向国外,将边缘保底文章投向自己是编委的期刊,这不仅是期刊的损失,也是国家科研投入的损失。
3 编委工作需采取改进措施以实现期刊发展目标
作为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科技期刊应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为读者需要服务的本质。我国科技期刊应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促进科技交流等方面发挥其作用。科技期刊编委会是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办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负责科技期刊学术领导的工作机构,编委会成员应是本领域的技术权威或管理专家。编委会应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期刊质量、影响力以及技术传播的实效性起重要作用[8]。组建定位清晰功能健全的编委会,是科技期刊立足市场竞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键。必须站在更好地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高度和工作实际需要上,认真思考编辑委员会工作对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从国家对科技期刊在科技强国中的要求上,认真研究和部署安排下一步编委会工作规划,要实实在在地发挥编委会在学术期刊办刊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实现期刊发展目标。
3.1 建设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编委队伍
学术期刊编委会不仅是荣誉性组织,更重要的是从事编辑出版实际工作的机构。编委的职责应是完成编委会委托的任务,包括参加约稿、组稿、审稿;参加期刊的会议和活动,宣传推广期刊;发现和推荐编审人才,对期刊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议和要求。编委的人选需考虑能切实履行上述职责的人员。科技期刊编委会组建应遵循学者化原则、学术影响力原则、开放性原则、学科平衡原则、责任化原则、动态化原则等6项原则[9]。科技期刊编委会应该是科技期刊的学术领导核心,编委成员应是期刊所在领域与报道范围内的技术、市场与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所有编委会的成员都应对期刊发挥应有的实质性作用;编委会的构成也应与时俱进,应随着期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编委的构成及作用进行适时的调整[8]。
规范化、专业化、年轻化、国际化,是当前形势下科技期刊编委会的组建原则。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的编委结构,还要符合精品科技期刊项目目标的要求。不仅要考虑专业领域学科带头人,还要有出版专业专家人才;不仅要有期刊编辑出版人才,还要有期刊品牌运作管理人才;不仅要有国内专家人才,更要吸纳国际专家担任编委。编委队伍要有年龄层次配比,要不断吸收优秀的中青年专家进入编委会。编委队伍年轻化,保持创新活力,要能够适应出版媒介的技术革新要求,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工作需求。
3.2 健全编委专家管理制度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国家有关期刊出版管理的条例和规定中,科技期刊的管理和编辑出版机构有主办单位、上级主管单位、期刊社、编辑部等,并没有关于设立编委会的相关内容。从政策法规上,编委会并不是编辑部的必设机构,之所以要成立编委会,其目的是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增强学术影响力和期刊知名度,使期刊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与普及方面提升档次和水平。编委会是期刊出版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所建立的机构,若没有实际需要,设而不用,不如不设。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实体的编辑部,应将编委会的职能作用纳入重要工作的环节管理,才能真正做好学术期刊。
编委会章程应该是编委会的管理制度。其规定不能太笼统,要操作性强,要明确编委的工作任务,要明确编委会成员的义务与责任。要实行编委工作量化制度,在期刊质量管理中细化各环节的要求。编辑部不仅有严格的编校质量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容质量的保障的编委管理措施。对于内容把关的编委专家在审稿、投稿、组稿、约稿方面,不仅要有量的要求,还要有质的要求。
3.3 实行编委工作成效奖励及动态管理制度是期刊发展的重要举措
编委会的实际作用是依托于期刊社或编辑部而产生的,期刊社编辑部对编委会的工作和效果应予以重视和管理,应将编委和编辑的工作纳入期刊出版管理之中。编委会的工作和编辑部的工作是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保障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应该有效结合彼此交融。编委成员必须支持期刊发展,可以有多种方式参与期刊工作。质量支持,即在期刊质量把关方面给予支持;管理支持,即在期刊编辑出版实体管理中给予人员、资金、场所等支持。活动支持,即在期刊组织的学术活动中给予支持。对于在支持期刊发展中工作成绩优秀的编委,要以不同的方式给予奖励。比如,对优秀审稿编委专家提高审稿费;对高被引文章的投稿编委专家提高稿费;对在栏目组稿、专题活动、管理支持等工作中成绩优秀的编委专家给予表彰奖励。必须加强编委会与编辑部工作联系,要吸纳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编辑人员担任编委,以利于参与研究期刊的重大决策,传达贯彻编委会的意图[10]。
4 结语
总之,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编委队伍,是学术期刊质量保障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期刊创新发展的基石。专业性学术期刊,不仅要看到过去的成绩,更要正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改进编委会工作,是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态度。《药物分析杂志》是伴随新中国诞生而成长起来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办刊62年来,成就了无数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也成了药学领域的品牌学术期刊之一。当前编委参与工作力度不够影响期刊发展,编委审稿质量效率不高影响出版周期,编委投稿质量不高影响期刊质量。只有组建规范化、专业化、年轻化、国际化的编委队伍,健全编委专家管理制度,实行编委工作成效奖励及动态管理制度,才能克服编委会工作的不足,才能适应期刊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新形势下继续为药物分析学科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朝晖,谢明子.如何正确发挥科技期刊编委会的作用[J].编辑学报,2007,19(3):205-206.
[2]钟昭会,李燕.高校学报编委会有效发挥作用的对策[J].毕节学院学报,29(131):121-124.
[3]涂国士.分析杂志刊庆寄语[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2):217.
[4]张庆玺.分析杂志刊庆寄语[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5):1003.
[5]周同惠.分析杂志刊庆寄语[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5):803.
[6]桑国卫.分析杂志刊庆寄语[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11).
[7]周海钧.分析杂志刊庆寄语[J].药物分析杂志,2011,31(9):1619.
[8]程宁.科技期刊编委会的定位与功能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94-96.
[9]陶范.论科技期刊编委会的组建原则[J].编辑学报,2004,16(6):403-404.
[10]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5-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