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昆明西管理处机关 黄 萍
被古代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我过去读它,只是从字面泛泛地读,没有太深的感触。读过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才体会到孔子所要表达的是这个世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于丹老师紧扣我们现代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人格修养、交友、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论语》。穿越时空隧道,诠释古典哲学思想,让我对《论语》有了全新的认识。
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其学生的对话,告诉人们最简单的道理。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告诉了我们在贫、富面前能做到的最高境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做。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于丹老师说她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它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啊?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这正如孔子对他自己一生的概括为六个阶段:“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足俞)矩。”人要做到内心的淡定、从容,达到一种境界,都要历经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他去看这个城里一个非常著名的喜剧演员的演出,说他的喜剧演得好极了,所有人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听了医生的话,那个患者抬起头,泪流满面地说他就是那个喜剧演员。这个故事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用来呵护自己的内心呢?《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
在现实社会中,孔孟思想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得模棱两可。而于丹老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将似乎遥远的思想一下子链接到当下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生命。留有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余地,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会少很多烦恼。
读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了一种智慧,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对待得失缺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和自己的心境。我们要学会运用古人的智慧,平和的心态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苦难,不纠缠在其中,我们将受益匪浅,内心也将会由衷地感到无比快乐,带着这份快乐,去高效地完成人生中的每个角色和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