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

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

时间:2023-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吴建中浦东图书馆新馆今天正式开馆了,新馆的开放有它的重要意义。我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图书馆作为一个场所的价值是不是依然存在?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是不可缺少的。总之,图书馆是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首先,图书馆应把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现代图书馆是面向社会、面向需求的,因此图书馆应该把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_衔华佩实:浦东图书馆内涵发展论文集

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

吴建中

浦东图书馆新馆今天正式开馆了,新馆的开放有它的重要意义。因为一方面,她凸显出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地的文化格调,另一方面,她又以一种象征火炬传递这样一种接力的形式告诉人们,上海世博会的精神遗产一定会通过图书馆这样的公共机构永远地传承下去。

很多人对我说,现在传媒技术这么发达了,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建这么大规模的图书馆,尤其像浦东图书馆新馆六万到七万这样的规模,是一个很庞大的图书馆。我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图书馆作为一个场所的价值是不是依然存在?在这之前,我一直在宣传世博会,在宣传世博会的时候,有人问我世博会作为一个场所的价值是否还存在?因为现代媒体已经这么发达了,数字化也这么发达了,一个新的技术,一个新的发明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到达全球各个地方、各个角落,那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建设这么一个公共空间,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我今天的报告题目就是《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上海世博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聚会,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189个国家都来到了上海世博会。而且值得一提的,美国于2002年正式宣布退出国际展览局,但是这次它也来了,不仅来了,而且在一个月之前还提出美国加州将申办2020年世博会。前几天,加州大学的一位学者专门来到上海图书馆,向我们了解世博申办和研究的情况。

我以前常常引用一位学者的一句话:人类本性深处蕴藏着一种情绪共鸣的激情,这种激情往往是需要一种场所来给以激发的。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人们之所以仍然喜欢到足球场去看足球,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就是期盼与其他人交流和共享。世博会是凝聚人类激情的舞台,世博会作为“场所”存在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创造了一种气氛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没有这届世博会,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到全球这么多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吗?

在观看希腊舞剧的时候,虽然很多都看不懂,但我不断地听到一个美妙的词汇:fotia,这是希腊语“火”的意思,它让我感受到了希腊文化的深邃以及圣火的含义;在观看《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时候,虽然我不懂瓦格纳的歌剧,但它让我亲身体验了这一人类伟大的歌剧艺术;在新西兰馆我情不自禁地与毛利人跳起舞来。你可以在电视上观看这些节目,但当你身处这样的现场,你会感觉到一种人生的充实和满足。这就是世博会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世博会作为一个场所的价值所在。

不讲世博会,还是回到图书馆,还是想举美国的例子。1989年和1994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相继发生了两次大地震,而正在那时加州州立大学正在新建蒙特利湾分校,当时很多人都相信作为一个物理形态的图书馆很快就要消亡了,所以他们决定建一个没有藏书的虚拟图书馆。但10多年后的2008年,一座1万多平米的新图书馆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它的网页上出现了“作为场所的图书馆”(Library as place)的标语,这座建筑的开放具有象征意义,它表达了如何应对“在一个脆弱的世界建设一座美丽而功能齐全的学习环境的挑战”。这一切说明什么呢?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是不可缺少的。

走遍全球你会发现,凡是我们说到公共建筑的时候总会提到图书馆,图书馆往往都是一个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公共建筑。不仅有体现独特文化特色的,比如有象征马来人头饰外形的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新馆,而且有展现历史文化标志的,如象征古埃及文化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不仅有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如现代化的浦东图书馆,而且有适应生态需求的,如全自然通风和温控的考文垂大学兰切斯特图书馆,这个像烟囱一样的建筑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排风的作用,所以它不需要用特别的空调,是一个非常绿色节能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区域的文化品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高兴地看到,图书馆不仅没有像20多年前有人预测的那样走向消亡,相反,图书馆正在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跑图书馆,是因为人们可以在图书馆得到更多的信息,可以与更多的人共享知识和经验。而图书馆之所以有如此的吸引力,是因为图书馆尽了一切可能将无序的信息世界有序化,并让人们自由自在地浏览和获取信息。总之,图书馆是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

当然,图书馆与其他传统的文化机构一样面临挑战。在全球绝大多数城市,公共图书馆访问量都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但上海近10年来不仅保持了平衡,而且略有增长,尤其是在上海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体系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据统计,现在上海的公共图书馆市民的访问量每年将近3000万人次,比上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次要多得多。但是,电影院最近是做得很好了,观影人次近年来有持续上升趋势,从2003年971万,到2009年1930万,翻了一番之多。电影业在数字化时代逆势上扬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在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我们还需要像电影方面学习,还需要找到更好的途径。所以,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图书馆应该也必须做出改变和努力。

首先,图书馆应把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图书馆是一个成长着的有机体,它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图书馆的有机组成,图书馆按采、编、流、存的工作流运转的同时,也在按以主题为核心的各项活动的知识流运转,每一个点、每一个项目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以满足社会和用户信息需求为目的、以人为本的动态机制,推动着图书馆不断地向前发展。

现代图书馆是面向社会、面向需求的,因此图书馆应该把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大众的知识普及和更新之中,也要积极参与到政府的决策咨询、研究群体的研发创新以及企业及自由职业者的产业发展和产品增值中。我们常常说图书馆是地区的知识引擎,作为知识引擎,图书馆理应在知识城市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来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上海图书馆曾经提出要将购书经费中数字资源的比例占到30%,但一直没有达到,现在依然是10%左右。这几年我们开发了e卡通,解决了远程访问的问题,数字资源的使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图书馆原有的管理方式还不适应数字资源的应用,我们不敢走得太快。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数字出版要成为不靠广告或其他商业因素辅助的成熟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者肯定要并存一段时间,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社会,数字化信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或正在超过传统媒体。因此,我们的业务必须向数字化过渡。我们不仅将传统的业务更新到数字化平台上,比如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业务扩展到网上,与更多国内外图书馆连接起来,而且我们还要开拓新的业务,如上海图书馆在全国首次推出了数字阅读器外借服务,筹备建立新技术体验中心,在这里各种阅读器都陈列着,一方面供用户体验各种新技术,另一方面为出版商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我们还推出了手机图书馆服务,让广大用户通过手机获取上海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此外,我们还将各种阅览室改造成复合型,比如现在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将报纸阅览室改造成既可以翻阅纸质报纸,又可以查阅数字报纸,也可以收看电视新闻的新闻阅览室。

第三,图书馆应加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并发挥信息引领优势。

上海图书馆不仅与图书馆、情报所合作,开展资源共享活动,而且与政府及商业咨询机构合作,开拓咨询研究服务,形成了一支面向社会研究需求的专业团队。上海图书馆研究团队的特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信息咨询和参考资源。如当上海市正在开展“十二五”调研时,我们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关于长期战略规划方法论的调研,提供了国内外有关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的方法和案例。当上海正在建设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时,我们发现航运信息资源较缺乏,因此主动与上海海事大学合作,共同建设上海航运信息中心以弥补资源不足。我认为各个区县图书馆甚至街道乡镇图书馆都可以在信息引领上有所作为。比如,有些街区是很有历史底蕴的,那么图书馆就可以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主动承担起收集资源、交流信息的功能。

第四,图书馆应积极地为未来利用储备资源。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记录的知识库。过去我们以收集纸质资源为主,今天随着信息载体的多元化,我们有责任将与人类文明记录相关的资源收集和整合起来。

图书馆不仅要为现实需要服务,而且要为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源。根据以前全国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传统分工,上海图书馆承担了全国报刊中心的任务,每月出版社会科学和科技两期《全国报刊索引》,并建立了数字化网站,提供期刊的内容资源。《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积极开拓创新,在传统编辑业务的基础上,将文献提供业务整合在数据库服务之中,为用户提供从索引或文摘到全文的一条龙服务,同时将索引服务追溯到100年以前,目前可以提供的期刊品种达到2.7万多种,其中1949年以前的历史期刊的品种达到了7600多种。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全国报刊索引》的编辑出版工作,因为它是全国报刊中心的基础资源,我们高兴地看到《全国报刊索引》在挑战中茁壮成长,并为发展和完善二次文献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图书馆根据资源选择方针和现实发展需要每年制定资源建设计划,现在每年新订购的中文图书达9万种,外文图书近3万种,纸质版中文期刊约1.1万种,纸质版外文期刊约6000种,此外数据库约100个,数字化期刊约3.2万种。目前数字资源经费占整个采购经费的比重为10%,在未来10年内将达到20%,如果数字化环境适应数字资源服务的话,我们将争取达到30%。今后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将扩大收藏包括博客等在内的各类有价值的数字化资源。

上海图书馆的资源也是浦东图书馆以及全上海各图书馆的资源。我曾经有一个梦想,就是哪一天我们的市民不出社区,在街道或乡镇图书馆就可以方便地获得上海图书馆,或者通过上海图书馆获得国内外各图书馆的资料,我们已经在长宁、徐汇、黄浦以及浦东等图书馆启动了这样的服务,我希望尽快推广到上海所有的社区。

再过10多天上海世博会就要闭幕了,目前全国正在讨论上海世博会将为我们留下什么遗产。这届世博会不仅为经济与文化事业,而且为图书馆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拓展的机会,我们将以此为东风,努力在向复合型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新路。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吴建中馆长在第一届浦东图书馆学术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经本人审阅。)

■专家简介:

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