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图书馆与社会包容

图书馆与社会包容

时间:2023-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图书馆协会曾经通过了一个反对种族歧视声明,这个声明导致美国4个州的州图书馆协会退出美国图书馆协会,因为他们不愿意反种族歧视。197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弱势群体办公室,专门对被歧视的少数弱势群体提供图书馆服务。现代社会包容讨论的重心在欧洲。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社会包容的理念有天然的联系,所以公共图书馆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图书馆与社会包容_衔华佩实:浦东图书馆内涵发展论文集

图书馆与社会包容

范并思

各位好!

刚才主持人讲了,社会包容这个名词,现在很受关注。社会包容是我们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个基本理念主张所有人的社会地位平等,文化多元,不排斥异己,主张尊重少数人的文化习俗,特别反对“少数服从多数”这种中华民族或者我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理念。这也可称为反对“多数人暴政”。

只有确立了包容理念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社会包容的对立面是社会排斥。在人类历史上,排斥是社会的常态。民族冲突、文化冲突,都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排斥。近代社会中,也出现了种族灭绝、种族隔离,也是强烈的社会排斥。在我们中华的民族历史上,汉民族对外来民族排斥,汉文化对外来文化也是一种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文化。

进入现代社会后,政治上人们对于少数文化或对非主流文化的挤压特别严重。不但各种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异的思想受到严厉的批评、禁止,甚至对文化上的少数、奇装异服等不合群的行为都被当作排斥的对象。社会管理者、教育者和主流媒体,不厌其烦地对公众的行为提出种种要求,什么几讲几美,几不规范,不断地约束个人的行为,如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但是上海人在容纳世界文化的同时,却排斥部分上海市民穿着最保守的睡衣逛街。这是用一种所谓现代文化排斥本地文化的例子。在我们城市,社会管理者对私人空间不断地打压,比如建立市民督导团,到街上看到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就上前劝导,如此直接地干预他人私人生活的行为,却为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

刚才主持人讲到“包容性增长”。确实,在去年的11月份和今年的9月份,胡锦涛主席两次讲到包容性增长,在最近的五中全会里面,这个词可能会写进我们的文件里,包容性增长是亚行2007年提出来的,它讲到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经济增长要惠及全民,惠及所有的群体。包容性增长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引起了我们对社会包容的关注,这的确是我们关注社会包容的一个背景,社会对于包容问题的关注。同时包容也是一个来自实践的话题。在图书馆领域,图书馆被当作一个高雅的殿堂,读者的一切不文明行为都成为我们图书馆人和媒体讨伐的对象。大家知道中国图书馆学进入新世纪后,确立了《图书馆服务宣言》里提及的“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这种基本的理念。这种基本理念逐步确立后,公共图书馆开始对所有人开放,广大市民确实享受到了很多的图书馆服务的好处,但是也给我们的服务带来很多管理中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少数不受欢迎的读者的管理问题,比如一个乞丐走进图书馆,他身上有异味,坐在你对面,你可能不能够忍受。图书馆把他们放进来了,你向图书馆员投诉,图书馆员接到这个投诉,馆长接到这个投诉后,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这就是对我们服务面对的挑战,这就是我们服务中间遇到的问题。

中山大学有一位理念非常超前的馆长程焕文教授,他曾经以非常调侃的语气说,为丐帮弟子洗澡。我们可以帮他洗个澡,让他干干净净地坐到阅览室来。这种理念受到很多馆长的赞赏,受到很多管理者的赞赏。但是,这种做法却并不是社会包容。如果这个丐帮弟子不愿意洗澡怎么办?如果他觉得自己身上气味很好闻怎么办?程教授还提出可以设一个丐帮弟子专用阅览室。但如果他不愿意到这个丐帮弟子专用阅览室里面去,你又怎么办?当年,美国的白人就是因为觉得黑人很脏,把他们安排到另外一列车厢里面,另外一个专区,结果一位黑人一定要坐到白人专列中,最后引发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我们也可以设想,这些不受欢迎的丐帮弟子会不会有一天坚持要坐到大家中间来,坐到“文明人”中间来?我们图书馆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

当然,涉及图书馆服务中“不受欢迎的少数人”的问题有很多。我在一篇文章里面分四种类型,今天不一一讨论了。上海图书馆学会下个月召开的年会分会场上,我们有一场PK专门讨论这一问题。我们会具体的讲述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我想简单的讲一下这个理论在国外研究的一些状况做一个铺垫。首先是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宣言》对此问题有一种说法,就是必须保证那些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务的少数群体也能够平等的享受各种服务。在2007年1月份的国际图联大会上,Fourie作了一个“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我们如何思考?”的发言。他提出,社会排斥问题与贫穷等问题相关联,与失业、歧视、技能差、住房条件差、卫生条件差等相关联。所以,图书馆社会包容的理念就是在拷问图书馆员能不能接受接纳那些和自己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属于不同阶级的人,拷问我们能不能很平等的欢迎他们。

在美国,这个问题是20世纪初就开始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个国家里面文化冲突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所以美国爆发了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种族冲突。此外美国也有歧视贫民、精神病人、偏远农村的居民、问题儿童等等类似的少数人。而图书馆如何为这些人群服务,就是一个问题。到了60年代种族歧视问题爆发,引发了很大的冲突。美国图书馆协会曾经通过了一个反对种族歧视声明,这个声明导致美国4个州的州图书馆协会退出美国图书馆协会,因为他们不愿意反种族歧视。197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弱势群体办公室,专门对被歧视的少数弱势群体提供图书馆服务。198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对文化上的少数人服务的特别小组,提出了42条对文化上少数的人服务的建议。从90年代开始,对少数人服务的问题转移到了网络领域。数字资源是一种更加排斥少数人的资源,它对技能对经费的要求更高,所以出现了数字鸿沟,信息拥有者和信息缺失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刻,西方八国集团开会,联合国开会,国际社会开了很多会,讨论如何缩小数字鸿沟问题。公共图书馆中有很多免费的公共信息接入点,就像浦东新区图书馆里就有这样的点。它成为缩小社会信息鸿沟一种很重要的标记。

现代社会包容讨论的重心在欧洲。社会包容在70年代成为欧洲社会学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1997年英国工党执政后把促进社会包容作为一种基本国策。英国政府成立了社会排斥部。排斥是包容的反面,社会排斥部研究的就是社会包容问题。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社会包容的理念有天然的联系,所以公共图书馆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相当于我国的文化部)发布了几个报告,有一个是《所有人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包容》,在这个报告中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在解决社会排斥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英国文化大臣当时说政府优先考虑的是社会包容,是为解决社会排斥而奋斗,很少有机构可以与公共图书馆在促进社会包容方面的地位相比。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被英国政府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英国还有一个报告叫《面向所有人开放——公共图书馆与社会排斥》,这是英国图书馆信息委员会发布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更激进,他对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普遍均等服务都提出了质疑,认为普遍均等服务是面向白人中产阶级的口号,这一口号排斥了社会的底层人群。对于这个激进的观点,我并不持赞同态度,只是说明有这种观点。这个报告中说,尽管我们相信,对于消除社会排斥,公共图书馆能够发挥关键的潜力,但是如果公共图书馆要真正发挥消除社会排斥的作用,就需要完全改变它们的政策和工作的重心,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一个更加主动的、具有干涉精神的机构。公共图书馆以前是一个被动服务的机构,对所有人被动地开放。而现在要去干涉,肩负着平等、教育、社会正义的核心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那些边缘化的少数群体能够回归社会的主流。这个观点我不是很同意。

2003年,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发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未来的框架。它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三个使命。一个是促进阅读与学习,一个是提升信息素养,这两个使命我们以前也讲。最后一个是促进社会包容和公民权利,这个使命是一个新的使命。

IFLA在进入新世纪后关注图书馆社会包容。在《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中,IFLA直接提出了促进包容的使命,把它作为图书馆的使命之一。

2009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白岩松在美国的一个采访。在采访里面有这么一段话,白岩松对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部主任玛塔·帕迪金说,我在这里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帕迪金说,是的,我们欢迎一切读者。白岩松接着说,如果读者对这些人感到不舒服,你们怎么办?我当时非常吃惊地看到,帕迪金几乎脱口而出: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有些人可能会对社会的这一部分感到不舒服,但这就是民主社会,每个人都要受到欢迎,我们要学会共存,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

回到我们前面举例说过的乞丐进馆的处理,这位部主任劝告那些“高雅”的读者,要学会和你们不喜欢的人一起生存。也就是说,帕迪金是劝说“多数人”改变(学会和别人相处),而不是让少数人改变(给丐帮弟子洗澡)。这种理念在我们这里,大家不一定都能接受。但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城市,的确需要培养一种社会包容的理念和精神,以保证社会的和谐。

怎么培养公众的社会包容精神?社会管理者会想很多措施,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建立一种公共场所以促进社会包容。这种场所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它必须是稀缺的。如果不稀缺,大家不来,这个场所起不到促进社会包容的作用。其次是拥挤,如果不拥挤,比如在公园里,乞丐在一边睡觉,白领在另一吃烧烤,大家互不干涉,也起不到促进社会包容的作用。此外这种场所必须是没有门槛的,如果有门槛,有些人进不去,也不能促进社会包容。建立一些稀缺、拥挤、没有门槛的公共场所,能够培养公民的社会包容精神。公共图书馆和学校相比门槛更低,和公园相比更加拥挤和稀缺,这样一个公共图书馆,能够成为培养公民社会包容意识的公共机构。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和所有图书馆员要认识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包容的使用,并且不断地创造条件去实现这一使命。

这就是今天我想讲的内容,谢谢各位。

(本文根据范并思教授在第一届浦东图书馆学术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经本人审阅。)

■专家简介:

范并思,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