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区县机关报发展趋势初探

上海区县机关报发展趋势初探

时间:2023-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笔者之拙见,“报网互动,四个突破”是上海区县机关报发展的基本走势。上海区县报第三个发展趋势是要重视并做好社区版。上海区县报作为文化产业的追求将逐渐浮出水面,这是其发展的第四个趋势。
上海区县机关报发展趋势初探_映象·整合——北京上海新锐观与思

三、上海区县机关报发展趋势初探

作为上海报业重要现象,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关注上海报业未来走向的同时,思考19家上海区县机关报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是本文的一个重点。

(一)存在的问题

现实在历史中,而将来孕育于现在。事物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有利与不利之因素总是同时存在。前文中已浅析了有利的一面,在初步探讨上海区县报未来可能发展趋势之前,不得不面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各报目前发展水平不平衡,在总体水平上升的背景下,报纸质量和业务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令接触到不同区县报纸的受众对报纸的评价不一;其次,区县报运行与管理机制也不相同。如有些区县报纸是允许一定程度市场化,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可以追求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而有些区县报纸则完全实行公益化,不允许追求经济利益。这一不同导致各区县报之间在管理与业务上难以相互借鉴、学习,也缺少竞争压力;再者,虽然各区县党委对区县报的重要性都有较统一的认识,但在如何运用好这一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问题上,有着较大的个性化色彩。一些区县报纸高位主体的功能性过强,而弱化了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报纸的可看性、新闻宣传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另外,上海区县报作为区域性的报纸,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虽远远超过了其地位和性质,但内部出版物的现实使其无法融入主流报业市场,在许多方面受到制约;最后,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政策和知识处于时代前沿,区县报目前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现代知识水平亟待提升。

(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的突破

笔者试图在现行体制和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对上海区县机关报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初探,因为任何超出现行外围条件的分析,无疑是水中捞月之举。以笔者之拙见,“报网互动,四个突破”是上海区县机关报发展的基本走势。

“报网互动”是指上海区县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报纸的电子化、网络化。互联网对报纸的发展所起的革命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WEB 2.0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的今天,区县报应该与科技和传媒趋势俱进,在做好“纸媒”的同时,重视并逐渐完善“网媒”。可以说,用不了多久,这将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缺少哪一面,都会影响硬币的流通价值。2007年底,《奉贤报》最早在上海区县报中开通网络版,不到一年时间,已有超过六成的上海区县报纸开通同名网站,区县报“触网”正成为一种趋势。网络的无边界性和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对上海区县报来说,成为打破内部报纸的区域性限制的契机,受众群体被大量放大。这是第一个突破。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内部报刊性质,区县报内容是不可以上网的。笔者以为这种论点站不住脚,国家和上海市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策和法规,足以让区县报在互联网络世界畅行无阻,分享网络技术带来的红利:2004年5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信息公开规定》[3]就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包括“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方面”等内容,通过政府公报或者其他报纸、杂志、互联网上的政府网站等渠道,主动公开信息。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4]中,在“公开的范围”章节,指出“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在“公开的方式程序”章节,有“行政机关应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在前文已经提到,作为党委机关报,上海的区县报的内容是党委和政府需要公众知晓和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是符合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内容,机关报作为政府信息的载体,其内容通过与政府网站相链接的网站公开,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

“强化深度报道,优化深度报道”应是上海区县报第二个寻求突破的方向。目前,上海区县报在这方面虽有所进展,也不乏颇具特色的专刊、版面和栏目。《静安时报》针对重要事件开辟专版,如2007年、2008年连续两次对“福布斯·静安论坛”的报道,关于“国际静安”和“威海路传媒文化街”建设的讨论等涉及重大经济建设的选题,都颇见功力。《嘉定报》开辟的“新闻聚焦”和《月末版》新闻板块的深度报道已经形成特色,并形成较大影响。但总的来说,上海区县报在重大新闻的深度策划和表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在量的积累上,寻求质的提升。笔者以为,作为党委机关报的深度报道,一言蔽之,就是“以精英意识策划,以市民语言表达”。所谓“精英意识”,就是编辑、记者在策划时,要有传播主体意识,针对区域城市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成绩与瓶颈,在全面理解区县委和区县政府政策的前提下,高屋建瓴地提出自己的思路与见地;所谓“市民语言”,就是报道的图文、编排方式要符合受众的习惯,为读者接受,减少公文和说教性语言。深度报道未必都是大块文章,可以是集中式、连续式、系列式的报道,要有可读性。

上海区县报第三个发展趋势是要重视并做好社区版。与市级报纸相比,区县报与社区居民更近,具有一定优势。但笔者不认同将区县机关报作为社区报来发展的观点和实践,虽两者在内容和受众群体上有一定重叠,这里有个功能定位的差异。另外,在实践中,要区分社区新闻和社会新闻。社区版要强化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充分做好现有社区资源的开发,发挥党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优良传统,成为社区信息共享和社区居民交流的平台。

上海区县报作为文化产业的追求将逐渐浮出水面,这是其发展的第四个趋势。目前,区县机关报在实践中对区域经济、文化和民生的重要问题缺乏主动性介入,多为被动式宣传。由于内部报纸的性质,其文化产业功能存在先天不足。但这并不表示,区县报在文化产业领域无用武之地。相反,随着区县报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区县报作为区域文化产业的一分子,其对自身新闻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将从自发进入自觉状态。区县报文化品牌塑造如果成功,将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内容创新的基础上,必须理顺管理机制与运营方式。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试图从理论上对上海区县机关报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从当前上海区县机关报繁荣发展的背后,寻找出未来发展的方向。笔者以为,就当前繁荣而言,上海区县机关报所存在的发展认识上的误区必须被破解,只有正确认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才能实现超越,获得可持续发展,19朵区县报“奇葩”才能更加鲜艳地绽放。

【参考资料】

1.顾宪龄、钱文俊、周坚、王菊影、杨继龙、朱健等策划编辑:《感受那一天》,《2007上海区县报庆祝第八届中国记者节暨好新闻颁奖大会特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区县报工委会内部出版, 2007年第12期。

2.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

4.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张辉锋:《传媒经济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img11

王卫国,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编辑,通晓平面媒体的内容策划、采写、编辑与市场运营;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和新闻策划能力,文字功底扎实,擅长深度报道和言论写作;10余年的传媒从业经验,先后涉及图书出版、汽车类杂志和党委机关报纸,特撰此文与大家分享笔者的点滴思考。

【注释】

[1]贾树枚、丁法章:《感受那一天》,《2007上海区县报庆祝第八届中国记者节暨好新闻颁奖大会特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区县报工委会内部出版,2007年第12期,第6~7页。

[2]贾树枚、丁法章:《感受那一天》,《2007上海区县报庆祝第八届中国记者节暨好新闻颁奖大会特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区县报工委会内部出版,2007年第12期,第9页。

[3]中国上海http://www.shanghai.gov.cn

[4]人民网时政频道http://politics.people.com.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