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互动
图2.4连接两方的弯曲的箭头表示在访谈中的语言传播层级和非语言传播层级。用三种数字层级来表示程度,即自我敞开的程度、遇到的风险程度、被感知的意义大小以及内容交换的类型和数量。
互动层级
层级1的互动是针对家乡、职业、体育运动、大学课程、家庭等主题的相对安全、没有威胁的访谈。他们的回答也是安全的,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同时又是轻松的、模糊的。当我们用“还行,你怎么样?”“我想还不错”或“没啥好抱怨的”等短语来做应答时,我们进行的就是层级1上的互动。这些回答并不能展现谈话者的判断、态度或情感。
(旁注)层级1的互动不涉及判断、态度和情感。
图2.4 传播互动
每一层级都是一扇隐喻的门,层级1的这扇门是微微张开的,我们允许一些一般的想法、表层的情感和基本的信息从这扇门中通过,但是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很快将它关闭。箭头的厚度说明层级1的传播在访谈中是最频繁的,箭头的长度代表着关系距离(Relational distance)。层级1的互动在陌生人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彼此不信任的人之间常常发生。下面的片段是在层级1层面上的访谈。
(旁注)层级1的互动是安全的、表面的。
访问者:你今天怎么样?
受访者:很好,谢谢。
访问者:你的家人怎么样?
受访者:他们也很好。谢谢
访问者:你父亲呢?
受访者:也不错。
注意双方在访谈时是怎样保持安全的。谈论的主题不具有威胁性,并且没有一方显露出情感或态度。
层级2的互动涉及个人和私人的主题。他们更多地谈论信念、态度、价值观和地位等问题。对问题的回答是半安全的,受访者力求合作但其回答只能揭示一半的问题。隐喻的门是半开状态的(乐观主义者的角度)或是半掩状态的(悲观主义者的角度),因为更多的细节及有揭示作用的信息和想法会从这扇门中通过。尽管有人愿意冒险以求获取更多的信息,我们也保留了随时关闭这扇门的机会。箭头的厚度表明层级2的访谈不如层级1那么频繁,箭头的长度也说明,相对于得到表面信息的访谈而言,获取深层信息的访谈更需要双方亲密关系的建立。下面的对话片段显示了层级2的互动。
(旁注)层级2的互动要求信任并承担一定的风险。
访问者:你对重新改造的反应如何?
受访者:基本上满意,但是看上去进展有些缓慢。
访问者:据我所知现在有几个工程进展很快。
受访者:会议室的颜色看上去要比我们挑选的颜色更深。
受访者的回答既小心又有技巧,回答也更加详细。
层级3的访谈涉及亲密和私人的领域。回答者完全地吐露他们的情感、信念、态度和认知,很少会有保留。有时候访问者得到的信息比他们想要的更多。隐喻的大门是敞开的。风险对于双方来说是巨大的,当然获益也会更多。箭头很细表明层级3的互动在访谈中出现不多,也许在首次接触时是不容易得到的。箭头也很短,因为认知的相似、参与的渴望、温暖的感觉或者友谊、彼此的支配以及高度信任等原由,使得双方的关系势必亲密。以下的访谈片段展示了层级3上的互动。受访者在承担责任方面冒着很大的危险。
(旁注)层级3的访谈就是全部信息的吐露。
访问者:戴安(Diane),按照质量标准,你的生产线上次品率上升了7个百分点。
受访者:我对此并不感到惊讶。我认为这对我们来说是个糟糕的时刻。
(旁注)积极的关系对于层级3的访谈是很重要的。
访问者:听到你这样说我很难过。
受访者:我想我在培训新手时已不像过去那样有效了。很长时间以来,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我们都在超时工作,没有时间培训。
关系、认知、回答和情境使得传播层级不可预测而且很难改变。这三个层级都很必要,但是,如果你想在访谈中获取信息,察觉情感,敞开心扉,探寻新的视角并得到使你能达到目的的必要承诺,你就必须超越层级1层级2和层级3。不像在小群体谈话中那样,我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访谈中亲密的人际传播的本质是颇具威胁性的,因为人际传播包含自我,有时候还有社会的、职业的、物质的、心理的和生理的因素。一次访谈可能会涉及我们的很多方面,如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表现、我们的声誉、我们的决定、我们的弱点、我们的情感、我们的钱财或我们的将来。斯图尔特(Stewart)和洛根(Logan)强调了自我吐露(self-disclosure)的危险:
(旁注)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访谈会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当你选择把自己的一部分心声告知另一人时,你就给了那个人选择,以至于你不能完全控制局面。这个人也许不喜欢你所告诉他的。你也许会觉得你的想法和情感被嘲笑了。或是另一个人把你不想被别人知道的一些事情告诉了其他人。你也许会感到窘迫,受到了伤害,感到生气或有更糟的感觉。
性别、文化与互动
参与访谈的双方的性别和文化也可能会影响传播互动的层级和信息的公开程度。
(旁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敞开心扉。
性别
除非生气,女人往往要比男人更容易表达情感(恐惧、悲哀、同情)。因为女人是比较好的听众,而且对于别人的回答往往比男人给予更多的回应。吐露信息的多少依次为女人和女人间,男人和女人间,男人和男人间。
文化
文化常常决定向谁表达信息和怎样表达。例如,欧洲裔的美国人也许要比中国人和日本人表达信息的范围更广,他们比加纳人谈论职业更多一些,比加纳人谈论家庭更少一些;与亚洲人相比,他们会向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表达心声。亚洲人往往向专家或他们认为值得信赖的人吐露心声,他们不喜欢喋喋不休的人,他们觉得这样的人不可信赖。研究表明,在历史悠久的环境中生存的人,像日本人和中国人,要比在历史短暂的国度生活的人更不易吐露心声。而后者如美国人和英国人,其国家的文化规范并不明显而且更富有弹性。如果我们在不同的文化中过多地披露信息、完全封锁信息或向不适宜的人透露信息,这些都可能会引起人际冲突。
(旁注)文化可能会指导我们吐露什么样的信息和向谁吐露。
什么时候、向谁说出信息、怎样表达信息?所有这些都因文化而不同。一些理论家认为,总的原则是礼貌。按照礼貌理论(politeness theory),所有人类都有想被保护的愿望。小约翰写到:
(旁注)积极和消极的表情是全人类通用的。
积极的表情是希望被欣赏和认可,被喜欢和尊重,而主动的礼貌就是为了赢得对方的喜欢。表现出关心、赞赏,用尊称称呼对方,都是礼貌的例子。消极的表情则是不希望被打扰。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当有人提出某个请求而被拒绝了。
礼貌原则不仅在我们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访谈时很重要,而且在我们发出挑战、抱怨、评价某人某事、训诫、提出建议或咨询等诸多场合里,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互动
访谈中的互动传播是复杂微妙的,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有机结合。这种互动有时候是有意图的,有时则未必。尽管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在本章节里还是要分开来说。
语言互动中的词语仅仅是字母的随意连接,用来代表人、动物、事物、事件、想法、信念和情感。它们的不完善性让我们几乎每天都产生误解、疑问、尴尬、对抗,还伤害人们之间的情感,这是因为我们自以为一些词语很清楚、很普通、很中立。事实上,人类传播的最大问题就是对词语的自以为是的理解。你是否曾经以为,如果人们恰当地使用词语,传播就不会遇到问题了?实际上,大多数问题是由词语的多义性而不是词语使用不当造成的。
(旁注)不要推想传播正在发生。
多义性
简单的词语也有多重意义。Cultivate的词义是耕种,也有加强文化、使人有修养、激励和交朋友等意思。Game既可以指下棋对弈、篮球比赛,也可以指称野生动物乃至任何人们愿意尝试的新事物。Show则包含着揭示、展览、指出、通知或戏剧等多种意思。
(旁注)一个词语很少有单一的意义。
模糊性
词语的模糊性很强,以至于访谈双方可以赋予词语不同的意义。什么是一件“漂亮”的外套,一套“负担得起”的公寓,一项“简单的”征税形式,一所“很大的”大学,一个“很小的”高中?还有所谓的“平均薪水”?什么时候一个人算“年轻”、“中年”或“老年”?我们怎么知道某件东西是“最好的”,或是“最不好的”?你有没有碰到不是“中产阶级的美国人”或者不被称作“美女”的年轻女性?
相似的发音
发音相似的词语在访谈中会引起困惑,因为我们在谈话时对词语通常只听不看。例如see和sea,bear和bare,sail和sale,hole和whole,to、too和two等。我们只有在事后才意识到我们把词语理解错了,才会感到震惊。发音和表述上的混淆增加了此类问题。例如,有些人把“picture”和“pitcher”发成相同的音。洛杉矶的一位银行家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与芝加哥的银行同事电话交谈时,她把对方的话听成了“我们正准备解雇(axing)约翰”。而同事的意思其实是“问问(asking)约翰”。
(旁注)注意发音相似的单词。
在中国,我们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比如,当问及一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他会回答说:我在看“古诗”,而询问的人可能会因此判断这个人正在浏览“股市”。类似的情况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偶尔也会发生,比如汉语和韩语之间。这也许部分地源自两国语言的同源性。
多义词
很多词语有正面和负面的含义。我们把度假描述成“廉价的”或“便宜的”,一个管理者“引导”或“命令”,一笔交易是“花费”或“投资”。第10章讲的是劝服性谈话,但很不幸的是,“劝服”这个词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之义。
否定意义 肯定意义
煽动 鼓励
图谋 引导
施压 驱动
摇摆 说服
哄骗 确信
引诱 行销
行话
(旁注)词语很少有中立的。
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改变了词意或创造了新的词语而引起的。例如,每一个职业或组织都有它特定的行话。“汽车制动装置”是停止行进的标志。“政治化妆”、“舆论策略”是指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自我辩护。“对侃”就是双边对话、会谈的意思,“侵入性操作”是外科手术,而病人经历的是“不舒适”而非疼痛,等等,诸如此类都可以看作是行话、术语。
俚语
每一代都有非官方的流行语,我们称之为俚语。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流行小汽车跑得“灵巧而敏捷”。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流行“辣”、“酷”、“帅呆了”、“刺激”,20世纪80年代流行“体面”、“坚韧”、“中庸”;90年代流行“恐怖”、“酷毙了”、“粗暴的”。而进入新世纪后则流行“酷”(rockin)、“生猛”(slammin)、“塞车”(jamming)、“汽车音乐”(poppin)、“快感”(kickin)等等。恰当地使用俚语会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相关的圈子,当别人不理解你或你没有得体地使用俚语时,就可能会受到“指责”或“攻击”。
(旁注)俚语的使用与否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流行语是什么。
婉语
我们使用比较婉转的说法代替某些惯常的词语。我们更愿意看到有生命的圣诞树,即使它是在做广告,也不愿看到一棵人造的圣诞树。有的人上厕所会问“洗手间在哪”而不是“厕所在哪”。
命名
我们给人、地方、事物贴标签,不仅仅是使他们听上去顺耳,而且是为了改变现实。一份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文件变成了政治文件,为的是不影响烟草工业。我们很少经历“萧条”,只有“低迷时期”和“市场调整时期”。当我们用“女人”这个称呼代替“女孩”,用“机组人员”代替“飞机乘务员”,用“消防战士”代替“消防员”,我们不是为了政治的正确性,而是为了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男孩”、“女孩”是没有工作的,而“男人”、“女人”是有工作的,如工程师、医生、老师和经理。
(旁注)命名是改变社会现实的努力。
措词
在一句话里,组织词语的顺序不同会传达不同的讯息,会产生困惑,或导致哄堂大笑。奇怪的标题或陈述也许会使传播的一方感到困窘,而为另一方提供笑料。以下是一些例子:
●大多数有关金发碧眼的女郎的谎言都是错误的。
●研究表明:快要死的病人一般是救不活的。
●窒息会引起死亡。
(旁注)说话前先自己听听是否有问题。
有力的字眼
曾有作家将有力量的词语和无力量的词语进行了区分。他们将表达确定、挑战、命令、口头攻击、诱导性提问以及隐喻之类的词语归结为一种有力量的表现形式。人们熟知的例子有:“看我的口型!”、“让我高兴高兴吧!”、“做你想做的事!”、“面对现实!”以及“干点正经事吧!”,等等。没有力量的词语包括道歉词、放弃声明、托词、间接疑问句以及一些不流畅的言辞,如:“嗯”、“啊”、“你知道我什么意思”、“你知道”等等。对诸如此类的开场白:“我的意思不是……”、“那不是我的错”、“你认为也许……”,则很少有人会留下多深的印象。
(旁注)言辞可能有力,或者相反。
地域和角色差异
所有的美国人都说“英语”,而实际上这也有地方和角色的差别。新泽西的人们称海滨为“shore”,而加利福尼亚的人们则称海滨为“beach”。新英格兰的人们点菜会要苏打水,而中西部人会要可乐。此类情形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更是常见。一个题为“社会安全和退休”的政府项目对24岁的人和64岁的人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棒球击球员、经理和雇员对“击打”这个词的理解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性别差异
性别和传播研究已经发现,男女的语言使用存在很大差别。例如:男人喜欢运用强有力的演讲形式以在访谈中占主导地位,而女人则喜欢用无助的词语以在访谈中建立关系,进而展开访谈。研究表明,与男性相比,女人的谈话往往更加注意礼貌并富有表现力,包含更多的限制词和托词,风格更加个性化,包括很少运用机械和技术性的词汇。而且与男人相比,谈话中的女人会更加小心谨慎。男人不仅比女人使用更多措词强烈的表达,并且往往因此而被认为是富有男子气概的。但反过来,假如女人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则会被看作是低俗的、好出风头的、自以为是的或被指摘为“简直像个男人”。我们的言说方式从孩提时代就已经根深蒂固了,这也可以用来解释许多女人的发现,即在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中要求平等有效的谈话是多么困难。
(旁注)性别差异会产生巨大的不同。
要注意性别上的刻板话语和互动差异。朱莉娅·伍德(Julia Wood)写道:“尽管有许多关于女人能说会道的玩笑,但研究表明,大多情况下,男人不仅能说,而且在谈话中,往往处于支配地位。”另外,男人经常打断女人的谈话,以阐述他们的观点,而女人打断别人的谈话往往是问问题。但不管怎样,最近的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和不同的人交谈时,都会很小心地使用谈话的形式以增进彼此的交流。
(旁注)刻板印象是很危险的想法。
全球差异
地球村的语言差异是被放大了的,即便在双方说着同一种语言的时候。根据研究,北美人愿意使用精确、直接、直率的词语,有力的谈话形式,在一句话的开头惯于用“我”字打头。我们看重强硬的、直截了当的谈话。另外有些文化看重集体而不是个人,因此,谈话很少以“我”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注意。中国孩子所受的教育强调要压抑自我表现,如“君子敏于行而纳于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古训。日本人总是使用暗含义而不是明示义,喜欢使用模糊词和限定词。韩国人为了不伤和气,不喜欢回答“不”或使用否定式的回答,而只是隐含地表达。阿拉伯人则更加喜欢使交谈成为“甜蜜的”谈话,或者更多地使用充满生动的暗示和比喻的语言。
(旁注)词语的全球使用或许比外来词现象更有意思。
减少语言问题的要领
著名的语言学家欧文·李(Irving Lee)数年前写道,我们经常彼此而不是与另一个人“谈论过去”。以下是在访谈中有效使用语言的一些要领。
(旁注)语言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小心地选择词语和词组。
●扩大你的词汇量。
●注意词语中微小的语言变化有可能改变整个含义。
●要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听。
●对语言的使用要跟上时代。
●清楚词语的意义受性别、年龄、种族、文化、民族以及当前形势的影响。
非语言互动
口头的、面对面性质的访谈意味着成功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非语言符号,比如表情、服饰、眼神、声音、接触、点头、停顿、握手、眨眼、匆匆一瞥、沉默、姿势以及双方的接近程度,等等。有作者认为,65%到93%的传播是通过非语言行为和表情来进行的。且不说这个比例究竟有多大,访谈双方的亲密性(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往往仅是一臂之间)显然强化了非语言传播的重要性,因为双方都有条件去探知对方做什么不做什么。面部表情可能是我们最有效的非语言传播的渠道。
(旁注)非语言传播发送很多不同的信息。
访谈的互动特性使之借助非语言符号来调控传播的流程与转换。研究表明,我们依靠非语言暗示来表达我们自己,也以此来解读他人的表达,从而决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以及什么时候该聆听。研究还表明,这些暗示也会经常造成误解。
有时,一个动作信号传达一条讯息。瞬间的眼神接触可能告诉另一方我们隐藏了一些事,柔弱的握手表明我们比较胆怯,严肃的面部表情说明我们真诚,接触对方的手和胳膊说明我们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善解人意的,而一个迷茫的表情说明我们很困惑。我们的说话速度会传递紧急信息(速度很快)、形势的严峻性(速度很慢)、缺乏兴趣(速度很快)、缺乏准备(速度很慢)、紧张(速度很快而且喘不上气)或是优柔寡断(迟疑的语气)。我们会使用沉默(Silence)来鼓励他人讲话,这表明我们不着急,对他人所说的表示同意,并鼓励他人继续说下去。
大多数时候,为了加强讯息的影响力,我们收发讯息都是带着非语言符号的。例如,我们也许通过前倾、保持眼神接触、点头以及保持严肃的面部表情等等,来传递一定的信息。坐立不安、要么交叉着胳膊要么交叉着腿、正襟危坐、眼神朝下、皱着眉、高嗓门,这些可能表明极度焦虑、恐惧或生气。屈身、皱眉,说话慢慢的,这表示悲伤或还想着失败的事情。身子朝后倾、眼睛瞪着另一方,扬着眉毛、摇着头也许表明不同意、生气或讨厌。我们握手的方式以及看着对方的眼神表明信任和值得信任的程度。身体的移动,某种姿势和姿态可能显示出你精力充沛抑或缺乏活力。记住,任何行为都会被别人进行有意义的解读。讯息或许是有意的或许是无意的,精确的或是不精确的,但是它会被解读。
(旁注)任何行为都传达一定的讯息。
在访谈的头几分钟里,表情和服饰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访谈双方开始认识彼此并互相尊重。交谈开始前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我们总是很乐意和有吸引力的人交谈,这个人不胖也不瘦,比较高,体型较好,漂亮或英俊,而不是长相平平或很丑。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是更出色、更有趣、更社会化的。为了访谈,我们怎样穿着和做准备,说明了我们怎样看待我们自己和另一方,以及如何看待这次访谈的整个情势、本质及重要性。
非语言传播也许比词语更重要。有研究表明,非语言行为表达情感和情绪更准确;传递的意义相对更自由,也许正确理解了原意,也许曲解了;传播也更有效,而且更适合间接地表达意见。非语言传播被认为是比词语更真实地传递着某种讯息,如果语言或非语言讯息相冲突,我们情愿相信非语言传播。方式决定了内容。
(旁注)在语言和非语言讯息混杂的情形下,“怎样说”可能比“说什么”更重要。
一些理论认为,把语言和非语言讯息分离开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非语言讯息会补充语言讯息。强有力的语言会引起对重要词语的重视(就像下划线或粗题字、斜体字那样):“我不感兴趣,”或“我上年的纯收入是23 525元。”我们也许用真诚的声音和随意的语速对语言传播做补充。严肃的面部表情和直接的眼神接触会强化对同情和理解的传达。非语言符号可以强调和印证我们的话。非语言行为增强语言讯息,例如,当说“是的”的时候点头,当说“不”的时候摇头,或说“停”的时候举起手来,说“给我两张票”时可以伸出两个指头来强化表示。非语言行为也许是对词语的替代。我们不说话用手指向一个停车场,表示“停在这”,或是笑笑表示友好。非语言符号代替每天的符号语言,也许会更有效,而且比语言少去许多吵闹纷扰。沉默既可表示同意也可表示不同意。
(旁注)语言和非语言讯息是相互缠绕的。
性别
性别差异总是影响访谈。因为女人看上去更有访谈技巧并更多地依靠非语言传播。研究表明,面部表情、停顿和身体姿态在女人的访谈中要比在男人的访谈中更重要,这也许是因为女人比男人更富表达性。女人习惯于注视对方,如果访谈中眼神中断,会引起不舒适感。男人低沉的声音被视为比女人的又高又尖的声音更可信,也更具活力。女性同伴在一起,喜欢坐得近一些,而男性同伴在一起则喜欢坐得远一些。
(旁注)女人更擅长非语言传播。
文化
不同的文化分享很多非语言符号。例如,全世界的人们都用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挥动拳头表示生气,鼓掌表示同意。另外,非语言传播在不同文化中也有很大差异。
在美国,黑人说话时要比倾听时保持更多的眼神接触。当听别人说话时,黑人比白人给出更多的非语言回应。总的来说,美国的黑人更富有生气,而白人更平静。美国黑人出于尊敬会避免与上级有眼神接触,而作为上级的白人美国人往往误解了这一点,他们认为缺乏眼神接触是不感兴趣、信心不足或不诚实的表现。与美国白人相比,美国黑人在访谈时愿意与对方站得更近一些。
(旁注)黑人美国人和白人美国人使用不同的非语言符号。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美国人所受的教育主张在与人谈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而非洲人所受教育则告诉他们听别人讲话时要避免眼神接触。一个诚实的美国人张大了眼睛表明他或她的惊讶。而中国人这样做则表明他生气了,法国人以此表达的是不信任,而西班牙人以此表达的则是缺乏理解。美国人对微笑的回应仍是微笑,但在以色列不是这样的。日本人用笑容和笑声表达否定。美国人被教导在访谈时,与别人不要有过多的身体接触,而地中海地区和拉丁国家却鼓励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果把声音高低分成10个等级的话,阿拉伯人是接近10的,美国人居于中间,而欧洲人则接近1。阿拉伯人把声音的大小看作力量和真诚的象征,而声音细小意味着孱弱和狡猾。毫不奇怪,很多美国人把阿拉伯人看作是粗鲁的。在美国,强有力的握手是很重要的,而在日本却不是很重要。普通的姿势意义千差万别。在很多国家,手指在耳朵附近弯成一个圈,意思是疯狂,而在荷兰则表明“你有个电话”。手指弯成圈在美国是好的象征,而在巴西,这是猥亵的手势。在澳大利亚,竖起大拇指被认为是粗鲁的手势,而在其他国家这个姿势则表示“很好”或“一切顺利”。随着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理解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是如何被不同的人和文化来解读的,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旁注)要注意世界各地非语言符号传递讯息的差异性。
(旁注)不懂得这些差异会使我们显得粗鲁无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