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代邸报诗的新闻活动价值

宋代邸报诗的新闻活动价值

时间:2023-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邸报诗是宋代士大夫们读邸报后有感而发的,其内容涉及政治活动、军情战报、社会文化、个人遭遇等诸方面。因此,本章拟以邸报诗的开掘为中心,既能窥探宋代邸报读者群体的社会生活概貌及内心世界,同时又能深入了解邸报诗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密切关系。总之,宋代邸报的新闻内容涵盖丰富,造成了不少文人士大夫群体赋诗描绘相关朝野政治新闻活动的现象。
宋代邸报诗的新闻活动价值_宋代新闻传播与政治文化史稿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新闻传播活动相当活跃的时代。邸报作为官方信息发布的主要媒介载体,满足了官僚、士大夫阶层了解朝廷动态的愿望,形成了宋代特色的新闻信息传递活动。对士大夫群体而言,邸报新闻使他们有了精神依托,也有了评价的对象,并由此产生了“读邸报诗”。邸报诗是宋代士大夫们读邸报后有感而发的,其内容涉及政治活动、军情战报、社会文化、个人遭遇等诸方面。因此,本章拟以邸报诗的开掘为中心,既能窥探宋代邸报读者群体的社会生活概貌及内心世界,同时又能深入了解邸报诗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密切关系。

一、“读邸报诗”群体及其新闻活动形式

建立在唐五代混乱基础上的赵宋王朝,宋太祖、宋太宗等帝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施了把藩镇驻京的进奏院收归中央的重大改革。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朝廷重新设置了都进奏院,任命张文粲、王礼等官员,规定其职能、人员编制及编报程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谓之邸报”[1]。所以,邸报不仅是朝野沟通政治信息的渠道,保证了朝廷政令的畅通,使得“国体尊而民听一”,而且还满足了官僚、士大夫群体了解朝廷动态的愿望。

首先,邸报是朝野官僚群体议论国事的重要载体。除了京官外,邸报的抄送对象还有地方官僚。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贬到嘉州为官的王禹偁阅读邸报后,获知恩师、朝廷重臣贾黄中去世,顿时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写了一首悼念性的诗作《有伤》:“壁上时牌催昼夜,案头朝报见存亡。悬车又丧司空相,延阁新薨贾侍郎。陶铸官资经化笔,品题名姓在文场。穗帷一恸无由得,徒酒春风泪数行。”[2]长期活跃于朝野的官员拥有阅读邸报的权力,他们往往通过邸报诗展示其对政治风向标的敏感性。元丰八年(1085年),年幼的哲宗在高太后辅佐下即位,造成朝廷政治风向标的变化。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前往汝州途中阅读邸报后,获悉保守派人物司马光进入朝廷,感到施展抱负的时机已到来,兴奋之余赋诗:“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3]可见,在崇文重文的政治环境下,像王禹偁、苏轼等官员借助邸报诗,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仕以行道”情怀。

当时大多数朝野官员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不计个人得失,不汲汲于当前时局的广阔胸怀,表现出一种“关心时事,忧乐天下”的情怀。南宋王迈为官清廉公正,敢于直言强谏,却始终得不到朝廷重用。所以,他在寄给朋友的《春月阅报成诗寄呈方漕信儒孚若》诗中,表达出对宋蒙之战中朝廷决策、战争惨烈程度及其百姓苦难的关心:“边耗遽如许,庙谟先定无。书生良不武,夜半说长吁。关与表余几,山阳援正孤。黄尘号鬼魅,落日走猩鼯。甲士疲鏖战,丁夫困转输。临淮一带水,诸将万金驱。宛地谁收马,延秋忌有乌。”[4]庐陵名士杨万里与同乡周必大往来频繁,被时人誉之庐陵“二大老”。杨万里在致周必大的信中提到:“近读邸报,得感事诗:去国还家一岁新,凤山锦水更登临,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何自闲人无藉在,不妨冷眼看升沉。”[5]

其次,邸报是士大夫群体排忧解难的论政载体。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雕版活字印刷技术的推行,邸报得以大量复制,叫卖于都市,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重要商品。同时,邸报的发展也使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流多了一条渠道,尤其是他们往往通过书信,交流对邸报报道新闻的看法。他们的邸报情结随着邸报作用的增强而日益加深。有邸报读时,远在天涯海角不觉寂寞,“时时得新语,谁谓山县僻”(唐庚《读邸报》),“近复关原旧,频看邸报新”(许及之《再次韵》);“边事廷绅奏,朝除邸报驰”(舒岳祥《夏日山居好十首》)。而诗人这样的感受也从侧面验证了当时邸报的发行比较规范、及时、迅捷。许多文人借邸报阐释关心朋友的科场仕途情怀:“几度观朝报,差除不到君。山林自台阁,文字即功勋。”(戴复古《寄栗斋巩仲至》)

最后,退隐文人群体借邸报诗来阐释品味自然、游山玩水的心情。退隐文人大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残酷的现实使他们遭到了冷遇,因而更加酷爱邸报诗的创作,追求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解脱,写邸报诗成为他们闲睱生活的重要部分。文人遭际的坎坷也屡屡借邸报诗言之,“不需多识字,捷径自横行”(洪适《八月下旬观邸报二绝句》),连隐居都不忘阅读邸报诗。黄彦平《读邸报有感》:“江城留滞鬓毛斑,六县三年几往还。迁客东流惊建德,怀人秋浦更齐山。平生深愧田园志,陈迹真成俯仰间。同学少年都上道,欲将长鲜向谁弹。”当他们“仕以行道”被堵后,表现出一种寄情山水,留恋林景的情怀。张自明《观邸报》诗曰:“西风飒飒雨潇潇,小小人家短短桥。独倚阑干数鹅匹,一声孤雁在云霄。”文人游山玩水的心情也借邸报诗得以阐释。陈宓《阅邸报》诗:“虚名空自喜,丛谤亦难逃。望重瑕来众,官高磬折劳。应酬书脱腕,思虑雪侵毛。何似山林士,琴床梦日高。”也有人借邸报诗阐释佛道经义,“试拈朝报一转语,以道观之无损心”(刘过《和危府教》)。连隐居文人雅士都不忘阅读邸报。刘克庄《春早四首》诗:“林下散人看邸报,也疏把酒废游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退隐文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常常品味自然、寄情于景、饮酒赋诗,甚至把邸报情结带入新闻活动之中。

总之,宋代邸报的新闻内容涵盖丰富,造成了不少文人士大夫群体赋诗描绘相关朝野政治新闻活动的现象。

二、邸报诗的主要新闻内容

宋代邸报诗的内容涉及皇帝的言行、起居生活,官员的奏章、任免、褒贬,国家的军政事务等,但它更多的还是通过形象化描写的方式,揭示个人的生活轨迹、心路历程,诗人的邸报情结随着邸报传播作用的增强而日益加深。

其一,皇帝的起居及治国理政活动。在帝制时代,国家的各种权力系于统治者一人身上,如若统治者身体有恙或发生其他意外,那么专制统治必然存在危机。因此,宋代邸报经常刊登皇帝的起居生活、上朝理政情况,向天下臣民塑造勤政爱民的皇帝形象。如“今月八日得进奏院状,圣体康复,已于二月十三日御延和殿,亲见群臣者”[6]。可见,士大夫们可以通过邸报了解皇帝起居、治国理政的信息,陈杰的《读邸报》诗描述了皇帝的起居:“夜访宰臣忧卧榻,昼延学士论危竿。”郑獬在《读朝报》诗中描述了皇帝上朝的威仪及其理政程序,如“天子晓坐朝明光,丞相叩头三拜章。乞还相印避贤路,愿为天子专城隍。上恩深厚未闻可,丞相退让闻四方。浓书大纸批圣语,鸣驺却入中书堂”。除了发布皇帝上朝理政的新闻,邸报还发布皇帝视察学校的新闻。元祐六年(1091年),宰相吕大防、刘挚率百官随从哲宗前往太学、武成王庙视察。在颍州的陆佃读邸报后,大加称赞哲宗君臣视察学校的行为,赋诗《依韵和门下吕相公从驾视学》:“帛升龙日月章,平明鸾辂幸胶庠。侍臣独恨身千里,邸报空看字数行。故事一遵皇考庙,余波仍及武成王。谁知玉尺横经处,犹是当时旧讲堂。”此类邸报诗是官员阅读邸报新闻后,对皇帝勤政治国的丰功伟绩的歌颂。

其二,官员的迁授降黜信息。宋代邸报常刊登官员的调动、选拔、降黜等信息,因此也就产生了士大夫迫切希望借助邸报与朝廷沟通的场景,如“时于邸报上,屡见得祠官”。宋初“三先生”石介在嘉州为官时,从邸报上读到好友张叔文升迁的消息,心情舒畅,“惊闻除目到遐荒,病眼偏明喜倍常”[7]。该诗中“除目”即邸报。这类的邸报诗也有不少,如王十朋《嘉叟宗丞得郡喜成一绝》:“邸报初闻见姓名,甘棠家世旧专城。伯鱼诗礼趋庭处,五马旌旗夹道迎。”对于官员迁授的新闻,宋人的邸报诗不仅表达诗人的心情,而且对朝政时事做一定评价。宋伯仁在《看邸报》诗中指出:“朝家日日有迁除,休说人才愧国初。岩穴几多茅盖屋,安知不是孔明庐。”

其三,有关胜利的军情战报。由于宋代特殊的政治军事需要,朝廷加强了对邸报、图书出版等方面的情报防控,防止泄漏有价值的信息。当时不少敌方间谍深入宋境内窃取情报,“中国动静,毫发皆知”。特别是宋廷召集“边臣与之谋议,外人往往知之,亦有邸吏传报四方”[8],都可能使军情被敌谍窃取。当然,邸报对于有关军情战况并不是一点都不报道,而是有选择地报道胜利的消息,借此鼓舞士气。薛季宣《读邸报二首》诗,“大漠烟尘静,……捷奏腾千里”[9]。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权臣韩侂胄起兵伐金,诗人陆游作《观邸报感怀》诗,诗中感叹道:“六圣涵濡寿域民,耄年肝胆尚轮囷。……却看长剑空三叹,上蔡临淮奏捷频。”[10]

其四,充当书信传递工具。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造成人们“相见时难”,尤其对于流动的官员而言更为不便,这更成为士大夫关注邸报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邸报既是一张有形之网,通过新闻媒介将人们连接起来,也是一张无形之网,通过信息将人们沟通起来,成为人们关心亲戚朋友或同道中人的重要渠道,如“家书远寄凭游子,邸报频看念故人”[11]。王迈在《春月阅报成诗》说:“边耗遽如许,庙谟先定无。书生良不武。夜半说长吁。”叶梦得诗曰:“我时阅报痛生哀,洒泪南詹吊象台。”因此,士人可以根据邸报刊登的一些重要人物消息,赋诗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姜特立在《邸报京丞相薨背》诗云:“丞相今朝薨相位,衣冠赠典一番新。作场好梦归乡去,仰羡无非梦里人。”同样,官员陈阜卿一生光明磊落,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广受士林拥戴。王十朋从邸报上了解到陈阜卿去世的消息,便赋诗《哭陈阜卿》,“邸报知凶讣,伤心不忍言”。邸报诗也为读者与被关注者之间建构了一个话语空间。

三、邸报诗对宋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

宋代邸报作为官方的主要传播工具,对于研究宋代新闻传播活动有重要的价值。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邸报是宋代政治传播互动的公开话语平台。戈公振指出:邸报之产生,为政治上之一种需要。同时,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是宋代士大夫的时髦和风尚,因此邸报成为他们政治生活中的必读之物,丰富了他们之间交流的形式。特别是在社会变动时期,邸报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也传播了社会舆论。庆历初年,范仲淹、韩琦等人执政,欧阳修、蔡襄等为谏官,在野的王安石读到邸报上的这一消息后,对新政抱有很大的期望,撰写了《读镇南邸报癸未四月作》:“赐诏宽言路,登贤壮陛廉。相期正在治,素定不烦占。众喜夔龙盛,予虞终灌憸。太平谈可致,天意慎猜嫌。”[12]宋人陈杰阅读邸报后,对内忧外患的危机深表痛惜,赋诗“战骨如山血未干,补疮遮眼肉都剜。向来手诏真哀痛,间者人言已治安”。不少文人往往借邸报诗发表对当时政治信息的个人评价,如洪适的《八月下旬观邸报二绝句》:“黄卷漫穷年,天梯欲上难。闾阎听小子,竞欲裂儒冠。叹息东坡老,聪明误一生。不须多识字,捷径自横行。婺源乃歙之剧邑,素有汤鼎之谤,顷治此郡,俾邑官作止沸之亭而不果,吾宗应贤下车,而风俗易书来求扁,因为赋诗。”当然,邸报诗作为一个传播媒介,联结了政治与读者,使政治不再囿于读者内部或与政府的行政关系中。晁说之读邸报后作诗:“伊昔中山胜事赊,初当三五便开花。君能选色沉醉倒,我自伤心深感嗟。聚散十年逢节序,穷通百态各天涯。使君绮席谁同乐,莫遣灯花照鬓华。”[13]邸报诗为宋代政治传播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参与政治传播。

其次,邸报提供了媒介沟通的特殊性舞台。一方面,办报者要上传下达,去塞求通,体现其职责,必然需要读者的关注和参与。魏了翁《次韵口丞兄闻丁卯十一月三日朝报》:“龙章晨下九重关,帝敕元凶出羽出。揭日行空破昏暗,乘风纵燎绝神奸。须看文正昭陵日,孰与忠宣元佑间。更原和平培治体,儒臣千岁侍天颜。”可见,邸报诗常常不厌其详地对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报道与评价。另一方面,读者需要通过邸报诗发表自己对社会的种种认识,往往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刘克庄在《读邸报二首》中,对当朝官员的行为做出了带有个人色彩的评价:“并驱华毂适通逵,中路安知判两歧。邪等惟余尤甚者,好官非汝孰为之。累臣放逐无还理,陛下英明有寤时。闻向萧山呼渡急,想追前事亦颦眉。”王迈《二月阅邸报》:“闻道边头数万兵,倒戈归我我遗民。处降失策国非国,清野无粮人食人。关外数州城不猎,山阳孤戍草无春。书生忧愤空头白,自有经纶社稷臣。”[14]这些诗不仅阐释了他们怀有的家国情怀,而且叙事议论感人,并且通过其媒介的特殊性将读者拉到了一起。

最后,邸报弥补了宋代新闻史研究长期资料不足的缺陷,具有较高的新闻史料研究价值。长期以来,宋代新闻史研究资料相对匮乏,主要依据正史、小说笔记、文集、档案和其他历史文献。正因如此,宋代新闻史研究在资料方面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创新。恰好长期被忽视的宋诗既可弥补传统新闻史研究史料不足的缺陷,又可以拓展诗歌内容功能的学术研究空间,如宋诗对传统新闻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邸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宋代文人关注的热点,留下了许多新闻史料,也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状况以及纷繁的社会矛盾。[15]王安石将《春秋》戏作“断烂朝报”,宋人诗云“穷阎无邸报,病耳信涂传”[16]等。时人有诗云:“淮蜀军书急,湘深邸报迟。空传廷试策,韦布说边陲。”[17]因此,通过这些资料来研究邸报的印刷、发行、传递及与读者群体的关系等问题,有助于拓宽古代新闻史研究的空间维度。

【注释】

[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6558页。

[2]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9页。

[3](宋)苏轼:《苏轼诗集》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68页。

[4](宋)王迈:《臞轩集》卷14《春月阅报成诗寄呈方漕信儒孚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页。

[6](宋)宋祁:《景文集》卷2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4《嘉州读邸报,见张叔文由御史台主簿改著作佐郎,依旧在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页。

[8](宋)司马光:《上神宗论纳横山非便》,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1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28页。

[9](宋)薛季宣:《浪语集》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卷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763页。

[11](宋)高翥:《菊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9页。

[13](宋)晃说之《嵩山文集》卷6《癸未岁余与开封解安行同知定州外县赴二帅上元之集今辛卯明州灯夕公会上见邸报解以大夫知嘉州感旧作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王迈:《臞轩集》卷1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参见雷家宏:《宋诗的史料价值》,《文史博览》2005年2卷4期,第127页。

[16](宋)周孚:《蠧斋铅刀编》卷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宋)乐雷发:《雪矶丛稿》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