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阅读推广工作
1946年11月正式成立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图联(IFLA)曾经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与服务来满足个人和团体在教育、信息和个人发展,包括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需求[1]。”
1956年1月国际阅读协会成立,标志着阅读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在1970年第16届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1972年定为“国际图书年”(International Book Year,1972),口号为“Books for All”(可译为:“全民读书”或“书为人人”)。联合国半数以上的成员国为“国际图书年”成立了国家图书委员会,超过400个非政府组织参与该项活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1972年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响应“国际图书年”所开展的活动概括起来有:发展出版和印刷能力,向儿童和成人捐赠图书,鼓励翻译,保护本地文学,举办书展,评选文学奖,发展图书馆,组织阅读协会和俱乐部,举办有关阅读的讲座和读书会,通过多种媒体宣传读书理念,等等。
在1982年7月召开的世界图书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走向阅读社会——八十年代的目标”(Towards a Reading Society:Targets for the 1980s)项目。“它总结了过去十年各国和国际社会(阅读推广)行动的效果,讨论了未来应对图书发展障碍的措施,并且制定了一个以实现‘阅读社会'为新目标的新项目”,并提出:“这个新项目可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阅读推广活动的第二阶段”[2]。为各国设定了目标:规划国家图书战略;正确认识图书(出版)产业的重要性;在出版产业链中整合运用新技术;在所有类型和水平的社会中创造阅读环境;激励国际合作以增强图书产出能力;增加图书进出口的流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包括:针对图书和阅读的相关问题持续研究;帮助各国规划出版战略和政策;鼓励和保护作者及翻译;帮助改进出版业结构以提升图书生产和发行能力;帮助发展出版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培养阅读习惯等。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思路是:由于出版和识字教育是阅读推广的基础,所以优先侧重于推动出版和识字教育的发展。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大会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向大众(尤其是青年人和儿童)推广阅读和写作。
1997年3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和埃及文化部长签署了关于发起国际“全民阅读”(Reading for All)项目的备忘录,同年7月24至25日第一届国际“全民阅读”专门委员会会议在埃及的阿斯旺举行,“发出了国际社会进一步开展阅读推广努力的讯号”。
199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全民阅读”项目中欧和东欧国家会议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召开,1999年8月泛非“全民阅读”会议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全民阅读”项目在尼日利亚、乌干达、中非、南非等众多非洲国家以及欧洲多个国家、澳大利亚开展。
4.2 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阅读推广工作
4.2.1 美国的阅读推广工作
美国阅读推广活动早在1977年就得到立法支持,30余年来国会图书馆积极开拓阅读推广活动,开发阅读推广主题和项目,制定详细行动指南以领导阅读中心成员开展活动,组织和鼓励阅读推广经验的交流,部分阅读推广主题可以持续利用数年。
早在1983年,美国教育部就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突出强调了“阅读、写作、计算”三种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美国学校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多学校参加阅读推广项目或者自己举办活动。1987年,前总统里根签署了一份文件,把该年确定为美国“读书年”,向中学生推荐了若干种优秀读物。1995年以来,美国先后推出了诸如“挑战美国阅读”(America Reads Challenge)、“美国阅读项目”、“卓越阅读方案”(Reading Excellence Program)等项目,以期提高民众的阅读率,帮助掌握阅读技巧,唤起阅读意识。美国政府通过这些由他们支持的推广活动,不断提高民众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增强全美文化氛围。1998年,一份名为《预防青少年阅读困难》的报告发布,推动了“阅读高峰会”的成立,后来美国教育部将每年的9月定为“峰会”举办月,广泛邀请专家学者研究青少年的阅读问题,共同讨论解决之道。2002年1月,美国政府制定了一项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的教育改革法案。此法案旨在赋予学校和地方更多权利,保证其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及阅读能力,该法案对促进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2006年,前总统克林顿发起了“美国读书运动”,目的是使美国每名8岁的儿童必须学会阅读,而这也成为今后美国教育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2009年2月,奥巴马总统继续推行全民阅读方案,在其《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中强调要重视在初级教育阶段开展阅读提高计划,并加强对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培训。
由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ALA)的公共计划部门提倡并发起的“一城一书”(One Book One Community)活动的目的是在全美社区推广阅读活动,使社区关系更加融洽。发起者Nancy Pearl在“如果全西雅图阅读同一本书籍”(If All Seattle Read the Same Book)的活动中,呼吁社区居民提高阅读意识,从而改善社区的关系,增进居民的归属感。随后发展到全美,同时向全世界各地延伸。2006年,由美国国家人文艺术基金会、美国中西部艺术基金会、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学会等机构联合发起全国范围的“大阅读计划”(The Big Read),旨在激发民众对于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成为美国阅读社会建设的开端。
美国传媒出版业也积极探索阅读新模式,例如,根据热点事件、热点电影等推出系列访谈节目,或改编成小说等书籍进行发行。比较知名的如美国著名主持人欧普拉·温弗莉(Oprah Winfrey)创办的一档名为“欧普拉读书俱乐部”(Oprah's Book Club)的栏目。该节目于1996年创办,每月初会安排读者阅读几部推荐书目,然后在节目上予以探讨,目的是想通过每期节目向观众介绍新书,并讨论经典书籍所启示的道理,从而使观众重视阅读,达到“让美国重新开始读书”这一目的。这个节目风靡全美,每期都会有近千万的读者关注她的节目。除此之外,传媒领域也积极搭建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书后阅读的讨论专区等。
创办于1996年的“洛杉矶图书节”,每年4月主办单位《洛杉矶时报·书评》都会举行包括演讲座谈、作家签名、出版社书展、朗诵表演等系列活动,由于其强大的吸引力,每次图书节都会有约15万人参加。借助网络,美国人罗恩·霍恩贝克创办了一个全球图书漂流网站(www.bookcrossing.com),短短几年,注册用户就达到几十万人,将新型阅读方式推广开来。
ALA一直积极推动丰富多彩的读书项目,较知名的如“让我们来谈论它”(Let's Talk About It),目标是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该协会还举办一些常规性的读书活动,如全国图书馆周(始于1958年)、中学图书馆媒体月(始于1985年)、美国阅读禁书周(始于1982年)、少年阅读周等,并例行举办一些会议和展览等。
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各大高校图书馆以及美国社区阅读中心,如堪萨斯阅读中心、罗得岛阅读中心等都在积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项目。美国纽约皇后区公立图书馆甚至对小婴儿开放,让家长带着孩子进入图书馆读书,从小培养其阅读兴趣。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图书中心是全美阅读推广的策划者,负责制定全国性的活动主题并设计部分活动内容,在美国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创办于2001年美国国家读书节(National Book Festival)是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负责组织实施的,该读书节可被认为是美国级别最高的读书节。节庆期间,邀请各界文化名人与读者一起讨论作品、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除此之外,在读书节期间,也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例如“让我们阅读美国”、以家庭为中心的阅读交流活动、青年读书朗诵会等。
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和麦克阿瑟基金会(IMLS&Mac Arthur Foundation)倡导21世纪学习实验室计划,鼓励参与方以数字媒体实验室为主体思路策划不同类型的活动方案帮助青少年的学习并提供资助。此项计划的第一轮甄选评奖已经结束,共有12个项目案例获得奖励,如阿灵顿公共图书馆(Arlington Public Library)、迈阿密北达德区公共图书馆(North—Dade Regional Library)等。阿灵顿公共图书馆的数字项目实验室(the Digital Projects Lab)为青少年提供想要开发或制作数字产品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提供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施和图片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并提供咨询帮助,读者可利用这些软硬件支持来实践其通过相关资源学习而获得的灵感和设想。北达德区域图书馆里的名为You Media Miami学习实验室供14~19岁的青少年在放学后休闲,实验室里有摄像机、电游、吉他、架子鼓、电脑等青少年喜爱的设备,还有各种图形处理软件、音频处理软件和电影制作软件,帮助青少年通过这些新媒体表达自我,并学习成长。
2012年4月,皮尤因特网与美国生活项目组(Pew Internet&American Life Project)发布了一份名为《电子阅读的增长(The rise of e-reading)》的调查报告,报告的主要发现包括:①21%的美国成年人阅读电子书,而且电子书的阅读者数量随着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拥有量的增加而增加;②30%的电子书阅读者认为自己较以前阅读量有所增大,持有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人也表示阅读量较之前有所增加;③电子书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是印刷本仍然是阅读领域的主宰者,72%的人阅读纸本书,11%的人收听有声读物,17%的人阅读电子书;④喜欢阅读电子书的人,本身就很喜欢阅读,他们在纸本书和其他方面的阅读量一直很大;⑤电子书阅读可依赖的载体设备多种多样,包括电脑、电子阅读器、平板和手机。人们主要因其快速访问和移动性而偏好电子书的阅读,纸本书的优势在于亲子阅读和朋友间的借阅。[4]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曾对美国文学作品等书籍的阅读率问题进行了一次名为“阅读危机”(Reading at Risk)的调查,得出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率下降的结论。美国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针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了一项名为“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简称NAEP),该评估已经连续多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进行了跟踪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从而为美国教育部门制定学生阅读计划提供了参考。
4.2.2 英国的阅读推广工作
英国是世界上图书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由149个独立的图书馆机构管理着3500个公共图书馆。据统计,1997年英国平均1.2万人就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是世界上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份额最多的国家。英国早在1850年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法,也是世界上最早实施馆员级别晋升制度、最早实行完全开架式图书馆服务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一些图书馆获得了公共图书馆发展激励计划的基金支持,开始举办一些文学作品的推广活动。如北部的儿童图书节,赫里福郡和伍斯特市图书馆的现代诗歌推广等。
1992年,一个主题为“阅读未来:公共图书馆中的文学场所”的重要会议召开,会议集中了跨书业的参与者,研讨了三个主题:图书馆的角色、阅读推广、合作伙伴的工作。会上,艺术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个图书馆基金,提供10万英镑的合作伙伴基金以促进图书馆在推广文学作品方面的新实践。当时,人们对电子媒体将使图书边缘化有许多的担心,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图书在图书馆服务中的核心地位。
一些独立的协调机构相继建立,以帮助图书馆培训员工,开发新项目,争取新资金,进行重点营销和宣传,以及和商业部门之间构建伙伴关系。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协调机构是开卷(Opening the Book)公司。它推动了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推广工作,并赋予其一个专有的名称——“读者发展”。
开卷公司领导实施了当时最大的一个国家级读者发展项目“分枝”(Branching Out),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项目的推行,读者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被图书馆界广泛接受,从此以后,英国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均被冠之以“读者发展”的名义。
“读者发展”最早是在1995年由开卷公司的雷切尔·冯·里尔提出,它被定义为一种主动介入的实践活动,以增强自信和享受阅读,扩展阅读选择,提供分享阅读经验的机会,并将阅读提升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英国自1998年9月就打出“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Build a Nation of Readers)”的口号,在政府推动的阅读年中额外拨款1900万英镑,训练小学教师如何教导学童识字、阅读及写作,和媒体、企业、民间组织形成伙伴关系,拨款80万英镑赞助86个民间组织提出的阅读推广计划。
20世纪90年代后期,读者发展活动发展迅猛。1997到1998年,为了改善英格兰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和服务,政府通过文化传媒体育部(DCMS)划拨了两年的公共图书馆挑战基金,专门针对读者发展项目。项目总投资400万英镑,旨在“通过促进阅读成为一项技能和娱乐,来强化图书馆的传统优势”。
旨在为贫困儿童提供阅读图书的“阅读是基础”运动发源于美国,1996年在英国登陆。英国的许多基层单位和团体参与其中,为儿童的社会教育拓展了广阔的新空间。至2000年9月,已有63000多名年龄在19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从这一运动中得到了免费的图书,共有19万册以上的新书被分发,400多个地方性工作计划被执行价值90万英磅的图书通过各地的图书馆、学校及社区中心借给了孩子们。40多家儿童图书出版商答应以优惠价格为这一运动提供新书,有几百名作家、诗人、插图画家、故事家参与了这一运动,有六百人的志愿者队伍。今天“阅读是基础”已成为英国向贫困儿童和难以接近图书资源的儿童提供阅读帮助的最大、最积极的运动。
“夏季阅读挑战”是英国阅读协会针对儿童举行的一项长期阅读推广活动,由阅读社(The Reading Agency)协调,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在97%的英国公共图书馆中开展,得到了BBC等多家主流媒体的襄助,76万4~11岁的儿童参与其中。该活动鼓励儿童每年夏天读6本书,每年的主题都有所不同。整个暑假,图书馆设计许多奖励、活动和事件来为儿童阅读造势。它是目前英国最大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
2002年成立的阅读社,在读者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2003年,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战略性文件《未来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Future)发布。2008年,第二个国家阅读年启动。2005年,英国有近93%的公共图书馆加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阅读推广活动的行列。
英国的读书节在每年的3月6日,而在每年的4月份,他们就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第二年的不断创新的读书节。
4.2.3 法国、德国的阅读推广工作
法国的读书节——“欢乐中的阅读”在每年10月14日至16日,把作者、译者、出版社、书店、图书馆和各种读书协会、广大读者联合起来,在国内和全球100多个国家组织4000多项规模不一、形式多样的公众阅读活动。读书节期间组织的各种以营造欢快读书气氛和鼓励阅读为主旨的文学活动,刻意超越学校和图书馆之类的传统文化教育场所的界限,不仅占据车站、街区广场、集市、咖啡馆、电影院、剧场、互联网等公共空间,而且还深入到医院、诊所、监狱、养老院,力求真正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接触书籍,享受阅读的权利。
在德国的汉堡图书馆,每年儿童读物的购书比例是纸质50%、电子媒体50%。文献资源的建设体现了儿童特点,多样性的媒体种类组合符合儿童需要,如图书、报刊、有声读物、CD、DVD、游戏、棋类等。儿童图书馆也可融入多种元素,如书屋、游戏室、工作坊、电影院、多媒体教室、戏剧舞台等。
4.2.4 日本的阅读推广工作
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推广儿童阅读活动。他们认为,下一代阅读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力倡导儿童阅读。2001年12月颁布的《日本儿童阅读推广法》,明确了儿童阅读活动的推广理念及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责任等,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日本政府投入650亿日元改善下一代的读书环境。2002年内阁决议通过《儿童阅读推广基本计划》,各都道府县及市镇村都开始立足于本地儿童阅读推广的现状,逐步制定了相应的儿童阅读推广计划。2008年2月,《儿童阅读推广基本计划》(第二次修正)提交审议并公开征求民众意见,日本图书馆协会也针对此法提出了建议。3月11日,文部科学省在其网站上公布了经内阁决议通过的《儿童阅读推广基本计划》(第二次修订版)。修订版就2002年制定的基本计划,提出了以下五点:①所有都道府县均需制定《都道府县儿童阅读推广计划》;②要加强学校与公共图书馆的协作;③学校规模只要超过12个班级,就必须配备专职的学校图书馆员,并加强与志愿者的协作;④适当增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并加强书目数据库建设;⑤2002—2006年度的“儿童理想基金”用于资助致力于儿童阅读活动的1685个团体。同时,修订版还从阅读倾向、地区差异、馆藏资源和阅读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截至2012年4月,全国范围内开展“晨间阅读”活动的学校共有27264所,平均实施率为74%。根据《每日新闻》学校读书情况调查显示:“晨间阅读”的推广促进了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同时,日本也提出了关于“晨间阅读”需遵循的四条原则:师生共读、天天坚持、读自己喜欢的书、纯粹的阅读行为。
日本每年的读书周从10月27日到11月9日,为期两周。在此期间,全国的图书馆和教育委员会将举办各种阅读推广活动,比如面向孩子的朗读会、旧书交换、阅读讨论等。该活动由日本图书馆协会在1924年创办,联手书店、媒体等30多个团体成立“读书周实行委员会”,目标是“以阅读之力,建立和平的文化国家”,后更名为“读书推进运动协议会”,举办的“儿童读书周”、“敬老日读书推荐”、“推荐给年轻人的书籍”等活动贯穿全年,将各年龄层的读者都考虑到了。
1997年,日本修正的“学校图书馆法”规定,学校规模只要超过12个班,都必须指派学校图书馆员。规定图书选定项目由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负责,项目内容包括以下四类:①编制小学至高中的阅读指导类辅导书;②制作必读绘本的选定目录;③选定暑期阅读书籍;④编制小学至高中的阅读指导类辅导书(必读书籍)。此项工作参照《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图书选定标准》,以“只有经多数委员推荐的书方可入选”为原则。据此,每年约有7千册书籍被列为“选定图书”,其有效期为5年。
日本出版社也善于创造读书潮流,已有30多年历史的“夏日100册”阅读活动坚持开展,每到7、8月份,出版社会从自家文库中选出100种,把书单做成精美的宣传册,在各书店免费发放。
4.3 我国的阅读推广工作
4.3.1 我国台湾的阅读推广工作
台湾对于阅读推广活动极其重视,在公共图书馆方面,一般有常态性的主题图书与儿童图书展览、读书会等阅读推广活动。而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如基金会、企业、出版社与书局等),皆纷纷积极投入阅读推广活动。
台北市立图书馆自1987年起举办“林老师说故事”活动,迄今已持续近20年。活动方式为由受过训练的志工为儿童们说故事,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能获得欣喜与成长,并藉此提升阅读风气。1991年起,台北市立图书馆亦与民生报、“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等共同举办“好书大家读”活动,由学者专家担任评选委员,票选优良童书;1999年起,台北市图书馆则推出“儿童暑期主题阅读”活动,以期通过动态活动及主题学习手册,让亲子能体验共同阅读的乐趣,并认识阅读的多元性。
2005年“送书香到教室”活劝,由高雄市立图书馆赠送图书至资源欠缺的乡镇小学,并设立奖项以鼓励阅读。同年尚有专为外籍配偶及低收入户家庭学童所设计的“高雄好读书——与书做朋友”活动,内容包括让学童分享阅读心得、制作小本书籍等,希望藉此扩大弱势族群的阅读人口。
台中市文化局图书馆于2005年推行的“借书得来速”服务,则是由馆员自馆藏中选择适合不同学龄儿童阅读的图书并集册装袋,藉此鼓励无暇为子女选书的家长到馆借书,并带动阅读风气。2006年,台中市文化局图书馆举办各种阅读主题活动,如:专为亲子设计的动态童书赏析——“童书童画阅读百分百”活动;让民众互赠书本与玫瑰,并到各社区学校做定点阅读推广的“世界书香日在台中”活动;利用话剧或说故事节目来培养亲子阅读习惯的“创作台中阅世界”活动。
2007年高雄市立图书馆承办的“公共图书馆博览会”,活动包括特色图书馆联展、行动图书馆大会师、故事爸爸故事妈妈大会串等;台北县推出图书馆彩绘、主题书展、“e起来耍库——公共图书馆资料库检索”等活动。
桃园县文化局图书馆亦自2003年起,师法美国“一书一城”的活动,每年由县内各级学校的校长与读书会、县籍作家等推荐图书,经由民众票选以及专家学者的评鉴,选出一本“桃园之书”进行推广,并举办持续一年的阅读讨论会与征文等活动。台中县沙鹿镇立深波图书馆亦在2005年推出了“图书起跑线”计划,基本上参考英国于1992年推出的“Bookstart”运动:由深波图书馆与当地卫生机构共同推广,于新生婴儿做体检时赠送父母免费的童书及阅读指南,并辅导父母组成读书会分享经验,期能培养家庭阅读习惯,鼓励亲子共读。
2008年4月23日,台湾地区各县市政府及图书馆代表共同签署了《阅读宣言》(以下简称《宣言》):“阅读是文化、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看得更高更远;阅读让我们碰触生命的喜悦,发现世界,分享爱;阅读是开启通往知识殿堂的锁钥,因阅读而学习,学校里将没有落后的孩子。”
公共图书馆所举办的阅读相关活动虽然不少,但活动方式大致不外乎主题书展、赠书活动、读书会、征文比赛、志工说故事、亲子共读等类型。综而观之,台湾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多数未能满足不同族群与特质之民众的阅读兴趣与需求,难以提供个人化的服务;多数的阅读推广活动均以奖金、赠品、借阅集点等外在诱因吸引民众,易使民众流于为了奖金或奖品而阅读,并无法使民众真正了解阅读的本质与乐趣。公共图书馆未能积极规划适合的阅读推广活动,亦为阅读人口流失的因素之一。
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建会)于2000年“9·21震灾”后主办“永续书香欢喜情——灾后心灵重建工作”计划,目的乃在于希望透过阅读、文学及艺术的治疗效果抚慰灾区居民的心灵创伤。此计划协调企业界、文教基金会、文艺社团等民间团体,以及电视公司、报社、出版界等媒体共同参与。以台湾全体民众为对象,推广与震灾相关的图文影音出版品,并制播相关广播电视节目。另外,亦举办行动图书馆、读书会、故事季及故事节、征文比赛、汇整感人的震灾报道、出版心灵重建的相关书籍等阅读治疗活动。每年6~7月举办的好书交换活动是文建会与350多家公共图书馆、民间公益团体、基金会与企业等联手推动的大型阅读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共享阅读资源,让好书再次流通,重现书的生命力。自2004年以来,已累计有72万人次参与了这项活动。2006年4~6月,文建会再次举办“与文学有约——全国阅读运动”,由学者、专家、作家以及出版业者,共同评选推荐台湾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共63部,类型包含绘本、散文、诗、小说等,阅读活动推广对象涵盖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各年龄层的读者。该阅读推广活动充分结合民间资源,如于PChome网站设置“全国阅读运动好书推介”部落格(blog),发表活动内容、导读及推介书籍;与金石堂书店合作,针对所推介的书籍举办折扣书展;同时,邀请作家至各县市国民中学演讲,举办“读后心得征文比赛”、“好书佳句克漏字比赛”等活动。
台湾的教育部门为了大力倡导儿童阅读,自1996年起,将课外阅读指导列入国民小学标准课程中,同时,确定4月2日为儿童阅读日,期能从小培养民众阅读的习惯。2000年推动高级中学班级读书会;且自2000年至2003年,针对幼稚园及国小学童规划为期3年的“儿童阅读运动实施计划”,希望能培养儿童阅读习惯。计划内容包含媒体宣传,邀请名人代言宣导阅读的重要性;推展校园阅读活动,培训阅读活动种子教师;办理亲子阅读列车、好书交换、儿童阅读日、参与国际阅读活动、名人与作家导读儿童优良读物等推广活动;充实学校图书资源以营造阅读环境;鼓励亲子共读;设立“儿童阅读网”专属网站等。2005年与博客来网络书店及东森企业集团合作,推动“焦点三百——国民小学儿童阅读推动计划”图书募捐活动,目的在于协助300所文化资源不足的国民小学实施儿童阅读计划。活动方式为教育部门列出推荐书单,再由民众至博客来网络书店选购欲捐赠的书籍,其目标为募集5万册图书,至2006年5月已募得近23800本。每年都举办“阅读教育终身学习列车”系列活动,如2008年有28家基金会实现了34项计划,举办了诸如“悦读阅有趣 拓展小区阅读计划”、“喜阅家庭 乐读推动计划”和“亲子阅读推广计划”等共计1868场次的阅读推广活动,对提升全民阅读风气都影响深远。
台北市政府自2003年起,针对全市的国民小学儿童,推行为期4年的“儿童深耕阅读计划”,藉由学校阅读资源共享,加强儿童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形成阅读学习风气,以发展儿童创造思考的阅读能力。所规划的推广活动包括阅读种子教师以及阅读志工培训、阅读教案分享、充实学校图书资源、协助各校办理阅读推广活动、优良图书推荐、征文比赛、图书借阅竞赛、亲子共读、读书会、儿童阅读教学等,同时设置“儿童深耕阅读教育网”,以分享阅读资源与心得。高雄市政府则为深化阅读活动,加强市民人文素养,于2006年推行“城市阅读运动”,规划内容包括购书抽奖、文学之旅、设立高雄文学馆、邀请国文课本所收录的作家参与中学国文教师研习营、举办读书会、亲子共读绘本书、文学营等活动,并编撰高雄地区文学发展史以及资深作家全集。
天下杂志教育基金会于2004年起所推动的“希望阅读专案”,协助100所偏远小学推广校内阅读活动。该活动邀集国内大型企业及其所资助之教育基金会,以及联合劝募协会等单位,共同筹募经费及资源。活动内容包括赠送每所小学200本儿童优良读物新书、召集大学生与企业员工至小学担任说故事的志工、启动“希望阅读巡回专车”等,并配合学校阅读日活动,举办阅读护照、读书心得征文、绘本及说故事比赛等跨校的阅读竞赛,以培养小学生持续阅读的习惯与兴趣。
2006年4月为配合儿童节阅读活动,联邦快递、金石堂书局、九歌文教基金会共同推动“快乐阅读日”活动,由联邦快递员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演出九歌《九十四年童话选》所选出的童话故事内容,并在全省金石堂书店巡回举行六场表演,期望能藉此活动深耕社区、带动亲子阅读及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台北市的“阅读马拉松”户外朗读会及亲子“阅读嘉年华”,花莲县的“2008世界书香日暨国际家庭阅读月——后山的阅读桃花源记”活动,台中县的“书送幸福,书送爱”、“玫瑰书香传情”等主题活动。2009年在台北举行的“台北国际书展”,以“阅读,跃起的力量”为主题,齐聚百位知名作家,共举办300多场精彩的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特别是对于鼓励全民阅读、提升阅读风气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台湾地区有2300万人口,却有40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4万多种,平均每1万人可得新书18.7册,全球排名第二。大量新书出版的背后表明有庞大的阅读人口在支撑。据台北市立图书馆2007年的统计数据,六成的台北人持有该馆的借书证,全年进馆人次达1300万,年借阅量达765万册次。而2008年全台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人均外借图书2.46册。出版社或书店所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则通常以图书销售为主要目的,对于阅读活动的长期经营与扎根工作亦较难有所助益。2007年5月,台湾的两家重量级网络书店“博客来”和“天下文化”同时推出自己的阅读社群网站——“松鼠窝”和“爱阅读(I Reading)”;在此之前,于2004年9月创建、2009年4月注册成员达2943342人的豆瓣网已经在大陆的互联网中红透半边天。
2002年《远见》杂志作的一项“台湾阅读大调查”发现,18~24岁的年轻人中,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是上网。他们每周上网的时间为19.47~23.69小时,收看电视16.91小时,看书时间不过3.38小时。
4.3.2 我国香港、澳门的阅读推广工作
香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在全社会大力提倡阅读,倡导终身学习,特区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制定全民阅读推广计划,并推进实施。近年相继推行了“阅读城建设工程”、“一生一卡”计划、“儿童及青少年阅读计划”、“自在人生自学计划”等阅读推广计划,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努力使香港变成“阅读之城”。
“自在人生自学计划”是为期三年的针对妇女需要而设的学习计划,该计划由香港妇女事务委员会倡议发起、“奖券基金”拨款赞助、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及商业电台合办。该计划设有不同范畴的课程,包括理财、健康、人际和生活,内容均针对妇女的生活所需,让妇女更有效地处理各个生活环节,从而体验学习与生活的乐趣。课程学习模式力求灵活弹性,以计划内提供电台广播和面授两种课程,供妇女自行选择,每个课程为期十三周,让妇女可随意安排各种事务和学习时间。“自在人生自学计划”设有多级证书颁发,鼓励妇女逐步提升自我。“阅读城建设工程”是由香港教育署、保良局、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香港资讯教育城联合推行,并由香港公共图书馆具体实施。“阅读城建设工程”从2002年开始实施,为期10年。“阅读城建设工程”共分为“一起阅读”、“愉快阅读”及“分享阅读”三部分。在香港,约有300所小学尚未设有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推出流动校园图书车“一起阅读”服务,将图书送往有需要的学校。
香港的民政事务局专门设立了“图书馆委员会”,规定了图书馆委员会在推广全民阅读的职权范围——“提倡追求知识和爱好阅读的风气”、“鼓励社会人士支持并与各界合力提倡阅读、终身学习和文学艺术”。
香港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会组织多项阅读推广活动,同时还与其他机构举办一些大型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与香港电台合办的《十本好书》阅读推广计划已进行了10年;与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合办的“阅读嘉年华”和“中学生好书龙虎榜”活动,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阅读推广活动。公共图书馆还联同教育署、香港资讯教育城合办“阅读城建设工程”,香港各公共图书馆每月都会有定期的阅读推广活动,内容包括:定期举办各种教育性及休闲性阅读推广活动、课外阅读计划、书籍展览、科技与人生系列讲座、亲子故事工作坊、阅读营、兴趣小组等。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会组织一万多项阅读推广活动,与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合办“阅读嘉年华”和“中学生好书龙虎榜”活动。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暑假期间,香港各公共图书馆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阅读缤纷月”活动,丰富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使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的暑期。为300所缺乏图书馆的学校提供“校园图书车”服务,旨在鼓励12岁以下的学童参加的“阅读缤纷月”,也肩负带动阅读风气的重任。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会组织一万多项阅读推广活动,同时还与其他机构举办一些大型的阅读推广活动。2005年,香港参加“阅读暑期天”活动的中小学生达到30多万人;2006年的世界读书日,香港创造了同时同地最多人说故事的世界纪录。
澳门的政府施政报告中,每年都将推广阅读文化作为本年度政府施政的重点之一。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全民阅读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制定阅读活动的计划、具体实施过程、到资金的投入都起着主导的作用。特区政府辖属的政府部门及社会民间团体、文化局、教育暨青年局、民政总署、澳门图书馆暨咨讯管理协会、澳门中央图书馆等部门,每年都会定期举办“书香文化节”、“阅读文化节”、“图书馆周”、“终身学习周”、“终身学习推广日”等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市民的阅读。2004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投入1300多万元澳币,在全澳中小学全面开展《学校阅读优化计划》,协助中小学改善校内图书馆的空间和设备,资助学校开展相关的工程及购买设备、图书及多媒体资料等,并对积极开展阅读计划的学校提供技术、人力及相关支持。
澳门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等机构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澳门中央图书馆暨资讯管理协会在每年举办的研讨会及座谈会中,以阅读推广活动为其主要工作内容。以阅读推广为目的的澳门“图书馆周”活动,自2002年至今一年举办一次,每年都会围绕不同主题开展活动,在澳门播种阅读的种子。澳门中央图书馆是澳门最大的图书馆,辖属7个分馆,每年的7月至12月都会举办“图书馆e学堂”、“网上读书会”等活动,目的是提升市民文化素质。1986年至今,澳门中央图书馆创建澳门流动图书馆,两架流动图书车每天下午轮流停泊于人口稠密的街道,方便市民借阅图书。
4.3.3 内地阅读推广工作
(一)内地阅读推广工作历史
1933年9月28日《大公报》创办了《图书副刊》(向达主编),主要收录中外图书之介绍批评以及学术界消息,设“书评”、“新书介绍”、“出版界消息”等栏目。创刊号卷头语:一国图书出版的盛衰,也就是一个民族生活力强弱的表现,我们打算从这一方面去找出我们这一个民族再生的源,优良的种子,把它们培植起来。我们想用一部分的力量作中外新旧书籍的介绍与批评,给予一般人一种书籍选择的标准和常识,并注意与有系统介绍与批评,以使读者能触类旁通。这可以算作我国较早的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和宣言。
1997年中央九个部委共同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战略。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以图书馆为主要阵地,开展相关活动。2003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开始筹备成立相应的工作委员会。
2004年4月23日,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文化部、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等组织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这是我国首次大范围、大规模地宣传、组织“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向青少年推荐100种优秀图书,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中国图书馆学会下发《关于开展2004年全民阅读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图书馆以各种形式,开展主题为“关注青少年阅读,开创精彩人生”的宣传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商报》、《父母必读》杂志社联合向社会各界发起倡议,号召各界社会力量一起加入到这个盛大的读书活动中来。中国图书馆学会发起的全民阅读活动,促进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中国图书馆学会自2005年首次评选出“2004年全民阅读活动最佳组织奖”和“2004年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奖”,迄今已经开展了7届评奖活动。
2005年,将“倡导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写入《中国图书馆学会章程》,并在中国第一个《图书馆服务宣言》中郑重承诺:图书馆以促进全民阅读,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为职业目标和社会责任。同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七届一次理事会通过决议,决定成立“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读书日”徽标中国使用权授权中国图书馆学会,标志着学会组织的阅读活动具有国际视野。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11月,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与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在深圳联合主办“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经提议并经全体代表讨论通过,发布《关于倡导“全民阅读”的深圳宣言》,向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倡议:承担起实现公民阅读权利的责任,通过高水平的图书馆建设等服务,通过举办类似“读书月”等“爱读书、读好书”的公益活动,积极倡导读书,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共建和谐社会。2007年,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创办“全民阅读论坛”。
2009年7月,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和15个专业委员会,所属200余位专家、学者遍布全国各级学会组织和图书馆,从事阅读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研究工作,为全民阅读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其中,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委员会挂靠东莞图书馆,旨在通过对社会阅读领域的研究工作,指导、协助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展科普与阅读活动,为其提供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咨询、帮助,充分发挥图书馆组织社会阅读的核心作用。这支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有序开展,并迅速形成品牌效应,在业内和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
2009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德国歌德学院联合在慕尼黑主办“图书馆与阅读论坛”,介绍中德两国图书馆在阅读推广领域的先进范例,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借鉴。9月27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全民阅读论坛在苏州隆重举行。同年,在天津举办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少年儿童阅读高层论坛”;长春市图书馆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196次,参加人员达13万人次,媒体报道957次,有效地促进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图书馆报》共同在北京主办首届“全国少儿阅读公共论坛”等活动。4月9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暨第四届全民阅读论坛在深圳举行。5月,在新加坡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CVPL机构联合举办“中新儿童阅读推广研讨会”,组织国内代表出席并发言,同时观摩“读吧!新加坡2010”国家阅读节活动。
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全民阅读论坛”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精心组织的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研讨图书馆界、读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如“第一届全民阅读论坛”于2007年4月在中山大学举行,主题是“数字时代的阅读”;“第二届全民阅读论坛”于2008年9月27日在东莞图书馆举办,主题是“阅读促进发展”;以“阅读,让苏州更美丽”为主题的第四届“苏州阅读节”和第三届“全民阅读论坛”在苏州同时举行;“第四届全民阅读论坛”于2010年4月10日在深圳图书馆举行,主题是“保障阅读权利,享受阅读快乐”。
中国纪念“世界读书日”活动每年一个主题。2004年,主题为“倡导全民读书,建设书香阅读社会”,开展的活动有:“全民阅读”徽标揭牌仪式、“经典美文百人接力朗读会”、评选“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中国文化风”系列讲座等。2005年,主题为“阅读丰富人生,共建和谐社会”,宣传语为“知识因传播而美丽”。2005年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图书版权日”(“世界读书日”)10周年,开展的活动有:“春天漂流书”、企业代表现场捐赠图书和捐款、经济和法律专题新书展示会等。2006年,主题为“图书馆:公众的权益和选择——来吧,到这里读书”,开展的活动有:国家图书馆开放日、读书专题展览等。2007年,主题为“共享知识,共建和谐”,开展的活动有:“倾听春天——2007世界书香日经典诵读”活动。2008年,主题为“图书馆:公民讲堂”,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暨奥林匹克场馆建筑文化展”、“天津·和平全国‘读书'漫画大赛”,邀请德国专家在北京、哈尔滨、长春、南京和武汉五地的图书馆举办推广阅读系列讲座。2009年,主题为“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主办了“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09湿地中国行”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2010年,主题为“保障阅读权利,享受阅读快乐”,开展的活动有“手牵手——农村青少年阅读行动”、“和平杯”第二届全国读书漫画大赛、全国少年儿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征文、“第三届中国建筑图书奖”评选、“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广和第四届全民阅读论坛等。2011年,主题为“读书,给人智慧,使人勇敢,让人温暖”,开展的活动有“中国首届微书评大赛”、“名人系列微访谈”、“读书一小时”等活动。2012年,主题为“撒播阅读种子,构建阅读文化”,开展的活动有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和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作、“手牵手——农村青少年阅读行动”等活动。
(二)内地阅读推广工作现状概述
(1)以政府为主要活动主体(如组织实施“知识工程”、开展全民阅读月活动)
如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读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深圳读书月”,东莞读书节工作小组协调小组组织的“东莞读书节”,苏州阅读节组委会组织的“苏州阅读节”,广州的“南国书香节”,江门的“侨乡书香节”等。
深圳自2000年起,每年11月都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可分为“聆听在深圳”、“知识大比拼”、“我们爱读书”、“知识关爱行动”等几大板块,其中有读书论坛、现代家庭教育论坛、全国校园文化论坛、电视辩论赛等重点主题活动,通过读书提高全民的素质,提升城市的价值和品位,通过读书让现代社会摈弃浮躁,涵养书香,最终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深圳读书月参与人数从首届的170多万人次上升到第9届的近千万人次,被市民喻为精神的盛宴和文化的狂欢节,已经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载体,其开创的“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媒体支持、企业承办”的“深圳模式”也受到各方肯定。
(2)以民间社团为主要活动主体(如由亲子阅读爱好者组成的“亲子阅读俱乐部”、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读书人组成的“中华经典读书会”等)
北京举办的针对盲人儿童的“倾听春天——2007世界书香日经典诵读”,2003年在宁波开始的“农民读书节”如今也成为一个特色文化品牌。自2005年起,浙江省举办“未成年人读书节”,促进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自2005年举办以来,先后推出了系列讲座、咨询、竞赛、征文、展览、“读书游园”、图书漂流、经典诵读、图书捐赠、“书香家庭”评选、优秀阅读书目推荐等读书节活动,数十万少年儿童参与了读书节活动,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2010年4月,广州教育学会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就广州市五大老城区内各中学书香校园建设情况开展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2份,其中示范性高中4所,完全中学12所,初中36所。结果显示:24所学校设有阅读领导小组,只占46.15%;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对中学生的阅读率有何变化的调查中,选“明显上升”的只有8所,占15.38%,选“有所上升”的有28所,占53.85%,而选“没有明显变化”的有16所,占30.77%。
(3)以中国图书馆学会为主要活动主体
自2004年以后,中国图书馆学会每年都会确定“世界读书日”的活动主题,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定于每年12月的“全民读书月”活动扩展到全年。200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爱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活动。2009~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功举办了“全国少儿阅读年”。
(4)以图书馆为主要活动主体(比较常态的就是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还有平常定期举办的读书讲座、展览、培训、影视播放、征文、评奖、书籍推荐等)
2004年辽宁省图书馆在省内成立了为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服务的弱势群体服务部,长期开展“对面朗读”和免费电脑知识培训等活动。2006年,苏州图书馆在全市开展以“让我的声音陪伴你”为主题的为盲人读者录制有声读物活动,2009年11月,苏州图书馆相城分馆提供了爱心送书服务,并开通热线电话和QQ预约服务,为残障人无偿送书上门。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为读者提供了80部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上海图书馆招募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试用读者100名,并允许读者将数字移动阅读器借回家中,在全国图书馆界属首创。
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服务项目类型多样,包括:图书漂流、书库寻宝、专家学者书目推荐、读书会、文化长廊、图书馆资源利用讲座、征文大赛、优秀读者评选、摄影大赛、经典影片播放、专家讲座、书展、知识竞赛等。调查发现,在53家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高校图书馆中,有26家图书馆单独组织了阅读推广活动,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有27家图书馆联合学校的其他部门或者图书公司组织了阅读推广活动,涉及的其他部门包括学校的宣传部、研究生院、教务处、团委、学工处、人文社科学院、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联合学生工作处、宣传部、艺术与文化素质教育部、团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大学生读者协会、德鲁克书社开展了阅读推广活动,郑州大学图书馆联合郑州大学读书会、文明办、学生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了阅读推广活动,西南大学图书馆联合北京中科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阅读推广活动。
(5)以出版社、杂志社为主要活动主体(为新书召开发布会、研讨会,甚至组织评论文章、通过报纸予以宣传)
出版、传媒领域近几年对阅读市场做了深入分析,陆续开发了电子式的视听读物,积极应对传统出版与网络数字化出版并存的局面。出版传媒领域将“阅读”概念扩大,将广播、MP3、电视、网络、手机等都纳入“阅读”概念,同时增加选题策划、市场发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例如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与图书出版结合,开发新产品,把书做“深”、做“宽”。最近几年,有些电视台和网络媒介开办了读书讲座节目,例如央视的“百家讲坛”、“子午书简”,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和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等。这些电视和网络专题之所以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聘请了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从专业角度予以系统解读,另一方面是因为节目的生动性和实用性,读者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节目比较容易地了解某一作品的详细内容,并获得权威的观点解释。
虽然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和社会机构热心于阅读推广工作,但全民阅读的氛围一直难以快速形成,尤其是传统阅读遭受冲击,网络和电子阅读的功利化和娱乐化倾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以及以Eink为代表的各种手持电子终端阅读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纸本阅读量明显减少,人们的阅读多是“浅”阅读,而且也多为以休闲娱乐为主,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读者对知识的不求甚解。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已连续多年在“两会”上提出议案,呼吁设立“国家阅读日”或“国家阅读节”,并选定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作为该节日的举行日期,倡导借助孔子教育理念中的“学而不厌”来提升民众的文化修养。他的提议得到一部分代表、委员的响应。
另一个方面,阅读推广活动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缺少制度性保障,规模与反响不尽如人意;宣传以图书馆为中心,很少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特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够;用户体验偏少,缺乏深层次交流;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阅读推广服务的深入发展,也影响了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
(三)内地阅读推广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阅读推广活动只呈现阶段性
应该看到,我国以图书馆为主体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基本上都是以主题性或专题性为主要形式。这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为特定读者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为主。这些活动的优点是主题突击、对象明确、内容单一、时间集中、当时效果也很明显,应该说对特定读者群或特定领域的阅读,还是有相当促进作用的。然而,阅读推广工作呈现阶段性,就必然难以形成长期效应,也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影响面非常有限。只有系统地、日常性地、长期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才能形成持久效应,社会阅读风气的形成才有希望。
(2)阅读推广活动面向的读者类型较单一
应该看到,各级各类图书馆对阅读推广活动还是相当重视的,除了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阅读推广工作,在图书馆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上都有明确安排,在人员和时间上也能得到保障。但是,我们也看到,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本馆为中心开展的封闭性工作,公共图书馆只对本区域内某一读者群,比如,少儿读者、老年读者、女性读者等开展专题活动;高校图书馆则对本校学生开展与教学科研、专业发展相关,或是特定主题,如莫言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专题的阅读推广活动;相比较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工作,主题更单一,受众更专业,范围更窄小。
不可否认,各级各类图书馆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和工作职责。但是,图书馆事业是不分领域和行业的,尤其是全民阅读工程需要全国各级各类阅读推广机构的携手合作。因此,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除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精心耕耘,还要与其他图书馆,也包括出版社、书店和传媒界合作,多开展惠及全社会的阅读推广活动。
(3)阅读推广方式和手段相对滞后于全媒体阅读环境
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仍然局限于较为普遍、较为传统的形式,比如,网站宣传、张贴海报、阅读讲座、书目推荐等。应该看到,当下的国民阅读已经逐渐走向多媒体化。网络阅读、移动阅读、电子阅读等新媒体形式已走进了国民生活,特别是作为最大的也最活跃的阅读群体的年轻人,大多已经开始选择新媒体阅读。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阅读推广工作一定要与全媒体环境同步发展。虽然我们倡导不能放弃传统的纸质阅读,但阅读推广完全可以借用新媒体。这样,推广的对象更全面,也能影响到主流读者。
(4)缺乏阅读推广活动的评价机制
其实,当前图书馆界的阅读推广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缺少评价机制。所有的阅读推广活动都是轰轰烈烈地展开,然后是悄无声息地结束。对于活动举办方来说,追求的是过程的热热闹闹,也就是参加人数有多少、媒体关注度有多大、读者的反响是否强烈、上级领导是否满意,也还有少数图书馆把阅读推广活动只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活动结束了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效果如何很少总结,也很少反思。
其实,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活动本身,也不仅在于活动规模的大小和参与人数多少,而是要认真考量某次活动在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规划中的位置,更要检测某次阅读推广活动达到的效果及效果的维持时间。这些方面,作为阅读推广活动的举办方要认真地去做,而相关的行业协会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也不能袖手旁观。
阅读推广评价机制的缺失,是当前阅读推广活动不够持久、深入的核心问题。文化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尽快制定相关考评标准和细则,既便于图书馆自我检测,也有必要进行行业评介。
作为一名图书馆人,笔者在多年从事阅读推广工作实践和阅读推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媒体环境下阅读推广工作论题,本书将主要通过对全媒体环境下阅读推广工作的内涵和意义,阅读推广的体制与机制,以及阅读推广模式的分析和阐述,为新形势下阅读推广工作拓展新思路并开辟新路径。本书还将通过诸多案例的分析,给同行们以借鉴和启发。
【注释】
[1]IFLA.IFLA/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OL].[2011—04—23]. http://archive.ifla.org/VII/s8/unesco/manif.htm.
[2]Towards a Reading Society:Targets for the 1980s[EB/OL].[2011—05—10].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04/000483/048351eb.pdf.
[3]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Factsheet—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OL].[2011—03—15].http://www.nochildleftbehind.gov.
[4]Lee Rainie Kathryn Zickuhr,Kristen Purcell,Mary Madden,Joanna Brenner.The rise of e-readi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