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媒体模式

传统媒体模式

时间:2023-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跨媒体阅读的普及,传统的阅读推广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新”是阅读推广的“拿手好戏”,也是最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出版社也会在图书展销会以及其他阅读推广活动现场设立展台,陈列新图书、专业或特色图书样品,这是直接向公众读者推广的方法。
传统媒体模式_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研究

传统媒体模式就是运用户内外广告、墙报、宣传栏和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而形成的成功方法,如图书推介、读书活动、阅读交流、图书馆论坛和图书馆教育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跨媒体阅读的普及,传统的阅读推广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1.1 图书推介

图书推介就是把图书推荐给读者,让读者了解图书并接受图书的阅读推广活动。图书推介是以图书或新图书为标本,通过对其内容、特色的介绍让读者知晓自己的需要,从而最快也最准确定位自己的图书选择。它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阅读推广方式,有书目推荐、新书介绍、样书展示、图书评介、现场签售等推介形式。

1.1.1 书目推荐

推荐书目也称导读书目、举要书目、选读书目、必读书目或劝学书目,是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对某一专门问题的文献经过精心选择而编成的书目,供读者学习某门知识或了解某一事件,也包括为配合专业学习和研究而编的专业阅读书目。

推荐书目不仅引导读者读哪些书,指明读书的先后次序,还进一步指导怎样阅读。

现存最早的推荐书目是人称“唐末士子读书目”的《杂钞》(敦煌遗书伯2171号)。元代,程端礼根据朱熹读书之法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提出了具体的读书计划。明末陆世仪在《思辨录》中为青少年开列了十年诵读、十年讲贯和十年涉猎的书单,这是一种划分精读和泛读的读书方法。光绪年间,张之洞应学生之问,挑选2200余种图书编成《书目答问》一书,指点诸生治学的门径。

进入21世纪,推荐书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推荐主体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图书馆、高校等非营利组织,还有商业性出版社、网站和职业推广人。由此导致推荐书目的类型增加、数量“泛滥”、倾向性重归多元。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荐载体和推荐方式的进步正在弥补传统书目之更新不足的弊端。有学者从“消除网络信息迷航”的功效出发,将学科导航和专业搜索引擎也作为推荐书目的变体。

1.1.2 新书推介

新书推介就是把最新出版的图书推荐介绍给读者,让新书得到读者的认可,尽快获得社会效益。这种阅读推广活动的成功开展,要抓住三个要点:

(一)图书要新

新书的最大价值在于“新”。所谓“新”,首先是新近出版的,出版的时间越近越好,一般为半年左右才堪称“新”;其次是内容新,新书应该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作者最新研究成果,或人文学科作者最新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的最新结晶;第三是书的品相新,新的印刷、新的装帧、新的面貌。“新”是阅读推广的“拿手好戏”,也是最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

(二)推荐要快

阅读推广者一定要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最敏感最准确地捕捉出版信息,筛选出最适合自己读者群的新书,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在新书推介活动中,谁最抢占先机,谁就是赢家。

(三)介绍要明

新书的推出并让读者毫无障碍地接受,必须依赖于介绍。介绍新书,要抓住新书的主旨内容、特色之处。介绍的策略是结合受众的特点来抓住读者的阅读欲望,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打作者牌、背景牌,增强吸引力;介绍的内容必须简明扼要,既抓住要点,又留有悬念,让读者欲读不能,欲罢不已。

1.1.3 样书展示

样书展示是出版社和书店常用的阅读推广方式。在出版社样品厅里,最近几年甚至于建社以来的图书都有陈列展示,这是出版社成绩和荣誉的见证,也是来出版社参观考察者和图书采购商挑选图书的最好去处。出版社也会在图书展销会以及其他阅读推广活动现场设立展台,陈列新图书、专业或特色图书样品,这是直接向公众读者推广的方法。在大部分书店里,由于图书品种多、复本量大,一般的图书都在书架上竖向陈列,只有书脊朝向读者。为了重点推荐一些图书,书店常常在显要位置单独设立展台,重点展示一些图书,这些图书一般都是新图书或是特色图书、畅销图书。

部分图书馆也设立样书展示厅或设立样本图书阅读室,即从馆藏图书中,每种选取一个样本,单独陈列,供读者检索和阅读。样本阅览室图书一般只供在室内阅读,不外借。这种借阅方式,可以方便读者找书,也有意识地保存样本,保证图书资源的全面留存,避免因外借破损或丢失。

样书展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读者能产生第一时间的视觉冲击和阅读(购买)冲动,是效果鲜明的阅读推广方式。

1.1.4 馆员书评

图书评论也是出版社或书店常用的传统阅读推广模式,即利用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或网络、电视广播的栏目,通过专家名人或大众读者对图书进行评论,引起更多的读者关注。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界多将书评作为到馆读者的宣传导读工具,以及图书馆自身选购出版物的参考之一。部分图书馆已经尝试推行馆员写书评,并将馆员书评登载在馆内专刊或图书馆网站上,取得了一定的阅读推广效果,以书评为内容的报刊如《中国图书评论》等也应运而生。但是书评不够繁荣、书评队伍不够壮大的情况,与我们作为一个拥有最广大读者、年出版图书达十几万种的出版大国实是很不相称。

(一)馆员书评的健康发展策略

(1)注重广泛性与导向性

馆员书评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书评的点击率,而是把真正的好书推荐到大众手中。馆员不应主要关注畅销书,盲从大众意向,迎合大众口味,而应注重书评的导向性、广泛性和时效性,不仅挖掘具有深刻内涵和意义的畅销类书籍,而且充分整合馆员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利用专业知识,适当增加非文学类书籍的比例,向读者推介各学科领域内的优秀书籍,以引导读者形成多元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

对读者评论功能进行研究和推广,鼓励读者对馆员书评发表评论、展开探讨,具有很大的价值。图书馆还可对网络工具加以利用,通过豆瓣、微博、论坛等媒介与读者保持互动,并通过馆内自身保存的文献流通数据跟踪被评介书籍的借阅情况,对馆员书评的质量和作用进行考核。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响,有助于改进馆员书评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好地为阅读推广、文献流通服务。

(3)扩大书评的影响力

从馆员书评刊载的媒介考察,目前读者可从少数图书馆的网站或类似于《图书馆报》的专栏上读到馆员书评,受众面仍然太小。因此,吸引读者,扩大影响,是馆员书评发展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图书馆应探索更多的馆员书评发布渠道,不单在馆内网站上刊登馆员书评,而且要与地方门户网站合作刊登,或与相关联的场馆结成小组,并定期在馆内举行与被评书籍相关的主题活动,将活动信息与书评信息结合起来,不仅将书评推送出去,也将读者吸引进来。

(4)提高书评写作队伍的培养水平

馆员不仅是书评的直接写作者,而更应成为收集书评信息资源的组织者,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者和导航者的新角色。我们要以图书馆界人士为核心,建立一支包括书评作者、审读编辑人员和其他馆内专职或兼职人员在内的、成熟的、专业的书评队伍。通过业务培训和合理引导,提高馆员的学术素养和写作水平。

(5)提升馆员的自我认同感

撰写馆员书评,不仅有益于图书馆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使馆员保持与时俱进的新鲜感,对行业时刻怀有兴趣和热情。

图书馆阅读推广应当站在读者一端,围绕读者需求开展服务。对于图书馆馆员来说,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二)馆员书评对图书馆员的要求

(1)做个真正的爱书人

一本书你读过,你懂了,你受到感染了,你有体会了,你觉得这本书不推荐给读者就枉做一名馆员了,你愿意与读者分享你的心得了,你就能推广阅读并辅导读者。因此,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前提是馆员自己要爱书、要读书、要承担推荐的责任、要承担答疑解惑的义务,而不只是开列书单或者“搞活动”这么简单。

(2)了解读者的需求

阅读的个性化特征让大众阅读在图书馆产生了多元化的阅读需求。馆员只有充分了解读者需求,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开展阅读推广工作。例如,当代大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进入大学之后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面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不知如何选择,许多同学课余时间沉迷于网络和游戏。

(3)选择合适的时机

时机,就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契机。抓住时机,就能占领先机;抓住契机,就能赢得成功。比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时评论其小说,奥斯卡奖颁发之际评论相关电影文学作品等,肯定会收到喜出望外的结果。

(4)培育团队和伙伴

阅读推广工作不是某个人的事,从采编到流通,馆员们需要密切配合。推荐的内容不仅推荐人要读,参加阅读推广的馆员都要读,还要交流讨论。讨论的过程也是观点碰撞,剔除偏见和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通过阅读和讨论,馆员才能体会到阅读难点和阅读方法,积累辅导读者的技能和艺术。即便是某位馆员轮休不在岗,其他读过这本书、参与过讨论的也能完成咨询和交流。

除图书馆外,目前参与阅读推广的社会力量还有出版者(发行者)、学校、政府、职业推广人、读者俱乐部以及学者(学会)和家长、志愿者等。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怎样建立伙伴关系、扩大阅读推广的影响力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1.1.5 名家签售

当代社会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时代,当代社会也是一个“粉丝”狂热的时代。在图书界,一些网络写手、一些腕级作家,还有一些知名作者,都拥有很大的“粉丝”群。平时,“粉丝”与“粉主”难得一见,“粉主”也不愿与大众“粉丝”亲密接触。但是,对于销售活动,“粉主”们一般不会拒绝,毕竟是名利双收的事。而对于一些即使“视金钱如粪土”的知名人士,利用售书机会与自己的读者来个零距离接触,也是可以扩大知名度和社会效应的,所以,他们也会乐此不疲。

名家签售一方面可以扩大销售量,经济效益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可以收藏被名家题签的图书,提高图书的典藏价值和品位,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确是一个双方甚至于多方共赢的好事。

1.2 读书活动

阅读推广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让更多的人更多的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活动是直接指向阅读推广终极目标的,其结果是具有显著效果的。读书活动,以读书为活动主体项目和重要内容,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更加走近图书,从而热爱阅读,并能长久地阅读。传统读书活动有读书月或读书节活动、读书沙龙、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等。

1.2.1 读书节(月)

读书节(月)是以促进图书阅读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推广活动。就是选择某一个特定的日期或时期,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推广活动。比如,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也可设置为以此为起点、中点或终点的读书周、读书月、读书节活动。

深圳读书月,是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创立并举办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时间为每年的11月1日至30日。深圳读书月秉承营造书香社会、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宗旨,着力于提升市民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由政府推动的一项公众文化节庆,深圳读书月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市民生活,影响遍及全国和港澳地区。深圳读书月,已经成为深圳市民的文化庆典,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载体。

读书节(月)是一个主旨明确、内容丰富、影响较大的阅读推广活动。每个地方举办的读书节都具有持续性、广泛性、系列性特点。

(一)读书节有明确的活动宗旨,有相对固定的主题

以深圳读书月为例,“阅读·进步·和谐”的理念,具有很高的内涵,有明确的活动宗旨,有相对固定的主题。这里的“进步”是指人的全面进步,“和谐”是指社会的环境和谐,而“阅读”恰恰是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环境和谐的重要力量。读书,特别是读好书,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阅读”、“进步”、“和谐”之间,将长期形成良性的因果关系。无论政治、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主题都具有穿透力和影响力。

(二)相对固定的主题,有利于巩固读书月活动的品牌效应

读书月已经深入人心,深圳人已经把它作为自己年度最重要的文化节庆。通过六年多的努力,活动已经自成品牌。从品牌的运作来看,相对固定的主题会强化品牌意识,使活动具有更高的品牌凝聚效应,而且从市民、企业的角度,更容易找到各自的切入点,从而极具亲和力。

(三)相对固定的主题,有利于推动读书月的筹备工作

以往每年都因为主题的确定周期较长,而导致一系列筹备工作的延缓,尤其是读书论坛、推荐书目、社会支持等工作。一旦主题相对确定,每年的筹备工作即取得了极大的主动。在更宏大的范畴内展开读书月活动,有利于各类专家、学者的参加。

(四)相对固定的主题,更加贴近读书月活动的实质

阅读是个人贯穿终生的文化行为,因此不宜过于直接地结合“暂时性工作”,而应该逐渐把市民引导到非功利的、纯粹的阅读中来,使读书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所以一个富有涵盖性的、更宏观的阅读口号,有利于更广泛的市民参与。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可以让市民对读书月的主题易于记忆、把握,而频繁变动主题词,给人飘忽、动荡之感,将不利于普通市民的记忆、接受、传播。

1.2.2 读书沙龙

“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Salotto”,原意指的是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17世纪该词进入法国,最初为卢佛尔宫画廊的名称,“沙龙”即为法语Salon一词的译音,在法语中一般意为较大的客厅,另外特指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之后逐渐指一种在欣赏美术结晶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所以沙龙这个词便变为不是陈列艺术品的房间,而更多的是指这样的贵妇人在客厅接待名流或学者的聚会了。英语“salon”的意义与法语基本一致,指聚会聊天场所。

“沙龙”进入中国,一开始是在艺术家、学者圈子中流行,是他们开展思想、情感和学术交流的方式和场所。今天,“沙龙”的意义比较泛化,凡是志趣相投的人聚会在某一固定场所,开展的交流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沙龙”。

读书沙龙,就是由热爱读书者聚焦而开展的阅读交流活动。它是以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为目的。读书沙龙的举办有多种形式:读者自发举办,媒体组织举办,或由图书馆、出版社、书店、民间协会组织举办。

(一)自发举办的读书沙龙

读者有相同的阅读兴趣或阅读取向,经常围绕某一个主题、题材,甚至某一作者的作品、某一本著作开展阅读交流或讨论。

(二)媒体举办的读书沙龙

一般是围绕一个较为重大的选题、有影响力的作者或作品,邀请作家、媒体评论家、学者、读者等代表参加讨论,以推广重要作家作品,引导社会阅读取向,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同时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使用率。

(三)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沙龙

以聚合同类读者为主要方式,研讨相同或相似的阅读问题,以促进读者之间、馆读之间的交流。

(四)出版社和书店开展的阅读沙龙

针对某类热门题材,或是某些畅销书籍,以提高公众读者关注度,促进图书的销售,既提高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

相比较读书节(月),读书沙龙更具有随机性、应时性、专题性特征。但它的参考对象是有一定阅读品位和知识水平的读者以及部分高端人群。所以,读书沙龙更重视学术性。

1.2.3 读书演讲(征文)

读书演讲是由教育或文化部门及其他机构组织读者,就所读图书产生的感想与收获发表演讲,与更多的人共享阅读成果的一种阅读交流。读书征文与读书演讲的性质相同,只不过征文是以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演讲是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为主。

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不仅在于“讲”和“写”,首先在于“读”,只有深入细致地阅读了相关书籍,演讲和征文才能具体、真切、感人。因此,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阅读推广活动。

(一)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的特点

(1)主题性

作为传统的读书活动,每次开展的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这类活动的主题不宜太过宽泛,最好能针对特定的读者群设计。比如,爱国主义读书演讲或读书征文,可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的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可以分别选择诸如公交、邮电、教育、医疗等行业开展,有利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可以提高活动的社会效果。

(2)公开性

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活动,都是公开地面向特定的读者群。一般来说,都是利用传统媒体发布公告。比如,在报刊上刊登启事,或在广播电视上公布方案,或以户外广告宣传活动办法等。公开性提高了活动的知晓度和公平性,也提高了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3)教育性

举办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的单位和组织,经常把读书与思想教育联系在一起,让读者在读书中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思想境界,从而促进和提升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成效。

(4)竞赛性

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一般都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特别是读书演讲,现场演说,情绪激扬;相互激励,你争我赛,最能营造火热的气氛,最能感染大量的听众。读书征文,也多以等级的形式评价,让参与者享受成功的快乐,也给征文的读者以良好的引导和教育。

(二)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的运作过程

(1)发布启事

由主办单位面向读者发布活动启事,启事可以在报纸、杂志上刊登,也可以在广播电视上播出,也可以制作户外广告或是印刷成专用宣传传单,在本单位、本系统内举办活动,也可以通过会议的形式发布。启事发布的目的首先在于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活动消息,从而扩大参与面;让准备参加的人做好相关准备,尤其是明确比赛内容,让参加者认真阅读图书,也让公众了解活动、关注活动,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因此,启事既要简明扼要,又要阐明宗旨、陈述过程,告知参加办法以及活动评比奖励等内容。

(2)推荐书目

这两项活动都是与读书有关联的,无论是活动主办者的主观意愿上,还是活动的客观效果上,都达到了阅读推广的目的。因此,为了让活动更有指向性,为了达成主观愿景和客观效果,这两项活动举办前,都应该有推荐书目环节。活动的主题宜小不宜大。小主题易于操作,往往局限于某些图书甚至于某一种图书;大的主题难以让读者准确把握(比如爱国主义主题、爱岗敬业主题、文化繁荣主题),如果让读者自选读本,就容易形成大而泛的表达内容,不利于评比,影响比赛效果。所以,思想教育和读书相结合的读书演讲与读书征文活动,以向读者明确地推荐具体书目为宜。

(3)举办活动

举办活动是核心环节,是落实目标的重要步骤。实施环节一定要按启事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以维护主办单位的公信力,保证活动的规范性。如果确实有需要微调的地方,必须是不影响全局的细节,并且在比赛前向参加者说明,在没有异议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活动举办,要认真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人员上的准备,都应该提前到位;二是有一批能力较强的行家担任组织者和评委,由于这两项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因此评委应该由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学术水平,并且在当地或本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人士来担任;三是注重活动过程的管理,认真详细地做好活动调控工作,确保活动按预定计划成功进行。

(4)评比总结

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以参赛者的成绩呈现,这就是按启事的规定评比出获奖等级。奖项评定一般应该严格按照启事的规定来进行,如果确实因为活动前估计不足,出现了一些变化,经比赛委员会讨论,也可以有适当调整。比如,因参赛人数大量增加或参赛水平大幅提高,可以适当扩大获奖面;或反之,也可以空缺个别奖项。但调整幅度不宜过大,要基本保证启事的严肃性。

(三)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活动的策略

(1)活动主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以读书为手段开展思想教育,是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的最主要特征,因此,这两项活动又称为主题教育活动。由于每项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也有特定群体指向,所以,在确立主题时,主办方要考虑到将要达成的目标和活动适用的人群,也就是要准确定位活动主题,提高主题的针对性。既不能大而空的泛化,也不能小而全的细化。

(2)参与的对象要与读物的受众相吻合

既然这两项活动都倡导书目推荐工作,就要高度重视读物同受众的关联度与吻合度。阅读推广者要认真调查并分析活动参加者的知识背景、职业特点、年龄特征、阅读取向以及精神向往,在此基础上,推荐能适合绝大部分参与者的图书。当然,为提高活动的水平和竞赛效果,也可以推荐少量有一定品位的图书,也就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有一定高度的图书,激发参赛者产生深度思维,形成好的征文与演讲作品,展示深刻思想,让活动更加精彩。

(3)适当开展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和引导

这两项活动顺利成功的举办并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和引导。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的参与者都是普通读者,或是青少年学生,或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他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对读物和活动宗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活动举办方要通过讲座培训或专题辅导的形式,指导参加者如何读书、如何撰写演讲稿和征文、如何进行现场演讲等,这样既能提高参赛者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水平,也能让活动收到理想的效果。

(4)要认真做好活动总结和效果评估

再好的活动也只是一场“戏”,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这场“戏”留存观众的心中。让参与者得到提高,让多数人受到启发,才达到了活动的预期效果。如何知晓活动效果?显然,“曲终人散”式的活动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和评估工作:可以由活动的组织者来总结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征询参与者的意见,从他们的参赛体会中来总结;也可以对受众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从他们的反馈中来评估。总结和评估的意义不仅在于这一次活动,也为今后更多更好地开展这类活动提供最有益的借鉴。

(四)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的区别

虽然演讲和征文只是语言表达上的区别,但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活动在运作和效果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具体表现在:

(1)举行活动的方式不同

读书演讲是现场活动方式,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参加者和受众都应在同一时空中参与活动;读书征文则是非现场活动,参与者只需要提交文稿,第一批受众是组织者和评委,第二批受众知晓作品的时间不能同步,要相对滞后。

(2)文稿表达的方式不同

两项活动都有书面文稿,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相同的要求。但由于存在现场演说和提交文稿两种方式区别,演讲稿更注重口语化以及强烈的感情色彩,以便感染现场受众;征文提倡语言上更加凝练,体现深刻的思想和教育性。

(3)产生影响的方式不同

现场演讲最能直接打动受众,但影响面相对较小,时间也受现场限制;征文主要是通过发表或出版来影响更多的受众,时间相对滞后但却能延长。

1.3 阅读讲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丰富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思想发展和成熟的重要路径。阅读是以个体活动为主要方式,却不是唯一方式。阅读需要交流、分享、共同进步,阅读者能把自己所读的好书向他人推荐,把自己的阅读方法让他人借鉴,把自己的阅读收获与他人分享,每个阅读者的进步将会更快更大,社会阅读水平才能迅速提高,国民阅读氛围才会快速形成,阅读型学习型社会建立的速度就会加快。

分享阅读,不仅是分享读物和分享阅读时空,最主要的是分享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方法是“器”,可以生产和创造;思想是“机”,可以发展和前行。分享阅读就是读者之间将好的阅读方法推广,将阅读中形成的好思想交流,让更多的读者共同提高阅读效率,提升思想境界。

阅读讲坛是分享阅读的最好平台之一。具体来说有名家讲坛和读书论坛两种,两者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1.3.1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就是由阅读推广机构主办、知名人士主讲的图书阅读讲座。所谓名家,是指在一定行业或领域内取得显著成果、引起世人关注和肯定的人士。主讲阅读讲坛的名家,或是著名作品的作者,或是阅读学学者,或是图书馆学专家,或是在阅读领域的成功人士。阅读讲坛的内容有阅读方法指导、阅读经验介绍和阅读收获分享三个方面。

(一)名家讲坛的目的和宗旨

名家讲坛就是通过知名人士对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经验介绍,让更多的读者热爱读书并善于读书。其目的就是通过名人效应和科学指导,形成阅读习惯,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其最终宗旨是激发国民阅读,形成阅读氛围,建立阅读型社会。

(二)名家讲坛的过程和方法

(1)策划讲坛

阅读推广机构根据本身的工作需要和读者的需求,确立讲坛的目的和目标,选择对本机构服务的读者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协商选题、时间和地点等相关事项,并依此制订活动方案。

(2)发布公告

通过印发通知、张贴广告、网络广播电视公告等形式,向听众公告名家讲坛信息。公告包括主题、主讲人、时间、地点等要素。

(3)举办讲坛

在预定时间和地点,举办名家讲坛。

(4)总结和反馈

主办方对名家讲坛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并通过收集主讲人、组织者和听众的意见,分析本次讲坛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形成总结报告。

(三)名家讲坛的策略和效果

(1)名人的声望和激励效应

名人讲坛的前提是名人的名气,选择声望良好的名人主讲,能极大地吸引读者并激励读者参与阅读。

(2)主题的吻合和启发效应

讲坛主题的策划是讲坛成功的重要保障。讲坛主题要与听众心理期待相一致,与听众的阅读取向、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相一致,这样就能实现听众“阅读”的零距离期待,也容易产生启发性思考。

(3)内容的生动和维持效应

名人名气固然重要,但只是“先入为主”的前期因素,阅读讲坛更需要内涵,更需要以学理和智慧让听众信服。因此,名人也要用生动而丰富的内容吸引读者,才能保证讲坛持续有效地完成。

(4)方法的实用和发展效应

在这个讲求实用的年代,人们都不愿为了空谈而浪费时间,名人讲坛,一定要以指导或分享阅读方法为核心,让读者听有所学,学能有用。

1.3.2 读书论坛

读书论坛,是由阅读推广机构或是读者自己组织的阅读交流活动。论坛重在“论”,论目的、论意义、论思想、论主题、论方法、论艺术、等等。凡是与读书有关的观点都可以发表,凡是读书人都可是主讲。论题要新,论述要实;观点来自感悟,论据来自体验。总之,以“论”为中心,引起其他读者的思考、讨论、启发、收益。

(一)读书论坛的目的和宗旨

读书论坛通过知名读者或大众读者论述与阅读相关的观点,引起广大读者的反思和争论,进而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和认识。相比较名家讲坛,读书论坛的目的更在于科学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理性地发展阅读思维。

(二)读书论坛的过程和方法

读书论坛有“一人主论”和“众人主论”两种方式。一人主论与读书讲坛过程大致相似。众人主论则存在重点协调之环节。

(1)确定预设主论还是自由主论

预设主论,要根据论坛主题科学安排各位论者内容侧重,就是要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论述,共同全面地突显主题;自由主论,就没有办法有内容侧重,但可以通过启事的形式,规定或建议相关侧重点,尽量不要形成“风行千里”的局面。

(2)读书论坛需要一个高水平的主持人

主持人的概括水平、调控水平和主持机智,是论坛成败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众人主论,内容上很难统一,这就需要主持人的阐释性总结;环节上很难相承,这就需要主持人的巧妙联系;时间上很难掌控,这也需要主持人的科学设置。无论是一人主论还是众人主论,都应该有读者互动环节,提问甚至有重大分歧而产生争论,这就更需要主持人的热情鼓励、理性分析和智慧调控。

(3)形成重要的思想共识

读书论坛最终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论坛的学术成果,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读书论坛的策略和效果

(1)围绕主题才能明确目的

因为可能有多人参与论坛,即使一人主讲的论坛,也会有提问和互动,主办方在事前应要求主讲人一定要围绕主题发言;主持人在会前介绍性主持词和会中过渡性主持词中,都应该明确或强调主题,这样,才能保证读书讲坛主题的统一性,目的的鲜明性。

(2)互动参与才能提高效果

听众与主讲人进行观点交流,是交换思想、交流感情、互相学习的最好路径。论坛一定要有别于讲坛的“一人独唱”,自开始就要让听众参与进来,把听众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全过程中。

(3)提倡争论才能提升水平

论坛最大的亮点就是“论”,精彩之“论”的前提是“人人能言,言之成理”,不要因为专家或名人主讲,就要以“名气”压人,这样的权威只是霸道,不能令人信服。要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专家与大众共同构建的讲坛,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最长久的。

1.3.3 名家讲坛与读书论坛的联系与区别

名家讲坛和读书论坛是传统方式阅读推广活动的一大类,在目的宗旨、方法过程上有诸多相同之处。然而,这“讲”与“论”的一字之差,说明两者之间也还存在一些联系与区别。

(一)同一个平台,同样的目的

讲坛和论坛的平台是一样的,都是由阅读推广组织机构或读者协会主办,都是现场听讲,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达到思想的传播与交流。两种活动都是以深入开展阅读为目标,提升人们阅读水平、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国民参与并高效地阅读图书。

(二)不同的主讲,不同的角度

讲坛与论坛的主讲人是有区别的。前者大多是专家学者、名人大腕,站得高、看得远,观众有仰视之感、臣服之心。后者可以是名家,但更多的是普通读者,交流更方便,接受观点却不容易,需要碰撞、争论。讲坛主要讲述宏观方面的问题,而论坛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大小小,都可成为论题。

(三)相同的受众,不同的效果

讲坛和论坛的听众都是某个行业或某个阶层的普通听众,但因为主讲人的地位、身份、威信不同,接受的方式和程度并不相同。前者,能毫无怀疑地让听众心悦诚服,后者却常固执己见、争论不休。然而,专家的思想和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普通大众,实践之后有所启发却不一定受用;大众的层次相当,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同小异,开始不能苟同,却常常因为用得有效,最终还是得心应手了。

总之,名家讲坛和读书论坛是传统阅读推广方式中易于操作也颇有效果的两种活动,配合使用,各显其长。

1.4 阅读交流

阅读交流是读者之间的交换阅读书籍、阅读方法、阅读思想和阅读收获等方面的活动。与阅读讲坛的交流不同,阅读交流在形式上不需要阅读推广机构的组织,是由读者自发进行;在参与者的主体上是完全平等的读者之间,没有名家权威,也没有主讲人的优势地位;在方式上不必设立平台,读者可以随机地进行交流。但是,从方法和目的上来说,阅读交流也属于广义上的阅读推广活动,虽然阅读推广组织一般不直接介入,但阅读交流如果能常态化、有效果地开展还是离不开阅读推广机构的指导和引导。

当下比较常用的传统阅读交流方式有亲子阅读、图书换赠、影视观评等。

1.4.1 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亲和子女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学习,与子女一起成长”,是当下家庭教育最时髦的说法,亲子阅读就是其中的具体行为之一。父母亲不仅与孩子一起读书,还要与孩子交流读书的收获和感想,观察孩子阅读与自己阅读在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效果上有哪些差异,引导孩子科学阅读并在阅读中成长。

(一)亲子阅读的意义

(1)可以更加亲近自己的孩子

现在的家庭里,独生子女缺少同龄的玩伴,成为“孤独的一代”。父母与子女一起读书,就会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

(2)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与孩子一起读书,才能知道孩子喜欢哪些人、哪些动物和植物,知道孩子对哪些事感兴趣,知道孩子的情感和喜恶,才能感知孩子的悲欢苦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3)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当孩子对一本书(一部动画片、一个故事)感兴趣,发现父母也在看这本书(这部动画片、这个故事),求知欲望便会产生,孩子期待父母说一说书中动人的故事,阅读兴趣自然就形成了。

(4)可以帮助孩子阅读理解

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孩子的阅读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方法上的不恰当,语言上的障碍,知识上的未知,思想上的距离,感情上的困惑,等等。如果孩子是独立阅读,这些问题将无法解决,亲子阅读中,父母可以准确巧妙地解答上述问题,对孩子的阅读理解肯定是有帮助的。

(5)可以与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世界,关爱、同情、天真、乐观,在阅读中子女的一些认识和想法常常让大人羞愧。与子女一起阅读,让父母认识到人之初的纯真和美好,从而自觉调整自己或功利或自私或悲观或冷漠的情感,努力做孩子的榜样。

(二)亲子阅读的方法

(1)一起阅读,边读边讲

这种方法适用于低龄儿童,一般是0~3周岁阶段,主要是在孩子的读图时代。父母要注重从婴儿开始,就培养孩子接触图书的良好爱好。可以通过一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图画书,让刚刚开始认识事物的幼儿来阅读。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来认读,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指认植物的形态和颜色。要经过反复阅读和指认,逐渐让孩子对事物及其性状有感性认识。

(2)亲子阅读,读中交流

当孩子稍大一些,主要是3~6周岁达到有自主阅读趋向时,父母就应该及时放手,再也不能教着他们读了。要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不过,父母要做到“放而不离”,就像放风筝一样,把调控孩子阅读爱好和方向的绳线掌握在手中。自己也要与孩子同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阅读的进步,适时鼓励和肯定;知晓孩子阅读的误差,及时纠正和调节。让孩子的阅读健康科学地发展。

(3)各自阅读,读后讨论

当孩子开始上小学后,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阅读方法已经形成,可以开始独立阅读,这时候,父母就要逐渐完全放手。从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过程都让孩子独立处理。父母在这个阶段也可以适度参与,比如,选择读物时,家长积极配合,安排时间,提供地点,也可以提出建议,但不强求或包办。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阶段性阅读完成后,父母应主动与孩子交流。比如,读过了某一本书或一套书后,父母要了解孩子知晓了书中的哪些内容,有什么思想感受和感情体会,还有哪些问题和困惑。父母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说说,并以商讨的口吻争取达成共同意见。如果孩子坚持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不科学或错误的,父母要跟他们说明白,但不要强求孩子服从,可以在今后的阅读和生活中让孩子自己求证。

(三)亲子阅读的过程

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子女阅读与情感交流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注重关怀和引导。

(1)选择图书

在0~3周岁阶段,读物的选择肯定是以父母为主,当孩子到了2周岁后,就有了自己选择的倾向,家长要支持并且逐渐培养孩子科学选择图书的能力。比如,家里有类似的图书,孩子要选择怎么办?孩子只喜欢选择与动物有关的书怎么办?这些时候,家长既不能武断地否定孩子的选择,又不能任其发展,而是要动脑筋,让孩子逐渐认识到这样的选择是不好的。3周岁以上就应该以孩子自己选择读物为主,父母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建议。选择读物,既要与孩子的年龄、智力状况和阅读基础相适应,也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智力倾向有一定方向性引导。当然,对于低年龄孩子来说,还是要全面阅读,主要是扩充知识面,培养优良的情操,提高认识社会能力。

(2)共同阅读

共同阅读的过程,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从读物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和提高认识的过程。共同阅读应该在自主调控的方式下进行。对于父母来说,在阅读过程中,要从特定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去预测,知晓孩子会怎么看怎么想,会有哪些困惑或问题。

(3)阅读交流

交流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在父母尊重子女的前提下的平等。因为,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有绝对的权威,但父母不能以权威让孩子服从。在阅读交流过程中,父母首先应该知道孩子怎么想的,而不是先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怎么想的。当然,在对陌生事物的认知上,父母可以作客观的说明,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孩子通过已知晓的同类事物来认识新事物。阅读交流最主要的是认识和情感交流。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能通过阅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认识和健康的思想情操,培养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

(四)亲子阅读的策略

(1)父母要提前备课

亲子阅读过程的每个阶段,父母都应有事先的准备。比如,选择读物阶段,去什么样的书店,这个书店里有哪些适合自己孩子的书,这个书店里的书与家里的书有哪些类似或重复的,孩子可能会看上哪些书,孩子选择不合适的书怎么办,等等,父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又比如,与孩子交流某本书的阅读感受前,父母不仅要把孩子所读的这本书认真仔细地读完,还要预计孩子会提出哪些问题,以免临时应付不上;预设一些问题提问孩子,检测一下孩子的理解程度。

(2)要投入真挚的感情

不少年轻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对亲子阅读持应付态度,认为让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解放自己,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会丧失培养教育孩子的大好时机。所以,父母一定要珍惜亲子共读的良好契机,不仅要花真时间,也要投入真感情。用心去“读”,用心去“思”,还要用“心”去与孩子交流。

(3)要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

成人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相差太远,由于知识基础、社会阅读、思想情感的差异,父母与孩子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会大相径庭。多数时间,父母的认识更具有科学性,这些时候,父母一定要从儿童角度去分析孩子产生这些不太科学想法的原因,并认真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纠正孩子的认识,而不能以粗暴的方式简单否定,强求服从。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关注孩子的形象性认识,不要受思维定式束缚,往往孩子的认识从学理上是无理,但在客观形象上却是非常相似或有远姻关联;另一方面,成人的世故、功利思想不应传授给孩子,让他们保持那份天真和纯真最重要。

(4)提倡声情并茂的诵读

儿童对文字的感悟来源于诵读,亲子阅读特别提倡诵读。父母给孩子诵读的示范,能让孩子养成朗诵的习惯。

1.4.2 图书换赠

图书换赠就是由阅读推广机构组织的或者读者自发进行的图书交换或赠送活动。通过图书换赠,既能提高图书利用率,又能节约社会资源,是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所倡导的。

(一)图书换赠的意义

(1)丰富文献资源

阅读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和扩大之中,对于个体读者和任何一个图书馆来说,图书文献资源的丰富和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的追求。特别对于农村孩子、贫困家庭以及中小学图书室来说,他们阅读所需要的图书非常贫乏,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小。在少数偏僻的农村学校,图书量少、陈旧,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图书捐赠可以丰富这些农村孩子的阅读资源,让贫困儿童有书读、能读书。

(2)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的兴趣来自于爱好,共同的爱好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兴趣。在图书交换的过程中,在图书捐赠的活动中,当读者发现自己有同路人和支持者时,信心更足、热情更高,阅读的投入度更高,有利于持久长效的阅读机制形成。

(3)扩大读者阅读面

个人和本地资源毕竟有限,通过交换和捐赠,扩充了资源,读者阅读的选择面就扩大了,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也相应提高。

(4)提高图书利用率

个人拥有的图书除了个人,再也没有第二个读者了;通过交换,一个“苹果”就成了两个“苹果”、甚至四个、六个“苹果”。一本图书不应只有一个读者,应该有四个、八个甚至更多的人读,图书的价值发挥就会成倍增加。如果集体交换图书,那利用率就呈几何级数上升了。

(二)图书换赠的特点

(1)无偿公益

图书换赠的最大特点是无偿性公益性。交换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平等交换,即使有数量和价值上的不均等,也是可以互相谅解和认可的,不需要以资金的方式进行补偿。赠送更是以自觉自愿为前提,无代价的。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互助;捐赠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阅读和利用图书,不求回报,完全的公益性。

(2)互利共赢

图书交换是在互助的基础上互利。图书捐赠看似受赠方获利,其实不然。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个人和组织都应该承担一定社会义务,捐赠图书的有个人、党政群团、民间组织,他们的捐赠其实就是对其社会义务的履行;在捐赠的过程中,他们也还会扩大社会交往渠道,提升自身形象,获得社会美誉度,所以,图书换赠是互利共赢的事。

(3)互动共进

图书换赠是双方或多方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各方将会成倍地获取多方面的信息,获得人气、人脉、人情,得到人生启迪或工作启示,学习别人的经验,感动于别人的精神,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三)图书换赠的形式

(1)图书交换

图书交换就是读者之间、图书馆之间的图书交流,分为个人图书自由交换、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流动和图书交换大集三种形式。读者个人之间的图书交换是一种常态交换,不限时间地点,不拘对象身份,主要是相识者之间的交换,只要是双方愿意,可以随时交换。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流动,是由两个以上的图书馆约定而成,或由主分馆之间的工作机制决定。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区域内主分馆之间的图书流动,比如,高校几个校区的图书流动,城市图书馆与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流动。图书交换大集是最开放的图书交换活动,由政府支持、阅读推广机构组织管理,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举行。读者带书自由进入市场、自主选择交换对象、平等进行图书交换,具有随机性、可选择性和高度自由性。

(2)图书赠送

图书赠送是读者个人、社会机构和民间团体,将个人出版、自身拥有的或通过购买而拥有的图书捐赠给个人或单位的行为。以对单位捐赠为主,比如,捐赠给中小学校、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捐赠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留存传播,将个人出版物捐赠给图书馆,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留存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毕竟图书馆是一个规范管理图书的场所,也是读者利用最多的地方,还有将个人藏书捐赠给图书馆,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藏书有更多人利用,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资助捐赠,个人或组织将图书捐赠给经济相对贫困、图书资源相对不足的图书馆或中小学校,就是为了让贫困人群多读书,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图书捐赠以自愿为前提,有自发捐赠,也有在政府机构、媒体或阅读推广机构倡导下进行的。图书捐赠以无偿为特征,捐赠所需要的包装、运输等费用都不用受赠单位承担。

(3)图书漂流

图书漂流是由图书馆或阅读推广机构组织的图书传递方式的赠送阅读活动。它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者把图书放在车站的候车椅上、公园里长凳上、列车的座位上,任读者随意翻阅,不必收回,也不必付费,让图书经历一段奇妙而自由的阅读之旅。图书漂流的指导思想是“知识因阅读而美丽”,旨在建立充满自由、充满信任,丰富而充实的阅读环境。图书漂流的目标是通过图书的免费赠阅,让图书在更多的读者手中传递。让更多的人有接触图书的机会,以此唤起公民的阅读意识,提高阅读率。

图书漂流并不是任其无定向无痕迹地漂走,而是建立在对公众读者高度信任基础之上的有组织的阅读推广。图书漂流过程的特点如下:

首先,图书漂流有活动规则要求。每一次图书漂流活动,主办者都会在报刊或漂流站发布或张贴活动公告,告知读者参与漂流的方法、规定的时间、阅读后图书漂回的站点等等,并一再提示阅读者要强化自我信任与自觉意识,这些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图书漂流活动圆满成功的保证。

其次,图书漂流有阅读记录。主办方会在每本漂流的图书上印制或夹印该本图书漂流历程的记录,也就是读者获取图书的时间、地点、阅读过程和收获,对图书漂流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一方面,让读者保持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在记录阅读数据,为总结工作收集材料。

第三,图书漂流有义务工作者的跟踪与调控。在图书漂流过程中,主办方会聘请一些义务读者参加活动的跟踪服务工作,比如,破损图书的修复,流量大的站点与流量小的站点图书协调,读者意见的收集,等等。

(四)图书换赠的策略

图书换赠是传统方式的阅读推广工作中运用得较多的形式,涉及的面很广,效果也很明显,所以,特别受到读者欢迎。为了保证图书换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相关策略。

(1)做好宣传推广

集体性的图书换赠工作,需要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宣传推广工作。无论是图书交换还是图书捐赠,都有必要让更多的读者知晓。就交换而言,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参加交换图书的数量就会达到最大值,读者之间的交换就有了广泛选择的余地。就捐赠而言,并不仅是为了宣传捐赠方,让更多的有识有能者开展捐赠活动,也是让读者受到教育,感受到社会对阅读的支持和慷慨,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激发起珍爱图书、认真阅读的热情。

(2)建立畅通渠道

图书换赠的基本形式是图书交流,交流需要畅通的渠道,这需要社会组织、图书馆和阅读推广组织积极有效地建立。比如,对于图书捐赠,往往有些个人有捐赠愿望,却不知道捐到哪里,特别是个体读者可以捐的书并不多,也不方便送到某个图书馆去。如果公共图书馆开展面向本城市的捐赠组织活动,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然后约定时间和地点,一定能成功开展捐赠活动。

(3)保障图书质量

无论是图书交换还是图书捐赠,并不是将破损不堪或是已经淘汰的旧书送出去。现在的换书和赠书活动有一个规则,就是以七成新图书并且是不过时的图书为前提。主办者在公告上应该就此明确说明,捐赠者也应自觉遵守这条规则。

(4)注重反馈调节

每一次换、捐活动之后一段时间,主办者都应该将换、捐图书利用情况反馈到换、捐书方,让他们知晓自己的善举发生的社会效益。这是对活动支持者的尊重,也可以激发他们或更多的人参与后期的图书交流活动。

1.4.3 影视观评

影视观评就是由图书馆或阅读推广机构组织读者观看同一部电影或电视片,然后组织读者(观众)进行评论交流的活动。一般来说,以观评文学艺术性影视片为主要对象。

(一)影视观评的意义

(1)提高社会生活认识

认识自然和社会是阅读的目的之一。电影和电视是现实社会真实的艺术的反映,读者通过观看影视中对自然现象的真实拍摄、对社会现象的客观记录、对人生百态的艺术反映,来认识社会和人生。所以,观众在影视片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壮观伟大;可以感知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丰富细腻;可以感悟人生的五彩斑斓、幸福快乐。

(2)丰富道德思想情感

从主观上来说,每位导演在拍摄一部影视片时,都有一定的思想主张和情感倾向,虽然他们没有在作品中说明,但每一位观众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都能够真切地体会出来的。从制作者来说,他要通过影视作品传达一种思想观点,他希望作品能给观众带来知识、快乐和审美的同时,也受到教益;从观众来说,每一部影视剧都或多或少地让他们感受到人性之善恶、社会之美丑,并与自己道德认识体系中的价值面进行比对,自有一些认识和评判。

(3)提高艺术审美力

阅读推广活动推荐的影视片,以文学艺术片为主,因为这些影片更有思想和艺术品位,不仅能给观众赏心悦目之感,更能令人深受启发和教育,最能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将一些颇具艺术水平和特色的文学艺术影视片推荐给读者观看,并进行专题评论,是对艺术的精确解读和深入挖掘,有利于提高读者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水平。

(4)提高艺术作品理解力

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其拍摄的蓝本或原著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对改编和拍摄后的作品的观看研讨,读者对阅读蓝本或原著更感兴趣,更有比较分析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认识会提高,理解会加深。

(二)影视观评的方法

影视观评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的一种集体性阅读活动,主办者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从宏观上说,“观”是手段,“评”是目的,所以,必须落实到“评”的方法正确选用之上。

(1)现场讨论

“趁热打铁最省力。”影视观评提倡看过就评,现场评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观众在现场情绪最激昂,对影视片情节内容最明白,观点最直白也最真实。现场讨论,可以将观看的情绪情感有效延续,也易于激发出精彩的观点,激励观众大胆发言,畅所欲言,痛快争论,把讨论的气氛酝酿得十分浓烈。

(2)辩论赛

辩论是激烈的讨论,辩论赛是以双方对阵的方式进行讨论,更具有争辩性、热情性和思想性。相比较现场讨论,辩论赛的主题相对集中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小组成员集中智慧分工合作,对自己一方的观点进行广泛充分而深入细致的论述,能给其他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也是影视观评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运用得更多。相比较现场交流来说,写读后感有更自由的空间:一是时间上相对宽松,可以有充裕的构思写作时间;二是资料上可以更加丰富,在观看影视片后,查阅一下与之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查看其他人的看法评论,以供参考;三是思考的程度相对要深,能够有分析资料并独立深思的过程;四是写成文章更加深刻严密,表达上更加明确清晰。

(4)影视论坛

影视论坛可以在观看结束以后的现场进行,也可以另行选择时间。在现场由读者观众自由发表观点的论坛类似于现场讨论,最有意义的是请影视片创作者(包括编创演出人员)的代表来介绍作品中相关思想和内容,表达创作时的情感和思想,会有更深刻更强烈的阅读推广效应。

(5)原著再读

原著再读是阅读推广终极目的的回归,影视片的表现手法有诸多形象性、表象性,而原著的深刻性、多解性会让读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甚至可以更多地评判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达到此项活动的最高水平。

(三)影视观评的过程

影视观评是一个由“观”到“评”的过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注重细节和侧重,是活动成功的保障。

(1)选择作品

正确选择作品是影视观评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深刻性与生动性皆有,与读者知识背景、年龄特征、生活经历联系紧密,特别是读者最热心、最困惑、最期盼和最追求的,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疑点。这样的影视作品才能扣人心弦,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发人深思,才能诲人不倦。

(2)组织观看

可以是分散地独立观看,最好是集体观看。同一时间同看一部作品,那种现场的情境和氛围会激发情绪,产生思维的最闪亮火花。集中观看也利用后面的集中评论。

(3)评论构思

“观”与“评”之间应该设置一个小小的构思空间,可以是自由讨论方式,也可以是独立思考方式。构思的过程,是重放回味作品、提炼思想观点、组织语言表达的过程。安排评论构思,可以让活动围绕主题、评述有序、衔接紧密,达到最佳效果。

(4)评论交流

评论交流的过程是影视观评最核心环节,对于主办者来说,是最需要认真策划精心组织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同样需要一个高水平的主持人。主持人应该对所评论影视作品十分熟悉,并且了解公众对作品的评价意见,知悉现场观众最关心的问题、最有分歧的思想以及本次观评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这样,主持人需要围绕主题、巧妙引导、准确调控,最终达到目标。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大部分观众的积极性,让他们畅所欲言,要把最精彩的观点发表出来,把多方面的想法都表达出来。

(5)观评总结

观评总结由主持人或主办方的负责人来做,就是将活动的过程作简要概括,同时,要将评论的思想观点陈述并作简要、恰当的评价,对活动的意义进行阐述。观评总结,要让参加者形成初步共识,也可以求同存异,但一定要有思想、有见解。

(四)影视观评的策略

(1)观看的作品要有时代气息

影视观评要结合现实,让观众联系实际进行评述。这就要求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影视作品。时代气息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作品;二是反映曾经的现实生活或反映非现实生活(如科幻、传奇),但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一定有真实的反映,或者与当下的现实有密切联系。

(2)评论的话题要相对集中

一次观评活动,一般来说围绕一个话题为宜。集中的主题可以让观众把问题讨论得深入,这样受到的启发会更深刻。

(3)提倡各抒己见,言而有据

评论的交流是自由的,评论的观点也是多元的。因此,观评要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发表,也欢迎进行思辨和争论。提倡以理服人,绝不能强加于人。

(4)尽量联系原著

评论的过程中,要尽量联系原著,这样,可以把阅读活动引向深入,这才是阅读推广的终极目标。

1.4.4 阅读推广机构在阅读交流中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阅读交流活动,有图书馆和阅读推广组织主办,也有不少基本上由其他社会机构、民间团体或读者自发开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推广机构可以缺位,作为专业性、规范性的阅读推广机构,应积极关注并主动介入全部阅读活动,在过程和方法、技巧和规范上给阅读交流活动以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而宣传与沟通,总结与提升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推广机构在阅读交流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组织示范作用

阅读推广机构也举行一些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阅读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过程完整、效果显著,可以成为其他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开展活动的示范。

(二)资源建设作用

图书馆和阅读推广组织还要发挥阅读交流活动中的资源优势,积极向读者和活动组织方推介图书、影视片等。对于图书文献资源的信息,图书馆和阅读推广组织掌握得最迅速、最准确、最全面。

(三)技术指导作用

图书馆和阅读推广组织的专业人员要主动介入各级各类的图书交流活动中,全程参与并积极指导,这样,可以帮助社会组织和读者协会有成效的开展活动,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四)桥梁纽带作用

图书馆和阅读推广组织还应该为图书馆换赠牵线搭桥,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图书文献资源来推动社会交流。还可以为读者和相关组织之间传递信息,推动并催生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1.5 图书馆教育

图书馆教育就是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功能和利用方法的阅读推广活动。有综合的入馆教育和以信息文献利用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两种形式。图书馆教育虽然直接涉及图书阅读或是阅读指导的技术性层面的内容并不多,但仍然是以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为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让读者更多更好地读书。也就是说,活动的旨归仍然是推动阅读。

1.5.1 入馆教育

入馆教育就是向读者介绍图书馆:名称和隶属、位置与结构、功能与布局、文献与馆藏、开放与管理以及规则和要求等。入馆教育主要是面向新读者,也有常态化的内容,供读者参考利用。

(一)入馆教育的意义

(1)帮助读者认识图书馆

图书馆是知识和信息中心,在大众的心目中,那是个崇高而神圣的地方,是读书人——也就是有相当文化的人才去的地方。其实,现代社会公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也随之提升,也存在公共阅读需求。提供最基本的大众化的信息服务与文献阅读,是政府投资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入馆教育首先让读者认识图书馆的职能,知晓图书馆作为公共资源向国民免费开放的政策,知晓图书馆里有大量适合自己的图书和文献,也获取大量有用信息情报。从而主动而积极地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

有效地利用图书馆,不仅需要国民的热情和自觉,更需要方法和技术。首先,在文献选择上,如何选用适合自己又最实用的图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其次,在图书的找寻上,现代图书馆基本上采用开架自选方式,这就需要读者了解图书陈列规律,能在最短时间里检索到或找到自己所要的图书;再次,在借还方法、借阅期限、续借等规则上都应该知晓;另外,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网络预约和续借、文献传递和信息咨询等技术层面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入馆教育渠道来传授。

(3)宣传和推介图书馆

入馆教育就是全面地介绍图书馆、宣传图书馆。在入馆教育活动中,图书馆馆员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自豪地介绍图书馆的特色和亮点,展示专业馆员的知识风采、能力水平和精神智慧,这些都是对图书馆的良好宣传。

(4)促进阅读氛围形成

通过入馆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在图书馆借书阅读,图书馆的人气便会旺盛起来;来图书馆借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对该地区国民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入馆教育的方法

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学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的方法特别重要。因为面向的是大众读者,入馆教育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普遍性;既要有专题性,又要常态化。入馆教育的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

(1)常态化教育

入馆教育要常年进行、长期开展。因为读者知晓并认识图书馆不可能是同一时间,每一个时间里,都可能有读者接近图书馆。常态化和经常性,能保证读者随时地接受教育,能随机地成为图书馆的一个忠实读者。常态化入馆教育一般利用网站宣传、广告宣传、纪念册宣传等三种方式。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的门户,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不断更新的窗口。每个图书馆都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入馆教育活动。将图书馆功能、馆藏资源、开放时间、借阅方法等置于网站的首页,让读者鼠标一点,尽知详情。广告宣传,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做公益广告,宣传阅读的益处,同时介绍图书馆;也可以印发宣传广告,广泛散发或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群中散发,达到宣传效果。纪念册宣传,一般是在特定时段,对图书馆发展有一个阶段性、系统性回顾;也可以就某一专题,比如古籍建设和借阅方法,印制宣传册,向重点读者群进行推介。常态化入馆教育虽然不一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坚持,肯定会有收获的。

(2)集中性教育

集中性教育主要是针对新读者非常集中的时候。比如,学校图书馆对新生的入馆教育、专业图书馆对新进的专业人才的入馆教育、公共图书馆对公众的入馆教育三者中以第一种最多。主要形式有图书馆知识讲座、组织参观图书馆。一般由图书馆参考咨询部或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丰富的馆长或馆员主讲,先全面介绍产生理性认识,再组织现场参观,配以生动讲解和演示,产生感性认识。这种效果一般都是非常理想的。

(3)特别纪念日教育

指的是有关图书馆的纪念日。如,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挂牌或图书馆周年庆典等。在纪念活动中,安排图书馆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等内容介绍,宣传、推介图书馆。

(三)入馆教育的过程

入馆教育的过程要围绕主题,坚持完整性、衔接性和侧重性,圆满完成一个流程,产生整体性效应。

(1)意义揭示

入馆教育的前提是让读者明白图书馆的用途,明白阅读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奠基意义。只有在对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读者才会有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的愿望,也才能燃烧起阅读的欲望,才能主动、积极、持久地去阅读。

(2)资源介绍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生命线。入馆教育就是让读者清楚地知道图书馆里有些什么书,哪些书对自己最适用,这些书放在哪儿,怎么借、怎么还,等等。入馆教育要特别抓住教育对象对图书需求的特定性,重点推介特色馆藏。

(3)业务介绍

介绍图书馆已经开办的借阅业务,努力通过更多的服务项目,让读者全面地立体地利用图书馆,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利用率,也使读者阅读面和阅读量不断扩大。

(4)规则教育

入馆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更多读者,但不是为了读者量的增大而放弃规则。在图书馆这个知识空间里,规则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用规则看守图书馆,图书馆工作才能更有序、更有效。因此,图书馆必须制定系统的、严密的管理制度,并在入馆教育时就让读者全面了解并养成自觉遵守的意识。规范管理的图书馆更能够赢得读者的青睐。

(5)场馆参观

场馆参观是最直观的入馆教育,也最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参观的时候,最好能结合现场讲解和现场演示。

(四)入馆教育的策略

(1)以激发阅读为最高目的

入馆教育的直接成果是让读者走进图书馆,但终极目的是开始有效地阅读。所以,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在入馆教育的全过程之中,都必须抓住这个核心。这就需要围绕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阅读需要好的图书,图书馆里有好书,走进图书馆就能读好书,就能提升人生意义等话题来展开。

(2)简明适度地宣传图书馆

宣传图书馆并不是夸大图书馆,失实的介绍只会更加失去可信度;激发调动读者并不是迎合读者不切实际的要求。因此,对图书馆的介绍必须客观真实,既要说明优长之处,也要介绍发展规划;既要宣传阅读对于人发展的意义,也要说明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和艰苦的过程。

(3)注重专业性和科学性

入馆教育要体现专业性,特别是在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一定要准确地科学地介绍图书馆,让读者使用起来不走弯路。

1.5.2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面向读者开展的图书馆教育,主要在高校图书馆开展,专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也会不定期开设文献信息讲座。前者,把文献检索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大纲,向大学生讲授文献检索课,通过正规课堂让他们系统了解馆藏,掌握文献检索知识和提高他们动手检索的能力,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后者,以选择专题性内容为主,对特定读者开展文献信息利用培训,具有专题性和可操作性。

(一)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意义

(1)培养读者积极利用信息文献的意识

在当今这样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身边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且更新极快。一个纯粹与外界隔绝的人,是不存在的;一个不会获取和利用信息文献的人,也是无法生存的。因为,信息让我们知晓世界的变化,并通过自己的主动努力来应对变化;文献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以在这样科技发达的社会能够适应和进步。

(2)提高读者科学检索文献的能力

文献检索课程,就是教给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的课程。当今社会信息极其发达,每天都有海量的、繁杂的信息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一个人如何能最快捷、最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这是需要技巧和能力的。文献检索课程,会告诉读者信息文献来源的渠道,信息文献的类别和特征,信息文献筛选和提取的方法等知识,并且通过实践训练让读者获得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3)促进图书馆信息文献的全面有效利用

由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推广阅读。其效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文献利用率,每个图书馆中都有一些长期“沉睡”的或是借阅量极小的文献,但这部分文献绝不是没有用处的文献,只是读者不够知晓或者不知晓如何有效借阅,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不仅告知读者文献的存在,还传授使用这类文献的借阅方法,让馆藏文献种类流量增高;二是提高文献利用频率,信息文献检索课程,教给读者借书和阅读方法,图书流动的速度自然加快,馆藏文献的利用频率自然提高。

(4)促进图书馆和读者的双向发展

文献信息检索既是图书馆教育课程,又是图书馆人与读者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馆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认识的提高;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息文献及利用知识技能,也与馆员成为朋友,情感的亲近有利于促进借阅;图书馆也在课程之中以及馆员与读者的交流之中,提升了形象和亲和力。所以,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可以促进图书馆与读者双向发展。

(二)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特点

(1)信息组织化

作为一门课程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其知识内容以完整合理逻辑关系形成知识体系。

既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教材的编者需要对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科学的编制;教师则要根据读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对课堂进行科学组织,在循序渐进的前提下,通过多元交流与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2)方法多样化

文献信息教育在高校是一门选修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的区别就在于方法的灵活性。由于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图书馆作为实践基地,要保证课程实践性的落实。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不可拘泥于固定时间、同一方法和相同步伐。允许差异发展,允许个性选择。

(3)途径多元化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实现读者知识丰富和能力提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在课程后的长期实践中,由读者自己去创造、发展、提升并形成。因此,其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是多元化的。

(4)教学实践性

知识教学是基础,实践训练最关键。无论是文献检索还是信息检索,都必须让读者亲身体验、亲手操作才能最快提高。因此,图书馆要为读者的文献检索提供训练环境,还要有馆员的现场指导和帮助,同时为信息检索提供计算机网络平台,保障训练时间和技术指导。

(三)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模式

文献信息课程有讲授式、讨论式、训练式等基本教学模式。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模式。这是因为文献信息检索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必须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只能以一种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方法,形成某种方法为主的基本模式。

(1)讲授式

就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理论教学过程,在文献信息检索的初期课程中运用得最多。讲授式的优点是知识系统、内容集中、效果一致,但讲授式也存在理性强、抽象化、单向性和易于疲乏等缺点,需要通过其他手段进行调节。

(2)讨论式

主要是读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馆员(教师)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可以存在于课程的全过程之中。既可以是讲授式的有效补充,也可以是训练课或是具体实践中的交流,有利于巩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认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互动式

讨论就是一种课堂互动或联动。互动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也就是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双方把自己的认识、行动和结果,反复地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纠正和提高。

(4)渗透式

属于文献信息课程的创新形式,就是将文献信息检索融入高校其他课程之中,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文献信息检索教学。实施教学的可以是专业馆员,但更多时候是专业课教师。渗透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与专业学习密切结合,能极大提高学生读者的兴趣,其实效性立竿见影。

(四)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策略

(1)教学内容与读者阅读倾向的密切结合

文献信息检索以提高读者借阅能力为目标,而其前提条件是读者的借阅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追求技术层面的教育,也要从精神层面关怀读者。首要就要关注读者的阅读倾向,教学内容必须与读者的阅读倾向密切结合,教学目标也指向让读者最高效地借阅自己喜欢看的图书,这样的课程才能赢得读者喜爱。

(2)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的密切结合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知识量大、体系完整丰富,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因此,教学中理论课的教学要简明精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实训上,把课堂设置在图书馆里,把教学落实在计算机上。

(3)传统教学手段与新媒体利用的密切结合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传统的阅读推广工作,但在新技术、新媒体广泛应用并日渐更新时代,这门课程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引进新媒体提高教学手段的技术水平,提升课堂魅力和质量。

1.6 传统模式的创新

当前,以传统媒体为平台的阅读推广活动仍然占主体,承担着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任务,发挥着基础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引进,特别是全媒体阅读现象诞生并逐渐推广,上述传统媒体的阅读推广活动也开始不断融合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借助计算机、手机、移动阅读器、LED显示屏,数字触屏等媒介,来实时互动地跨媒体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与新媒体结合并实现全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推广,是当下传统模式阅读推广工作的创新形式,也是发展的趋势。

鉴于本部分内容将整合到后文分别展开,本节只对“读人”模式作重点介绍。

这种模式主要有名家讲座、名著影视欣赏、经典视频展播、名著名篇朗诵、品茗书香思辨赛、国学讲坛、草根讲坛、评选优秀读者等方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人传人的方式来宣传读书,弘扬文化,达到心与心的共鸣,思想与激情的碰撞,激发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和热爱,从而达到书籍影响人类,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功效。

(一)基于Living Book阅读推广

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图书馆资源利用讲座、专家讲座、馆员现场咨询、读书沙龙等活动都是多人借阅一本Living Book的形式。

例如,在讲座过程中,主讲人将自己在某方面的学识、读书经验、喜欢的书籍与听众共分享,这个过程就是多人阅读一本Living Book的过程;而接下来的答疑解惑的互动环节,则可以视为个体单独阅读一本Living Book的过程。

在Living Book活动中,高校图书馆将读者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需要的高质量Living Book上架供读者单独借阅,读者在借阅过程中分享了Living Book的隐性知识,获取了阅读经验。

例如,2009年5月,同济大学图书馆在第四届读者服务月活动中,举办了真人图书的阅读活动,共提供4本“图书”供读者借阅,涉及外语学习、大学生活、上海世博会、中国文化等4个主题,“真人图书”来自4个不同的学院,有优秀学生,也有经历丰富的教师。

首先,“图书”重复上架率高。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应读者的要求,在2011年开展的Living Book活动中,将2010年上架的“留学大医”再次上架。

其次,参加Living Book活动的读者不断增多。在开展Living Book活动的高校图书馆中,均出现了报名作“图书”的志愿者及参加借阅预约的读者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

再次,读者普遍反映受益匪浅。通过跟踪调查开展Living Book活动的图书馆发现,读者通过与真人图书交流,获得了传统文献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同时锻炼了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二)基于Living Book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必要性

(1)创新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在要求

阅读推广活动是一种常态性活动,是图书馆与读者关系日渐密切、感情逐步加深的良好渠道。在诸多的阅读推广活动中,馆员与读者的交流都在技术层面,并且都以馆员向读者单向推介为主要方式。这就容易使阅读推广方式固化,让读者产生心理疲劳,逐渐丧失阅读推广活动的新鲜感和吸引力。Living Book活动既是方式创新,也是理念创新;充分体现读者的主体地位,激发读者主人意识,让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

(2)优化现有基于Human的阅读推广活动的要求

阅读推广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活动,尊重读者的需要和感受,是基本前提。但是,只有让读者主动表达并以主体身份参与的活动,才能真正的“尊重”。因此,对于传统的阅读推广模式,需要优化其对“人”的关怀和尊重的核心环节,Living Book活动能很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3)迎合读者阅读心理的需要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非常希望与别人交流或分享。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感受、阅读的收获、阅读的困惑等等。读者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浅层次的,而Living Book不仅是一种再读,也是深度交流。既能让读者的好奇心、创造欲得到高度的满足和肯定,也能激发更大更高的热情,持续而深入地阅读下去。

(三)基于Living Book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

(1)实现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

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进步的路径之一。“陈”既是发展的基础和依据,又是前进的阻力和障碍。“新”既是继承更是创新;继承是扬弃落后的过时的而保留优秀的基本的,创新是创造适应新的条件的更加优秀的和更有生命力的事物。“人”是阅读推广活动基本要素。传统的阅读推广中,馆员与读者是在技术层面进行例行式交流,而Living Book活动中的双方是在平等的充分的互动的条件下交流。双方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

(2)挖掘优秀的“Living Book”资源

“读人”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Living Book。他(她)是馆员又是读者;但他(她)不是一般的馆员,也不是一般的读者。他(她)是有丰富阅读经验和阅读智慧的“人”,是图书馆最宝贵的资源。他(她)对图书馆及其工作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能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贡献智慧;他(她)又是一个资深的成功的读者,能给广大普通读者最好的帮助。

(3)实现图书馆的知识服务

图书馆是现代人的信息知识空间,不仅因为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更是由于图书馆的服务是知识性服务。首先,服务者是有知识性的人;其次,提供的服务有知识含量;最后,服务的方式是科学的、知识化的。Living Book活动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4)激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创新方式就是激发兴趣,Living Book活动让读者与“书”进行知识交融、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最能亲近和深入,最能激发长久的兴趣和热情,是阅读情绪的良好催化剂和保鲜剂。

(四)基于Living Book开展阅读推广的策略

(1)确定基于Living Book阅读推广的主题

图书馆基于Living Book开展阅读推广,可以先从目前图书馆普遍开展的4种基于Human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始,即专家讲座、图书馆资源利用讲座、读书沙龙、馆员现场咨询,结合这4种活动开展基于Living Book的阅读推广。另外,也应考虑诸如考研、英语学习、就业、留学等问题,因此,阅读推广主题可以确定为:图书馆资源、专业知识、经典图书、考研与英语、留学、就业。

(2)甄选适合阅读推广的Living Book,科学管理Living Book

确定了主题之后,图书馆需要针对各个主题确定对Living Book的条件要求,确定Living Book的“出版社”(Living Book的所在单位或院系),以便甄选Living Book。

Living Book还应具备开朗的性格、较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愿意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同时要求每本Living Book在借阅过程中向读者至少推荐2本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或成长最有帮助的图书。

确定阅读推广主题后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根据主题来征集、甄选Living Book。图书馆在首次开展基于Living Book的阅读推广时,宜采取由确定的“出版社”推荐Living Book的方式,以保证“图书”资源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Living Book条件表

首先,阅读推广工作小组成员应及时与征集到的Living Book联系,最好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详细讲解图书馆拟定的基于Living Book的阅读推广活动,并要求每本Living Book在供读者借阅前认真准备“借阅内容”。

其次,对Living Book进行分类、编目,确定每本Living Book的书名、类别、内容简介、出版单位(Living Book所在的单位或院系)、索书号和上架时间等。

再次,为了实现Living Book的规范科学管理,图书馆应安排专业人员开发Living Book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读者预约、借阅、评价Living Book的规范管理,使图书馆能通过该系统获得读者对于Living Book活动或Living Book的建议或意见;图书馆也可以建立“书目”数据库,数据库应具有检索Living Book的功能,也应具有读者推荐Living Book的界面。

第四,开发Living Book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书目”数据库,使读者能够通过系统或数据库检索Living Book,并能够推荐Living Book,对Living Book进行评价等。

(3)制定有利于Living Book活动规范开展的借阅规则

①读者借阅Living Book,应出示有效的借阅证;

②读者只能在图书馆规定的借阅时间、指定的场所借阅Living Book,其他时间地点的联系需要经过Living Book本人同意;

③每位读者在阅读推广活动之前,按图书馆规定的时间预约Living Book,以便安排每本Living Book的借阅时间;

④每位读者借阅每本Living Book的时间可以定位为30分钟,并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⑤每本Living Book只能供一位读者借阅,一位读者阅读完毕,方可由下一位读者借阅,若读者和“书”同意,对阅读内容感兴趣的第二位读者方可同时借阅一本Living Book;

⑥读者要尊重Living Book的隐私,不能提出超出Living Book承受能力的问题,使得“阅读”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4)宣传基于Living Book的阅读推广活动

首先,要通过多种媒体立体宣传。通过图书馆网站向公众读者宣传,通过图书馆邮箱、飞信、QQ、微博等向预约读者宣传,通过张贴或播放广告,向读者立体宣传Living Book活动。

其次,要全面宣传Living Book。活动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Living Book。所以,在活动之前,要真实客观、全面具体地宣传介绍Living Book,包括他(她)的职业身份、文化背景、社会影响、学术成果等,让读者了解并以崇敬的心情参与活动。

再次,要准确宣传活动规则。这是活动有序成功开展的保证,读者也会自觉地去遵守。

最后,要宣传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让读者事先知晓并有所准备,既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也会提升读者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5)建立基于Living Book开展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

Living Book(或称Human Living)是将具有一定特长或特定经验的“人”作为“图书”,通过读者与“真人书”的面对面的交流过程,实现借阅、传递知识的目的。

Living Book最早出现在2000年7月丹麦哥本哈根罗斯基勒举行的音乐节上。2008年,美籍华裔图书馆学专家曾蕾教授把Living Book服务理念带到中国,同年在“上海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上举办了国内第一次Living Book活动。

目前,我国图书馆开展的Living Book活动仅集中在高校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同济大学、江苏大学、石家庄学院等高校图书馆分别开展了Living Book活动。

图书馆开展的Living Book活动是“真人图书”把自己特殊的知识传递给读者的过程,是一种隐形知识的传递。每一本“真人图书”都是独一无二的,“真人图书”所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知识,只有在Living Book活动才能得以传递,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