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过大学生读者协会开展了“心灵氧吧”读书沙龙立体导读活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5次,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是一种新型的多媒体立体导读活动,运用了影视等多媒体方式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介绍。
2010年,读书沙龙活动又有新的方向:运用“阅读疗法”的理念,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心理方面的困惑,通过读书引导并且帮助同学解决简单的心灵困惑。每次沙龙,举办人员都会选择一个特定方面的主题进行图书推荐和导读,比如关注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困惑,关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困惑,等等,所采取的是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机构联合的方式,图书馆推荐书目,学生讲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任朱逢九老师负责答疑解惑。然后再把“心灵氧吧”读书沙龙实录通过网络资源和其他渠道展出,同时展开对所推荐的图书读后感的征文活动,加强导读活动的效果。读书沙龙活动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目前参与“心灵氧吧”读书沙龙的社团已经达到3个:读者协会、心理协会、逸雅诗文社。
评析
阅读疗法(Biblitherpy)一词源于希腊语,由“图书”和“治疗”合成,也可称“图书治疗”,顾名思义,是指利用阅读图书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图书情报学词典上的注释是:为精神有障碍或行为有偏差者选定读物,并指导其阅读的心理辅助疗法。治疗时,首先根据医生、教师、监护人等观察和患者自述,确定引起精神障碍或行为偏差的原因,然后按照“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读者,提供适当的图书”的原则,开列所需阅读的图书,嘱患者依一定要求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例子。三国时期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疼。明代戏曲作家和养生学家高濂在专著《遵生八笺》中明确指出:读书得法,能收到祛疾养生的奇效。现代作家秦瘦欧曾说:“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药打针,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着《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获得充分休息并恢复健康。近年则把金庸、梁羽生、琼瑶三位先生的巨作作为药物,以对抗伤风流感乃至心脏早搏等,几乎百试百验。”
阅读疗法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期的阅读疗法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中世纪开罗的Mansur医院在治病时,有阿訇日夜为病人诵读古兰经。18—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内科医生在处方中常开出有利于康复的书籍。许多诊所、医院都有一定数量的藏书。美国的B.拉什被认为是已知的第一位有意识利用书单治病的内科医生,他于1810年呼吁精神病院不仅要能提供医疗设备,而且要提供有益精神健康的读物,通过阅读减轻病人的压力,矫正病理性情绪状态。1848年,J.M.高尔特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宣读了《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的论文,提出了图书治疗的功能,分析了患者类型及相应的阅读处方,被认为是阅读治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进入20世纪,相关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美国首先创造出新词“阅读疗法”,并首次将其收入1961年第三版《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中。大约1960年以后,应用图书辅助治病不再仅针对精神疾病患者,也不再局限在医院范围,而是进入社会,为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包括儿童、老人、残疾人甚至犯人服务,如组织盲人读书会、为老人和闲居家中的人送书上门等。1984年,国际图书馆联合会在《图书馆为医院病人和残疾人服务纲要》中强调了阅读治疗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989年,有学者通过分析试验报告,得出阅读疗法是有效的,特别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结论。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运用“阅读疗法”的理念,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心理方面的困惑,通过读书引导、帮助同学解决简单的心灵困惑。
(一)内容与主体
“心灵氧吧”是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为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设置的心理调节的一个项目,它将阅读与心理调适相结合,通过推荐书目、图书阅读、心理诊疗等方法,让大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获得人生启迪和感悟,从而走出心理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方式。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心灵氧吧”活动的主体包括读者协会成员、大学生读者和心理咨询老师。读者协会成员都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的生活和情感有相同经历,能准确知道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和烦恼,也深知大学生的心理期待和情感需求,这就易于“阅读疗法”的对象选择、问题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确定。大学生读者,面临文化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恋爱婚姻的苦乐以及求职入职的焦虑,有释放压力、消除烦恼、快乐生活的强烈愿望;心理辅导老师有着长期研究和分析大学生心理的经历,有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经验,也有着一定的阅读体会,对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媒介与方式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心灵氧吧”运用的是多媒体立体导读的方式。通过图书推荐与导读,影视观看,结合阅读沙龙的交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答疑,以及征文活动等,让“阅读”与“治疗”紧密结合,达到“阅读疗伤”的作用。
应该看到,“心灵氧吧”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一对一”的心理访谈或心理诊疗的方式,而是采用集体导读交流、心理疏导的方法。相比较个体治疗有较强的“对症”特点,集体性“阅读治疗”也会有其突出的优势。
首先,它强化了阅读意识。毕竟这是由图书馆组织的以阅读推广为目标的阅读活动,如果实行个体诊疗方式,“疗病”色彩过于浓厚,大学生会有一定顾忌,或者更愿意接受纯粹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以导读、阅读、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心灵氧吧”,强化了阅读活动,给大学生的认识是在身心疲劳之际,来一次“吸氧”,让身体和心理更加轻松和清新。这是一种适度的身体放松,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把“疗伤”融入“阅读”之中,会形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功效。
其次,它解决的是共性问题。在校大学生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有共同的目标追求,有共同的情感交流,因此,就会有共同的困惑、烦恼、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灵氧吧”就是以大学生的共性问题为着眼点,集体引导、集中疏导,这样,“治疗”的效率更高些。
第三,它借助了从众化效应。集体阅读、共同交流,集体疏导、共同提升,这就是“心灵氧吧”的群体效应。在“心灵氧吧”里,大学生们愿意把心中的问题与同学倾诉,把阅读的启发与同学分享,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同学和老师。而当看到别人的收获的喜悦,自己也会自觉地跟随或仿效,形成从众效应。
(三)运作与效果
“心灵氧吧”的运作有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诊断问题。准确地诊断出大学生时下的共性问题,就是为活动准确把脉。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学生有年级高低之分,来源有地域远近差别,性别有男女性格不同,经历有各自独特过程。每位大学生都有个性化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个性总是寓于共性之中,或者说个性就是共性的某个侧面某个具体表现。因此,活动举办者要在详细分析大学生个性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共性问题,要结合学生的文化基础、学历层次、专业学习、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因素,准确诊断当下最突出的问题。
二是精心导读。看似是对图书的导读,其实是从诊断出来的问题有方向、有路径的导读。就是引导大学生读者,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感知生活的复杂,明白人生道路的曲折,也树立成功成才成人的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我调节的启发。
三是对症疏导。“阅读疗法”最直接的治疗就是心理疏导,但又与心理医生的治疗有显著区别。“心灵氧吧”要求心理教师适当疏离“治病”意识,而是在健康生活方式与优良情绪情趣的引导中,让大学生受到帮助;还要与前期阅读相联系,强化文学作品教育效应。
南京理工大学的“心灵氧吧”阅读推广活动的尝试是成功的,从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势,看到了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和规模发展。
(四)创新之处
南京理工大学的“心灵氧吧”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多媒体解读与专家疏导相结合。多媒体解读立足阅读文本,扩充作品的故事性、情景性和情意性,让读者在快乐自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专家解读是从心理分析角度,以作品中人物为中心,向现实生活延伸,既延长了阅读理解的链条,又让学生能从作品中顺利走出,解读生活,透视自己,适度调节,恢复健康。
(五)发展方向
“心灵氧吧”有深化和推广的价值和意义。深化在于将问题去“简单化”而逐渐“深刻化”和“典型化”;推广主要在于全媒体的运用,也就是搭建“网络心灵网吧”平台,让读者既可以到沙龙现场“吸氧”,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中“疗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