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解读访谈对象对家的理解和对安家过程的表述,本章呈现了这样一个主旨,即家的营造过程,是一个人们穿越社会阶层之间(交织了地域之间)边界,同时也是一个巩固和体现当代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以及与其所勾连的阶层区隔的社会和文化过程。这个主旨通过“边界穿越”这个动态的核心形象(central imagery)来体现。这个形象中包括了对穿越过程中的追求牵引(第一节)、穿越的几个层面和路径(第二节),以及穿越过程的“安家”或“落地生根”特性(第三节)等方面,统辖了本章对这些方面的经验解读和论述。
具体而言,访谈对象的话语表述呈现出,中产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状态,包括了生活环境的整洁、有序、个性化和物质的充裕。同时,他们运用了从媒体等所获得的想象资源(具体可参见第三章的内容),在其表述中包括对西方、现代和过往的浪漫化想象,并以如此的想象作为规范性的比照而反观自身和现实。这些话语表述中的脉络,记载着人们如何建构其生活方式的认知轨迹,也蕴含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的逻辑。将这样的想象转换为现实的家居建构,也即对所想象的中产生活方式的实践追求。这个过程,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场景下,既是人们对社会阶层划分的边界的穿越(如“进入”中产阶层),也表达了他们自己所想象的中产作为一个阶层所特有的区隔。这个想象与实践之间相互的转换,所遵循的路径,往往是各种形态的资本的流动(如有携带着物质的资本而行进于这个过程,有依赖教育、专业等文化资本,也有运用以血缘、同学等为纽带的社会资本)。如此的想象和追求,又沉淀在安家的社会过程中(包括了从选购和装修住房,以及享受自己的“家”的日常活动),这是一个穿越社会阶层(交织着地域)之间边界、巩固体现当代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中表述和正当化社会区隔的价值与符号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追寻着自己内心深处的认同和归属感。
【注释】
[1]这个解读的理论视点,综合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比如,英国人类学家特纳(2006)所提出的“阈限”(liminality)的概念,就隐含了边界的实在和象征意义,强调了边界穿越过程中的非此非彼或模棱两可(between and betwixt)的时期和状态。而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勃特(Andrew Abbott,1995)的讲法,发生并体现两个体系、类别或结构之间的张力是一个过程,是具有物质特性的(materialized,即运用物质的手段、落实在物质的实体当中的)划定(或重划)边界的协商或争斗。美国社会学家安·斯威德勒(Swidler,1986)着眼人们从事意义建构的社会实践,并阐释了“文化工具箱”(culture as a“tool-kit”)的概念,用以分析人的实践对文化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运用文化这个“工具箱”中的各种具有载意功能的象征资源,以建构其不同的行动策略,从而形塑并再造了新的边界。与此同时,人们通过自己的文化使用的实践,又进一步丰富了“工具箱”,以及其中各种工具的使用效能。类似的关注边界、区分等的建构与越轨(transgression)的研究,还包括譬如迪马桥(DiMaggio,1992)对于艺术使用/消费,布尔迪厄(Bourdieu,1984)对于区隔的论述,以及莫利(Morley,2006)对于“家”或“家园”边界渗漏的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