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家)不仅是用以隔开住房内外的分界线,而且它也是一个缩影,呈现着个体自由观念的空间镌刻。一个远离恐惧和焦虑的地方,一个设想为未被各种社会、政治和自然过程所碰触的地方,一个享受着自主和独立存在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家。
——玛利亚·凯卡(Kaika,2004)
家是我们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们,在梦想或现实中,终结的地方。(Home is where we start and where,in desire or reality,we end.)
——罗杰·西尔弗斯通(Silverstone,1999)
本书所关注的是拥有或期待拥有都市中产生活方式的一群人,他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部异质性、正在形成的阶层[1]。在书中,我分析了这群人在家居营造中采用的话语,从中解读他们对家、对梦想生活方式和对生存状态的价值追求,以及在这个追求过程中的认同与社会角色实现。这个分析的历史场景从社会空间来说,是当代的中国都市,具体为上海;从历史的维度来说,是这样的时刻,即伴随住房商品化,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不是社会分层突出指示器的住房已经成为一个阶层归属和生活方式拥有的核心指标。当住房作为商品和人们社会地位的标识时,家就不仅仅表明了居住者相应的社会位置,也起到了投射阶层区隔的作用。
也因此,家,不仅仅是“观念的实现”(Douglas,1991)。它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地点(参见赫勒,2004;西尔弗斯通,2004)。它意味着家居的(domestic)或私人的领域,经由生活在其中的家庭成员的互动实践而得以建构。也因此,家成为一个象征的实体,呈现并表达着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惯习。于是,在本书中,我们将个体认同的叙述置于他们日常生活的轨迹,将他们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沉淀在对于住房的选择、安家和社会流动、家居布置等过程当中。
这一章是本书的结论部分。我将归纳总结前面各章节的核心概念和经验的观察,以探讨在传播学视角下,都市中拥有住房的居民们如何在中产生活方式的话语体系中表达并实现他们对家居的想象,同时,在家居建设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的呈现,并营造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中介化场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