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江夏区以保障全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以区级为核心,以乡镇街为枢纽,以行政村(社区)为基础的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特别是乡镇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改善。
1.江夏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1乡镇街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区10个乡镇街已有9个乡镇街完成维修改造工作,具备了三室一厅(办公室、图书室、科技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室)的条件,完成了10个乡镇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具备了开展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
1.2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按照省市新闻出版局统一布置,江夏区共争取国家省市区四级投资888.5万元,用三年时间(2008—2010年)在全区281个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其中每个书屋做到:有书架5个,藏书1500册,科教光碟100盘,每年订购报刊30种,在武汉市四个远城区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基本解决了农村农民看书难问题。
1.3行政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区于2009—2010年投入170万元,在每个村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点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370个。利用网络传输手段,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知识和文化娱乐享受。在武汉市四个新城区率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民上网难问题。
1.4送戏下乡工程。按照市文化局要求,区文体局每年组织区艺术团公益送戏下乡80场,并争取市文化局每场补助1500元,基本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
1.5送电影下乡工程。按省级文化厅要求,从2008年开始,每年为每个村公益放映12场,每场由省市补助150元,每年为306个行政村放映3672场,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1.6在协会组织与人才建设方面,全区成立了16个文体协会组织;拥有文体团队106个,业余文艺骨干142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289人。9人荣获区委区政府授予的文艺创作突出成就奖,70人荣获文艺创作优秀成果奖,9人荣获文艺工作特别荣誉奖。安山街文化站长敖雪梅曾获全区十佳文明服务标兵。文体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江夏区乡镇街文体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江夏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表现在乡镇街文化站方面主要有下列问题:
2.1.1设施配套不到位。有的文化站建了图书室,但无书架、无阅览桌;有的文化站图书破旧且过时,无学习参考价值,无吸引力。
2.1.2资金投入不到位。目前的乡镇街文化站除了人员工资外,基本没有业务费用,更谈不上购书费。
2.1.3人员配置不到位。现在的文化站基本是一个人的文化站,而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60%,我们说,乡镇街文化站犹如小型的文体局,各种活动,各种事务繁多,一个人根本管不了,顾不来,因此,要对外搞图书借阅开放只能停留在形式上。
2.1.4目前,江夏区还有金水、大桥、庙山、藏龙岛、梁子湖风景区五个办事处没有文化站,严重影响这里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
2.2表现在行政村(社区)方面主要有下列问题:
2.2.1部分村干部对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基层点服务工作重视不够。
2.2.2管理人员不固定。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基层点大多是由村(社区)干部兼职管理,没有固定人员,而村干部身兼数职,无固定开放时间,使得有的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基层点形同虚设。
2.2.3管理人员不懂业务。目前,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基层点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都是初中或初小文化程度,管理图书与电脑大都是外行。有的村让退休的村干部当管理员,由于年龄偏大,不能适应图书管理工作的需要,这也是农家书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2.4缺乏后续管理经费。有的文化信息共享基层点电脑配到位后,由于没有网络,因此无法使用。管理员工资不能及时到位,也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发挥。
2.2.5行政村(社区)文艺辅导人员缺乏。农村文化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没有资金,没有专业人员辅导,没有创新,缺乏先进、引导作用。
3.江夏区农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制定和落实文化政策。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化政策,结合江夏区情,制定扶持发展江夏区基层文化建设的配套政策。
3.1.1要求区政府切实落实省文化厅有关文件精神,将区财政总支出的1%真正落实用于文化事业。
3.1.2落实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着情考虑恢复乡镇街文化站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以及恢复文化站人员的事业单位编制,并根据形势发展,组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需要,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以巩固基层文化站,稳定文化站人员,做到机构与人员两保障。
3.1.3要加强具体措施,扭转历史因素造成的区财政分配不均状况,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改变当前基层在职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乡镇街综合文化站)人均经费少、待遇较差的状况,使文化站长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3.1.4各乡镇街政府要将文化建设支出纳入本地财政支出的范围,保证总财政支出一定比例用于本地文化事业。
3.1.5要将保障乡镇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工作纳入区政府、街镇乡、行政村(社区)文化工作考核目标,专人负责、专门检查,形成职责分明、上下联动、富有成效的管理机制和体制。
3.2加快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2.1争取国家、省、市、区级四级联动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馆”建设,提升江夏文化品位。在完成馆舍建设的同时,配套搞好设备建设,依法足额拔付业务运营经费特别是开展农村文化辅导工作的运行费,保持“三馆”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三馆”对乡镇街文化站的影响力。
3.2.2各乡镇街政府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依法拔付乡镇街文化站文化活动经费,推动本地文化建设,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3.2.3要求区政府对已建的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新闻出版局、文化厅(局)要求,依法拨给运营费用,保障农民群众享受文化的合法权益。
3.2.4区政府以及乡镇街政府要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引导与支持力度。
3.2.5逐步设立金水、大桥、庙山、藏龙岛、梁子湖风景区五个文化站,以加强这些办事处文化工作的执行力。
3.3着力引进培养人才。立足人才兴文化,突破人才瓶颈,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
3.3.1要求区政府要像重视教育那样,采取具体措施,每年拿出2—3个财政供养名额或提供一定专项经费,用于区文体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以充实二级单位及乡镇街文化队伍,让人才招得进,留得下,既安心,又尽心,逐步改变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
3.3.2设立政府文化奖励基金和扶助基金。每年一度奖励对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的管理、创作、表演人才和社会文艺社团,促进文化队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领军人物、文化名人脱颖而出,推动文化国办、民助同步发展。
江夏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是: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精品迭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而且农村文化的繁荣是江夏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因此,对乡镇街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应遵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方针,不断增强其活力,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2011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