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人才统战工作要与国家的中心任务和现实发展紧密结合
华侨华人素有“资金库”、“人才库”、“网络库”的美誉。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不仅数量庞大,财力雄厚,而且专业素质很高,对祖国有着较深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因此,他们构成了我国的机遇、资源和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代领导核心都立足于国内中心任务和发展现实,将海外统战与中国的发展紧密融合起来。邓小平除了注重引资之外,也很重视人才工作。他认为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的快速发展。江泽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胡锦涛认为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在人才战略层面上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在人才的竞争和安全等策略层面也处于被动地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国家发展的变化以及人才战略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海外统战工作重点和方式的变化。从重侨资到重侨智,体现了我国对华侨华人实施人才统战战略的逐步升级。
(二)海外人才统战工作要紧跟世界潮流
从世界潮流来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才的作用和价值不断凸显。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今社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并决定其在国际政治中所处地位的因素,已从农业文明的农产品、工业文明的化石资源转为智力资源。知识和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的主要资源。各国都将智力资源看作国家实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致力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和争夺,通过知识的竞争来谋求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优势地位。世界发达国家纷纷顺应和引领这一潮流,从以前重物质和资本转向重视人才,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人才战略的转型。人才短缺和竞争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现象。在这一背景之下,我国必须勇于面对挑战,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尤其是要善于利用华侨华人专业人才这一独特资源与优势,做好海外人才统战工作。
(三)加强党的宏观领导,推动海外人才统战工作的社会化
海外统战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也导致统战工作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大统战格局”。海外人才统战工作的社会性色彩本身就很浓厚,它涉及国内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已不仅是统战部门的事。它需要加强纵向与横向联系,需要其他部门(如人力资源部门、侨务部门、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的积极配合,以便进一步整合海外人才统战资源。因此,海外人才统战工作也就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事情。它需要全党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级党委应将海外人才统战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范畴,由党委常委分管,统战部长主抓,吸收人大、政协、发改委、民委、外办、台办、侨办、人力资源部门和教育部门等单位的领导为小组成员,建立海外人才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海外统战工作社会化形势下,在党的宏观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台联、侨联等人民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和社区等都要积极参与各种海外联谊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海外人才统战工作。
(四)海外人才统战工作要针对侨情的变化和特点展开
从侨情的变化和特点来看,老华侨华人文化程度大都偏低,一般是通过苦力或经商等发家致富。人们通常把老华侨华人在海外的拼搏与成功归结为“三把刀”,一是剪刀,即裁缝师傅;二是剃头刀,即理发师傅;三是菜刀,即厨师。老华侨华人正是凭借这样“三把刀”在海外打天下,而且赢得了在当地生存、生活的可能,这就构成了老华侨华人的特征。
老华侨华人通过他们的拼搏奋斗获得一定的资本后,往往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因此,他们的后代大都经受了较好的教育。这些华裔新生代则凭借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已有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突破了老华侨华人以“三把刀”为主导的传统行业,开始涉足所在国的主流行业和新兴高科技行业。
中国的新移民也大多具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从1978年至2006年底,中国大陆出国留学的人数已超过100万,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留学生学业有成后留居海外,成为“新华侨华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中的各类专业人士约有80万,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其中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的留学人员。他们发起和成立了各式各样的专业团体,逐渐成为海外华侨华人中一支新的颇有影响的力量。
华侨华人新生代的崛起以及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涌现,改变了原有的海外华侨华人的构成,为我国的海外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些华裔新生代和新移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更高,专业科技能力更强,成为华侨华人社会中日益活跃和突出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的海外统战必须针对这些变化和特点,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和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如在2000年12月4日,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新时期海外统战工作的对象除了原有的海外三胞及其亲属外,还增加了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我们的侨务工作重点对象也要转到面向“三新”(即华裔新生代、华侨社团新侨领、新移民)上来。海外人才统战工作更是如此,力争在工作内容、形式和重点上实现新的转变。我们要在不忘老华侨华人这些老朋友的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到新华侨华人和海外留学生这些新朋友身上来,并探索适时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五)海外人才统战工作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因素也伴随着资本流、货物流和信息流的涌动,不断跨国流动。传统的双向人才交流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才环流”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而言,“海归”之后的“海鸥”(即人才在两个或多个国家间经常性往返流动)现象开始涌现。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针对当今世界人才环流的特点,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回国才是爱国”、“回国才是最好的服务”的观念,鼓励华侨华人专业人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如聘请华侨华人专家到国内兼职,或采取项目组合、弹性时间工作制、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或聘用人才,以便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更好地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六)海外人才统战工作应实现双赢或多赢
海外统战工作除了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华侨华人的积极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之外,也就是发挥侨力助国之外,也要注重国家与华侨华人的良性互动,实施国力为侨或助侨的战略。从单向引进海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信息的同时,应转向双向或多向合作,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结合其海外人才统战工作的思想和实践来看,可以发现,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共赢是逐步增强的。
海外统战工作涉及华侨华人,也必然涉及其居留国或国籍国,所以海外统战工作还涉及多赢问题。位于两国之间的华侨华人,其长期的根本性发展最终还是得益于两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和顺利发展。因此,只有双赢或多赢的海外统战,才能得以科学发展。
人才资源与其他物资资源不同,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理论上具有非消耗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因此,海外人才统战与海外经济统战等相比就更具现实的操作性,有利于实现双赢或多赢。我们在引进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时,不仅要考虑到国家中心任务的发展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还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他们施展才华和实现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专业人才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文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6—187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3页。
[3]“第十五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http://www.zytzb.cn/09/theory/lchy1/200909/t20090927_575628.html,2011年7月28日。
[4]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0页。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58页。
[6]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235页。
[7]“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http://www.zytzb.cn/09/theory/lchy1/200909/t20090927_575632.html,2011年7月28日。
[8]“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http://www.zytzb.cn/09/theory/lchy1/200909/t20090927_575632.html,2011年7月28日。
[9]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207393/13302575.html,2011年7月28日。
[10]“如何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工作范围”,http://www.zytzb.org.cn/zytzbwz/ztlm/tongzhan20/wjjd/80200610090001.html,2011年7月28日。
[11]赵红英:“‘海外关系’与改革开放”,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959859.html,2010年10月16日。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6页。
[13]任贵祥:“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先声——邓小平侨务思想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93页。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6页。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16]任贵祥:“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先声——邓小平侨务思想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94页。
[17]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18]江泽民:“江泽民总书记谈侨务”,http://www.wlqiaolian.org/talk1.html,2010年12月18日。
[19]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8页。
[21]庄国土:“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第10页。
[2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等编:《出国留学工作2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56页。
[23]“如何引导留学人员通过各种方式为国服务”,http://www.zytzb.org.cn/zytzbwz/ztlm/tongzhan20/wjjd/80200610230097.html,2011年7月28日。
[24]江泽民:“江泽民总书记谈侨务”,http://www.wlqiaolian.org/talk1.html,2010年12月18日。
[25]江泽民:“侨务工作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多贡献”,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103889/103890/6297942.html,2010年12月18日。
[26]向大有:“试析十七大报告中侨务理念的启示”,《八桂侨刊》,2008年第1期,第8页。
[27]“努力促进与海外侨胞关系的和谐”,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2601&secid=32613,2010年12月18日。
[28]任贵祥:“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60年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第194页。
[29]吴前进:“论新时期‘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2期,第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