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以《国际日报》为例,探讨了东南亚华文媒体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作用,通过对其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在消除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中国正面形象的塑造以及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国际化推广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在这个单纯靠政府间传统外交来扩大本国影响、实现本国利益的方式已不十分奏效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具备坚实的国际舆论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共外交的开展,而东南亚华文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中国政府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措施,以便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因为本文是以《国际日报》为例,所以接下来就针对这一份报纸的具体情况提几点建议。
(一)中国政府方面:加强合作
公共外交主要靠政府来开展,所以要更好地发挥《国际日报》的作用,中国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际日报》的合作,比如鉴于《国际日报》社人才紧缺的现状,中国可以加强与其进行人员交流和人才合作。《国际日报》的总编辑李卓辉曾接受专访,他提到:“虽然《国际日报》社有自己的印刷厂,印刷机都是进口设备,但印度尼西亚工人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印度尼西亚工人不懂华文,有时把版装倒了都看不出来。报社目前有8个排版的工作人员,除了一人外都是不懂华文的印度尼西亚人。”[8]其实除了印度尼西亚工人外,很多作为采编人员的华人的汉语水平也不高,在编写和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闹出笑话,这对于《国际日报》今后的发展、对于中国公共外交在当地的开展都是不利的,因此中国完全可以通过与其进行人才交流与合作来改善这一窘境,如中国国内的一些驻印度尼西亚记者可以充当《国际日报》的业务顾问。同时,我国的外交、外经贸等部门应尽可能地为《国际日报》的记者提供一定的独家采访机会,并邀请他们在第一时间参加相关事件的新闻发布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国际日报》新闻来源大多数是二手资料的状况,又有助于其正确解读我国外交、外贸政策,起到塑造中国真实形象的效果。另外,中国政府还可以利用在印度尼西亚开设的孔子学院与《国际日报》进行合作,如专门开设孔子学院学生学习汉语的小故事或是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等,从而起到扩大《国际日报》受众的目的。
除了以上措施外,中国全国性及地方性的报刊还可以与《国际日报》进行合作。这方面双方已经做得有声有色,如《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东南亚版》与《国际日报》同步发行,并且在每周日福建的《福建侨报》也会随刊发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争取其他省市的报刊与《国际日报》展开合作,将各省的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当地民众当中。
(二)《国际日报》自身方面:积极寻求新发展、新突破
《国际日报》要想继续扩大规模、增加读者群,自身也需要积极寻求新发展、新突破。首先在语言形式上,为了进一步扩大读者群,《国际日报》可以考虑出版华文与印度尼西亚文或华文与英文相对照的双语报纸。不可否认,在印度尼西亚新一代华裔的华文水平远不及上一辈,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华文报纸阅读者数量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版双语报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这无疑加大了报社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难度,也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前文提到过的那样,这就需要与中国政府展开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在发行范围上来看,《国际日报》可以向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本国发行,最好能够远销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甚至是欧美。其实近几年《国际日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如实现了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发行。而如果要进一步扩大发行范围,资金支持是必要的,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为其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最后,在报纸形式上可以实现报纸数字化、网络化经营模式。当今世界无疑是网络化的时代,可以一天不出门,但是不能一天没有网络。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报纸、杂志都开始了网络化经营。因为网络化经营能够及时更新信息、消息覆盖面广、与读者的互动强,从而在无形中扩大了读者群。可以说《国际日报》现在已经实现报纸的数字化、网络化,但是由于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国际日报》的网站上最多只能搜到2007年的信息,而它的数字报也只能搜到2009年6月的过刊;而且其网页编排也比较单一,除广告外的新闻图片较少,这当然具有简洁明了的优点,但是由于重要新闻标题不突出,容易被忽略,再加上图片数量少,也不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日报》的网站首页下方设有一些“友情链接”,其中有“连云港新闻网”、“山东侨报”等网站的链接,这对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总之,处理好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点之一,而在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步入“瓶颈期”时,需要中国政府加大舆论宣传、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但是如果仅仅是由中国官方媒体发出声音,往往会引起国外民众的反感,这时海外的华文媒体就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这些华文媒体是独立于中国的第三方,由他们发出的声音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国外民众接受和认可。
通过本文对《国际日报》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到其在澄清对中国的不实报道、塑造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以及推广中国文化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媒介。由此可以想见《国际日报》以外的其他东南亚华文报刊以及其他形式的华文媒体(如广播、电视等),都可以成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有效手段,中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从而实现向国外公众介绍一个客观、全面的中国,影响国外公共舆论、最终实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目的。
(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1]鲁毅:《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第5页。
[2]“What is Public Policy”,www.publicdiplomacy.org/1.html.
[3]U.S.Department of State,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rms,1987,p.85.
[4]陈振祥:《东南亚华文传媒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339页。
[5]周聿峨,陈雷:“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状”,《东南亚纵横》,2004年6月。
[6]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一种层次分析法的解读”,《外交评论》,2005年第82期。
[7]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与硬实力相对而言,软实力是指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的影响、诱惑和说服,让他人做你想让他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吸引力,以及国际机制中规则和制度等不易掌握的隐性精神力量。
[8]闻喜:“华文报纸在印尼——访印尼《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中国出版》,2009年10月上、11月上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