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来西亚华人“独中复兴运动”与文化认同

马来西亚华人“独中复兴运动”与文化认同

时间:2023-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些华文中学,华社习惯称之为“独立中学”,简称“独中”。这种情况的形成,与马来西亚政府日益单元化的教育政策有关,也与华人社会的不绝抗争有关。双方的角力集中体现在华文中学的存废及改制上。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学者们已经有众多的研究,针对“独中复兴运动”的讨论却不那么充足。本文拟以霹雳州为中心在这个方面做一些探讨,分析运动的缘起和进程,并对其意义进行总结。
马来西亚华人“独中复兴运动”与文化认同_以霹雳州为中心_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

(马来西亚)王瑞国 赵海立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有着较完善的以母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包括1 290余所小学、60所中学、3所高等学府(即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以及韩江国际学院)。对于这些华文中学,华社习惯称之为“独立中学”,简称“独中”。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们基本上独立于政府的教育体系之外,只受国家教育法令的约束。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其教育经费完全来自华社自身,政府不予津贴;第二,政府目前还没有承认其考试文凭;第三,其课程设置自成体系,政府仅进行有限干预。当然,华社所创办的这3所大专院校,同样处于“独立”地位,只有华文小学能从政府那里得到部分津贴,来自政府的控制也更多。这种情况的形成,与马来西亚政府日益单元化的教育政策有关,也与华人社会的不绝抗争有关。双方的角力集中体现在华文中学的存废及改制上。一方面,政府争取在中学以后实现单一的国语(马来语)教育,统一用国语作为教学媒介用语,另一方面,华人社会则开展“独中复兴运动”,不仅护佑独中的存在与发展,而且争办独立大学以维护母语在高等级教育中的地位。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学者们已经有众多的研究,针对“独中复兴运动”的讨论却不那么充足。本文拟以霹雳州为中心在这个方面做一些探讨,分析运动的缘起和进程,并对其意义进行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