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合作的话题,既古老又新鲜。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人类的合作始于远古时代;即使动物当中,也不乏群体合作的现象。然而,近些年来,公民之间、组织之间开展的形式多样而广泛丰富的合作却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政治含义,尤其是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体之间的合作被视为社会治理方式变革的方向、社会资本发展的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通常,有关社会合作的学术研究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是组织研究,另一个是集体行动研究。毫无疑问,组织是人类所发明的最为有效的协作机制,无论是政府部门、民间组织还是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专门化与科层制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之相对,集体行动则似乎是一个松散而含混的领域,公民之间的合作需要截然不同的动员机制。但是,这种区分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人们在科层组织中发现了松散与含混,在集体行动中也看到了秩序与规则。因此,一些学者放弃了作为名词的组织概念,转而研究作为动词的组织过程;而组织过程发生的场所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机构,也可以是集体行动(有组织的行动)、“临时群体”,或者传统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协作。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组织的过程也就是传播的过程,因为没有传播互动,单独的个体如何形成相对固定的关系模式或“局部秩序”?
本节将通过分析2007年国际特奥会网络视频报道项目的合作机理,探讨经由传播而组织的过程[8]。这一合作项目,涉及国际非政府组织(NGO)、政府部门、大学和志愿者个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元主体合作团队,不仅本身极具特色,具有记录价值,而且可以借此管窥社会合作的经验与问题,探讨为实现合作而进行的组织与传播行为的规律。具体而言,我们将这种经由传播而组织的过程命名为“绘制地图”,通过“绘制地图”的方式,合作主体间建立起相对固定的组织和行为结构,实现合作领域的建构。由于该项目的一些参与者习惯于使用SO(Special Olympics)来指代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本书借用这一说法以简化行文,同时借以表达对于行动者自身话语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