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提问显然是误解了“刻画无盐”这一成语。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说说“无盐”。“无盐”的“盐”并非食用盐。“无盐”乃是战国时无盐邑的一位女子,名钟离春,貌极丑,到四十岁还未出嫁。但她非常聪慧而有见解。她请求晋见齐宣王,向齐宣王陈说齐国面临的“四殆”(四大危险)。面陈后齐宣王很受感动,就选她做了王后。她所说的“四殆”是:一、齐国西有横秦,南有强楚,这两国都可威胁并灭亡齐国;二、齐宣王强征百姓去给他建渐台,这渐台高达五层,使成千上万的百姓疲于奔命;三、齐国的贤才都不出来做官,围在齐宣王身旁为官的全是些谄谀拍马之徒;四、齐宣王日夜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见汉·刘向《列女传》六、《新序·杂事》二)。从其所述的这“四殆”可知,无盐百分之百是一位颇有见地的才女。遗憾的是,她有才的一面却被后人埋没,而貌丑的一面却被人凸显。“刻画无盐”这一成语的形成即是例证。“刻画无盐”语出《世说新语·轻诋》《晋书·周(yǐ)传》:晋人周非常自负。有人把他比拟为乐广(一个爱清谈、好说幽深道理的人),他很不满意。他说:“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子也!”(为什么你们深刻细致地描写无盐,冒犯美丽的西施呢!)言外之意是说“你们把我比乐广,等于拿无盐来比拟我这个西施。这种比拟太不相称”。由于拿“无盐”的貌比“西子”的貌,二者确实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后人就从周所说的那句话中节缩出“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作为成语,用来“比喻丑美相比,从而冒犯、贬低了美的”。这样一来“无盐”的貌丑就更出名了。用例如《幼学琼林》卷二:“东施之效颦,可厌;无盐之刻画,难堪。”此处之“无盐之刻画”即“刻画无盐”,指“细致地描写无盐”;“难堪”指“让人无奈”。
“东施效颦”语出《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携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西施因害心病,所以在村子里老皱着眉头。村里的一个丑女看见西施皱着眉头很美,自己也用手捂着心口、皱着眉头在村子里走。村中的富人看见了,都回家关上门不出来;穷人看见了,都携妻带子远走他乡。丑人以为西施皱眉头很美,但并不知道西施皱起眉头来仍然很美的原因。)什么原因呢?因为西施本来就长得美,皱起眉头来并没有影响西施的美。“东施效颦”即从文中提炼而成,比喻不根据具体条件,盲目模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幼学琼林》中说“东施之效颦可厌”就是指盲目效仿的结果令人生厌。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太平寰宇记》载:诸暨县有西施家、东施家。这样宋朝的黄庭坚等人就把《庄子》中的“其里之丑人”定为东施。“东施效颦”这一成语也就固定下来了。其用例如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我们的作家一向只追逐世界的新潮,几乎成为东施效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