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村落的形成已有1 500多年,其村名之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南梁(502—557)之时,许村称为“富资里”。“去歙四十里,曰许村,即古富资水地,梁新安太守任公昉憩游之乡”[2],这是根据东出箬岭的富资水而命名。梁天监中(502—519),任昉“出守新安,尝行春,爱富资山水之胜,遂家焉,后名其居曰‘昉源’”[3]。据宋景定甲子年(1264)国子祭酒许文伟所撰的《富昇大社碑记》载:“(富昇大社)实以南梁大同二年(536)肇创,时太守任公厌世腥膻,避地于此,扪藤箩履,巉岩钓月,披云飘然,有物外趣。里人敬之深,思之切,德以祠像,今犹昔也。太守讳昉,字彦昇,故社稷以‘富昇’名,亦犹寺曰‘任公’,川曰‘任公’,钓矶曰‘任公’,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信斯言矣。”任昉是位文学家,与沈约齐名,文学史上有“沈诗任笔”之称。其人品行高洁,为时人所景仰。据说,他在隐居期间改良了当地的水稻品种,培育出了新品种——桃花稻。正因为如此,许多事物都以任昉的名讳来命名,以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唐大中九年(855),刺史卢潘以其斥贤守名,改(昉源为)任溪、任公村。”[4]但因当地习惯成自然,人们仍以“昉源”称之[5],所以唐未许儒避地黄墩时,“昉源”之名仍在使用。
许儒生有四子:知柔、知稠、知善、知节。传说黄巢之乱,杀戮无度,唯独黄姓或地名带“黄”字的能免受其祸,所以到黄墩来避难的人很多。许多异姓群居一处,地狭人稠,矛盾重重,终非长久之计。于是四兄弟商议,决定聘请卜术之士为子孙寻找一个久远的栖身之地,结果“得名术言:四君求居饶、歙二州,杨(婺源杨村)、洺(饶州乐平洺口)、昉(歙县许村昉源)、董(休宁董源),富贵之基也。柔、节拜而谢曰:‘果得其地,世不忘矣’”[6]。四兄弟于是徙居四处。知稠便“自黄墩徙居歙北昉源,许氏日盛,号曰‘许村’”。许村各支宗谱均有类似表述,可见唐未“富资里”更名“昉源”已成事实。
从“许氏日盛”,到“号曰‘许村’”,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人常以姓氏为村庄命名,据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在许氏迁入之前,许村有哪些姓氏存在过(见图2-1)。许知稠迁入许村后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在杨亩前(有谱为“湾冲”),其安葬之地是杨村,即今东山岭以下到杨村坑这一地带。可见,这里可能曾有“杨”姓居住过。金村曾为“金”姓聚居地;还有金村对面的石村(现已不存),大概也是因“石”姓而得名。和“许”姓同时迁入的有“颜”姓和“詹”姓。据《许氏宗谱·许氏墓庙考》载:“惟知稠公由黄墩迁昉源即今许村,而颜亦迁昉源,又出一时也,世居同保。”时至今日,颜姓已不知迁居何处,但楼下大宅一带仍称“颜家坦”。詹姓的来源我们也可以从宗谱中找到一些依据。《环里门族谱·重修宗谱弁言》中说道:“客出图像(许远像)一帧致祭……像忽因风而起,凭虚而降于我村,公(知稠)乃与客俱至,遂卜居于我祠之故址。”这里没有指出这位客人姓什么。再看《许氏宗谱·协忠庙记》中的记载:“歙人詹姓者,久居睢阳,感灵应,绘像(许远像)佩归,途逢食祀……凌空飘落兹土。”将两者结合,可以推知为詹姓。今天在杨村坑一带仍有“詹家段”一名。另外,还有任姓,他们自称是任昉的后代。在明万历至清康熙之间,曾与许姓就祖祠问题发生过长达十余载的官司诉讼,但今天许村已没有“任”姓子孙居住了。另外,从一些墓碑上还能看出这里曾有侯姓、时姓、水姓居住过。侯、时两姓主要居住在前溪,水姓居住于环泉的上洪田。今天仍居于此的除了许姓外,还有程、吴、陈、汪、何、胡、吕、张、李、范等姓。许姓因家族渐至繁荣,反客为主,成为主姓,村庄也因姓而名。
图2-1 许村村中地名示意图
“许村”一名最早见于王安石所写的《古歙许氏宗谱传》:“唐亡,远孙儒不义朱梁,自雍州入江南,隐居歙之黄墩,终身不出焉。生稠,迁许村。”此传的落款是:“时大宋嘉祐丙申(1056)翰林学士宰相舒国公王安石拜撰。”其次见于南宋景定进士许霖所写的《纂修东支世谱序》:“传至儒祖,始迁新安,暨于稠祖乃迁许村。”此序的落款为:“大宋景定辛酉(1261)夏五月后裔丰水许霖谨序。”再次,方回(1227—1305)早年就读于许村“双桂堂”,后他又过许村,留下了《过许村》一诗。同一时期,“许村”一名两次出现在不同的文章之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到13世纪中叶,即南宋景定前后,“昉源”应当约定俗成为“许村”了。这种约定俗成,与许氏在当地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因为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许俞中徐奭榜进士起,到南宋宝祐五年(1257)许幼学以进士出身授杭州仁和县令止,这245年中,许氏共有19人考中进士,几乎是每十年就要出一位进士。尤其是淳祐四年(1244)至十年这六年间,有许月卿、许震、许森、许训四人高中进士。在这期间,还有29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各种不同部门任职。许氏的确是一天天兴盛起来了,“号曰‘许村’”也就能为大家所认同。“许村”之名最早见于官方记载的是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的《大明一统志》,上面就明确载有“许村铺”之名。可见,此前“许村”之名运用已久,否则,官方不会采纳一个不具有代表性的名称来确定某处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