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过去的繁荣与徽州的北向通道——箬岭官道有着密切的联系。明弘治《徽州府志》载:“箬岭在徽州府歙县北八十里,黄山之东,上多箬竹,唐越国公汪华在隋末起兵时,开其路达太平。今为通衢。”它“一通太平,一通旌德,为邑北要冲”。这条千年古官道,由隋末汪华凿山开通。南宋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金兵进犯徽州,蒋杲率兵伏击于此,大获全胜。明嘉靖年间,建汪公庙于关东20米处。时至今日,矗立于箬岭关的徽州北大门仍然存在,俗称“官洞”。
由于徽商不断发展壮大,这条古道也不断得以改造和完善。明代万历之前,许村的许洪寿、许社鉴、许世积等多位富商都曾捐资,筑路修亭,盛况一时。明天启年间,富商许有望开太平至谭家桥、本县跳石到许村河道三十公里,以方便池、宁之粮运歙。与此同时,为防止强盗打劫过往行人,经县令戴东旻上书请求,明朝在箬岭设巡检司,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取消。自此,箬岭两头的水陆转运更为便捷。清顺治《歙志》对箬岭巡检司有详细记载:县北一百里岭界,连旌德、太平,为歙要冲,财货所经入。天启中,屡有巨寇啸聚百人,白昼剽劫,往来患之。邑令戴东旻申请院道,于岭巅设立巡检司,即减南路铺兵闲役,以补号兵,官民不扰,寇盗率平。
崇祯七年(1634)至十二年间,歙县知县傅岩为方便守关,在箬岭和乌泥岭各建关门一道,并增设石仓,修备火器。傅岩在其编撰的《歙纪·事迹》中有这样的记载:“县境四塞,东南水陆路通浙省,有街口、王干两巡司扼其要,严督弓兵辽缉查比,各有责成。西南通江右,东北达金陵(南京)、宁、太(太平),恃休(休宁)、绩(绩溪)为外蔽。惟正北箬岭羊肠鸟道,姑苏、芜关货殖所来,向多啸聚,剽劫行旅,且民极被其毒。前委巡哨官统操弓兵守之,因无栖息关隘,难以屯守。乃亲诣相度,并西北乌泥岭樵径亦为间道,乃集诸乡绅士民会议,捐赀三百金,倡工于岭半各建关门,置缮石仓,修備火器。绅士翕然捐助,工用告成,以固锁鑰。”大功告成,傅岩还亲自撰写了《箬岭铭》刻于岭头,以示纪念。其碑已失,其文尚存:
赞岏北岭,飞鸟攸辟。飚停云堕,曦掩雪掷。仄磴露跗,幽筱披臆。绵绵担天,交交行客,问以何届?险逾利射。跻巅下瞰,外疆两歧,旌德左达,太平右垂,人烟夐绝,盗或伺之,旅人号咷,守土为谁?我建雄关,扼其岭首,出入有讥,夙夜是守。邑之先达,以大以久;麓之氓庶,爰众爰有。蜀阁一当,郑萑胥蹂,志亦有言,价人维蕃,王公设险,撃柝重门,虑始诚难,守终尤允。恃陋庸嗤,凭阻美疢,镌珉崇立,敢告后尹。
清初,太平县岭北太河开通,可通长江,使“芜湖商贩到徽,为期不过十日”。清顺治四年(1647),设关,额曰“天险重开”。该关海拔1 002米。关门宽1.6米,高3米,门洞深13.3米。洞西壁距北侧门口2.9米处,开有宽0.75米的曲尺形楼梯,沿着西上南折的石砌台阶可登上关顶,现存的关墙高5.02米。顺治《歙县志》记载:“箬岭司弓兵十五名。”嘉庆年间(1796—1821),程光国又捐巨资重修。今天我们测得该路宽1.6米至2米不等,路面全由青白巨石铺就。其中最大的一块被称为“四担石”,意思是该石可容下四个挑夫在此歇担。现测得该石长2.8米,宽1.9米,一块石头的面积就近6个平方米。道光十五年(1835),位于箬岭头东侧,通往泾县方向的色岭和梅花岭也得以重修,今仍有《重修色岭梅花岭碑记》立于忠烈庙的遗址之上。据该碑记记载,这次修路的监修是许村的许正焯和许元吉,共募得资金白银78.8两,捐赠者达90人,除许氏家庙捐赠五两和义发号捐赠二两以外,其余资金全是个人捐助,具体情况列表2-1如下。
表2-1 重修色岭梅花岭捐赠统计表
此次捐助最多的是宋德厚,其次是宋能益;大多数人都在五钱以下,尤以二钱为最。咸丰八年(1858),邑人宋修坤奉县令领款,并资助重修箬岭头之关隘。
生活于清乾隆时期的洪亮吉在《新修箬岭道记》中这样写道:“率计一岁中,行是岭者不下十数万人。”据此计算,每天进出许村的客流量可达300—400人。据说,鼎盛时期从茶坦到许村的“五马坊”下,这沿途二十多里地的人家,家家开饭店。岭北旌德高甲村和岭南的歙县霞江村,都有一百多人专门从事骡马运输业。为了方便过往行人,这条古道还流传下来了多种版本的问路歌,明朝徽宁二府驻旌署右恭议余昆翔编的《明朝古歙导游图》也有所记载。这里选录一首《歙县至官洞问路歌》[17]:
城里百街万年桥,右往新洲种菜家。徐村对过仰村坝,三里凉亭依路上。沙溪村过九如桥,富竭村尾雨粟庵。凤凰湾上望沙滩,太尉殿过丰口桥。四柱牌楼靠河滩,竹会寺前望跳石。狮子躺在水中间,杨峰岭上善化亭。青山头过水口庵,天马山下登堂庙。善德桥头薇省坊,三朝典翰立中央。大宅门过水圳头,二龙戏珠在河中。种福厅前石板坦,土地庙过高阳桥。高阳桥上观音堂,观音老母面北方。桥头牌坊有两座,双寿承恩寿加福。汀州知府五马坊,南北通街大观亭。八角八卦挂风铃。五马坊过进士第。墙里门上连大墓,上前几步到官厅。大墙院里真和睦,敦睦堂过如心亭。前山正岭五昌庙,过了大亭是茅舍。二里半前有饭店,便宜中伙好留人。好吃好喝过大岭,步步高升石板道,过了关洞再问路。
这首问路歌把从县城到箬岭官洞沿途的主要村庄及重要的标志连缀起来,以方便过往行人。为了提醒路人岭路遥远,上路前要准备好饭食,当地还流传下了这样的话:“箬岭高高,色岭迢迢,不带冷饭,走得鬼哭神嚎。”一条道路居然留下几个版本的问路歌,借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当年许村的热闹与繁华。
图2-6 箬岭官道示意图
这条官道的繁荣,对许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明代,它便是连接古徽州府和安庆府的重要驿道。箬岭一路北通太平、石棣、青阳、贵池乃至安庆;东北通旌德、泾县、宣城,尤其是江村、庙首、朱旺、汤村、春岭一线,此乃通宣城之捷径。歙北、太东、旌西、泾南向为名茶产地,而太平多杉,旌西、南陵有余粮,泾南出宣纸。许村当地外销的主要是茶叶、徽梨和桐油,岭北南运的有旌德的大米、青弋江的鱼、泾宣的白光联纸。徽商兴起后,它便成为运输粮食、盐和山产的交通要道。岭头的茶坦村成为当时粮食交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许村也凭借这条官道,成为市肆殷繁的水陆转运码头。这条官道的重要性发挥至民国末期,随着公路的开通,才丧失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
【注释】
[1]《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
[2]清康煕《许氏宗谱·许村山川考》(抄本)。
[3]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卷。
[4]徐承尧:《歙事闲谭》卷五《二十台诗》,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39页。
[5]《弘治徽州府志》卷十二之《梁新安太守任公祠堂记》。
[6]《许氏东支邦伯门敦本堂谱》(抄本)。
[7]陆林、凌善金、焦华富:《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村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8]《高阳许氏宗谱》(敦睦堂光绪元年修)。
[9]《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村落》,第80页。
[10]《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村落》,第80页。
[11]《许村山川形势说》。
[12]《许村山川形势说》。
[13]《淳熙新安志》卷六。
[14]《邦伯门敦本堂谱·钧元公传》。
[15]许佐廷:《呈送给歙县正堂禀文》。
[16]黄次荪:《风山笔记》。
[17]吴木兰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