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京许村的民宅

南京许村的民宅

时间:2023-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许村的大宅一般多为这种建筑格局。厅前为天井,天井两侧为阁厢或厢廊。其中种福厅前的园林已将“二水合金”纳入其中,作为其中一景。占地面积达6 300多平方米,总计有3个井池,12个天井,32个房间。为了贯彻传统的防盗理念,方窗以石头作边框,并嵌入3.6厘米粗的钢筋作为防护栅栏。
总体布局_徽州传统村落社会—许村

许村的民宅主要依昉、升二溪临街而建,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站在高处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民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许村的大宅一般多为这种建筑格局。大门内三尺的地方立一个中槛门,家里碰到大事或有贵客登临,就大开中门以示隆重。厅前为天井,天井两侧为阁厢或厢廊。厅堂下为下堂,亦称“上下对堂”。上下堂房与厢廊连接,上堂比下堂地面高五六寸,深一二尺,上堂为“日”,下堂为“曰”,合起来为昌盛的“昌”字,取昌盛之意。堂前的条桌上习惯摆放三样东西:当中放一座钟,左边一个花瓶,右边放一面镜子,取意“终生平静”。有的房子选料非常讲究,有柏木(或白果树)、梓木、梧桐木、榉木,四种树木合起来取意“百子同举”。

一幢建筑基本上是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单元组成,这样的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余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这样的布局符合徽州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掘井池,植花卉,种果木,栽盆景、叠假山、饰漏窗,营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小天地。

宋元间,环泉有许宏甫宅,《环里门本支谱述》中是这样介绍他的宅第的:“广饬居室之圮而谋以续之。爰集财鸠工,鼎新其室。百堵环其外,蜂房列其中。火舍廊房,各各整备,时号巨室焉。”东升有许著宅,许友山的任溪新宅。许著、许友山祖孙三代经过近百年的经营,修建的庄园从山下坦一直延伸到钓鱼台。整修庄园除了住宅以外,还包括一个藏书楼——友山楼和一个私家园林——任公钓台,这里一时成为邑内名流的游衍之地。

明初,许都福修建山头岸宅;明中后叶,大老官在高阳修建高阳庄园。其范围北至今之土地庙,南到水圳头,东到河边,西到马路。内部包括数十栋住宅,两个水榭园林,一个浣纱园,一个染坊,一个刻书所,一个藏书楼。其中种福厅前的园林已将“二水合金”纳入其中,作为其中一景。传说,大老官每天早上都来此处垂钓,且每天都能钓起一支海参。内河何来海参?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只是好事者对其表达钦羡之情的一种附会之说而已。其最后一栋住宅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拆除。

清初,西堘的许九益宅为三进五间,中进大厅的冬瓜梁上还有彩绘,后进开始出现了三层楼,这是一般民宅所少见的。如今,其宅主体尚存,后进的第三层,因年代久远,无法修复,于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改成两层。

晚清的建筑保存完整的尚有几处。比如,被列为“国保”的许声远宅,它其实是“许存心堂”的组成部分。“许存心堂”故宅是清道光年间诰封中宪大夫许钜垣所建,“土改”后分属许承余等户。随着子孙的分支和人口的增加,许钜垣的两个儿子许元镛(字声远)和许元松又围绕着故宅先后建起了许元松宅、许声远宅和许大基宅(今属沈文元)。整个建筑群由三个“四合”、五个“三间”、三个偏厅、四个厨房、两座碾坊和三个花园组成。占地面积达6 300多平方米,总计有3个井池,12个天井,32个房间。尽管今已属不同的户主,但过去相互往来的门道至今保留。至于花园,今仅存一棵桂花树和两只硕大的鱼缸而已,其余则成为菜地了。

与“许存心堂”规模相当的就是位于东升村的“方厅”(因采用方形柱子而得名),它是许炳勋(字静夫)之故宅。它与“许存心堂”一样,都是初建于清中叶,后随子孙的增加而围绕着“老方厅”不断扩建。包括老区政府(其长子许家修故宅)、二部(其次子许家泽故宅)及义耘小学东侧的许诚士宅、许家修故宅。整个建筑群由五个“四合”、五个“三间”、四个偏厅、六个厨房、一个水井组成,总建筑面积达5 400平方米。

清末民初随着崇尚科学与民主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的变革意识也逐渐增强,尤其是一些新式官僚、外出经商和求学者对“洋”观念认同更为积极。光绪辛丑年(1901),安徽巡抚朱家宝的幕僚许韵清出国考察实业,回国后就在上海设机制面粉厂。直隶候补知县许家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许村创办第一个新式学堂——公立务本两等小学堂,并开设英语课。盐运大使许家泽先后让五个儿子出国留学,1927年在家乡创办“洋学堂”——仪耘小学。

他们的“西式”理念自然在建筑中得以体现,当然,这种体现不是对原有徽派特色的彻底否定,而是吸收了西方建筑的某些要素并结合当地特色而成的一种新式徽派风格。许村最早的洋式建筑就是仪耘小学,校舍占地3亩,由南京技术员按南京育才小学校舍仿建。它的外观还是遵循了徽派“青瓦墨线马头墙”制式。只是马头墙由直线型改成了曲线型,这一时期,“曲线”被视为典型的“西式”符号。如果说在外观设计上仅是以“曲线”来作些提示的话,那校舍内部则“洋气”十足。粉墙立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清水砖墙。为了便于采光,教室采光面全部安装了大型半落地玻璃窗。院内栽种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树,但林荫道的铺设和凉亭的修建依然保持着徽派风格。

“洋风”也同样吹进了民宅,环里的吕华宅和高阳的许声远宅后进,都打上了这一时期的烙印。外部的主要变革点落实在窗户上。为了防盗,原来徽派建筑的底层是不开窗户的,只在第二层开一个容一人头进出的小窗。这一时期的建筑就出现了在一层开设大的矩形方窗,并配以弧形的窗楣,大大减弱了传统建筑的封闭程度。为了贯彻传统的防盗理念,方窗以石头作边框,并嵌入3.6厘米粗的钢筋作为防护栅栏。栅栏外还有马口铁包皮窗户,栅栏内安装玻璃窗,最里面还有一道马口铁包皮窗户。这样,一个窗户总共有四道防护。古人安全意识之谨严,可见一斑。

内部主要的变革点就是在门、槅扇和窗户上,改木雕为装玻璃,而且门窗都呈几何图形,面积也有明显的增加,采光效果更为理想。

其次是在一些小件用料上,比如门窗用合叶和螺丝安装,使用洋锁和插销,楼梯扶手做成圆形等。当时这些建筑材料大都是从英国进口的,要到上海才能采购得到。玻璃都是在上海按尺寸切割好才送来的。因许吕两家都在上海经商茶叶,所以有开风气之先的条件。吕宅除了这些以外,在供厢中一改铺地墁砖的传统,居然采用当时很罕见的白水泥作材料来铺设供厢地面。“洋泥”铺地这一稀罕事至今还为老辈人所津津乐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