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层社区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百个家庭同绘孝德图,千名老人共享花灯宴,孝经大讲坛人头涌动,一封家书引发外来工思亲之情……这样的场面出现在今日罗村,“孝感家庭、德化社会”的理念已经成为每个罗村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
在狮山,百年前由海外华侨募捐成立的,以向灾民赠医施药,救济灾民而著称的树本善堂也成为今日狮山的精神标志,一项项针对教育、就业、民生、文化和爱心的慈善工程也都在“树本”的名义下被汇集起来。
在西部的九江——这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小镇,淳朴的人们在“渔耕粤韵”,“儒林灯谜”,荡漾龙舟之际,不仅仅传承着传统的文化形式,还继承着九江乐善的文化精神,乐善精神如今已成为九江各行各业实践的精神品格。
在城区,“爱己及人,助人乐己”的关爱精神也已经深深地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仅牵动着人与人之间内心柔软的地带,传递着爱心,而且还成为社会运作的有机构成,体现着桂城社会和谐的创新机制……
“孝德、关爱、树本、至善”——这正是南海基层社区的核心价值观,它们来自那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它们来自最基层的社区生活,但是它们又充满着现代文明的城市品格,具有现代社会的文明特征。从传统的源头活水中汲取现代基层社会的现代价值,这些正是近年来南海人的伟大创造,他们正以这种方式向处于社会转型的国家提供独特的基层经验。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瓶颈的出现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南海正在不断摸索着社会转型的道路,基层的政经分离、产业的升级发展、环境生态的改造、社会管理的创新,无不将基层的重要性摆在管理者的面前。南海大胆提出“大文化”的观念,要以文化来引领经济、城市、环境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思路,也引发了南海基层各界的深刻共鸣。事实上,南海基层早在信号发出之前,已经开始摸索以文化开拓和谐文明之路。
早在2006年,罗村街道就开始以孝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切入点。这是罗村人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其一,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罗村有着孝德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特质之一是以家庭、家族维系社会,“孝”是最重要的传统美德,有着“百善孝为先”的睿智箴言,而欧美各国语言中没有“孝”字。罗村街道具有悠久深厚的孝德文化基础,百年锦帐、生仔石、叶问咏春、安乐花灯等民间传统均蕴含着承袭孝道、造福后代的寓意。其二,孝德文化符合群众的需求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需要。近年来,罗村街道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文化投入不足、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更加凸显。面对转型期的挑战,罗村街道党工委认为,新发展时期要见物更要“见人”,要以文化建设等手段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否则将造成群众幸福感的缺失,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孝德文化源远流长,实质内涵贴近群众,因而是最佳的选择。2007年12月初,罗村正式启动第一届孝德文化节,之后每年一届使孝德的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从传统美德向现代社区核心价值观的提升,罗村正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孝德文化节进行摸索。罗村街道党工委委员龙华强对此进行总结,他说:“罗村街道在文化建设里抓住一个核心,就是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以这个为切入点,以文化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几年来,罗村对孝德文化的理解和打造不断深化和延展。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罗村孝德文化的推广实践:第一层次是单次性推广,表现为第一、第二届孝德文化节;第二层次是持续性推广,表现为第三、第四届孝德文化节;第三层次是希望从第五届孝德文化节起,孝德成为常态性实践,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的文化自觉。[1]从单次性推广到持续性推广,再到常态化实践,罗村正是从社区核心价值观的长效作用入手,让其真正成为对公民日常实践发挥效应的公民素质。
也正是出于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和对文化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认识,罗村在对孝德文化节的活动进行设计时,也遵循着道德感化的基本规律,从感受、感动和感恩三个逐层深入,使孝德文化节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感受或者文化猎观的层面上,而能够通过体验式的文化活动,让孝德融入每个人的具体感受,并放射出孝德的能量。感受层面是指让民众知道和了解孝德文化,重点是让孝德教育进校园。感动层面是指让民众理解和认同孝德文化并被感动,而感恩层面是指通过孝德文化建设,让居民和睦家庭关系,回馈社会。为此,在感受层面,罗村街道通过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诵读《新三字经》活动,在各中小学校举办“罗村行——谈孝论道”征文大赛,举行中小学生孝德课本剧大赛和“二十四孝”舞台剧大赛等,让孩子感受孝德的真义,从小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文艺形式回答自己对于孝德的理解。在感动层面,开展“孝德模范好儿媳”评选活动,将15位好儿媳的故事,作为孝德的典范来传播。其中一位儿媳在丈夫病逝后,十多年如一日,独立照顾患有脑血栓的婆婆,抚养小孩,被称赞为“不是女儿胜似女儿”,还入选了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评出的“中国好人”,她们的故事从内心深处打动了很多人。而在感恩层面,则一方面通过评选孝德模范家庭、寻找社区金婚夫妇、开展牵手义工星火计划和邻里互助活动等,在村(居)树立起孝德典范,另一方面,通过家庭趣味运动会、感恩K歌大赛等,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掀起家庭和睦氛围。孝德文化节电影鉴赏月活动共免费赠送2.3万张电影票给家庭,表达社会对家庭的感恩。而“儿行千里·孝行天下”一封家书评选活动,则鼓励在罗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用真情给远方的父母写一封信,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也表达出游子眷眷思亲之情,罗村街道用特别制作的纪念信封,把他们的信件统一邮寄给他们的父母,同时随信附上新年贺卡,感谢所有外来务工人员为罗村所做的贡献,并感谢他们远方的父母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这些方式,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让他们愿意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投身到罗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从知识感知到心灵感动,再到感恩行动,罗村孝德文化节借助于文化的形式,使孝德真正深入内心,从而实现了孝感家庭、德化社会的宗旨。不仅让个人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而且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社区基层的几对主要矛盾:人与人之间、家庭内部之间,以及外乡人与本地人之间,通过孝德文化节所发散的能量,而得以消解。“孝德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润滑剂’”、“将孝德文化渗透到老百姓生活中”、“用崇德消除外来务工者与本地人的隔阂”等鲜明的观点,引起了大众的共鸣。
从传统文化凝练核心价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实现核心价值的深入影响,这是罗村文化提升公民素质的成功经验。它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公民素质是指人的全面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3个方面。公民素质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中国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正是对公民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理念的体现。从广义上,公民素质是文化的产物,而同时公民素质的提高又影响着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公民素质作为文化的产物,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公民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现实之中,只有为公民所熟悉、喜爱的文化形式,才能吸引公民进行相应的文化实践,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外来的文化观念和品格,只有经过本土化的创造转换,进入本土的文化形式之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其活力,为人们所接受,这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已经为不同文化的发展历史所证明。其二,文化具有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任何高等的文化形式如果不能以大众所喜见乐闻的方式进入大众文化的视野,那么其教化效果始终不太理想。公民素质的提高,是以一种更高的文化来改造相对较低的文化,从而提高公民的素质水平,这就需要采取公民(大众)所喜欢的方式来实现。而公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改变着公民原有的文化接受视野,他们对于文化有着更高的追求,对于公民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将有着更好的适应能力,并在公民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着整体的文化。罗村以孝德文化来培育社会美德,罗村人在孝德文化的实践中,也创造了和谐社会的新文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