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燕
陕西日报社副社长
时任三秦都市报社社长、总编辑
高级记者
这的确是一个破茧重生、羽化成蝶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2008年9月19日,至今清晰地记得那个日子,使命骤然而至。没有任何准备的我,背负着重托,就这样站在了三秦都市报生存与发展的风口浪尖。
五年,回望来路,心中没有了当初的忐忑和沉重,多了坦荡和从容,唯有激情如初。是的,五年,我们这群追逐新闻理想和职业梦想的传媒人,用澎湃的激情和坚韧的意志,奋力突围,演绎着传奇,走出了困境,完成了三秦都市报的绚丽蝶变,并有幸成为了这段精彩历程的创造者、经历者、见证者。
五年,1825个日日夜夜,承载了追梦者太多的光荣和梦想,奋斗与艰辛。所以,当作出出版一套丛书纪念本报创刊20周年的决定时,我们很是兴奋。于是,这套记录着、表现着、展示着、证明着创造者的追梦历程的“蝶变”丛书,便如期而至,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一
飞速前进的时代赋予了新闻鲜活的生命,激荡着新闻人追求梦想和卓越的雄心,两者不可或缺的碰撞和邂逅,具有历史质感的新闻作品磅礴而出。
“蝶变”系列丛书的作品就是最生动的展示。
三卷本的丛书以本报五年来获奖作品为主,呈现出的是西安、陕西、中国、世界,特别是西安经济社会文化轰轰烈烈、多彩纷呈、日新月异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进步,传递着在这激荡的变革发展中人们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文化的嬗变和升华。记录,是那样的客观、准确;赞美,是那样的由衷、真诚;观点,是那样地鲜明、深邃;批评,又是那样的犀利、坦诚。追寻真实、客观、准确,追求有用、好看、及时。用心,用情,用责任,无论时间多么紧迫,无论采访如何艰难,从未忘怀,铭记在心。读所集纳的每一篇作品,你仿佛都能从中看到记者们辛勤跋涉、编辑们精心编排的身影。这些用脚丈量,用心编辑出来的优秀新闻作品,如同美丽的爱情书信般,多少次翻开、读起,都会让我们的心炽热起来,激动起来,久久不息。
新闻事业具有信息告知和舆论导向两项功能,所采写刊发的新闻信息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担负着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有着陕西日报深厚党报基因的三秦都市报,自然有着不同于其他都市报的特点和性格,力求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力求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有用,是本书所选作品的浓郁特色。主题报道和正面报道视角新颖,表达“软”中有“硬”,“硬”中有情。如“国庆阅兵总指挥是咱乡党”、“陈宝根痛斥疯狂拉土车”、“网络问政的陕西样本”、“他应该明白‘瞭望台’那地方很危险”、“85本‘村官日记’见证1800天兴村足迹”等报道真实客观而又鲜活,至今仍能让人从中读出时代的厚重。
新闻本质是对时代的发展和对人的命运的关怀,我们的报道不仅要及时传播社会发生的要闻,还要以人文关怀的眼光传情达意。社会、民生和文化娱乐新闻是都市报最擅长也是最主要的内容板块,“凤翔县长青镇数名儿童血铅含量超标”、“记者距泄漏核电站仅60公里”、“奶奶排的不是队,是寂寞”、“走进海底捞,看它如何捞信任”等消息和通讯作品,不仅立意较高,角度新颖,具有价值新闻的特质,而且把同源新闻作出了差异,与同城媒体的报道风格迥异,体现出浓郁的民本情怀和优良的写作功底。记者们全方位融入城市,融入市民的生活,善于体察把握都市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将社会中的人和事写得生动鲜活,增强了与读者的心灵契合及情感认同。作品的魅力尽在于此。
经济新闻和金融新闻在记录和助推陕西建设经济强省的大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避开生硬难懂的术语和条规,走通俗、民生、服务的“草根”表达路径,是我们选择的报道理念。力求将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金融事件、现象,与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尽力贴近,进而达到为百姓经济生活和创富追求服务的目的。如“CPI,你的柔情我咋不懂”、“西洽会‘六之最’,怎一个精彩了得”、“金融危机悄悄改变百姓生活”等。值得一提的是,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创刊的《财周刊》,在提供金融政策法规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方面,更为系统和周到。还有《金楼市》、《车纵横》、《都市卖场》等经济专刊的消费生活类报道,也以“性”软,有用的特点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二
深度是我们谋求的影响。2010年1月,本报推出的《都来都往》新闻周刊,通过深度报道的方式,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挖掘,用透视的眼光探究事物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大渠之殇:一份悲伤的死亡名单”、“《白鹿原》幕后——被一部电影改变的村庄”、“‘天鹅之死’事件全调查”、“古玩江湖大起底”等,这些作品十分注重叙述事实的客观真实性,注重所报道事件、问题、人物与社会的关联和人们的关注度。平等与理性的基调,叙事的故事化和思想的智慧表达,不仅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真相,弘扬正气,抑恶扬善,唤醒良知,更使得这些报道具有了较大的传播力、思想力,或将成为记录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参考。
视觉是我们谋求的生动。以瞬间定格的直观形象,记录和反映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使得新闻摄影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如“温总理来到咱小区”、“六世同堂过大年”、“我想对你们说”、“秦腔脸‘谱上’斑马线”、“危急时刻”、“‘让’一下”等等,这些作品告诉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而且告诉我们,用摄影图片记录历史反映社会,更具客观性,真实性,感染力。在“眼球经济”仍然繁盛的当下,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言论是我们谋求的声场。2008年9月,本报独树一帜在头版设立的日评“点金”栏目,至今已刊发评论近2000篇,培养出了一支年轻的评论队伍。在当今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本报的评论不仅坚持了评论本身应有的立意高,视角新,针对性强等特点,而且探索出平民化的视角和文风,成为本报的灵魂和旗帜。新、短、实,不长篇大论;理、情、法,环环相扣,就实论虚,颇具引导性。“谁在放纵商家忽悠百姓?”“菜价何以既伤农民又伤市民”、“官心和民心到底有多远”、“保钓爱国,怎样才是正确的表达”、“网络问政 问出结果方能创造生命力”等优秀作品清新明快,缜密理性,语言灵动,热辣尖锐,可谓观点时代的力作,必会历久弥新。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平民视角和百姓立场的言论,不仅可以及时进行社会舆论导向,对公民公共精神的培养也十分有益。
文化是我们谋求的品格。我们对文化报道情有独钟,融集体智慧精心组织的大型系列报道《生长》,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刻变动和卓越成就;“战国秦墓出土半鼎‘骨头汤’”、“西汉大墓首次发现竹箱子”等文物报道独具一格;“这个城市一夜之间因为牡丹芭蕾的舞动而亭亭玉立”、“足尖上的红色传奇感动依旧”,还有欧洲杯《英·雄》等系列报道,让经典舞剧和体育赛事都散发出文化的香馥。特别是与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元年同步推出的时尚文化生活周刊《大都汇》,将文化的元素,动感的细胞,情感的因素与喧腾的都市生活对接、观照,成为都市时尚先锋文化现象的记录者和引领者。这是文化的情怀,更是文化的品格。
三
媒体早已跨进了新竞争时代。报纸所面对的竞争更为激烈:同业同城媒体之间的竞争,区域性的竞争,与新媒体的竞争还有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社会化的竞争,接踵而至,互相交织。报纸该如何生存下去?三秦都市报又如何生存?前一个问题是时代的问题,我们无法给出答案;而后一个问题虽有时代的因素,但我们无法逃避,必须回答。
高点创新,智慧超越,差异化发展——这就是我们给出的答案。五年中,报社三次改版、创新,赋予我们新的能力和活力。
首先是理念创新,办报理念从“都市新闻首选”到“传递心的温暖”,追求目标从“更主流、更都市、更精彩”到“更主流、更民生、更观点”是价值诉求上的升华,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凸显。内容结构的创新则突出了适应新阅读环境的变化,碎片化阅读时代纸媒的选择:简洁而具有独特价值选择的新闻信息快读,有思想深度的专题报道,以及具有贴近性服务的专刊,也就是“快读+专题+特色专刊”,可谓“厚”积“薄”发。更精准的定位,调动起采编人员创造的积极性,报纸的品质化提升之路更加宽阔。
创新新闻策划,是在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进行的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当今新闻报道中应用非常广泛和频繁。五年来,那些曾经激动人心、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策划,如“牵手绿丝带,文明乘车跟我排”、“挟尸要价夭折西安”、“国歌”、“中国策”、“帮你找工作,温暖回家路”、“高唱学雷锋,45位客人忘记掏饭钱”等,无一不体现着创新的灵魂。创新制胜,这些策划充分利用和开掘了新闻资源,积极介入事件和社会之中,通过认真、系统地采访组织和编辑整合,形成了新闻亮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本报采编部门的编辑记者们已经将创新内化为优良的职业习惯。
创意经营策划,是依据重大的事件、重要的时段,通过独家创意整合营销,最大限度地开掘市场,谋求尽可能丰厚的经济收益。五年来,我们的经营策划创意之美,多姿多彩,成效显著,令人振奋。犹记读者竞相捧读的“非洲猎场——2010南非世界杯特刊”,被誉为地产界的奥斯卡典礼的“西安楼市龙虎榜”,还有温馨浪漫的“十万鲜花送市民”、“国际小姐赛事”、“感动陕西教育人物”等,这些策划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新闻热点就有经营策划的基础;有好创意就能聚合市场资源;有平台就能创造效益。核心的要素是,你的创意是否直达客户真实需求,让他的投资增值,营销受益;是否做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能事半功倍。入选本书的经营策划,也许不完全都是经典,但的确是成功的范本,其中所展现的新颖和独特,来自于团队的创新思维和努力实践。时至今日,我依然能想起那些策划推出之时内心的亢奋和喜悦,因为,每一个成功的策划后面,都是博弈市场的勃勃雄心。
四
细读作品,抚卷沉思,感悟纷至沓来:
——新闻价值创造新闻影响力。在碎片化阅读的“短注意力”时代,新闻影响力的作用更加凸显。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闻影响力已经不能再用新闻炒作、负面报道来夺眼球,代之而起的则是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有阅读价值的新闻去打造。因而,对新闻价值的深度开掘和个性化表达——最短的篇幅、最独特的见解、最契合人心的视角、最精彩的文字、最大的信息量,是我们已经和正在坚持的方向。有心的读者会在作品中读出这些探索和努力。
——深入扎实的采访是真实性的基石。“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范敬宜这样写新闻;“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柴静如此去采访。我们当以“走转改”精神去追赶,去体悟。本书所刊载的作品,都是用脚采访,用笔还原而成的精品。到一线去、到现场去,直面当事人、目击者,才会有真实。总之,及时性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准确之上,才会有持久的影响力、感染力。
——从人文关怀到人文视角,“传递心的温暖”。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价值观的冲突,多元意见的碰撞,万象的城市,人们对改善生存状况的渴求,对尊严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多样而又丰富。把握好新闻传播的度、时、效,把缓解矛盾,寻求路径,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作为核心价值,这样的视角和把度下的新闻传播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采编队伍理念的转变尤为重要。由时代的观察者、瞭望者,转变为时代进步的参与者、建设者、助推者。新闻作品既要满足人们对信息、观点的需求,还要在积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上发挥重要作用;新闻工作者既要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又要有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有这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记者才会采写出无愧于时代和职业的好作品。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悟,来自于我们五年来的创新与实践。
蝶变,一次次梦想的实现,感谢追梦者的激情与执著,我们以此纪念三秦都市报创刊20周年,献给多年厚爱并支持我们的读者,献给养育我们的城市和承载梦想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