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园改造后英雄塑像该去哪

公园改造后英雄塑像该去哪

时间:2023-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刊于2011年3月2日—3月5日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优秀新闻奖三等奖3月2日公园改造后英雄塑像该去哪儿儿童公园改造工程昨启动 刘文学和赖宁塑像去留成问题从昨日起,西安市儿童公园将全面封园进行综合提升改造,这是儿童公园1928年建成以来的第4次改造。西安市规划设计院的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公园的设计,两座英雄少年刘文学和赖宁塑像有可能被移走。改造后的儿童公园成了免费公园,游客量达到了年30万人次。
公园改造后英雄塑像该去哪_蝶变:纪念三秦都市报创刊20周年:全3 册

刊于2011年3月2日—3月5日

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优秀新闻奖三等奖

3月2日

公园改造后英雄塑像该去哪儿

儿童公园改造工程昨启动 刘文学和赖宁塑像去留成问题

从昨日起,西安市儿童公园将全面封园进行综合提升改造,这是儿童公园1928年建成以来的第4次改造。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西安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改造后的儿童公园将突出“游戏、科普、环保”三个主题。

西安市规划设计院的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公园的设计,两座英雄少年刘文学和赖宁塑像有可能被移走。

回忆

两少年英雄塑像入驻儿童公园

西安儿童公园位于西安市西大街贡院门,初建于1928年,当时名为“建国公园”。儿童公园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一路走到今天,上世纪五十年代,公园重建了围墙、办公室以及花房。1960年,随着公园旁的第八医院改为儿童医院,公园也更名为“儿童公园”。

上世纪60年代,为保卫集体利益而牺牲的少年英雄刘文学的塑像,屹立在了儿童公园,刘文学是那个时代儿童心目中的英雄,那个年代的孩子对刘文学的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到儿童公园都会在英雄的塑像前合影留念。今年65岁的市民赵先生昨日说,“那时候孩子们都学刘文学精神,他就是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名气丝毫不亚于如今的大明星。”

上世纪80年代,因上山扑火而英勇牺牲的14岁少年赖宁成为全国小朋友学习的榜样。1989年,英雄少年赖宁的雕像进驻西安儿童公园。从此,西安儿童公园两位少年英雄的塑像成了公园的重要园地。每周都会有学校带领学生到这里学习、参观。

现状

公园发展遇瓶颈83年来变化不大

自1928年儿童公园建成以来,历经更名、兴盛、衰落。与西安其他公园相比,儿童公园处于相对偏僻的贡院门附近,园内的道路、栏杆等基础设施是1928年建园时修建,游乐设施是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由于发展遇到瓶颈,加之没有先进的游乐设备,儿童公园慢慢变成“被遗忘的角落”,就连许多出租车司机都找不到这个藏在繁华西大街背后的“偏僻”公园。许多市民表示,儿童公园只在小时候去过,很多年都不去了。

儿童公园渐趋冷清,即使门票只有一块钱,也没有多少游客。上世纪80年代时,儿童公园曾位列西安市公园收入的前3名,到前几年,年客流量超不过10万,公园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中。

为了突出重围,2002年,儿童公园开始更名后的第一次改造。当时计划投入3000万元,在原有儿童公园的基础上建成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素质教育训练主题公园。改造后的儿童公园成了免费公园,游客量达到了年30万人次。

规划

新儿童公园 很科普很环保很游乐

如今,西安儿童公园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西安市莲湖区市容园林局和规划局将对儿童公园进行全面综合改造提升,把儿童公园打造成西安市唯一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专业公园。

今年2月17日,西安市建委、莲湖区政府领导召开现场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将按照少儿科普、游园娱乐和园林知识三大主题来改造公园。还委托了西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儿童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记者从该方案上看到,改造后儿童公园拆墙透绿与立体绿并重,整治游园环境与增设服务设施同步。

据设计方讲,最引人注目的是热带植物波浪屋、涂鸦墙等新增设施,以及有科普性的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设计图中并没有规划两位少年英雄塑像的位置。西安儿童公园园长李阳对这次改造充满信心,他说,这次改造将更彻底。

探询

两英雄塑像或不保留

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为期三个月的儿童公园改造将在6月1日完成。完成后公园分为4大区域,分别是科学教育区、快乐历险区、运动游戏区和环保休闲区。据称,这4个区域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内容,被称为寓教于乐。

记者询问园中刘文学和赖宁的塑像会放在什么位置,西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称,是否保留这两个英雄少年雕像目前还没有确定,正在讨论中。对于是否会有新的少年英雄出现在儿童公园,设计人员表示也不确定。

西安市儿童公园园长李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两个英雄少年是因为救火和抓坏人而牺牲,如今,我们提倡保护少年儿童,不提倡少年儿童见义勇为,所以,大概不会保留这两个英雄少年塑像。

英雄少年塑像去还是留 您说说

西安儿童公园正在进行综合改造,您认为儿童公园中的两个英雄少年塑像应该去还是留?您觉得那个年代的英雄还是不是我们这个年代孩子学习的榜样?本报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029-82243110邀请您参与讨论。

本报记者 朱娜 沈继军

多少人还记得刘文学和赖宁呢

专家:孩子心中没有英雄应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调查

刘文学少有人知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安儿童公园,大门口贴着封园改造的通知,围墙一圈都写上了大大的“拆”字。公园内没有一名儿童,显得十分寂静。刘文学的雕像就位于公园门口约百米处,经过公园的人都会看到这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刘文学。

记者随机问了几名成年人,他们都称,不知道这是谁。在问到一位老人时,老人回忆半天说:“这好像是那个四川被坏人掐死的英雄少年。在当时特别轰动,是全国的典型,我上学的时候还学习过刘文学,有专门歌颂刘文学的歌曲,他是毛主席的好儿子。如果他现在还活着,应该跟我的年龄差不多。”

“唉,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他是谁,也没人学习,他过时了,现在孩子都追歌星、影星的。把他放在这里也成了摆设。”老人叹息着说。

目击

赖宁塑像很“落寞”

记者在儿童公园找了一圈并没有找到赖宁的塑像。在门口记者遇到几位市民,记者问“请问,赖宁的塑像在哪里?”一名女子笑着说,“现在谁还找赖宁啊!”顺着女子指的方向,记者在公园的最北边找到了赖宁的塑像。

英雄赖宁的塑像在两棵大树下肃然屹立。赖宁扑火时勇敢的形象被凝固在这里,在塑像的石座下面有邓小平同志提的字“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落款为1989年10月10日。在塑像的右边有一块介绍赖宁事迹的石碑。

记者看到,这里属于公园的偏僻区,很少有人经过,即使有人经过,也很少驻足。公园一位工作人员说,如今孩子们来这里都玩游乐设备,几乎没有看他们到过赖宁的塑像前观看。

观点

英雄是孩子们要学习的

西安著名教育学专家许建国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是否在儿童公园中保留两个英雄少年的塑像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改造后的儿童公园不保留两个少年英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一般不太主张未成年人去见义勇为,尤其在保证不了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救别人。

以前,我们国家有很多孩子受到赖宁事迹的影响盲目去救人,结果没救出别人还搭上了自己性命。中央有关部门也曾专门有文件对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有过说明,不提倡未成年人在没有成人的监护下去救人,更不主张去抓坏人,但是少年英雄的精神应该是孩子们学习的。人在少年时如果学到了这种精神后,在他成人后遇到问题就会敢去面对,这也是英雄塑像存在的价值。不论是否拆除刘文学和赖宁两个塑像,大家都应该记得,曾经有两个少年为集体利益付出了生命。

现在孩子们心中没有英雄,这是我们成人教育失败的表现,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应该崇拜的英雄。这不怪孩子,而应该怪我们,怪我们父母和老师,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链接

刘文学——新中国第一个少年英雄

刘文学,1945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属重庆市)渠嘉乡双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新中国第一个少年英雄。

1959年11月18日晚,刘文学帮助队里干活回来,发现王荣学偷摘集体的海椒,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阻止,在搏斗中被王活活掐死,牺牲时年仅14岁。1982 年4月、1983年10月,合川县人民政府、国家民政部先后批准刘文学为革命烈士。

赖宁——为扑灭突发山火牺牲

赖宁,1974年出生,四川石棉县人。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孩子不知“英雄”

在和儿童公园一个铁栅栏之隔的建基幼教的院子里,一群孩子正在做课间操,征得老师的同意,记者隔着栅栏询问一名约五六岁的小男孩“你知道赖宁是谁吗?”孩子一脸茫然地摇头说“不知道。”“那你知道刘文学或者雷锋是谁吗?”记者又问,“不知道。”小男孩回答得十分干脆。记者再问“那你心中的英雄是谁啊?”孩子皱着眉头想了半晌说“谁家着火了……”又问,英雄是谁?

记者随机询问十多名5岁至15岁之间的孩子,他们都称不知道刘文学和赖宁是谁。

本报记者 朱娜

3月3日

寻找曾捐款建赖宁塑像的人们

本报昨日独家报道的《英雄塑像何处安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两个英雄塑像的去留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当年赖宁塑像是如何进入的儿童公园?记者从西安市莲湖区档案局查资料了解到,1990年,共青团莲湖区委号召全区为建赖宁塑像捐款,短短的几天就筹集到了1.64万元。

回忆

1990年 孩子们踊跃捐款建起赖宁塑像

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李欢,1990年在西安市西郊土门小学担任教职工,现在西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工作。李欢对那段经历仍记忆犹新,她对记者说,赖宁的故事曾让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热血沸腾。1990年,当教育部门提出了要为赖宁塑像捐款时,孩子们特别踊跃,他们争先恐后将五分钱、一毛钱投到了捐款箱。仅仅莲湖区教育系统就捐款达上万元,而当时人们的工资都在百元左右。

昨日下午,在李欢的帮助下,记者在西安市莲湖区的档案馆查到了在1990年6 月2日共青团莲湖区委下发的《关于为少年英雄赖宁塑像捐款的情况通报》,通报显示,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街道办、公安莲湖分局、机关团委、商业局等单位共捐款达1.64余万元。“赖宁塑像落成后在儿童公园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少先队员们都在赖宁的塑像前宣誓。”李欢告诉记者,当时在西安市中小学校掀起了学习赖宁的热潮,学校还专门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学习赖宁的书,学生们还写作文抒发学赖宁的感受等等。

关于当年学习先进少年英雄资料,记者在西安市档案馆找到了1990年8月6日共青团西安市委下发的文件,文件的标题为《关于评选学习赖宁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通知》,对于学得好的少先队员会得到一个“学赖宁奖章”。

遗憾的是,记者昨日未能找到当年为赖宁塑像捐款的名单。李欢说,如果能找到他们,她将和他们一起提议留下这两尊英雄少年的雕像。

本报今日发动全省读者,寻找当年给赖宁塑像捐款的人,请与本报联系,电话029—82243110。

调查

家人担心孩子盲目模仿英雄事迹

昨日中午,在西工大附小门前,记者采访了一名小学生的父亲。他说,时代在进步,很多的思想观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成人不应该给孩子灌输不顾自己生命危险去当英雄的思想,毕竟孩子还小,本身就应该是被保护的对象。另外两位母亲的观点和这位父亲的观点类似,她们说,现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平时不会给孩子讲赖宁牺牲自己救火的故事,就是担心孩子去模仿,伤害了自己。同时,她们认为,不一定非要学习英雄事迹,学校可考虑加强学生的公德和素质教育。

声音

大多数市民认为应保留英雄塑像

昨日,本报开通热线029-82243110,请读者参与讨论“英雄塑像该不该保留”。读者纷纷来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据统计,大多数打来电话的读者都表示,应该保留两座少年英雄的塑像。

市民高女士:不应该移走,公园小孩去得比较多,大人看见就会给孩子讲是怎么回事,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市民陈先生:应该留,这是一个时期的英雄代表,如果课本上没有,现实中又缺少宣传和了解,这一个时期的英雄们将会被彻底的遗忘。

市民沈先生:作为一代人的记忆,塑像应该保留。

市民胡女士:英雄塑像不能移走,还应该加大宣传。

市民桑先生:不应该去掉塑像,提出这个想法让人很伤心。

市民张先生:刘文学、赖宁本身就是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这问题不应该讨论。

市民赵先生:历史博物馆的很多同志强烈呼吁,为提高当今孩子的素质教育,应该留下儿童公园的两尊塑像。

市民郭先生:应该保留,是一个时期民族的精神。

市民赵女士:英雄塑像应该留,除非找到了孩子更好的学习对象。另外,可在塑像底下建一个介绍英雄资料的石碑。

本报记者 朱娜

3月4日

您的声音可决定英雄塑像去留

本报连日来关于《英雄塑像何处安家》的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昨日,参加改建的西安市莲湖区市容园林局绿化科科长表示,“儿童公园综改办”非常重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假如读者一致呼吁留下,他们会尊重大家的意见。今日上午10时,“儿童公园综改办”派工作人员到本报接听热线,倾听您的心声。

有关部门

读者的声音我们十分重视

本报3月2日独家报道了西安儿童公园综合提升改造中,两个英雄少年刘文学和赖宁的塑像面临着可能被拆迁的困境。报道一经刊发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千名读者通过热线和网络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多数读者认为应该保留。昨日,主要负责本次西安市儿童公园综合改造的西安市莲湖区市容园林局绿化科王科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这两天一直很关心媒体的报道,通过本报看到了读者的声音,没想到大家是如此关注儿童公园的发展,这让他很感动。同时,读者的声音他们十分重视。

公园改造

您的态度决定塑像去留

绿化科王科长告诉记者,其实在委托设计院设计儿童公园的综合改造方案时,他们十分慎重地对待两座英雄少年的塑像,一方面考虑他们是新中国的少年英雄,曾经影响了一代人,他们的先进英雄事迹家喻户晓;但另一方面考虑到,新时代,大家已经不再提倡孩子们见义勇为,认为危难时孩子们应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时因见义勇为而牺牲的少年英雄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一直到儿童公园设计方案出炉也没确定“去留”问题。这两天,他从报纸上也看到了读者的声音,大部分读者要留下这两座英雄少年的塑像,那么,如果读者投票的结果是认为应该留下,他们的综合改造中会留下这两座英雄少年的塑像。

爱心回顾

我们给赖宁塑像捐款

昨日,本报寻找当年给赖宁捐款的人,昨日下午,记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1990年,13岁的方静在西安市第十中学初中二年级,如今她已经是西安市一所小学计算机老师。回忆起当年为赖宁塑像捐款一事,她说,那是她少年时代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方静说,那时由学校组织来捐款,同学们都特别踊跃,她将自己存了一个多月的两块钱捐给了赖宁塑像,当时觉得特别光荣。有段时间学校几乎天天都学习赖宁的事迹和精神,每个人还发一本学习赖宁的书。当老师后带学生去儿童公园时会给孩子们讲英雄少年。

而如今在西安市丰庆路小学做体育老师的景涛对记者说,给赖宁捐款时他在土门上小学五年级,大队部在学习赖宁活动中给赖宁的雕塑捐款,之后学校的每个班都去参加了赖宁塑像落成仪式。

本报记者 朱娜 沈继军

3月5日

近百读者打热线九成要留塑像

昨日上午,西安儿童公园综合改造小组部分成员来到本报倾听读者的声音,在此起彼伏的电话中,近百名读者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打进电话的读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群,九成的读者认为应该留下英雄少年塑像。儿童公园综合改造小组工作人员表示,会再次慎重规划儿童公园对少年英雄塑像的设计问题。

正方

英雄爱国精神不能泯灭

王秦宇,年龄62岁,退休工人

西安儿童公园已经有83年的历史了,没有任何一个公园可以取代它的位置,如果儿童公园“灵魂”不在了,那对教育下一代一定是个缺失。

张颖,56岁,西安市未央区组织部党史办

英雄形象不可替代,刘文学的精神长在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灵魂中,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和人相处及工作中特别讲奉献,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他们会以祖国和集体利益为重。这些都是学习英雄少年的影响。所以,儿童公园那两尊塑像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故坚决要留下“英雄”。

儿童公园不能失去“红色教育”意义

赵女士,43岁,老师

这么多年来,很少有关于赖宁、刘文学的宣传,所以,儿童公园的两尊塑像不仅要留下来,还应该再增添一些这样的英雄人物塑像,这样便可以起到精神层面的教育作用。

孙先生,50岁,从事教育事业

从儿童公园要为赖宁和刘文学树立塑像时,他就清楚他们的故事了,尤其是赖宁。他建议校方可以组织孩子们在六一儿童节或者清明节时,去儿童公园吊唁这两位英雄少年。

反方

把儿童公园建成动手动脑的公园

张留军,47岁,某美术学校负责人

在儿童公园的改造中,两个英雄少年的塑像留与不留并不重要。他个人的意见是,要真正的为儿童建一个公园,而不是建一个游乐场。建一个让儿童参与性强,动脑又动手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比如我们的杨利伟等。

网友:紫藤

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塑像问题,而是品质启迪和挖掘的问题。首先,孩子应该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到自己的生命的重要性;其次,孩子应该明白这些人是些什么人,有什么品质值得学习,如何学习;最后,孩子应该开始了解和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怎样才能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儿童公园园长谈感受

读者的关心让我们感动

西安儿童公园园长李阳向记者说,读者对儿童公园以及对英雄塑像的关心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想,《三秦都市报》报道后各大网站纷纷进行了转载,传播性极强,网友的留言他们也有看到,句句发自肺腑的关心和建言让他们感动。

慎重对待群众意见

西安儿童公园园长李阳说,从读者的来电中他觉得可谓见仁见智,年轻的读者认为孩子还小,应该让孩子健康成长,让未成年人受到保护才最重要,不提倡少年儿童盲目见义勇为。年龄大的读者,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也有很多给赖宁捐过款的人,他们认为少年英雄的行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精神不能丢。对于读者的这些意见,他们十分重视,请读者相信,对于英雄少年塑像他们会妥善安排。

西安市莲湖区市容园林局绿化科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带着读者的意见再次请设计院规划、研究,再来决定英雄少年塑像的去留问题。读者的意见他们将慎重对待。

本报记者 朱娜 沈继军

英雄奉献精神永远不能抹杀

本报独家报道引起全国政协委员热议

本报连日来关于《英雄塑像何处安家》的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起在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陕委员的关注。昨日,张道宏、李晓东、韦苇三位委员均就西安儿童公园小英雄塑像何处安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张道宏:英雄塑像不应该拆掉

“西安儿童公园综合提升改造中,两位英雄少年刘文学和赖宁的塑像绝不应该拆掉,这是肯定的。”全国政协常委、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道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公共场所为刘文学和赖宁两位小英雄树立塑像,引导孩子们向他们学习,这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需要的。这样会为孩子和青少年树立好的榜样,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李晓东:英雄宣传应长久地坚持下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晓东说:“我认为儿童公园对于小英雄的宣扬应从道德上、知识上、价值观等方方面面进行全面地反映,确确实实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才会更长久地存在下去,不要今天树立起来了,明天又破坏掉了。”

韦苇:英雄思想不应“褪色”

全国政协委员韦苇说:“刘文学和赖宁虽然是当时那个时代的英雄,但我认为,任何时候教育孩子都要有正义感、要爱国、爱人民、爱社会,这是主流的思想。这个思想不应因时代的推移而有所褪色,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价值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报记者 文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