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想做倒霉鬼
在日本关西地区的某个小城,有一天下午突然狂风暴雨,路过的行人纷纷躲到一家银行的营业大厅中避雨,把偌大一个大厅挤得水泄不通。这时正好有一个记者开车经过银行门口,看到这景象马上就做出职业反应:“嗯?……这么多人,莫非这家银行在挤兑?”这位记者回去马上就发新闻稿,竟然还真的引发了全面的挤兑风潮,结果这家银行就这么含冤倒闭了。
银行挤兑是指银行大量的客户因为担心金融危机或者某些相关的影响,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导致银行因不足以支付这些民众的提款而破产。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大萧条时,挤兑是经常能见到的现象。20世纪中期,随着国家对银行业的管制,挤兑现象已经几近消失了。但是从2007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新一轮金融危机,又重新使银行挤兑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2007年9月15日,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银行——诺森罗克银行各营业所连续两天出现大批储户挤兑现象。仅15日当天,诺森罗克银行就有约10亿英镑(约合100亿人民币)的存款被储户提走。商业银行的挤兑现象从心理上说是储户对该银行失去信心,担心银行破产导致存款血本无归的一种反应。商业银行普遍发生挤兑现象就是经济危机的前兆。
就诺森罗克银行本身来说,10亿英镑现金约占其全部存款的4%。长期下来,任何一家银行都会吃不消的。当时这家银行本来就已经发生了资金短缺,正当英国中央银行准备向其注资时,却又接连发生挤兑风潮,可谓雪上加霜。资金缺口扩大,资金流动就会更加困难,如果没有及时的补救措施,储户继续挤兑,有可能引发支付危机,导致银行倒闭。
我们有必要用很简短的语言来说明一下银行是如何运作的。社会上有些人有余钱(存钱为养老),有些人需要钱(想要投资)。于是,就有人想着从每个有余钱的人手里把钱汇总起来,然后再给那些需要钱的人用,这样银行就出现了。
每个储户都可以随时向银行存钱,当然,也可以随时取钱。但是,大部分时间,储户的钱都是在银行放着的,所以银行就可以放心地把钱借给需要者,让他们先用。与此同时,每个储户也非常明白:银行库存的现金绝对不足以支付所有储户的提款。原因很简单:银行需要把钱贷出去赚取利息。
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储户之所以把钱存入银行,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但是,假设银行所拥有的资金只相当于70%存款人的存款,如果大家都知道银行已经无力偿还所有人的钱,就会都想要在银行倒闭之前把自己的钱提取出来,因为如果自己沦落到那30%的倒霉鬼中间,多年的辛勤劳动成果可能就化为乌有了。
作为储户,你不可能知道银行的真实运营情况。即使你在把钱存入银行之前,已经对银行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谨慎的研究,但是,如果某天你从这个银行前面经过时,发现很多人在排队提取现金,你会怎么想呢?
排长队可能意味着银行现在发生了危机,所以,如果你自己不想变成倒霉蛋,那就最好开始排队吧。当然,只要你也参加了排队,队伍就会变长,这更加告诉别人,他们也最好加入你们的队伍,把自己的钱提取出来。
在银行挤兑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基于理性思维做出决定的。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充分。
有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考虑,往往最终会酿成整体的大灾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