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他人心理活动的整体认知
1.对他人感情的认知 感情包括情感和情绪。一是对人表情的认知,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这是直接获得交往信息的方法,虽然人具有双重性格,一般情况下,人心理活动总是通过他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内心和外表是统一的。如一个人眉飞色舞、喜笑颜开,一定是心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垂头丧气、委靡不振,一定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可以说,喜、怒、哀、乐是人内心世界的晴雨表。
2.对他人情绪的认知 包括对心境、激情和应激3种心理行为的认知。通常主要是对人心境进行认知。如日常交往中,出色的领导要关心同事与部下,亲密的伙伴要互相关心,慈爱的家长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人的双重性格并非无法认识,如强装笑脸、故作愁容、笑里藏刀、虚情假意等可隐藏一时,难以掩盖永久、滴水不漏,往往在激情状态下,即狂喜、暴怒、强悲、极愤、急躁等短促爆发式情感支配下表露出来。
3.对他人能力的认知 能力指人适应社会的本领或本事。人的能力有多种内容,如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所谓能者,指不仅自己有能力,而且可以使用别人的能力,辐辏指三十辐条共一车轴,能者像车轴,使人心会聚车轴。一般说来,生活中一个能够吸引或团结人的人,就是有能力的人,如领导吸引群众,作家吸引读者,歌唱家艺术家吸引观众,科学家吸引同行等。能力有高下之分、宽窄之分,最佳的能力或“能者”,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吸收和借鉴别人的能力,组织和借用别人的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集体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智慧。
4.对他人个性倾向的认识 包括对人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认知。社会交往中需要对个人倾向做出积极认知的内容是很多的,未必能兼顾到各个方面,大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自我实现或社会化使人产生交往欲望,交往是有一定动机的,这种动机是真诚的、友善的?还是虚假的、权宜的?是来求助的还是来交流的?彼此交往要有共同的兴趣,所谓趣味相投就是说没有共同爱好就无法深入交往,如集邮迷、戏迷就易谈在一起。兴趣也要做出判断与认知,如是短期兴趣还是长期兴趣?是真兴趣还是假兴趣?是专业兴趣还是业余兴趣等?人的理想、信念与世界观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和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与世界观不同的人,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交往、互相理解。
5.对他人个性特征的认知 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其中能力包含智力,智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认识能力。能力也影响人的气质和性格,有能力的人常充满自信心,气质安静,性格理智,办事有条不紊,举重若轻。人的性格代表了人对社会的态度,并以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人的性格有好坏之分,作为管理者或交友都要注意认识人的性格。
(二)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表情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手段。人们除了言语交往之外,还有非言语交往,如表情。在人类交往过程中,言语与表情经常是相互配合的。同一句话,配以不同的表情,会使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更多地依赖于表情的作用。而且,表情比言语更能显示情绪的真实性。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交往活动中的信息表达时发现,表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情可以分为3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如眉开眼笑、怒目而视、愁眉苦脸、面红耳赤、泪流满面等。面部表情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面部表情有泛文化性,同一种面部表情会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承认和使用,以表达相同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7种表情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都能认出的,它们是快乐、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视。研究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精确辨认这7种基本表情,5岁的孩子在辨认表情的精确度上便等同于成年人了。心理学家们对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还发现,最容易辨认的表情是快乐、痛苦,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一般来说,情绪成分越复杂,表情越难辨认。
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悲痛时捶胸顿足,成功时趾高气扬,失败时垂头丧气,紧张时坐立不安,献媚时卑躬屈膝等。身段表情不具有跨文化性,并受不同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可能截然不同。如竖起大拇指在许多文化中是表示夸奖的意思,但在希腊却有侮辱他人的意思。手势表情具有丰富的内涵,但隐蔽性也最小。弗洛伊德曾描述过手势表情,“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3.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如言语中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例如人们惊恐时尖叫;悲哀时声调低沉,节奏缓慢;气愤时声高,节奏变快;爱慕时语调柔软且有节奏。
(三)对他人情感需要的认知
1.他人需要尊重 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一个灵魂中的伟大杠杆”。当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做一切事情,反之,就是不情愿地在做事情。
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意识日益增强,在心理上,人们已不大愿意被动地接受摆布和指挥。而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得到别人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心理需求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尤为突出。“尊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与其适应的、起主导作用的道德价值取向。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由人的生存、安全、归属的需要占主要地位的,就人的道德而言,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归属性道德。而到了现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决定人格发展的趋势“归属型”人格向“自尊型”人格转化。
尊重体现了多元化时代的价值共识。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个体独立地面对社会、面对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人们更加强调的是差异而不是同一。多元化的发展,其最根本的动力是人的自由天性的存在与发展,但是,自由并不等于随心所欲,既要有多元,又要有基本的共识,与多元化发展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应该是对价值的共识,这是每个人的个体必须解决的问题。“尊重”体现了多元化时代的基本道德取向。
被人尊重是一种权利,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恒敬之。
2.他人需要关怀 匆匆从这个世界走过,我们中绝大多数过着平凡的、不为人注意的生活,没有众星捧月的迎候,没有书刊报纸的功德记录。然而这一切都不能否定我们存在的价值,不能否定我们人生的意义,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人需要我们,需要我们的鼓励,需要我们的呵护,需要我们的关怀。
关怀他人,会使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会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关怀他人是美好心灵的体现,是伟大爱的升华,正如德兰修女所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也许只有我们向德兰修女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时,我们平凡的人生才会闪现出不平凡的光彩。
关怀他人并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举动,诚然救他人于危难之间的壮举值得歌颂,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生活中我们要做的也许仅仅是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个轻轻的拥抱,一个依靠的肩膀。不要低估了这些微小的动作,所有这些都有可能给一个人带来温暖,带来希望。生活中我们总有那么多的机会给他人一点关心,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温暖。关怀他人有时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可它也会让我们终生受益,更多情况下它是我们的福祉,而不是祸因。
一曲《爱的奉献》让多少人流下了热泪,爱,是关怀的源泉。如果你有了爱,你就会无私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就会理解需要理解的人,你就会分担需要你分担痛苦的人,你就会感受需要你分享快乐的人的快乐,那时,你给予的每一点关怀,都会让你周围的人得到,你也会因此而快乐。
3.他人需要理解 每一个人,哪怕是一个杀人犯,一个疯子,一个偏执狂,一个伤害过我的人,一个侮辱我们的人,我们都要学会理解他。因为任何一种结果,任何一种行为,任何一种境界,任何一种心态,都是有其事,必有其理,我们要学会以理所当然来理解他人。当认识到理所当然时,我们就理解他人了,同情心、宽容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哪怕是自己的冤家、怨家,也是那么的合乎道理,此时,内心充满欢喜地思维一切的人与事,一切都那么平顺。
古人说,人们寻求他人的理解,就像花儿渴望阳光那样迫切。无论是求人办事还是与人交往,理解人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和他人愉快的交往中,如果能理解人和向他们传达你的理解,有着极大的意义。
许多推销员他们考虑的是自己利益的事,他们确信自己的商品是消费者必需的。他们以为理解了消费者,但可悲的是,没能很好地传达给消费者。事实上,把理解传达给对方,这是处理所有人际关系的根本。
许多前去办事的人员,一旦自己的希望落空,就会在心里对对方产生憎恨。这种内心的憎恨看起来好像无所谓,反正对方不会知道,但是,心有所想就会有所表现,一旦憎恨和怒火被对方察觉,办事的希望就会彻底破灭了。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向对方传达你的理解,这是最迅速、简捷的做法,“我知道你的感觉”或者“我很理解你的心情”,请把这些话记在心里,时刻运用吧!
我们常常希望他人理解我们,而他又何尝不需要理解。我们渴求理解、渴望成熟,当我们在学会理解他人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成熟。成熟可以理智地看世界,让我们不再任性,不再无知,并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让我们都成为成熟的人。
4.他人需要帮助 在美国,圣诞节对不同的人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对某些人而言,圣诞节的意义是在布置好的圣诞树底下那些包装得色彩鲜艳的礼物。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它的意义则是家人团圆以及共享美好的一餐。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圣诞节的意义也是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在采购礼物及寄送圣诞卡片的一阵忙乱当中,很多美国人仍会拨出时间去帮助别人。在美国及全世界各地,圣诞节提供了很多传扬“平安与世,善意与人”的机会。例如,救世军的摇铃者对大多数为圣诞节购物的人们而言,是一个熟悉的景象。他们通常会站在购物中心和商店外面,为有需要的人募钱。很多教会和其他的机构会收集玩具和衣服,作为穷苦家庭的圣诞礼物。报佳音是另外一种能够将欢乐带给邻舍的传统方式,尤其是针对那些老人和无法常出门的人。圣诞节的精神鼓励人们在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互相帮助。
5.他人需要同情 卡内基有一句名言“我可以理解你的看法,因为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一定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卡内基先生说:“同情,是所有人类最渴望的东西。孩子会急着展示伤口给你看,来赢得你的同情。其实成年人也一样,总是喜欢谈自己真实而虚构的种种不幸,来争取你的同情。”所以要化解纠纷,赢得友谊,请记得要同情他人的立场与愿望。
同情心一般是指对别人遇到的麻烦、烦恼、不快及意外给予真诚的关心,而不是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冷漠处之与幸灾乐祸。这不仅是指对老、弱、病、残。同情心是一种爱,是一种友谊与理解,是平等的而非居高临下的施与。其实每个人在生存中都会因种种原因,需要获取他人的同情,大多是精神、情感上的,因为物质的缺少或有与无的问题,不牵扯同情问题。每个人同样还需要获得尊重与尊严。
心理学家亚瑟·盖提斯在那本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中曾说:“同情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需求,小孩子在受伤时,即使是一点点擦伤,也会需要大量的同情和安慰。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之所以会醉心于诉说自己的忧伤、病痛和一切生理异状的细节,全都是基于同样的心理。”所以,你要想说服别人,别忘了先要学会设身处地地去替别人想想。
一个“人”字,何谓人也?本来就是两个人背靠背地站在一起的象征。保存自己的同情心,哪怕不能救人于火海,但只要用同情而不鄙视的眼光,慰问一下走霉运的人们,他们就会像那半边山上感恩的折枝一样,在上帝眼中更加苍翠。保持一份同情心吧,在自己的右手温暖左手的时候,学会用双手去怜惜另外一双冰冷的手。
6.他人需要激励 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自太阳之光。没有太阳,花就不能开放;没有爱情,就没有幸福;没有女性,就没有爱情;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和英雄。而激励就如太阳、爱情、女性、母亲一样。
“激励”意味着什么?《韦氏新世界英语词典》说这个词的意思是“向别人提供积极性或以积极性影响别人”,而“积极性”一词的意思是“促使一个人做事或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内心的动力、冲劲或意欲”。所以,激励涉及如何激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即潜能。
现在人们似乎希望一种外力可使自己和周围的人朝着预定方向前进。但凡是由外力促成的行为,都不可能持久。这就像一辆汽车,有时有汽油有时没有。汽油用完了,汽车要人推才能走,不推,汽车马上失去动力,很快便停下来。如果油箱中汽油常是满的,车内的发动机就能不停地驱动汽车前进,几乎没有尽头。
人和激励的关系也是这样。没有激励,人就很难动起来,更不可能鼓起冲劲,也就很难发挥潜能。但如果一个人不停地受激励驱动,他就能永远前进。
因此,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会调动别人内心深处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潜能,你必须“给他们的油箱加油”。在一次调查中,要求70位心理学家说出主管人员必须懂得的人性中最关键的东西,有65%的人说“积极性”,就是使人行动起来的那种感受和认识。如果你不能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你就不能领导他们。如果你领导不了别人,那么你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要由自己独立完成。
7.他人需要赞美 赞美可以激励别人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可以建立他们的信心,并使他们成长。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抚育孩子没有其他窍门,只有称赞他们。当他们把饭吃完时,赞美他们;画了一幅画之后,也赞美他们。当他们学会骑自行车时,也赞美他们,鼓励他们。”
有人说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得到奖赏。赞美就是对别人付出的一种报偿,赞美对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激励与鼓舞。
在某大学中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所有学生被分为3组。第1组学生经常受到鼓励和赞美,第2组学生任其自由发展,第3组学生除了受批评之外无其他态度。结果任由发展的一组进步最小,受批评的一组有一点进步,但是受赞美的一组表现最为突出!汤姆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就经常赞美他的学生,结果每位学生的表现都很令人满意,而且也懂得赞美别人。
我们应该学会赏识、赞美他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同是一棵树,有的人看到的是满树的郁郁葱葱;而有的人却只看到树梢上的毛毛虫。为什么同样一件事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懂得赏识、赞美,而有的人只会用挑剔、指责的眼光看待事物。
一名记者曾做过一次调查:经常赏识他人,夸奖、赞美他人的人往往处世积极乐观,受人欢迎,受人尊敬,不常生病,并且比一般人长寿;而常指责、抱怨的人没有朋友,孤单落寞,身体、心理脆弱,比一般人寿命短。
(四)理解他人情绪的4个步骤
要改进或提升其他人的生命品质,比如自己的上司、员工或同事、朋友等,需要做到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有效工具是积极聆听法,通过有效的聆听、发问、区分和回应,设身处地地了解和接纳他人的情绪,解读其未觉察的内在情感,协助对方处理情绪。
1.接纳 这一点在处理单位人际关系时特别需要,看到同事不开心,不要躲开他,而是走到他身边,用关切的语气问:“我看到你愁眉不展的样子,好像不开心,发生了什么事?需要我的帮助吗?”当你用这种认同的口吻和对方说话时,对方一定能感受到你的关怀及诚意。对情感比较“麻木”的都市人来说,你的这种接纳帮他恢复了情绪知觉,他没有理由不被你感动。
2.分享 成功接纳了对方的情绪,他才愿意进一步和你谈内心的感受。分享的第一步就是他的内心感受,一般来说,女性情感表达平均能力要远远高于男性,心理开放的人比心理压抑的人在表达上更清晰、更敏锐。在对方对自身情感不觉察的情况下,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表达感受,和他一起分享这种感觉,协助他学习区分情绪的界限。等对方情绪稳定下来,就肯定会说出事情的经过。
3.区分 帮助对方区分哪些责任是他应该负责却没有做好的,而哪些责任又是外在的客观属性。如一个同事在办公室讲“荤笑话”被上司处罚,心情很沮丧。这时可以问他:“你觉得哪些行为在办公室不能做?”他会很清晰地回答:“这次被罚就知道了,办公室里禁谈色情内容。”通过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让对方了解了该不该做的事的界限,能使他在把控自己的行为上更准确、稳重。
4.回应 最后还是应该回归到现实中,让对方制订一个有效的行动计划,以达成预定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