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福建理学的产生和理学入闽

福建理学的产生和理学入闽

时间:2023-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理学的由北而南、传入闽地是经过了一些过程和途径的。清朝人蒋垣的《八闽理学源流》记载理学入闽有三个途径。后来,陈烈归闽,与陈襄、周希孟、郑穆在福建提倡道学,被称为在闽地首倡理学的“海滨四先生”。洛学的道南这一系只有游酢、杨时得其正,并传播最为得力。
福建理学的产生和理学入闽_游酢新论:续编

理学,开始时称为道学,其创造者是唐朝大思想家、大文学家韩愈,他提出一个与佛教法统相对立的儒学道统。与韩愈同登“龙虎榜”进士的福建晋江人欧阳詹,差不多与韩愈同时提出儒家道统。他曾任“国子监四门助教”,极力倡导复兴儒学,因此自明朝起,就有人认为欧阳詹也是理学(道学)的开创者。如清朝人李清馥在《闽中理学渊源考》里就说:“闽中儒学开先始于唐欧阳四门”、“闽学开自唐欧阳四门倡起,彼时人文未著也。”与欧阳詹同时的福建莆田人林蕴,也和韩愈、欧阳詹一起反佛排佛,提倡儒家道统。这样,在福建就产生了理学,但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学,只能算是理学的萌芽。

理学真正形成的时间,是在北宋。北宋胡瑗、孙复、石介是理学的前驱者,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则是理学的奠基者。在当时,理学的主要著作,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邵雍的《皇极经世》,张载的《正蒙》、《经学里窟》,程颢的《定性书》,程颐的《伊川易传》等。理学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理、气、心、性”,也涉及政治、教育、伦理、宗教等领域,理学的中心命题则是“存天理灭人欲。”

上述理学的前驱者、开创者、奠基者大都是生活在北方,因而他们的思想的流传开始时也在北方。理学的由北而南、传入闽地是经过了一些过程和途径的。清朝人蒋垣的《八闽理学源流》记载理学入闽有三个途径。

其一,在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朝廷以胡瑗、孙复为国子监直讲,并讲学于太学,他们与石介在朝廷提倡理学。其时,福州人刘彜、邵武人游烈、汀州人徐唐等跟随他们学习。庆历七年又有侯官(今福州)人陈烈为国子监直讲,“与胡瑗、周敦颐开宋朝理学之始”。后来,陈烈归闽,与陈襄、周希孟、郑穆在福建提倡道学,被称为在闽地首倡理学的“海滨四先生”。其中陈襄官至天章阁侍讲等,著有《中庸讲义》、《易讲义》、《奉使录》、《国信语录》、《陈古灵奏议》、《古灵先生文集》等。陈襄以“诚”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诚”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人有了“诚”,就有了最完善的道德品质,而“诚”的这种美德就是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这就是天理。明白了天理,就能达到“诚”的境界。因此,陈襄特别强调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他在《中庸讲义》里就说:“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陈襄用力于孔孟知天尽性之说,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海滨四先生”中的郑穆,他对于道很有造诣,“心仁气正,勇于为义,文博而庄”,“进退容止必以礼”。曾为国子祭酒,每坐讲席,寒暑无间断;虽然是少年来求学,他也必朝服延接,以礼送迎。凡是来投其门求其学的学者都钦慕他的道德而服从他的教诲,门人有千余。陈烈,曾任国子直讲,《宋元学案》称他“力学不群,平日端严,终日不言,虽御童仔,如对大宾”,跟随他学习的达到数百人。周希孟,曾是国子监四门助教。他遍读“五经”,对《易经》研究更是极精深透彻。他的弟子达七百余人。他的著作有《易义》、《诗义》、《春秋义》等。“海滨四先生”是福建早期理学和宋代理学的先行者,他们的活动开创了理学风气之先,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学理论,因此他们的理学在福建未能得到发展。

其二,北宋神宗煕宁二年(1070年),朝廷任命关中理学创始人张载为崇文院校书,古田人邵清跟随他学习《易经》。邵清专治《易》理。他学成归闽后,在先人墓侧筑书堂,聚书千卷,聚徒讲学,传播张载关学,但是他也没有发展起来。

其三,北宋福建建阳人游酢、将乐人杨时往颍昌、洛阳拜“二程”为师,学习洛学,学成归闽后,传播洛学最得力、最纯正。与游酢、杨时一起拜“二程”为师的还有建阳的游醇、福清的王蘋、沙县的陈渊和陈瓘。洛学入闽由此而盛。但是,王蘋的思想倾向心学,成为陆九渊心学的先驱者;陈瓘在拜“二程”为师的同时,又接受邵雍、刘安世的学说,主理数相推,因此他的思想是“二程”理学和邵雍象数学的混合物;陈渊是陈瓘的侄孙,虽然师事“二程”,但后来又师事“二程”高弟杨时。因此,他的思想受陈瓘、杨时的影响极深。洛学的道南这一系只有游酢、杨时得其正,并传播最为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