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的各种年谱均载录,水云寮为游酢所筑,如:
《游廌山集》、《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游定夫先生集》与《宋·游酢文集》之游酢《年谱》列:元符“二年……正月,服阕,再调泉州签判,筑水云寮于武夷之五曲,为讲论之所。著《易说》、《诗二南义》。”长乐《新宅游氏族谱》之《游廌山先生年谱》作:元符“二年……正月,服阕,再调泉州签判,筑水云寮于武夷之五曲,为讲论之所。著《易说》、《诗二南义》。”《游酢故里》之《游定夫年谱》为:“元符二年(1099)……正月服阕,二月接泉州签判调令,在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为讲论之所,著《易说》、《诗二南义》。”
《游酢评传》第二章《生平事迹和著述》谓:绍圣三年的“3年后(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年48岁,赴泉州(今天津武清)任。”又谓“哲宗元符元年(1098),游酢46岁,筑‘草堂’于建阳县禾平裏豸山之麓,在此撰著《中庸义》、《孟子杂解》、《论语杂解》等;次年,他又筑‘水云寮’于武夷山之五曲,聚徒讲学,并著有《易说》、《诗二南义》等。朱熹所写的《九曲棹歌》之五曾暗指游酢。其曰: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林间有客’,即指游酢。……游酢在武夷山所建之水云寮,是武夷山兴学办书院之最早者之一。所以朱熹在《九曲棹歌》之五中特别暗指游酢在水云寮之事迹。‘游氏之水云寮、洪氏之洪源书院、真氏与詹氏筑室慢亭峰,其为最著者。’(清何瀚《五曲》,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5)……自游酢水云寮后,才有刘子翚之屏山书院、朱熹之武夷精舍、刘爚之云庄山房、刘拱之仰高堂、蔡发蔡元定之南山书堂、熊禾之洪源书堂等之设,遂使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成为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后的中国文化重心之地。”其《简明年表》为:“1099年元符二年……一月,守孝满,调任泉州(今天津武清西)签判。因未即赴任,在家乡武夷山之五曲筑水云寮(古代学校称寮),讲学授徒。撰述《易说》、《诗二南义》等。”
早在明代,嘉靖《建阳县志》所载福建提学副使朱衡《重修廌山书院记》就称:嘉靖辛亥三十年,巡抚监察御史曾佩“又访书院丽牲有碑,燬于元,幸龟山先生所譔墓碑,犹存于武夷五曲之云寮书院,乃公藏修处。”《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廌山前集·褒典》亦节录,唯“云寮书院”作“云寮祠”。
时下有些人也就此“认定”游酢在武夷山筑了“水云寮”。有说“元符二年,他(游酢)又来到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并由建阳迁居武夷,住在水云寮内,读书著文”;也有说游酢“他四十六、七岁(1099—1100)这两年在任泉州签判,他借故回闽北家乡,分别于建阳筑‘草堂’和武夷五曲建‘水云寮’等处著书立说,而有官不就”;又有“朱熹写的《九曲棹歌》第五首云:‘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林间有客,指的是游酢。”分别见《游酢研究》(第1辑第81页、17页、15页)。或在水云寮遗址处立碑刻称:“宋元符二年(1099)著名理学家游酢建……现存石壁上的石刻为游酢裔孙游九言于绍熙元年(1190)所刻。”
《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卷十《遗蹟》谓:“水云寮,在崇安县会仙里,文肃公宦时,乞归,筑室于武夷五曲,为藏修之处,后废,文清公复建。”《福建省志·武夷山志》第三篇《名胜》亦载:“水云寮、水月亭:水云寮位于铁象岩岩顶。北宋理学南传始祖之一游酢在讲学武夷时于此筑精舍,取‘水云缭绕’的谐音、双关之意,名为水云寮。南宋绍熙元年(1190),游酢后裔游九言在先祖所寓岩顶石壁上摩刻‘水云寮’三字。岩顶小块平旷之地,宋时盖有水月亭……水月亭后还遗留一处游酢当时舂米用的岩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