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简言(913—969)字敏中,游恭子;因父仕杨吴而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少孤,力学;以荐入杨吴徐知诰幕府,初为秘书省正字。陆书载:“游简言,字敏中,建安人……简言少孤力学,起家秘书省正字。”马书载:“游简言,字敏中,其先建安人……简言少孤力学,起家为秘书省正字。”《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字敏中,吴知制诰恭之子也。恭卒于任,简言因僦居广陵。少孤力学,起家秘书省正字,以荐入烈祖幕府。”其中“幕”四库本作“莫”,按此“莫”通“幕”。《唐馀纪传》载:“游简言,建安人……简言因居广陵,少孤力学,用荐者入先主幕府。”《八闽通志·文苑》载:“游简言,建安人……简言少孤力学。”《闽书·英旧·建安县》载:“游简言,字敏中……简言少孤力学。”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简言少孤,力学起家,为秘书省正字。”《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恭“子简言,字敏仲,仕南唐李氏。”《闽游族史》之“人物荟萃”作“游简言,字敏仲。”
吴大和三年(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十一月,徐知诰镇金陵,辟游简言为户曹参军,即“俾充记室”,始掌简书文告;天祚二年(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正月,建大元帅府,以游简言掌元帅府文翰,迁观察巡官。马书载:游简言当“烈祖镇金陵,辟为户曹参军,掌元帅府文翰,迁观察巡官。”陆书载:游简言当“烈祖镇金陵,以为户曹参军,典元帅府书檄,迁观察推官。”周注谓“马书作巡官。”《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当“烈祖镇金陵,署户曹参军,典元帅府书檄,稍迁观察推官。(马令《南唐书》作巡官。)”《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当“徐知诰镇金陵,辟掌文翰,迁观察巡官。”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当“徐知诰镇金陵,辟为户曹参军,掌元帅府文翰,迁观察巡官。”《唐馀纪传》载:游简言当“先主镇金陵,俾充记室,简书文告皆其掌治。”《八闽通志·文苑》载:游简言当“徐知诰镇金陵,辟掌文翰。”《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载:后唐长兴二年十一月,“吴中书令徐知诰表称辅政岁久,请归老金陵;乃以知诰为镇海、宁国节度使,镇金陵,馀官如故,总录朝政如徐温(862—927)故事。”卷二百八十载:后晋天福元年(后唐清泰三年)“春正月,吴徐知诰始建大元帅府。”按是年十一月后晋取代后唐,此时实为后唐清泰三年。上述“烈祖”、“先主”即“徐知诰”,取代杨吴后复“李”姓,更名为“昪”。显然,徐知诰“镇金陵”与“始建大元帅府”并非同时,而游简言自从担任户曹参军即“俾充记室”就开始掌简书文告即“文翰、书檄”。《闽游族史》之“人物荟萃”误作“游简言……935年,吴封徐知诰齐王,以升、润等十州为齐国。书檄简言迁观察推官。”
其后,游简言的职任说法不一。《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于“齐国建,职内史舍人,一时典册皆出其手笔,事任与殷崇义等。烈祖代吴,以旧恩擢翰林学士。”《唐馀纪传》载:游简言于“齐国建,职内史舍人,一时典册皆出其手笔,事任与殷崇义等。及先主受禅,以旧恩迁翰林学士。”陆书载:游简言于“烈祖代吴,为中书舍人,元宗嗣位,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八闽通志·文苑》载:游简言“及南唐国建,迁翰林学士。”马书载:游简言“及禅代,历虞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保大中(943—957),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及南唐国建,历虞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保大中,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于“保大中,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简言“仕南唐李氏,累为翰林学士。”游居敬《谱图篇》谓:“恭子讳简言,五代时仕至翰林学士。”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至卷二百八十三载:后唐清泰二年(935)九月,吴“改元天祚”,十月,徐知诰“进封齐王”;后晋天福元年(936)十一月“癸巳,吴主诏齐主徐知诰置百官,以金陵府为西都”;天福二年“正月,吴徐知诰始建大元帅府”,三月“壬申,更名诰”,八月“吴主下诏,禅位于齐”,“十月甲申,齐王诰即皇帝位于金陵,大赦,改元升元,国号唐”,“十一月乙卯,唐吴王景通更名璟”;天福四年正月“唐群臣、江王知证等累表请唐主复姓李,立唐宗庙,乙丑,唐主许之”,二月“庚寅,唐主更名昪”;天福八年(943)三月己卯朔,中主李璟即“唐元宗即位,大赦,改元保大。”或谓:“徐知诰封‘齐王’的时间是公元935年十月;沿齐王之名,建‘大齐国’的时间是公元937年十月;公元938年复姓李氏,更名昪,改国号‘大齐’为‘大唐’……认为,大齐通宝钱系李昪未复姓前建大齐国时铸于公元937年”(《南唐货币断代及归属问题》)。
综上资料可知,《资治通鉴》于天福二年(937)十月齐王诰即位改元“国号唐”是史家的统称,其实应是“国号大齐”,天福四年二月“更名昪”时亦更“国号大唐”,其后又更“国号唐”等等;而《唐馀纪传》“齐国建……及先主受禅”之“齐国建”不是指天福二年十月“即皇帝位于金陵”而是指天福元年十一月“诏齐主徐知诰置百官,以金陵府为西都”之时。因此,游简言于天福元年十一月“齐国建”之时“职内史舍人,一时典册皆出其手笔,事任与殷崇义等”;天福二年十月齐王诰即位改元“国号大齐”即“先主受禅”、“烈祖代吴”、“南唐国建”之后“历虞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天福八年三月己卯朔唐元宗即中主李璟即位(嗣位)“改元保大”时方“以旧恩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因此,《十国春秋·南唐列传》之“烈祖代吴,以旧恩擢翰林学士”、《唐馀纪传》之“齐及先主受禅,以旧恩迁翰林学士”以及《八闽通志·文苑》之“及南唐国建,迁翰林学士”诸说皆误。
这期间,游简言以“守职、贞介、不阿”称。马书载:游简言“守职恭恪,国家之务非其任者未尝肯言。贞介独立,不为阿附,元宗重之。”陆书载:游简言“贞介,不附权要,元宗颇重其为人。”其中“不附权要”四库本作“独不附权要”。周注引“马书曰:守职恭恪,国家之事非其任者未尝肯言。”《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守职恭恪,贞介不阿,元宗重之。”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守职恭恪,国家之务非其任者不言。贞介独立,不为阿附。”《十国春秋·南唐列传》则载:游简言当“元宗立,晋礼部侍郎,独不附权要,国家事非其任者,未常肯言,葢不欲侵官也。元宗雅重其为人。”
游简言于保大改元(943)时“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其后,马书载:游简言“元宗重之,俄判中书省,兼兵部选事。及淮上兵起,越人背盟寇毘陵,乃除简言中书侍郎奉使讓越,先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而后行,至境,召还……后主即位,初未之知,后颇重之,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陆书载:游简言“元宗颇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裁抑侥幸,憎疾者众,选人邵唐试判不中,上书言……简言逆臣子,当斩,请正国法。元宗怒唐挟怨忿谤讟,决杖流饶州。及淮南交兵,吴越亦伺釁攻常州,执团练使赵仁泽,归于钱塘。仁泽见吴越王,责以败盟,吴越王怒,抉其口至耳;方议遣使诘责吴越,群臣畏慑,莫敢往。元宗以命简言,简言不辞,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将发,拜中书侍郎,未出境,召还……后主亦由是贤之,拜吏部尚书,知省事。”《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当“元宗立,晋礼部侍郎……元宗雅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二部选事,裁抑侥倖,憎疾者滋众,选人邵唐试判不中,上书言……简言逆臣子,当斩。元宗怒唐挟私忿谤讟,决杖流饶州。及淮南交兵,吴越亦伺釁攻常州,执团练使赵仁泽归钱塘。仁泽不屈,吴越王决其口至耳。方议遣使诘责,群臣畏慑莫敢往,元宗乃命简言,简言不辞,请其子愻为千牛备身。将发,拜中书侍郎,未出境,召还……后主亦由是贤之。拜吏部尚书,知省事。”而《江南余载》则谓:“游简言为中书侍郎,兼领铨选,差择清峭。有邵唐者,试判不入等,上疏言……简言乃逆臣之子,不宜列于清近。上怒其诽谤,诏决杖配流饶州。”此数条之异在于“邵唐事件”发生时间是在“淮南交兵……拜中书侍郎”之前还是之后,依《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载:显德二年(955)“十一月乙未朔,帝以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兼知庐、寿等行府事,以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副之,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将以伐唐。”卷二百九十三载:显德三年(956)三月,吴越“吴程攻常州,破其外郭,执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唐,仁泽见吴越王弘俶不拜,责以负约。弘俶怒,抉其口至耳。元德昭怜其忠,为傅良药,得不死。”而《闽游族史》“人物荟萃”误作“943年,李璟保大元年,简言迁吏部尚书拜同平章事。”
上述“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及淮南交兵……拜中书侍郎”有疑。按隋唐至五代,六部属三省之一的尚书省,分前中后三行,吏兵为前行,礼工为后行,其中吏兵二部尚书与侍郎皆有铨选官员的职权;三省职位,门下省主要为侍中、侍郎、给事中,中书省主要为令、侍郎、舍人,尚书省主要为令、仆射、丞。唐末五代,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等为副宰相,而三省首长职位或不授或以宰相兼,因此,三省侍郎与仆射通常为三省的实际长官。陆书所谓“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及淮南交兵……拜中书侍郎”,则如果游简言“判中书省”时不是“中书侍郎”,而此前游简言已于天福八年三月唐中主元宗李璟嗣位的“改元保大”之前历官“中书舍人”、之后又“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也就是说,游简言并不是以“中书舍人”也不是以“中书侍郎”“判中书省”的,而建隆二年(961)七月唐后主“从嘉即位,改名煜”时方“拜吏部尚书,知省事”,因此判断,游简言应当是以“吏部侍郎”被“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的,而大概因为是以“吏部侍郎”的身份跨“省”担任“中书侍郎”的职责,故而用“判”字。从时间来分析亦可知,游简言于保大元年(943)时“迁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其后直到显德三年(956)三月“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唐”之时方“拜中书侍郎”,相距14年,其间必定有再担任其他职任,唯史家未书出而已。同时可知,“邵唐事件”发生在“淮南交兵”之前,即游简言“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之时。
万斯同《南唐将相大臣年表》稿本列载:游简言任“宰相”起于保大十三年(955),是以“礼部侍郎判中书省兼吏兵二部选事”为第三相。据上述分析,所谓以“礼部侍郎判”云云应有误。
按万斯同《南唐将相大臣年表》有二种,即四明冯氏伏跗室藏万氏未刊稿本和广雅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刊刻本,而“刻本、稿本颇有异同”。上条记述,广雅本不列载。
建隆二年(961)二月南唐迁都,太子留西都金陵监国,游简言辞辅太子。马书载:游简言当“元宗南迁,以简言辅太子居守,辞以不能事少贵,乃令从行。后主即位,初未之知,后颇重之。”陆书载:游简言“及迁都豫章,立吴王为太子,留西都监国,以简言为辅。简言力辞,言久备近臣,不忍去帷幄,元宗嘉其一心事主,无徼后福意,更用严续,而后主亦由是贤之。”其中“无徼后福意”下四库本有“即从其请”句。周注引“马书曰:辞以不能事少贵。”《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及还南都,立吴王为太子,留都监国,命简言为辅。简言力辞,言:久备近臣,不忍去帷幄。(马氏《南唐书》又云:辞以不能事少贵。)元宗嘉其一心事主,无徼后福意,即从其请,更用严续,而后主亦由是贤之。”其中“及还南都”之“还”误,四库本作“及迁南都”。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载:建隆二年二月“南唐主定计迁都南昌,立吴王从嘉为太子,留金陵监国;以右仆射严续知枢密院事,汤悦佐之”,“三月,南唐主至南昌”,六月庚申“南唐主景殂”,秋七月“从嘉即位,改名煜”;而《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载:显德五年(958)五月“唐主避周讳,更名景,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南唐将相大臣年表》稿本载:游简言于中兴元年(958)五月升为次相,直到建隆二年(961)七月后主李煜即位。此条广雅本亦不列载。
建隆二年七月,南唐后主李煜即位,游简言“渐见知遇”而“拜吏部尚书”;建隆四年八月,吏部尚书游简言“知尚书省事,寻迁右仆射”。马书载:游简言当“后主即位,初未之知,后颇重之,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陆书与《十国春秋·南唐列传》皆载:游简言当“后主亦由是贤之。拜吏部尚书,知省事。”《唐馀纪传》载:游简言“以旧恩迁翰林学士,未几,进吏部尚书、左仆射。”《八闽通志·文苑》载:游简言“迁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进右仆射。”《闽书·英旧》载:游简言于“后主即位,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当“后主即位,渐见知遇,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游居敬《谱图篇》谓:游简言“五代时仕至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进右仆射。”《续资治通鉴》卷三载:乾德元年(963)八月,“南唐以吏部尚书建安游简言知尚书省事,寻迁右仆射。”按因为此时是“八月”,而至十一月方改元乾德,故所称乾德元年实为建隆四年。
综上可知,游简言于后主李煜即位的建隆二年之时只是“拜吏部尚书”,直到建隆四年七八月才“知尚书省事,寻迁右仆射”,即“委以南省之事”。所谓“南省”正是指“尚书省”,因为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书省更在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称南省,相对地,中书、门下二省则合称“北省”,后世则沿用之。故所谓“委以南省之事”意与“知尚书省事”相同。再者,此时游简言所“迁”是“右仆射”而非“左仆射”,其“左仆射”是开宝二年(969)“兼门下侍郎平章事”之时所“拜”。
《南唐将相大臣年表》稿本列载:建隆二年七月至三年,游简言为首相,即“进吏部尚书、知都省事”,广雅本作次相。建隆三年至乾德三年五月,二本皆列为次相;其中,稿本谓乾德元年“七月进右仆射、判都省事”。乾德三年五月至开宝元年(实为乾德六年,十一月改元)三月,二本皆列为首相。如上所述,其中“知都省事”与“判都省事”是同一回事,都是指“尚书省”即“南省之事”,是在游简言“进右仆射”后专职之事,故《年表》列游简言于建隆二年七月“知都省事”有误。
右仆射、知尚书省事游简言,亲治簿书,督责严峻,“请讬不行,颇为群小所怨”;而游简言亦“数以疾辞,不许”。陆书与《十国春秋·南唐列传》皆载:游简言“知省事。简言亲治簿书,督责严峻,人或以事请讬,必固违咈。虽直亦不得伸,议者讥其过。”马书载:游简言被“委以南省之事。简言躬亲簿领,督责稽缓,励以威严,寮吏畏之,于是六职办集。以执方不为群辈所附,人有请托者必固违戾,不复顾其理道。数年,以疾辞,不许。”《闽书·英旧》载:游简言被“委以南省之事。简言躬亲簿领,督责稽缓,励以威严,寮吏畏之,于是六职办集。”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自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委以南省之事。请讬不行,颇为群小所怨。以疾辞,不许。”其中“讬”一作“托”。按《续资治通鉴》卷五“开宝二年三月”载:“南唐右仆射判省事游简言,躬亲簿领,督责稽缓,僚吏畏之。然暗于大礼,不为士大夫所重。数以疾辞,南唐主不许。”
所谓游简言“抑”徐锴之事,应当发生于游简言“知尚书省事”即“委以南省之事”的建隆四年(963)八月之后,至开宝二年(969)三月游简言兼门下侍郎平章事之前。陆书卷五载:“徐锴字楚金……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集贤殿学士,改官名,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妓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江南余载》卷上亦谓:“徐锴以屯田郎中知制诰久次,当迁中书舍人,而宰相游简言每抑之。锴遂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之才地,何止舍人。但兄弟并举清要,物忌太盛,请少缓之,使众称淹恤,进固未晚。锴颇怏怏。简言徐出妓佐酒,叠唱歌辞,皆锴所制,锴乃大喜起谢。归以告兄铉,铉曰: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耶。”建瓯市政府门户网站以此事例说明游简言是“慎于用人的宰相”(《不附权贵、慎于用人的宰相游简言》)。
所谓游简言“女杀状元”之事,《江南余载》卷上谓:“姚端,年十八状元及第,宰相游简言以女妻之。未几疾终,时人谓之女杀状元。”《南唐贡举考略》所引《江南余载》卷上无“宰相”二字,其后谓:“据《十国春秋》卷二一及《南唐将相大臣年表》,他(指游简言)在烈祖代吴时已官至翰林学士;元宗立,晋礼部侍郎;后主继位,拜吏部尚书,次年为次相,乾德四年升首相,开宝元年又居次相,卒于开宝二年(969)五月。这段记载没有指明游选婿时的身份,那么,姚最迟夺魁于开宝二年,最早则可能夺魁于保大十二年(954)。为了便于写姚端的小传,我们不妨暂定他夺魁于游简言为官的鼎盛之年——乾德五年(967)。”按其所据《南唐将相大臣年表》乃清光绪十五年(1889)广雅书局刊刻本(广雅本)。
开宝二年(969)三月,右仆射、知尚书省事游简言,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是为史籍可考的闽人第一个首相。陆书载:游简言“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未几,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唐馀纪传》载:游简言“进吏部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及拜相。”马书、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及拜相而疾亟。”《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简言“辅后主为门下相。”《续资治通鉴》卷五载:开宝二年三月“是月,命简言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南唐将相大臣年表》载:开宝元年(实为乾德六年,十一月改元)三月至二年五月,二本皆列游简言为次相,其中,开宝二年“三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广雅本“三月”误作“二月”。
游简言的《游简言左仆射平章事制》,徐铉(916—991)所撰。董诰(1740—1818)《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九收作:“门下:昔在明王,膺图嗣统,虽复格天光表,继文下武,犹曰实相以济,又曰克艰厥臣。矧惟寡昧,畴咨庶尹。若乃承弼之重,毗倚之隆,询於具瞻,敢或经授。游某世济文雅,挺生公器。中兴之始,即为辞臣。重熙在运,亟更近署。忠为令德,实浮於名。蔼然直声,允洽时望,先皇帝省方展义,分命群司,藉尔重臣,辅予小子。直躬无避,正辞不谄。翊从行阙,克申其劳。至於受命交兵之间,抗节履危之际,繇义以济,知无不为。此皆古之所以为艰,予之所以为尚者也。间岁出於独断,命长南宫。议者但高其尽公之诚,未许其理剧之用。遂能正身而令,当官不回。厉风霜之威以紏其慢,坚夙夜之节以率其勤。请讬不行,纪纲自举。群议由是咸伏,六职以之孔修。风雨不渝,始终一致。实为国器,想见古人。而躬亲簿领之间,遽成劳勚。从容庙堂之上,未尽谋猷。酬庸之典,予所多愧。是用命作左相,陟兹鸾台。进金紫之崇阶,典图书之祕府。勋爵井赋,併示宠名。於戏!释细务足以导节宣之和,恭大政足以畅弥纶之业。繄尔致君之效,成我知臣之明。往维钦哉,无假多训。可。”周注所引:“畴咨庶尹”之“畴”作“筹”,“敢或经授”之“经”作“轻”,“所以为尚者”之“为”作“嘉”,“酬庸之典”之“酬”作“畴”,“恭大政”之“恭”作“参”,而于“未许其理剧”下脱“之用。遂能正身而令,当官不回。厉风霜之威以紏其慢”。
开宝二年(969)闰五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游简言,卒,年五十七,谥宣靖。马书载:游简言“及拜相而疾亟,卒,年五十七。”陆书载:游简言“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疾已笃,不及视事,卒,年五十七。”周注引“《唐馀纪传》曰:简言徒以旧人荐登揆席,在位循默,充位而已。卒年五十六。”《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游简言“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疾已笃,不及视事,卒,年五十六。谥曰宣靖。”其注亦引“《唐馀纪传》又云:简言徒以旧人荐登揆席,在位循默,充位而已。与它书略异。”而其“校勘”谓“年五十六:马令《南唐书》卷十《游简言传》作‘年五十七’。”《唐馀纪传》载:游简言“进吏部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简言徒以旧人荐登揆席,在位循默,充位而已。卒年五十六。谥宣靖。”《闽书·英旧》载:游简言“及拜相而卒。”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简言“及拜相而疾亟,卒年五十七。”《续资治通鉴》卷五载:开宝二年五月之“闰月……是月,南唐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游简言卒。”
游简言子游愻,亦仕南唐,显德三年(956)三月为“千牛备身”。马书载:“及淮上兵起,越人背盟寇毘陵,乃除简言中书侍郎奉使讓越,先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而后行,至境,召还。”陆书谓:“及淮南交兵,吴越亦伺釁攻常州,执团练使赵仁泽,归于钱塘。仁泽见吴越王,责以败盟,吴越王怒,抉其口至耳;方议遣使诘责吴越,群臣畏慑,莫敢往。元宗以命简言,简言不辞,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将发,拜中书侍郎,未出境,召还。”《十国春秋·南唐列传》载:“及淮南交兵,吴越亦伺釁攻常州,执团练使赵仁泽归钱塘。仁泽不屈,吴越王决其口至耳。方议遣使诘责,群臣畏慑莫敢往,元宗乃命简言,简言不辞,请其子愻为千牛备身。将发,拜中书侍郎,未出境,召还。”按马书与陆书之“见其子愻为千牛备身”之“见”为“引见”,意为引领其子愻见南唐元宗,元宗即授其子愻为千牛备身。于是游简言就出发,临行,又授予游简言“中书侍郎”。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与卷二百九十三,后周显德二年(955)十一月“伐唐”,显德三年三月,吴越“执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唐”。《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简言“子愻,位千牛备身。”《闽游族史》之“人物荟萃”谓:“游愻,简言子,仕南唐,位千牛备身。(千牛备身,掌执御刀,为君主亲身护卫)”其“谱牒文献”引《长溪游氏世谱序》谓:“简言子愻,仕宋为千牛备身,则世为名人。”其中“仕宋为千牛备身”有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