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言的记忆
一、记忆的一般原理及其心理定义
记忆是大脑加工的一种基本形式。从静态来看,记忆是指大脑对信息的储存。个体的大脑从个体生命很早的时候就具有一点信息储存。而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信息的储存越显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信息储存是大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基础。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就是大脑加工的对象。所以,离开了大脑的信息储存,即记忆,大脑便基本上失去了加工处理的对象而无从加工。信息储存的重要性促使了人们有意识的信息储存行为,即学校教学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就是一种信息储存,即记忆行为。可以说,一切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因此。由于记忆对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对人的学习的重要性,记忆历来都受人类,特别是教育教学界的重视和推荐。在古代,人们几乎是把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人看成是神人一般,因而人们想方设法研究记忆方法以求提高记忆。
然而,随着人类在记忆方面的研究,人类已获得了大量的有关记忆方面的知识,人们已不再像以往那样过分推崇“过目不忘”这种对知识信息的“照相”式的记忆。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已更倾向于用动态的和积极的方式看待记忆,即记忆仅仅是大脑内部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并且还把记忆看成是大脑信息处理中的一部分,记忆与大脑信息处理构成一个连续的动态整体,即使是传统记忆观中所涉及到的记忆的对象,即知识或信息,在现代心理观看来,也是动态的。处理大脑中人的认知结构的知识信息是动态的,因为大脑中的认知结构在人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大脑的潜在加工以及新知识的学习而经常面临重新组织和再重新组织以及进一步的精化加工。无论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所注重的个体对知识的主动学习,或是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所注重的学习者在知识学习中的接受学习,都是把知识的学习看成是对知识的不断的加工过程的。
另外,在现代知识观中,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些存储的知识也都是被看成是动态的。例如,陈述知识是可以转化为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
二、记忆的分类
人们根据记忆的不同特性,对记忆进行了分类。在这些分类中,也不乏可借用来指导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的教学心理学意义。
1.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根据主体在记忆过程中的意识参与性,记忆可以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这里的记忆主要指的是记忆中的识记过程,即把记忆的对象如何纳入大脑中并保持下来的过程。记忆是整个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加工处理过程,其中可分为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几个过程成分。保持,指的是如何有效地将新的知识信息纳入大脑中认知结构中并且巩固下来,保留在记忆中的长时记忆库里的记忆行为。再认,指的是将曾经纳入大脑中的信息重新呈现给个体,让其重新检索大脑信息并予以确认的心理过程。回忆是只在提供有限线索的情况下让个体检索更多相关信息的心理过程。
有意记忆是个体有明确目的,具有必要的意志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记忆。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下,有意记忆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记忆方式。在记忆过程中,除了个体付出必要的意志参与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有效的记忆方法,仅仅具有主体的意志努力是不够的。在现代教学理念里面,既注重学习者的意志努力,也注重记忆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无意记忆是指相对于有意记忆,在记忆主体没有或没有明显的意志参与的情况下将信息保留于大脑中的记忆形式。无意记忆是个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不少信息是通过无意记忆获得的。通常,无意记忆与记忆对象的某些特点,如新异性、变化性、强刺激性、多次重复性等,以及主体的一定情绪情感激活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
相对于有意记忆的主体的意志参与而言,无意记忆是一种经济的记忆方式。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在利用有意记忆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学生的无意记忆。在教学中,可考虑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激活学生一定的情绪情感状态,例如,适当将外语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联系起来。也可考虑在知识呈现方面增加其新异性,变化性等,例如,通过板书,语音语调、多媒体等方式达到这样的效果。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是根据个体在记忆过程中是否对材料的理解而对记忆进行的分类。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是相对而言的。机械记忆是主体在材料本身无意义联系以及主体自身未去作理解尝试,或作过理解尝试但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记忆材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联系的情况下将材料机械地纳入大脑中的记忆行为。
在学习过程中,意义记忆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效果好。但并不是说机械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毫无用处,实际上,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都是重要的。机械记忆可培养学习者在记忆中的意志参与。同时,通过一定的意志参与,机械记忆也是可以转化为意义记忆。记忆中学习者为了把不理解的生疏信息,如外语词语记忆下来,会主动去建构记忆材料的意义联系,这样,机械记忆就回转化为意义记忆。另外,即使是通过机械记忆保持下来的材料也会随着新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随着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而会被学习者融会贯通,或为意义记忆。
但是,由于意义记忆的效果要优于机械记忆,在教学中,外语教师则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学生的意义记忆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策略中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服务于增强学生的意义记忆的。先行组织者的使命就是将新授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及帮助学习者组织所学习的材料。先行组织者有概念的定义,概括和类推三种基本类型。
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人们根据记忆信息在大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区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指外在刺激信息通过人们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进入感觉登记器,并在感觉登记器的短暂保留(大约在一秒以内)而保留的信息,这种短暂的记忆储存就是瞬时记忆。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外在信息并不是一下就进入记忆库存中的。外在信息首先要进入感觉登记器里面,这时,信息是否能进入信息处理的第二步,即短时记忆,还取决于信息的刺激强度、信息对主题的重要性以及主体当时的工作状态等因素。
短时记忆又叫做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储存的时间在一分种以内。实际上,信息只有进入短时记忆,即工作记忆中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处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实现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信息交换,并进行认知、辨别、比较等方面的处理。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大约为7±2个,换句话而言,7±2个信息量是人类短时记忆中的极限。也即是,人类能在几乎同一时间里处理7±2个信息的信息量。但是,人可以通过知识经验的增加而将一个信息组块当作一个信息单元进行对信息的处理以扩大信息处理的能力。例如有的专家在看专业论文或专业书籍时可以对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浏览似的观阅而知晓整个论文及整本书的内容。
另如,在记忆英语单词international时,international这个英语单词显然已经超过这个短时记忆的极限容量,它就是12个信息量。这时,对一个没有英语知识经验背景的人来说,是不可能一下就能对这整个单词进行基本的记忆和认知处理的,然而,对于一个有相应英语知识功底的人而言,international就可以任意变成3个信息量inter-nation-al,两个信息量inter-national或甚至作为一个整体信息international进行处理了。
信息主要是在短时记忆中进行编码和表征的(coding and representation)。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信息在大脑中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的,那就是动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号表征。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短时记忆处理后进入长久保存的信息处理。
三、遗忘及相关理论
遗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遗忘指的是曾经所经历过的事情、经验,或学习过的知识材料不能够正确的回忆和再认。
人们对遗忘的解释主要有这样三种理论:痕迹衰退说、干扰说、检索失败说。
1.痕迹衰退说
痕迹衰退说源于早期的神经心理学。早期的神经心理学认为,大脑皮层在接受外在环境刺激信息时会在一定的区域产生一个兴奋区。而这个兴奋区在刺激信息消失时就会慢慢被抑制,于是记忆痕迹就消退了;于是就产生了遗忘现象。
2.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人的遗忘是由于某种知识经验的记忆受到了其他知识经验的记忆的干扰造成的。这种理论还得到实验研究的支持。干扰说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理论。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记忆对后来的学习记忆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来的学习记忆对先前的信息材料记忆的干扰。
3.检索失败说
检索失败说的思想源于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其观点,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大脑里面的储存是永久的。遗忘仅仅是检索失败而已。并且,还提出了检索失败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个体缺少当前能够激活长时记忆中相关信息的环境刺激条件,另一个是储存在长时记忆里面的知识信息的编码状况或质量。换言之,只要有相应刺激条件,只要信息进行了恰当的或良好的编码,信息都是可以被提取的。
在关于遗忘的三个主要学说:痕迹消退说、干扰说和检索失败说中。相对而言,检索失败说具有更大的影响,近年来更受到人们的推崇,人们发现了更多的依据支持检索失败说,同时,检索失败说具有更多的教学心理学意义。
检索失败说不像传统遗忘说那样对遗忘基本是持一种消极的观点,而是积极的观点。首先它把人们保持在长时记忆里面的信息看成是永久的,人们对记忆信息的遗忘,即检索失败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缺少外在的足够的或相应的内在信息激活条件,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记忆的提取条件,以及利用信息激活的规律来提高记忆的效果。这就在教学实践和教学心理上为人们提高记忆、改善记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人为干预的可能性和可干预的方向和空间。
在教学考试和学生知识的应用上,人们发现,知识信息一时不能被回忆出来或想起,并不意味着知识信息在大脑里面消失或痕迹退化,而在以后遇到相应的外在触发信息条件时,知识信息又会被重新想起。另外,人们根据一些神经心理病例也证实大脑信息的永久的保持。例如,在美国,一个受脑外伤的老年人因为脑外伤而造成了某些功能障碍和某些记忆的消失。可是,却能够对很早的一些经历进行非常细节的回忆,这就说明,人的记忆是永久的。
其次,遗忘的检索失败说的积极思想还在于,它认为遗忘是人脑信息加工的自然的结果。未能回忆起的东西实际上是在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被一些更为高级的信息所取代了,因为原有的东西在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中已不利于大脑的有效工作了,遗忘实际上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成为一种有益于大脑正常工作的信息加工的处理形式。真正遗忘的东西或失去检索的是不利于大脑优化工作的东西。这种观点也可以从其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找到一些证据,如弗洛伊德所创建的精神分析学说,现代心理咨询心理学等。在精神分析学说中,认为一些过去经历,特别是痛苦的情感经历信息,总会被人潜意识地压抑进入潜意识里,其原因在于,过量的负面情感信息进入潜意识而未得到倾泄就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实际上,这些情感经历信息并没有在大脑中消失掉,但是,这些情感信息会在催眠状态下或梦中等潜意识情况下才能被释放出来。因而,按精神分析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相关观点来看,遗忘,即记忆信息检索失败,是大脑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机制。这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遗忘解释,即检索失败说乃源于同一道理。不同之处仅在于一方面主要关注的是情感记忆信息,另一方面则主要关注的是知识材料信息。
可见,遗忘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遗忘的东西是不利于大脑优化工作的,是没进入优化编码,或被优化信息所同化而取代了的信息,是本该遗忘的信息。
第三,遗忘的检索失败说对遗忘的两种解释:缺少相应信息激活条件和信息缺乏良好编码为现代心理学及教学心理学提供了提高记忆效果或学习效果的人为干预方向和理论基础,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心理实践指导意义。
针对遗忘,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知识论提出了相应的遗忘应对策略,那就是在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条件化、结构化、策略化和自动化。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在面对一定的问题情景时,如考试、作业、课堂提问或其他知识实践运用时,不能够运用上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形成条件化知识,其实质就是所学知识未能与相应的适用条件相结合。说简单点,所学的知识不知道在哪些场合下应用,怎么运用。或者一旦问题情景,即知识的运用环境稍作变化,学习者就不知所措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习者的头脑中装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却并不能发挥出来。在这一点上,在外语教学领域反映出特别明显的问题。学生费了劲,老师花了力,学生拥有大量的外语词汇,整套的外语知识理论,可就是不能流利畅通的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信息在人的大脑的储存和存在的方式称为知识表征,知识表征不只是为了将知识储于大脑中,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所学知识与其所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以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可接受性。
另外,知识的结构化是指要将知识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归类等一系列的处理加工,使所学知识具有按一定条理、规律组织起来的层次网络结构,而不是将知识杂乱、零散地记在大脑中。
知识的策略化是指在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更要注重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指头脑中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它处于个体知识的最高层次,其变通性、灵活性最大。在外语学习中,如该怎么学外语,该学一门外语的哪些方面,自己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知识都属于策略性知识。
知识的自动化是指学习者能灵活自如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不同问题情景中。在外语教学中,知识的自动化是广大外语学习者的常见薄弱项,因而更显得外语教学中外语知识掌握的自动化的重要性。外语学习,对于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目的而言,是追求外语语言的实用为目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提供和创造学习者的复杂多样的外语语用环境,使学生的所学外语知识与应用情景密切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知识的自动化。
从上可见,在现代心理观看来,遗忘现象并不一定是消极的,也不完全是学习过程的对立面,相反,遗忘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了解和遵循这些规律,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指导意义。
四、一般记忆规律及其外语心理学意义
记忆和遗忘是同一问题的两面,从一面看是记忆,即信息的保持,另一面就是遗忘。因而,记忆规律,从这种意义看又叫遗忘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遗忘问题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当首推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os)。艾宾浩斯是以人们对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对象为基础进行记忆研究的。他将时间作为横坐标,以记忆保持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给出了一条记忆保持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遗忘曲线反映出了记忆的一般规律,即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开始遗忘快,逐渐地遗忘减慢,随时间的逐渐推移,遗忘就基本上没有了。艾宾浩斯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遗忘规律,为后来的记忆研究奠定了基础(如图9-1所示)。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的教学心理意义在于,它让人们看到了遗忘是一种自然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遗忘是客观存在的,让学生不要过分去为遗忘而苦恼,并设法帮助学生消除诸如费了很大工夫背了很多外语单词但有很快忘掉这类似的学习外语中常见的思想包袱,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一些消极心理,树立正确的外语学习观点。
2.不同性质材料的记忆规律
继艾宾浩斯之后,人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记忆研究。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记忆问题进行了记忆材料性质与记忆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吉尔福特选用了诗歌,散文和与无意义音节三个不用性质的材料进行了记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有意义材料的记忆保持要优于无意义材料(如图9-2所示)。
图9-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
图9-2 吉尔福特记忆保持曲线[2]
从吉尔福特的记忆保持曲线可以看出,人们对有意义的诗、散文,记忆保持要优于无意义音节,并且,同为有意义的诗和散文记忆之间,诗歌的记忆保持要优于散文,其原因在于诗比起散文更有意境想象空间,诗歌一般都有一定的韵律和一些特定的形式,因为诗歌要比散文更具意义联系,可见,材料越有意义,就越能被记忆保持。
根据吉尔福特的记忆保持规律,结合到外语教学,不难看出,外语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的学习材料具备意义联系,避免死记硬背地学习外语单词、语法知识,要多举例,多练习。单词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要与实用语境结合。在学生看来,一些生疏的语法术语就几乎等同于无意义的记忆材料。避免学生为记词汇而记词汇,而要让学生将词汇学习纳入一定的语用环境中学习,以增加学习材料的意义性,如:造句、文章阅读等等。这样的教学就遵循了吉尔福特的遗忘规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学习程度相关的记忆规律
心理学家克鲁格(W.C.Kruager)曾做过关于学习程度与记忆关系之间的研究。该研究表明,适当的过度学习具有明显提高记忆保持量的作用。过渡学习指的是学习材料达到刚好能够记住之后的附加学习。其研究结果如图9-3所示。
图9-3中显示,学习程度在150%左右时,保持效果较好。过度学习的量才可以指时间上的学习量,也可以是学习的遍数。
此记忆规律表明,在外语教学上,要注意适当的过度教学,以提高教学法效果。
4.记忆材料量与记忆保持上的规律
记忆材料的数量与记忆保持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家拉依翁专门就英语单词的记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如表9-1所示材料数量增大与识记时间增多比较。
表9-1中表明数据,随着单词数量超过一定量,记忆每100个单词所耗的平均时间也随着增加。
图9-3 克鲁格的学习程度与记忆关系研究[3]
表9-1 材料数量与识记时间的研究[4]
拉依翁的外语单词记忆规律说明,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外语词汇的记忆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另外人们还研究了不同输入方式的记忆效果,其研究结果如图9-4所示。
图9-4 拉依翁的输入方式与记忆效果的研究[5]
图9-4中显示,记忆效果最好是在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这与一般记忆规律是一致的,其原因在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该试验的主要兴起在于揭示信息呈示通道对重现的影响。
该研究说明,在外语教学上,应注意外语信息的多感觉通道的运用,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外语学习方式进行外语教学。
同时,该研究也与现代认知心理学所强调的信息多重编码的理论是一致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的大脑信息是以形象表征、动作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方式进行的。而外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语言学习中,既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视觉形象、语音形象),还有动作编码。综合运用这些编码系统可以为以后提取信息时提供更多的线索,从而有助于语言知识的记忆。利用多感觉通道的外语教学方式是与人的大脑的知识编码的规律相匹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