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楚雄市栗子园社区为例
邓荣龙 毕蓝芳
摘要:民族社区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随着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目标的提出,民族社区的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研究民族社区的建设,探讨民族社区的治理思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民族社区 建设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从总体上看,民族关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汉族和少数民族成员在城乡间、地域间的流动与迁移,以及城市生产生活的聚集性和住房商品化的推进,使少数民族原有的“小聚居”居住格局被逐渐打破,而以不同民族群体为人口构成的社区却在城市急剧地增加。不同的民族生活于同一社区,其频繁且日益深入的民族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差异与差距,对民族社区治理工作逐渐形成了挑战。然而传统的民族统治和治理方式已经不再有效地适用于现代化的产物——新型的民族社区所面临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因此,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一步推进民族工作和社区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和协调,以此更好地实施和执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促进社区民族团结,寻求共同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等,应是现阶段民族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楚雄市栗子园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对城市民族社区的建设作了初步的理论思考。
一、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社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念最早源于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优越性的体现,其已逐步被世界各国和各行业所接受,且被认为是人类目前最有远见、最合理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当代与未来、个别民族国家与人类共同体协调、持续地发展。它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发展观,注重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平等性。
民族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的单一少数民族,或是以某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几个民族杂居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认同感而强有力地联系在一起的群体构成的区域共同体。
二、栗子园社区建设现状
栗子园社区是楚雄市青山嘴水库建设工程中居民搬迁安置的居民社区,由于工程量大,居民涉及面广,涉及2个乡镇4个村委会34个村民小组,共有1675户6679人。多为楚雄市周边县、镇居民,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所涉及的居民数量多,包含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族群分布复杂,民族文化多样,是典型的民族杂居社区。
栗子园社区位于楚雄市城郊,净用地面积458.99亩,共安置居民7000多人。房建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8.1万平方米,共建设93幢6层楼房,共计2568套住房,同时建设共7200平方米的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清真寺等公建工程,工程计划总投资5.1亿元。栗子园社区建成后,基本生活设施日臻完善,例如,社区道路沥青路面铺筑和室外附属工程得以改善,实现了社区走路不沾泥的目标;水电网络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相关部门针对用电安全问题,派专人对社区居民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社区附近交通便利,社区居民乘坐1路、7路公交车便可到达市区,出门简便。
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社区居民在水库建设过程中,失去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生活陷入困境,为解决该问题,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对社区居民的各项补偿按照国家补偿政策来实施,居民入住栗子园社区后,于2009年7月份开始,组织发放城市楼房安置20年生活补助费,每月人均250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为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帮助。
栗子园社区为促进居民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适应城市生活,社区党总支围绕“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有针对性地为居民举办就业招聘会45期,实现社区适龄劳动力就业4044人,适龄劳动力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消除了居民家庭零就业。此外,为巩固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按照每户培塑1名能人的要求,举办计算机、烹饪、保安、经济管理等技能培训班15期参训1744人,有效促进了社区居民就业从短期型向长期型、汗水型向技能型转变。据抽样调查统计,2010年居民人均经济收入达8211元,比搬迁入住前的3264元增加4947元。
三、关于栗子园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栗子园社区是居民搬迁安置而产生的,属于组建的社区,在建设、治理等方面尚未完善和成熟,在这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社区里,社区治理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个多民族社区在建设和治理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陷
新修房屋设施常有损坏,房屋漏水、房屋设施损坏是社区高发问题,修缮多要破坏装修,特别麻烦,上下层漏水经常会造成住户与物业公司之间产生纠纷和矛盾,而施工方在维修建设方面比较拖沓,延迟维修时间,导致房屋受损加剧,在下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对他们居住的环境和社区管理部门的不满。
2012年栗子园社区一名女性从该社区54幢楼顶跳楼,市公安局即指令市消防大队及附近警力前往处置并开展救援,经过努力,该女性仅小腿等处骨折,无生命危险。究其原因,该名女性名叫鲁美琼,为栗子园社区居民,因其所分房屋抽签抽在顶楼又存在局部渗水现象,曾多次提出换房无果,事发当日上午,又因对房屋维修不满意等原因采取偏激行为,经在场亲属和社区工作人员多方劝说无效后坠楼受伤。事件发生后,引起部分居民不满,从而引发一场群体性骚动,引起相关领导及单位的重视,并着力解决居民不满的问题。
社区在物业管理方面也存在漏洞,社区盗车等盗窃现象时有发生;社区管理不严,晚上值班的安保人员疏于防范,甚至出现无人值夜或是偷懒睡觉;闲杂人员可任意进入社区,业主东西被盗、被损之事时有发生,而物业管理部门都不承担一点责任。
(二)社区经济发展单一,居民生活难以保障
社区经济呈现出单一性:一是经济内容单一,社区居民可耕种土地面积少,社区门面房近90%都是从事餐饮、杂货商店、超市的店铺。二是经济成分单一,私营和个体经济占据了社区经济的主导地位。三是经营方式单一,缺乏资金、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绝大多数居民依旧采取传统的低成本、低收入、作坊式的经营。这种单一性造成了社区经济发展不够,无法带动社区建设的全面进步。
(三)社区居民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由于居民均来自农村,受自身文化技能的限制,居民只能从事一些工作时间短、职业流动频繁、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就业门槛低等行业;加上培训滞后,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居民对自身能否在培训中获得良好的效果缺乏信心,这就阻断了居民提高文化技能的途径,其对于工作是否有利于个人自身发展、是否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等考虑较少,较多的时间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进而影响其职业的流动方向和长期自我职业发展,就业只着眼于缓解眼前的经济压力。
其次,由于居民就业促进保障机制和合力机制尚未形成,从而造成就业培训资源整合不足,培训场地、设备不完善,就业培训针对性不强,就业培训资金不足和各种资金整合不足,就业渠道和就业承载主体相对单一,主要局限于政府和传统企业。
最后,由于社会政策乏力,政府虽然针对居民的实际问题提出开发性居民的策略,但整体说来社会政策极其乏力:一是政策创新滞后,面对新情况现有政策缺乏及时调整;二是现有政策贯彻不力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形时有发生。
(四)社区民族关系复杂,易产生纠纷和矛盾
居民来自不同的城镇和村组,在文化修养、生活习俗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客观上又不可能完全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居住安排,这就造成居住人群相对复杂,在短期内难以融洽相处,很容易发生矛盾纠纷甚至“民转刑”案件。社区存在大量出租房等暂住流动人口,如当事人不主动申报,公安机关掌控难度较大,存在不小的治安隐患。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极易引起一系列纠纷和矛盾,在社区中生活着汉族、彝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因信仰不同而引发矛盾、纠纷是常有的事。
四、关于栗子园社区建设的对策
栗子园社区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积极响应社区居民的要求并及时给予处理,如有解决不了的应上报相应的政府机关;通过社区铺面的综合规划,侧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侧重培育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对于自主创业的居民,除享受商铺房租减免外,根据相关政策符合条件的,享受税收、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培训补贴、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优惠,最终促进社区居民就业和自主创业。针对居民就业率低、就业难、收入低等问题,应当建立居民教育培训机制;通过该机制,加强技能培训,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破除居民狭隘的就业观。改变居民对不同工种的不正确看法,克服居民自身的依赖思想,引导居民树立就业的自信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务实的就业态度和全新的就业观念。让居民正确认识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之间只存在劳动分工和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的区别,而不存在地位、身份的高低,促使居民尽快转变观念,务实看待就业问题,正确认清当今就业形势,更快、更好地适应角色转换。做好安防措施,强化综合治理,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社区警务站、社区保安及相关管理人员对社区治安进行管理,加强社区安保防范;对社区流动人口进行严格控制,严格登记和审查、身份确认,对不明身份的人员进行清查,及时上报派出所;尊重居民宗教信仰和行为习惯,引导居民对宗教信仰的学习,定期举行宗教活动。
五、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理性思考
民族社区建设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加强民族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实现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愿望,对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民族平等团结是民族社区建设的基石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强化民族融合和共同繁荣发展是当下民族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际意义上也是解决民族社区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应该使各民族建立平等、和谐、互助的关系,建立社区认同感,共同为社区的繁荣和谐做出应有贡献,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社区经济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民族社区应转变社区思想观念,放开手脚,以民族特色为依托,创先争优,树立民族品牌。整合社区有效资源并加以利用,实现扩大化经营,扬长避短,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注重生产质量,借鉴先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优化民族社区经济发展。
(三)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共识
民族社区不仅是一种居住格局,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对一种文化的选择和认同,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民族文化只有不断创新和吸取精华才会得以长久保持和发展,才会更具吸引力。对于民族社区来说,只有在保持传统固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融入和吸纳现代化色彩,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从而促成民族社区的茁壮成长。
(四)加强和创新民族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民族社区的管理体制应该注意从民族特色出发,结合民族特点,以民族居民的需求和期许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民族社区的和谐繁荣为落脚点,促进居民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整合民族居民的力量,为民族社区的发展做贡献。坚持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树立民主意识,强化社区管理体制的公平性,保障社区的和谐发展。
六、结语
民族社区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实现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至今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建设、治理等方面都尚未完善和成熟。在这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社区里,社区治理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建设和治理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所以,实现民族团结平等,提高社区经济发展,树立民族共同感,科学建立社区管理机制仍是实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陈级.协作治理: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工作创新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
[2]镇志勇.试论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我国青年干部核心能力建设[J].领导科学论坛,2011(4).
[3]韦金亮,莫海燕.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J].大众科技,2012(6).
[4]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裴圣愚.城市民族社区建设研究——以湖北省襄樊市友谊街回族社区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6]钟庆君.农村社区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J].党政论坛,2010(7).
[7]万勇.武汉农村社区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民政,2007(10).
[8]马戎.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